专访|疫情防控政策优化,复旦大学公共卫生专家详解热点问题:会出现医疗挤兑吗?是否
每经记者 许立波 每经编辑 梁枭
今日(12月7日),根据当前疫情形势和病毒变异情况,为更加科学精准防控,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新十条)。
近段时间,各地疫情防控政策密集调整,针对公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如“核酸还要不要做”“感染人数增加会不会出现医疗挤兑”“需不需要担心新冠后遗症”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12月6日专访了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胡善联。
国家卫健委2020年10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将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其中,甲类传染病是指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危害特别严重,可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需要采取强制管理、强制隔离治疗、强制卫生检疫,控制疫情蔓延的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是指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危害严重,可能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需要采取严格管理,落实各项防控措施,降低发病率,减少危害的传染病,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
2020年1月20日,新冠疫情肆虐之初,国家卫健委发布1号公告称,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相关规定,基于当时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特征等特点的认识,报国务院批准同意,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纳入法定传染病乙类管理,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胡善联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解释,过去两年中,新冠肺炎之所以一直采取“乙类甲管”的管理方法,是因为充分考虑到彼时原始毒株的高致死率。此外,这项决定也有法律依据。我国传染病防治法第四条规定,“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不过,众多科学研究以及真实世界的数据显示,新冠病毒变异毒株从阿尔法、德尔塔、伽马,到目前流行的奥密克戎,其传播力虽然不断增强,但致病力及病死率却在不断降低。
胡善联表示,业内对“新冠病毒回归乙类管理”的呼声渐起,其最大意义在于传染病疫情防控应当在法律框架下开展。最近推出的二十条、各地疫情防控方案调整以及未来进一步优化防控措施,都要基于“新冠病毒回归乙类管理”这一理论基础。不过,胡善联也认为,尽管从全国来看,“新冠病毒回归乙类管理”是总趋势,但各省市仍要按照其具体情况不断优化防控措施。
新十条提出,要进一步优化核酸检测。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进一步缩小核酸检测范围、减少频次。根据防疫工作需要,可开展抗原检测。不再对跨地区流动人员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健康码,不再开展落地检。
精准检测核酸结果,是落实精准防控的科学依据,是疫情防控过程中最直接、最基础、最关键的一环。今年以来,北京、安徽合肥、河北石家庄、河南许昌等地陆续发现核酸检测机构存在违法违规问题,也引起了舆论广泛关注。此外,盲目扩大全员核酸检测的范围、随意提高核酸检测的频次,也让人民群众不堪其扰。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及肝病中心副主任、疑难感染病中心主任彭劼此前曾对媒体表示,在没有社区传播风险的时候,不提倡全员进行核酸检测,是考虑到目前的新冠病毒奥密克戎传染性变强但毒力变弱,病死率已大大降低,98%以上的感染者属于无症状,临床症状以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为主,并不会引发肺炎。目前应该把预防感染的重点人群转向高危人群,比如有基础疾病的高龄人群等。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VCG41N1215423803
胡善联也向记者表示,从分子流行病学的角度看,核酸检测阳性只是确认患者感染了新冠病毒,但不一定具有发热、全身乏力、呼吸困难等症状,“有时候发现核酸检测呈阳性,也不一定代表其具有传染性”。特别是除了人体,国内还会对外部环境进行核酸检测,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打击面,“尽管很多冷冻食品中也可以检测到阳性,但这并不代表其具备活性病毒的传染性”。
此外,大规模核酸检测带来的另一项弊病是地方财政不堪重负。今年以来,已有多地地方政府宣布取消免费核酸检测政策。国家卫健委也指出,出现疫情后,各地应根据疫情形势和流调研判情况,评估不同区域疫情风险大小,分级分类确定核酸检测的范围和频次,提升核酸筛查质量和效率。
随着防疫政策优化调整,大规模核酸检测或将逐步取消,抗原成为重要的检测手段,抗原检测试剂盒需求端呈现增长态势,其生产销售情况备受市场关注。
今日(12月7日),复星诊断方面回复记者采访时称,此前,新冠抗原检测需求主要来源于政府采购,预期未来医院、药店等市场需求会增加,从长期看新冠抗原产品的市场需求可能会持续。目前,抗原检测作为核酸检测补充,对于疑似患者的初筛有一定可行性,随着防疫政策逐步调整,预计未来抗原和核酸检测中抗原使用量占据主导,形成“抗原筛查+核酸确诊”模式,发热门诊、社区门诊等首先检测抗原。
复星诊断方面也表示,近期,公司一直在关注市场的抗原需求,正积极快速地协调各方资源、积极备产,力争迅速提高供应量。“目前我们抗原的日均产能在600万人份/天,同时,我们也有备案的产地,可以根据未来需求情况快速扩增产能。”
在优化防控措施的同时,公众目前普遍的担忧是,感染人数增加是否会导致医疗挤兑?确诊新冠后是否会出现长期后遗症?
据《健康时报》报道,广州市疫情防控政策调整一周后,多家医院均表示,门诊就诊人数略有增加,但增势不是很明显,整体平稳。广东省人民医院(惠福分院)门诊部工作人员表示,近来就诊人数增加不是很多,入院查验健康宝绿码可就诊;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一名医师则表示,政策放开后,门诊就诊人数有明显增长,但整体平稳。从目前来看,防疫政策的调整,对于医院就诊人数及医疗挤兑现象的出现,尚无直接影响。
对此,胡善联也表示,以目前新冠病毒奥密克戎毒株主要损伤人体上呼吸道的特征来看,不太可能出现医疗挤兑的情况。但反过来说,在疫情严格防控期间,也存在大量罹患慢性病的患者因无法及时就医而造成另一种“医疗挤兑”的情况,“比如新冠流行期间,外科就诊的人数少了,有的人就说这是医疗资源的挤兑,但实际上不一定是挤兑,而是没有机会去就医。”胡善联表示。
此外,胡善联还表示:“随着冬季来临,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概率也会随之增加,这是需要严加观察的地方。”
图片来源:摄图网-401673686
12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介绍,进入冬季,对流感和呼吸道传染病的关注度一直是很高的。冬季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叠加,增加防控的压力确实存在。当前,需要密切关注新冠病毒的变异情况,各地报告新冠感染后重症、死亡情况,以及医疗资源占用的情况,严防出现医疗资源挤兑等。
为了防止出现医疗资源挤兑,国家卫健委已经做了大量准备工作,部分措施也在进一步加强,主要包括:疫苗、药物的研发,疫苗接种和药物的储备;加强医疗救治资源的准备,完善分级诊疗救治体系;加强病毒变异、疾病严重性、医疗资源使用情况的监测;凝聚社会共识,使公众对新冠认识更加理性,个人健康意识显著提升。
而谈及新冠可能存在的“长期后遗症”,胡善联告诉记者,“长新冠”(Long Covid)这一问题已在国际上引起重视,并且新冠后遗症也可以从部分国际临床研究中得到证实。但胡善联也指出,目前有一些研究将偶发性的疾病算作是新冠的后遗症,并且即便有并发症的产生,国内相关病例也远比其他国家少,因此公众可以“放宽心”,不必过于担忧。同时,胡善联也表示,期待未来会有更多新冠后遗症的临床研究结果发表。
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50050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