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个孩子在这排着队,父母陪着他们死去

  愿所有早逝的生命,都能拥有温暖的归途。

  作者 | 常常原创首发 | 妈妈网育儿(ID:mmwyuer)

  “致远走的前一刻,我蹲在床前,他向前伸手下意识地抓住了我的胳膊,抓得紧紧的,直到现在我依然为那种力量惊诧。‘用力’地告别,原来如此具体。”这是获得纽约国际电视电影节金奖纪录片《冷暖人生》的编导,写下的一段话。文中用力与世界告别的致远,不是一个耄耄老人,而是一个六岁的小男孩。李致远5岁时患上神经母细胞瘤。 图源:纪录片 《冷暖人生 十日告别》这种癌,是肿瘤之王,父母花光积蓄,辗转各地,欠下百万元外债,也没能感动老天。李致远的病症没缓解,肿瘤复发,基因扩增并发肝转移。终于有一次,看到因放疗而痛不欲生的李致远,母亲的情绪崩溃了,哭着恳求:“我们一起从八楼跳下去吧!”李致远用尽全部力气,摇了摇头。 图源:纪录片 《冷暖人生 十日告别》2017年底,当医生告知,李致远的生命还有10天左右时,父母带着他住进了雏菊之家——家庭式儿童临终关怀病房。在这里,李致远的父母接触的新名词,除了熟悉的“临终关怀”,还有“儿童舒缓治疗”。儿童舒缓治疗,代表的不是家长放弃孩子的生命,而是让孩子再次去体验生命的温暖和美好。让早逝的生命,在家人的关爱下,没有痛苦地离开。 图源:纪录片 《冷暖人生 十日告别》那里的人们,更像盟友和知音,在他们的影响下,父母的话题不再围绕“发烧、呕吐、昏睡、倒计时10天”。他们为儿子洗头、讲故事,和孩子一起打游戏,看照片,回忆过去。 图源:纪录片 《冷暖人生 十日告别》为曾经的过度严苛而真诚道歉,每天都自然地说出过去有口难言的“我爱你、对不起”。医生也会适时提醒:告知老人情况、帮孩子实现愿望、提前过生日……尽可能让10天的余生,不留遗憾。小小的李致远,明显松弛了很多,临走前一天,还问父母要一辆遥控小汽车。

  图源:纪录片 《冷暖人生 十日告别》李致远临终时,依偎在父亲怀中,母亲静静地陪在侧。僧侣进门超度,断断续续的哭声中夹杂着“阿弥陀佛”,李致远去了天国。 图源:纪录片 《冷暖人生 十日告别》作家周国平在女儿因病去世后写下一句话:“她来这世上匆匆一行,也许只是为了认一认爸爸,为那永恒的相聚未雨绸缪。”在中国,平均每1个小时,就有4名儿童被诊断为恶性肿瘤。其中有近 20% 的孩子病情危重,医学无法治愈。上面提到的雏菊之家,只有3间家庭式病房,截至2021年10月28日,曾有102个孩子排队,在这里度过了最后的人生。

  图源:儿童舒缓治疗活动中心公众号作出决定的父母,不是送孩子“等死”,而是选择奔赴这场“为永恒相聚的未雨绸缪”。既然孩子如此勇敢,父母怎样做,才不算辜负短暂的父母子女一场?如果重症患儿注定是要变成天使,那么我们在无能为力之外唯一能做的,便是在最后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减少他们的痛苦,还以宁静和尊严;尽可能让倒计时人生丰富多彩,多点温馨的回忆;尽可能像迎接生命时那样,给予爱和尊重,认真告别,少留点遗憾。01“我,14岁,想要保命,就得截肢。”《人间世2》中的一幕,每每想起就泪流满面。14岁的女孩王思蓉检查出恶性骨肿瘤,需要做一个残酷的手术——将整条腿锯下来灭活,清除肿瘤后再把骨头装回去。

  图源:网络手术前,母亲拍着胸脯说“我肯定不哭”。

  图源:网络女儿被推出病房的那一刻,母亲哭到瘫软。 图源:网络像王思蓉一样被癌症摧残得不成人样的孩子,不在少数。“癌症晚期”四个字,不仅仅意味着生死抉择,还意味着漫长复杂的治疗、如刀割般的折磨、身心健康的损耗,毫无生命质量可言。非人的痛苦,每一日每一夜、每一分每一秒都如影随形。对父母来说,比“治不好”更难以接受的,是眼睁睁看着孩子忍受炼狱般折磨,却无力改变什么。像王思蓉这样痛不欲生的重症患儿,每天都在增加——神经母细胞瘤患儿陈子超,无法站立进食、自主排尿,几近失明;患有胰腺恶性肿瘤的悦悦,无法正常睡觉,疼痛指数高达8级(最高10级);恶性脑瘤患儿晶晶,头部肿胀,四肢僵硬、背和腰成反弓型;还有的孩子已经到了无法吞咽的地步,喝一口水都好比上酷刑…… 图源:纪录片《ONE NIGHT 给孩子》这种身心痛苦,无时无刻都提醒着一个叫做“死亡”的东西。可活着的每一个瞬间,本该是绚烂美好的啊!注定要早早凋零的孩子,也是独立的生命体。接受医疗是权利,平静快乐地体验一回生活,何尝不是权利?02“妈妈,我想痛痛快快地离开”一些医治无效的患儿父母,会选择临终关怀机构。因为那里的舒缓治疗门诊,有每个患儿的“特殊档案”。参照这份档案,不仅可以用于开一些有针对性的止痛和镇静类药物,还能够给患儿精神支持,帮他们完成心愿,活出生命最后的尊严。上面提到的晶晶,在生命的最后,拥有了久违的快乐。从医生口中得知孩子时日无多后,晶晶父母带她来到儿童临终关怀机构。可爱的墙贴、好看的动画片、合理的止痛治疗、温和有爱的陪伴……一切的一切,围绕着“爱、幸福、尊严”展开。

  图源:儿童舒缓治疗活动中心公众号在止痛药物的帮助下,晶晶逐渐平静,腰背不再反弓。妈妈给她换上干净的衣服、别上漂亮的发卡后,她非常开心,配合着摆姿势拍照片。孩子的世界,就是如此简单。不幸患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的倩岚,皮肤自发性溃烂,需要用纱布全身包裹。每次换药,都像一次“活扒皮”。 图源:纪录片《ONE NIGHT 给孩子》可就是这样一个全身溃烂到惨不忍睹的女孩,只要能画画,就全然不顾随时崩裂的伤口,开心得手舞足蹈。 图源:纪录片《ONE NIGHT 给孩子》戴上生日帽,咧嘴开心的样子,与普通孩子无异。

  图源:纪录片《ONE NIGHT 给孩子》当然,简单的愿望全部实现,并非易事。有的孩子就没等到那一刻。儿童舒缓治疗专家周翾讲过一个故事。9岁的重症截肢男孩,最大的愿望就是:走路和看海。 图源:网络工厂为他日夜赶制假肢,送到时孩子已在弥留之际。最后,父母把骨灰撒向大海,满足了儿子看海的心愿。无论孩子最后的时光是否有遗憾,父母的用心用情都无一例外地令人动容。他们尊重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让他们在有限的旅程中,尽可能多地靠近日常的生活,体味人生的美好,实现简单又艰巨的愿望。而这些孩子,亦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人间值得”——能吃蛋糕、能奔跑、有药止痛、有人陪伴。生命的意义,就藏在微不足道的小事中。尊重死亡,亦是尊重生命,起码能让孩子少点疼痛,有心情笑一笑,有力气撒个娇。03“我曾经觉得,自己是在送孩子去死”对于父母来说,真正的悲痛,不是孩子确诊的那一刻,而是孩子离开之后的每一刻。电影《地久天长》里,刘耀军和王丽云的独子星星溺水死亡后,有一句台词甚是扎心:“时间已经停止了,剩下的就是慢慢变老。” 图源:网络因此,对于家长的“舒缓”,同样重要。面对不可逆转的结局,让自己慢慢去适应和接受这个过程,有更充足的时间去做告别、减少遗憾,亦是人生重要的一课。接着说上文中的晶晶吧。母亲张静,从知道晶晶将要离去时,就无比珍惜时光。她和丈夫就为晶晶读故事和亲人的来信,即便晶晶双目失明,他们也女儿打扮得美美的。分别即将到来时,她和丈夫24小时轮流值班,为的是即便孩子在睡梦中离去,也能感受父母在身边,温柔送别。张静回忆道:“晶晶在雏菊之家度过的每一分钟都十分宝贵,爸爸妈妈陪她一起走过人生最后阶段,这是一家人分别之际,最温暖的时光。”

  图源:儿童舒缓治疗活动中心公众号一个5岁的女孩离世前,父母心痛茫然,不知如何面对。舒缓门诊的志愿者,一直陪在身边,给予建议,帮助处理。那位妈妈后来感叹,幸亏有志愿者,否则他们真的不知如何面对。还有的患儿家庭,定期预约一对一心理辅导,缓解精神上的煎熬。家长们亦会相互走近,报团取暖,无意间成为彼此的支撑。

  图源:儿童舒缓治疗活动中心公众号经过心理舒缓的父母,虽然不可能完全走出丧子/女之痛,却可以珍惜生命,向死而生。小石头的母亲林文娟形容自己:“我觉得自己的世界在被打碎的同时,也被打开了。”之前疲于奔命的她,经过这一遭,对“拥有”这个词有了不同理解。看到一棵树,觉得很美;路灯洒在身上,感到很暖;看自然科学类的书籍,会想着儿子可能变成了一个小尘埃,空气中的某个分子、或者一只鸟……孩子离开后,她背着30多万外债,却没有感到多少负担:“你还的不是钱,是一份情谊,那是人家在你最困难的时候对你的信任、支持,还有帮助。”她甚至成为了儿童舒缓治疗的志愿者,角色的互换与穿梭,让她找到了与孩子的链接。我看万物像你,我看你像万物。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你离开了,我选择向死而生。 图源:纪录片《ONE NIGHT 给孩子》04“人生有无常,孩子,感谢你来过”前段时间,五岁的默默说了一句话,全网泪奔。与白血病抗争两年,14次化疗,无数次打针,令默默生不如死。

  图源:网络他最大的愿望,是能活一千年。饱经磨难的默默,望着消瘦不堪的妈妈,说了一句比实际年纪成熟太多的话:“如果我没了,你再生一个我这样的。”

  图源:网络父母之心,孩子最懂。他们比任何人都明白,自己健康快乐,就是父母最大的心愿。“再生一个我这样的”,爸爸妈妈就不哭了。这是他们对父母的理解和支持。作为父母,我们更要给予孩子爱和尊重。转瞬即逝的生命,也是我们给世界的一份礼物,有思想,有情感,有价值。因为短暂,所以倍加珍贵,要尽可能活得丰满无憾。 图源:纪录片《ONE NIGHT 给孩子》电影《送你一朵小红花》中,韦一航因患脑癌,整日消沉。父母为他录了“你不在后,父母的一天”,告诉他:“人活着都会经历失去,我们都害怕失去。但是对于这个害怕,最有力的反击是,认真过好每一分钟,每一秒钟。”临终关怀对于生命的意义,不亚于新生儿护理。在国外,临终关怀发展相对完善。英国已经有40多家儿童临终关怀医院,美国的在2007年时已有4700个临终关怀机构,其中64%的机构能够接纳临终患儿,大部分医院也有儿童舒缓治疗病房,且为21岁以下的患儿免费开放。相比之下,我国的缺口很大。据儿童临终关怀机构“蝴蝶之家”的专业服务总监林国嬿估测,我国需要临终护理的患儿,至少有450万人。与庞大的需求不相适应的,是供给的严重不足。为数不多可以做儿童舒缓治疗的医院和正规机构,也只有寥寥几间病房。 图源:纪录片《ONE NIGHT 给孩子》我们这些普通人能做的,是学习死亡教育,关爱临终患儿,尊重每一个生命轨迹。同时以合适的方式,陪伴和支持患儿的父母,尽可能帮助他们好好地活下去。愿每个孩子,都一世平安,绚烂绽放。也愿那些变成天使的孩子,飞到天堂平安喜乐,不用再忍受病痛的折磨。岁月长,花期短。彩云易散琉璃脆,人间无奈总有时。感谢你来过,感谢你陪伴,感谢你放手。因为你走了,所以更感谢,你曾经选择我。资料参考:1.凤凰WEEKLY《一个2岁孩子,在人间的最后60天》2.北青深一度《告别一朵雏菊:北京首间儿童临终关怀病房里的故事|深度报道》3.箭厂视频《ONE NIGHT 给小孩》4.《冷暖人生》2019年纽约国际电视电影节金奖纪录片——十日告別5.周翾:儿童舒缓治疗 / 我从没见过这样的死亡,一个孩子在他临终的那一刻是平静而有尊严的 | 一席6.儿童舒缓治疗活动中心 《雏菊回家|写在雏菊之家成立四周年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