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7℃ 30年一遇寒潮袭宝鸡
原标题:-21.7℃ 30年一遇寒潮袭宝鸡
气温 26日起气温有所回升暂时不再出现极端低温
影响 宝鸡3条高速通行正常太白县眉太公路拥堵
特写 交警帮大车加防滑链手背上都是血口子环卫工凌晨5点上班棉衣、帽子、口罩成标配
提醒 河道结冰孩子们玩耍离远些
极端寒潮气温
昨日太白县气温低至-21.7℃,28日至31日宝鸡将迎普遍降雪
“这两天的太阳就像冰箱里的灯,主要是为了区别白天和黑夜,没有一点温度。”有宝鸡市民调侃说,这场“霸王”级寒潮的到来,也使得宝鸡市迎来了“霸王级”低温,昨日早上,太白县最低温-21.7℃,为连日来的最低温。周末两天,室外阳光明媚空气优,但真正走出门迎来的却是冷风割面,冻得人直打哆嗦。
23日起,受北方强冷空气南下影响,宝鸡市区出现低温寒潮天气,全市最低气温为-20℃~-11.1℃,较22日下降了7.4℃~11.2℃。24日,最低气温-20.0℃出现在麟游,25 日最低气温-21.7℃出现在太白县,其中市区、陈仓、凤翔、陇县、千阳突破1980年以来的同期极值。
受此次降温天气影响,秦岭、陇县、太白山等多地都迎来了降雪天气,县区境内部分公路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积雪,树上挂起了冰挂。
不过,与这次“霸气”的降温不同,虽然各地普降大雪,但宝鸡市区却未见一点雪。进入新的一周,市区晴朗依旧,低温也依然强势。据介绍,23、24日两天,宝鸡市区的最高气温都在0℃以下。根据最新气象资料分析,短期内宝鸡市天气以晴到多云为主,气温略有回升。
据宝鸡气象台预报,随着寒潮天气结束,昨日至今日,天气以晴为主,气温慢慢出现回升。27日起,云量增多,28日至31日,将迎来一场降雪天气,前期以局地降雪为主,到了本周末全市将出现普遍降雪,本周最低气温在-8℃到5℃之间。根据目前监测,在“四九”的最后几天,不会再出现像这样的极端寒潮天气。
目前,春运大幕已经拉开,部分路段还有积雪和结冰,气象部门提醒,返乡旅客要注意驾车减速慢行;外出市民及室外工作者要做好保暖措施,防止感冒和冻伤。 华商报记者 党扬眉
极端寒潮交通
没挂防滑链打滑 没加-10号及以下标号柴油致油路冻死
2000辆货车滞留太白境内
华商报讯(记者 张超)1月25日,市民张女士上班坐公交车时发现车窗玻璃上结了薄薄一层冰花。这样极冷的天气也为出行带来了影响,宝鸡眉太公路一度因低温导致约2000辆货车滞留。
据宝鸡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互联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靳涛表示,截至1月25日12时,宝鸡境内的西宝、宝平、宝天三条高速路通行正常。山区县陇县、千阳、麟游、凤县道路通行正常,太白县眉太公路发生交通拥堵。
太白公安局交管大队民警陈敏表示,1月23日,太白境内降雪,气温一度降至-21℃多。截至25日上午10时,眉太公路白云峡段、店子村段、青峰峡段、五里坡共计20公里路段有约2000辆货车滞留。25日12时,白云峡路段车辆还在排队,其他三条路段的车辆已经开始缓慢通行。
陈敏介绍,之所以出现车辆滞留,一方面是由于部分途经太白县的货车没有加挂防滑链,导致在阴坡及弯道结冰路段时打滑。另外,因为有些货车加的是0号柴油,而没有加-10号及以下标号柴油,导致低温时油路被冻死,发生车辆滞留。虽然交警上路疏导,路政部门撒盐防滑,但由于气温低,很多路段冰雪消融后又很快冻上。24日,太白交警已经请眉县交警将眉太公路的车辆提前分流,但仍有排队部分等候的司机不自觉,插队逆行导致拥堵加重。截至昨日13时,通往四川的交通要道212省道秦岭段,道路中间的冰雪已经消融,车辆不加挂防滑链可以正常通行。
渭滨交警大队桑园中队中队长郝晓辉强调,因山间气温较低,个别弯道仍有少量结冰。交警已经在212省道太平庄木材检查站设点,对客运车辆、危化物品运输车辆进行安检。提醒司机朋友,最近气温低,近期在山区道路行驶,一定要为货车加-10号及以下标号柴油,避免油路被冻。司机朋友出行前应及时关注天气情况,提前做好出行线路计划,准备好各项安全设施。
极端寒潮供暖
外面天寒地冻 家中冷冷冰冰
热力公司:供暖设备按室外-5℃标准设计 已经提高供热参数
寒潮来袭,下班了在冷风里站半天等车,想匆匆赶回家享受下暖气,但悲催的是家里暖气不给力。上周末,室外“霸王级”低温让很多人选择待在家里,这样的低温下,正是考验供暖的时候,可是有不少市民反映,暖气不热,家里很冷。
家中不热 可拨供热片区电话
24日,家住宝鸡市新建路的于先生说,“家里只有15℃左右,孩子都冻感冒了,没办法,把电暖器打开温度才上去了。”因为这两天持续低温,楼顶上的太阳能水管都冻破了,家里根本不敢开窗户,但即使是这样,暖气片温度还是不高。
24日,华商报热线也接到宝鸡市区大庆路部分住户反映:家里的暖气突然不太给力,希望供热部门能提高供暖温度,让大家都能扛过寒潮。
对此,华商报记者从宝鸡市热力公司了解到,这次的极端低温天气属近10年来的最低值,根据供暖设备设计标准,18℃±2℃的暖气标准,是按照室外温度低于-5℃的气温设计的,目前温度前提下,供暖管网热源的高压出水温度维持在90~100℃,此外,也会根据室外温度高低进行热源参数的弹性调节。
24日起至26日,宝鸡市区最低温度在-11℃左右,在室外温度突降的情况下,家里暖气受到很大影响。根据前期的寒潮预报,从20日起,宝鸡市热力公司提高了供热参数,日用煤量比之前多出15%左右,供暖出水温度已经提高到117℃,几乎达到了供暖设备的限额,以保证居民家中的温度。
对于少数市民家中不热的情况,市民可以拨打供热片区电话,工作人员将上门测温并查看暖气不热的问题,督促解决。
这些小区暖气不热 急求关注
随着气温的骤降,最近几日,华商报宝鸡记者站新闻热线陆续接到了数十条关于市民投诉暖气不热的电话。以下我们选取市民反映的部分供暖问题,希望供热部门及时协调,帮助市民解决相关问题,温暖过冬。
1.家住豪城天下F区9号楼2单元的王女士反映:1月25日,家里室温只有13摄氏度,家里还有老人小孩,希望供热部门尽快解决,不让家人受冻。
2.家住东风路石油家属区A楼翟先生反映:1月25日,家中暖气不热,室温只有12摄氏度左右。
3.福临堡社区附近春天大道小区4号、13号、10号楼的业主,多次致电反映:暖气不热,已经和负责给片区的供热站联系过,但室温还是很低。华商报记者 党扬眉 张超
极端寒潮提醒
河道结冰 户外游玩请远离冰面
伴随着凛冽的寒风,宝鸡市迎来了入冬以来最低气温,低温天气来临,不少市民们纷纷选择窝在家中或办公室中避寒,而渭河河道也在一夜之间结了冰。
23日,华商报记者走访发现,穿市区而过的渭河已经结上了厚厚的冰层,阳光洒在冰面上泛着晶莹的亮光。经过市区峪泉路步行桥时有市民不时低头向结冰的河面望去,还有人拿起手机拍照。
华商报记者沿着河岸边的芦苇丛来到河边,发现河岸边的冰面上有被人用石头木棍、矿泉水瓶砸过的痕迹。水中的植被被冰封住,仿佛画一般美丽。临近河岸的冰块较结实,脚踩下去没有破冰的迹象。
“目前,河道结冰大都只是岸冰,冰层并不厚,这两天气温也在逐渐回升,市民切勿持侥幸心理上前踩踏。”宝鸡渭河公园工作人员提醒,近期天冷河道结冰,有学生结伴来河边玩耍,因冬季人们着衣较厚,一旦冰面破裂发生坠河,落水后衣物吸水将大大增加自身重量,给营救带来很大困难,在此他也呼吁市民要珍爱生命,远离冰面。
名词解释:
岸冰:河岸因岩土失热较快,岸边河水流速较低,冰晶体生成,形成沿河岸冻结的冰带。华商报记者 张莉 文/图
极端寒潮点赞
冰雪阻路 他们走进山间巡逻保畅
华商报讯(记者 张超)-16℃,寒风呼啸,昨日,当212省道秦岭段阴坡还有冰雪没有消融,但为了广大司机朋友在极端天气下能够平安出行,宝鸡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渭滨大队桑园中队的民警在低温天气下,顶着严寒上路保畅。
在桑园中队工作了3年的交警郝晓辉几乎每天晚上都要拿着遥控器和手机守到11点多,没有接到道路拥堵电话,才放心睡去。郝晓辉说,他和另外14名同事负责212省道秦岭段25.17公里的道路疏堵保畅工作,这段道路是市区往凤县运输生活用品,宝鸡往四川、陇南方向运输危化物品的必经之路。此外,每天宝鸡汽车西站还有60辆客运班车要从该路段经过,交通压力很大。而郝晓辉辖区,正好位于秦岭北边的阴坡,一天中只有上午10点半到下午1点半能照到太阳,有时候冰雪还没消融又重新被冻上。因此,该路段的巡逻疏导任务较重。“不能因天气问题影响大家的出行。”郝晓辉表示。
“遇到恶劣天气,我们不能退缩,必须往前冲。”郝晓辉和同事在山上巡逻的时候都戴着雷锋帽,“山里的风像刀片,刮得脸生疼。鼻子、嘴露在外面,一天下来,准起白皮”。有时帮大车挂防滑链,半天时间,手背上都是裂开的血口子。
海拔高,气温低,冬季冰雪恶劣天气,夏季暴雨对他们来讲已经成了家常便饭。逢年过节,他们最盼望的就是,能有一半时间陪家人。
为城市保洁 他们在寒风中坚守岗位
极寒的气温,让棉衣、帽子、口罩成了环卫工人们的标配。也许你我还有机会走进温暖的室内温暖一会儿,因为容不得这个城市有半点灰尘,8小时在户外的他们坚持四点半起床五点上班。
昨日早9:30,市区新建路上环卫工人李桂桂一手拿着扫帚、一手提着簸箕在马路上工作。她脚上穿一双自己缝制的黑色棉鞋,头上戴着棉帽子,脸上捂着一张棉口罩。只顾着低头扫地,并没有注意到路人的眼神。
华商报记者询问道“最近这么冷,能否适应?”李桂桂说“习惯了”。攀谈中,华商报记者了解到,她上身穿着秋衣、保暖衣、毛衣、棉衣、工作服共五件,下身还穿着自己缝制的棉裤。李桂桂说,平时上班也不好意思去问别人讨热水喝,于是就自己拿保温杯带点水,在路段上边工作边活动,这样就不会感觉到冷了。
昨日早上11点,渭工路上的保洁员朱峰说,“早上照样四点半起床,五点上班,前几天我没有戴帽子,最近把帽子戴上了。”朱峰说:“单位发了防寒服和保暖衣,现在工资也涨了两百元,多冷也要坚持,习惯了。”华商报记者 张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