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太活泼,到底是好动还是多动症?
我们常说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有过注意力不集中和行为失控的时候,然而,有些儿童的行为失控绝非偶然。多动症患儿就是这样一些儿童,他们的行为问题比较严重,已经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学习和日常生活。我国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为10.2%-14.5%,其中以儿童多动症最为常见。
什么是儿童多动症?
儿童多动症也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以与其年龄不相称的注意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度、情绪、行为冲动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
多动症多在3岁左右起病,9岁最为突出。一般在7~10岁时被诊断,国内外报道本症在学龄期儿童的患病率是3%-5%;男孩明显多于女孩,门诊男女之比为4—9:1。多动症是学龄期最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因此家长要予以重视,要及时了解孩子的感受,正确认识孩子的行为,适时引导,完善家庭教育,而不是简单粗暴的对待孩子。
儿童多动症会有哪些危害?
1、对儿童自身的危害:对于多动症的孩子来讲,由于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难以专心听讲,常常粗心大意,作业拖拖拉,长时间变导致了成绩变差。重点是,多动症的孩子在课堂难以遵守课堂纪律,喜欢插话,老师难以管理,为此这些孩子有时会被劝退学或更换其他学校。多动障碍患者在成年期更容易患情绪障碍和焦虑障碍,严重影响其职业选择和生活,所以家长们一定要提高警惕。
2、家庭方面的危害:孩子患上多动症,有时候会跟同学之间发生争执,导致孩子的人际关系的变差,成绩也越来越差。在这个时候,很多家长就会选择对孩子进行打骂,或者处罚。这样影响了孩子的情绪,可能会导致孩子的病情加重,也会导致家庭不和睦。
儿童多动症有哪些症状表现?
儿童多动症包括三大核心症状。注意力难以集中;活动过度;情绪不稳、行为冲动。
多动症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上课易分心,心不在焉,似听非听,不专心听讲,常东张西望或发呆;做事粗心、马马虎虎,做作业拖拉,边做边玩,作业又脏又乱,常少做或做错,做事易半途而废,经常丢三落四,遗忘作业、书本等。
其次,多动症的孩子小动作过多、语言增多:如坐着时不安静,好像有针刺在屁股上不舒服而扭来扭去。一会儿上厕所,一会又要喝水,有点动静马上跑过去查看;上课和做作业时双手也停不下来,总是玩东西,把书页的边卷来卷去。有的儿童手中没有东西玩就咬手指和指甲,咬铅笔。平常好争辩,爱插话,经常在课堂上弄出一些噪声或说出一些引起别人好笑的话而吸引别人的注意,搞得全教室哄堂大笑。不能动的东西他要去动,如拨弄电插座,扳倒开水瓶,大人不注意看管的话会经常受伤。
再次,多动症的孩子冲动控制能力差。在排队时显得没有耐心等待,在与别人交流时也不把别人的话听完就插话,不能耐心地倾听别人说话往往是这类儿童的突出特点。严重的还会经常去干扰其他儿童的活动,与同伴发生冲突,不受人欢迎。 在家里到处乱跑,有时会不顾危险的爬树、爬墙头等。
多动症的诊断有什么指标?
对于多动症的诊断,没有明确的实验室指标,没有血、尿等化验的衡量,更不能靠CT或磁共振等指标来确定孩子是否患有多动症。只有在家长、孩子、医生或者老师等人员的共同合作下,通过观察、分析、判断孩子的实际行为表现,再结合体格检查、神经系统检查、精神状态检查的结果,进行综合考虑。比如刚上幼儿园的孩子可能由于还未适应新的环境也可表现多动或注意力不集中。
为了全面评估儿童行为问题,除临床表现的观察外,行为评定量表、心理测验有助于多动症的诊断。
多动症儿童如何治疗?
在治疗方面,因儿童多动症是生物-心理-社会诸多因素引起的,因此,应针对这三方面进行综合治疗。目前主要应用药物治疗和心理行为干预。多动症儿童的家长常常感觉筋疲力尽,他们在治疗的一开始就需要支持,特别是减少儿童的多动行为非常困难。对儿童患者的治疗重点在于父母以及整个家庭,协调可能对儿童提供帮助的各方面关系,特别是学校。
对待多动症儿童,家长用体罚的方法管用吗?
体罚的方法非但不可取,而且会加重孩子的自卑和逆反心理,使病情加重。多动症儿童特别好动,有使不完的精力,家长应可以提供一些释放渠道。为多动症儿童安排能够胜任的工作, 如帮妈妈拖地、 帮老师发作业本、 跑腿等既可以消耗体力又容易完成的简单工作, 让其从中获得成就感。上课时,老师有意识地让其多回答问题、到黑板上演算、到讲台前朗读、讲解,并及时予以表扬、鼓励。
对待多动症儿童,家长教育应注意些什么呢?
1、父母认识多动症:从整个家庭状况着手;指导者向父母介绍儿童问题的有关知识,使父母能理解孩子,改善亲子关系。激发父母参与治疗的热情。
2、良好亲子关系,有效沟通:使父母认识到亲子交往是相互的,父母和孩子对这一交往结果都有明显的影响,孩子的行为可影响父母的反应,父母的态度也会影响孩子的行为和情绪, 决定了整个家庭的气氛。改善亲子关系,通过父母参与孩子的游戏活动来达到这一目的。父母每天花十五到二十分钟的时间和孩子呆在一起,长期坚持,使之成为家庭生活的一种模式。
3、采用消退法减少不良行为:帮助父母针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建立有效的纪律约束。父母向孩子提出要求后,就要坚持到底,不能因时间、环境、或其它因素的影响而随便放弃,对不良行为应坚决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