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里多位同学有症状,还去不去上学?感染峰期之前该为孩子做什么
导语:随着防疫政策放开以及“新十条”的出台,不少家长慌了神。我国工程院院士抗疫领头人钟南山预测,国内民众感染的峰值会在未来1-2个月内出现,3月初至上半旬将会进入相对平稳的阶段。
对此很多家长不镇定了,这意味着很快要进入感染高峰期了啊,大人或许能扛一扛,可孩子的情况却不得不让人担忧!平时有个头疼脑热都让人操碎了心,病好了小身板儿也要瘦一圈。这场疫情最后的反扑“来势汹汹”,孩子能扛得住吗?
事实上,还不容我们多想,事情已经摆到眼前了。我家孩子班上陆续有几位同学出现症状,不过也不能说是确诊,因为现下既不做核酸,也不上医院就诊,只要求居家自治。
所以有的只是“疑似病例”,症状跟感冒差不多,而这时候本就是流感多发季节,所以大家都傻傻分不清楚,能做的只是出现症状就停学居家而已。
其实不管班里的孩子是不是阳,今眼看着身边一个接一个地变成“小阳人”,身为两个孩子老母亲的我也十分不镇定了!离放寒假还有段时间,每天上学是最大的感染途径,该不该让孩子去学校?还是为规避风险,干脆让孩子请假?
纠结良久之后,最终决定把选择权交到孩子手里。家里老大已经上4年级,对感染病毒可能带来的风险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我只提供了一些认知方面的意见,最后由他自己做决定。
事实证明,孩子远比老母亲要淡定许多。他说:一直躲着也不是办法,学习也耽误不起,不如直接面对它,反正该来的还是会来。
说来有些惭愧,活了将近半辈子,还不如一个孩子看得通透。既如此,那就上吧,所以现在每天,两个孩子都风雨无阻去学校。
很多家长对于对孩子的保护,替孩子做了很多决定。但事实上,世事变化无常,身边说不准什么时候会出现危机,我们无法做到让孩子永远不面临风险。
个人的理解是,每一次的危机和挑战,都是孩子学习和自我成长的机会。这样的机会,在有条件的范围内,尽量让孩子尝试面对,为自己做出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但孩子毕竟不能像大人一样权衡利弊,做出最正确的选择。就比如选择上学直面风险这件事,前提必须是有足够的条件支撑,才能放心地让孩子去实践。
要知道,全面开放的前提下,一旦进入感染高峰期,人群中的感染率可能达到60%左右,最终可能80%-90%的人都会经历感染。只是感染的人当中,症状有轻有重,也有的是无症状。
所以,我们如今最需要做的,不是把孩子藏起来隔离病毒。而是要想办法让孩子变得身强体壮、提高免疫力,之后才有足够的“本钱”来抵御病毒!
免疫力低下的孩子,身体更容易“破防”,让病毒有机可乘。不说新冠,就连普通的病毒也很难抵御。想要提高孩子的免疫力,家长应当坚持让孩子做这3件事:
1、确保饮食健康,营养均衡
只有饮食规律并摄入充足的营养,孩子的生长发育处于平衡健康的状态,机体的免疫力才会得以维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
2、作息要规律、睡眠充足
孩子要早睡早起,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应达到10小时,初中生应达到9小时,高中生应达到8小时,婴幼儿的睡眠时间还要更长一些。这样孩子才会有充沛的精力和更强健的体魄。
3、适当锻炼身体
孩子经常锻炼身体,毫无疑问会使体质增强。让孩子保证每天0.5-1小时的有氧运动,比如跑步、打球、跳绳、健身操等,不仅能增加肺活量,还能增强抗病能力和提高免疫力。
而对于抵抗力相对弱的孩子来说,被感染出现症状的几率更高。而且新冠病毒并非感染过就会完全免疫,事实上,已经有人感染过两次甚至三次。所以,日常的防护一定要格外重视!
建议家长要提醒并督促孩子做好以下5层防护:
① 出门务必戴口罩
日常户外活动可以戴普通医用外科口罩,并且要全程佩戴。如果去一些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比如地铁站、商场、超市或医院等,最好戴N95口罩,防护效果更强一些。
② 勤洗手、常消毒
孩子从外面回到家,第一件事必先去洗手。严格按照“七步洗手法”操作,整个手里里外外洗干净。之后再用淡盐水冲洗口鼻,身上的衣物要换掉,及时清洗或消毒。
③ 手尽量不接触眼鼻口
众所周知,新冠病毒主要传播途径是黏膜传染,特别是眼睛、鼻子和嘴巴。孩子在外面接过各种物体,手上可能沾染细菌或病毒,一旦接触眼鼻口等部位,就会通过黏膜进入体内引发感染。
④ 尽可能远“离疑似病人”
因为政策开放,很多阳性的感染者并没有被限制出门,所以我们根本无法判断哪个人身上会携带病毒。但眼观那些咳嗽、精神萎靡、有发烧症状的人,务必要让孩子远离。
⑤ 常接触物品要做好消杀工作
孩子随身携带的书包文具、学校的课桌、家里经常接触的物品等,要做到经常擦拭消毒。可以使用酒精、84消毒液或紫外线消毒灯等,都能起到杀菌的作用。
当下疫情的形势,我们确实无法让孩子完全避开风险。而眼下最需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提高免疫力,打造一副强健的体格,并且做好日常的防护。
做到尽量能不感染则不感染,能迟感染则迟感染,能少感染则少感染。对此,你还有哪些更好的建议呢?一起说说吧。
关注健康管理师/家庭教育指导师【莞家妈妈】一起科学育儿,智慧养娃。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