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窃听风云》:伟大和浪漫来源于每一个普通人

  就算全世界都对《窃听风暴》交口称赞,假如一定有人跳出来唱反调,说那其实是一部失败的电影,那么,这个人多半就是前东德监狱博物馆的馆长。然而,假如没有这个馆长,《窃听风暴》这部电影最重要的意义便不会彰显。这是一部必须对照着来看的电影,唯有对照了史实与影片,才会让你在观影完毕之后仍久坐不起,无言以对,饱受震撼,才会明了真正的残酷之所在。

  影片讲述的故事发生在1984年——只要看过乔治?奥威尔的政治寓言小说《1984》,就会明白这不是一个随意挑选的年份——忠心耿耿冷酷无情的东德秘密警察维斯勒,在观看了一出舞台剧之后,主动请缨要求监听剧作家德瑞曼。维斯勒的请求与文化部长不谋而合,不同的是,文化部长看上了德瑞曼的妻子、美丽的女演员克丽斯塔,企图通过监听找到污点,胁迫克丽斯塔以满足自己的私欲;而维斯勒的心理及动机则复杂得多,一方面,他凭着秘密警察那可怕的无处不在的嗅觉,认定德瑞曼“有嫌疑”,另一方面,恐怕他自己也不愿意承认,克丽斯塔的魅力亦令他有所动心。

  维斯勒和另一名秘密警察轮流值班,24小时监听德瑞曼夫妻的生活。然而,维斯勒没有料到的是,就在窃听的过程中,他的人性逐步复苏。他带走了剧作家书桌上一本布莱西特的诗集、并被那些诗句深深打动;当他在监听器里听到德瑞曼饱含情感的钢琴弹奏时,忍不住流下热泪。就在德瑞曼开始向西德媒体秘密匿名撰写揭露东德人自杀状况的报告时,维斯勒选择牺牲自己的仕途,凭一己之力保护他们。他遣走了另一名值班警察,一个人监听德瑞曼夫妻,并杜撰监听报告,最后在危机当口,帮助剧作家躲过一场巨大的劫难。维斯勒因此被降职到地下室做拆信员,变天后,他仍生活在社会底层,做一个投递免费广告的送报员。作为今年的热门影片,《窃听风暴》横扫德国各大奖项,包揽欧洲电影最佳影片、年度男主角和年度编剧三大奖项,并且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确,《窃听风暴》有着奥斯卡青睐的一切元素:东德题材、悬念迭起、人性复苏、善良战胜了邪恶……总之,一个杀手动了情的故事,一个东德版的《杀手莱昂》,美国人喜欢的类型。然而,事实的真相真的如此吗?当然,可以说,一开始冷酷得仿佛固若金汤的维斯勒,其人性复苏的转折太快太轻易,影片在这一点上的处理似乎不够严密,然而,缺憾仅只于此吗?导演兼编剧多纳士马克,筹备9年,于33岁推出处女作剧情长片《窃听风暴》,初试啼声,一举成名。该片正式投拍时,获得了许多前东德人的帮助,他得以在很多当初东德的机关大楼实地拍摄。而唯一拒绝了他拍摄请求的,就是前东德监狱博物馆的馆长,为什么?馆长说,因为这个剧本不符合史实:整个东德历史,像维斯勒这样“良心发现”的秘密警察,对不起,一个都没有。

  柏林墙一倒塌,回头看时,东德的那些国家安全人员(stasi)发现自己多年监视公民隐私,其实和借酒浇愁、抽刀断流或是和封人网站一样,是完全没有意义的。东德垮台后,留下了无数秘密监控档案,后来成为人们唏嘘的对象,除此之外,它们唯一的作用,是推动了社会的全面退步。借助人的力量来监控人是一件挺恐怖却也是玩火的游戏,因为你永远没法知道,你的爪牙会不会因为良心,去无间道一般反过来把你玩死。这种例子我相信不只是出现在德国这部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电影里。这样的例子每天都在发生着。这不是他人的生活。这是我们的生活。他们就是我们。看完《他人的生活》(The Life of Others),我发现世界上没有无意义的工作,只有没意义的人。有那么个安全人员,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像辛德勒名单里的辛德勒那样,把有良知的东德作家给保护了下来。

  这个片子中最耐人寻味的话题是改变。在影片一开始,文化部长跟剧作家讲,不管你怎么说,人是永远不会变的。但是影片却偏偏说的是改变,我们且看人是如何变掉的:剧作家德莱曼对现实极其不满,也瞧不起东德当局那些权贵,可是他没有勇气去挑战这个体制。当女友在文化部长和他之间作出了艰难而勇敢的抉择后,他改变了自己缩手缩脚的做派,冒着生命危险开始了“揭露黑幕”的写作。演员克里斯蒂娜热爱剧作家德莱曼,可是又惧怕文化部长的淫威(他一句话,她立马会从文艺舞台上完全消失,等于被自杀了),因此脚踩两只船,后来听从特工的建议,回到了剧作家身边。可是被国安局抓起来之后,慑于在舞台上完全消失的威胁,她屈服了,向国安局告密了,成了东德无数告密人中的一个,只是她后来面临极大良心折磨,在剧作家家遭到搜查的时候,她愧疚地冲出去,结果被车撞死。她是个悲剧人物,可是不客气地讲,我觉得本片也在告诉我们,女人是靠不住的,尤其是女演员。反倒是站在剧作家对立面的哥们最靠得住。他躲在暗处监听剧作家的一举一动,可是后来心中的良知被唤醒,从一个邪恶体制内的恶魔,变成一个守护天使。那么导致魏斯曼改变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一是布莱希特的情诗。更重要的是那首〈好人奏鸣曲〉(Sonata for a Good Man). 剧作家得知被政府封杀的恩师自杀后,弹起了恩师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他的《好人奏鸣曲》。弹完后,剧作家对边上的女友说:听说列宁听贝多芬的《热情》时曾经感慨,如果他一直听这首曲子,他都无法将他的革命完成。谁听过《好人奏鸣曲》,还会继续做坏人呢?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窃听器那头的特工听得如泥塑木雕。

  其实第一次看《窃听风暴》这部电影的时候,就给我一种非常奇妙的感觉,我总觉得我之前看过这种类型的电影,后来当我第二次看《窃听风暴》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才发现其实这部电影,从整体的结构和表现的主题上来讲,有一点像辛德勒的名单,虽然两部电影讲述的是不同的故事,剧情的发展和推动也有所不同,可是这两部电影却带给了我同一种感动的感觉。这部电影之中我非常喜欢曾经是特工,后来成为一个小小的邮递员的男主角,我觉得他所做的一切无论是放在任何时代,都可以算是极其伟大的,而且他这样的做法也展现出了属于德国人的一种特殊的浪漫,我想这也是导演所想要传递给我们的关于一种德国式的文化理念,我很喜欢他,所以说我也非常喜欢这部电影,这部电影让我真正的了解到属于德国式的伟大和浪漫,这样的伟大和浪漫并不是来自于,拥有着丰功伟绩的委员,而是来自于生活在大千世界的每一个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