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重大信息!解读中国首份北极政策白皮书
(文/千里岩)
中国对北极的四点政策原则体现了一种诚意,目的是追求在北极地区实现和平和合作。如果从更深入层面来看,显然这是习近平主席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又一具体实践,是中国为推动全球治理良性发展而做出的新贡献。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6日发表了首份《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明确表达了“中国是北极的利益攸关方”这一立场,表示坚持本着“尊重、合作、共赢、可持续”的基本原则参与北极事务,并提出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五项主要政策主张,以实现“认识北极、保护北极、利用北极和参与治理北极“的政策目标。
众所周知,北极长期是国际地区的热点,中国作为陆上最接近北极圈的国家之一,作为北极理事会观察员国,此时发布首份北极政策白皮书,显然不同寻常。
北极为什么很重要?
从自然地理上看,北极是一片以海洋为主、涵盖周边群岛以及大陆边缘地区组成的一个区域,大部分地区常年为冰盖所覆盖。因为常年严寒,人类在北极的生产活动严重受限,所以在工业化初期,北极丰富的资源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太多兴趣,当时在这一地区更多进行的是探险和地质水文勘探活动。
二战开始后,由于北极的气象直接影响到北大西洋和欧洲北部,对于规划军事行动意义重大,当时同盟国和纳粹德国开始了一场极地争夺战,只是限于当时的科技条件,这个争夺的规模很小。
到了冷战美苏对峙时期,北极的重要意义迅速攀升。作为地球的“顶端”,北极是从欧洲大陆飞向美洲的最短距离,在人类科技尤其是航空和航海技术的大发展条件下,对峙一方如果能够控制北极地区,无疑可以使得自己保持对另一方的有效打击。在这一时期,美苏的弹道导弹核潜艇在北极地区穿梭航行,双方都时不时通过潜艇在极点破冰上浮,来显示自己的战略打击能力。
如今冷战虽已结束,大国博弈仍然存在,北极不管是从气象还是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其独特的军事价值只有增强没有减弱。此外,随着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和气候变暖,北冰洋的冰盖不断缩小,那么经过北冰洋将太平洋和大西洋连接起来的航道就成为一种现实,相较于通过印度洋和苏伊士运河,北极航道能够大大缩短航程和船期。更重要的是,北极航道还可以规避常年处于不稳定状态的中东地区和日趋“拥堵”的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无疑能对地缘战略产生一定影响。
另外,由于极地特殊属性,这里大气和地磁活动都存在着在别的地区难以观测到的一系列现象,极地生物圈也存在着其他地方没有的独特性,这些对于科学研究也有重要价值。
今天北极的现状什么样?
早期的北极开发活动因为客观条件限制非常有限,直到1920年相关各国才签署了一个《斯瓦尔巴条约》。根据这一条约,地处北冰洋深处的斯匹次卑尔根群岛主权归属挪威王国,但是这个群岛实行非军事化,自然资源由缔约国平等共享,在尊重挪威主权的情况下,缔约国都有权利进入这个群岛进行挪威法律许可范围内的各种生产经营和科研活动。条约签署后的几十年里,各国除了渔业和科考活动之外,真正进入群岛开发资源的只有挪威和苏联,它们各自开发了一个煤矿。
冷战后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使得北极成为大国博弈的一个热点。除了因为科技发展使得北极的自然资源开发逐步具备经济可行性外,更是因为北极航路不仅具有经济潜力,还有潜在的地缘影响力。比如,作为苏联的继承者俄罗斯2007年使用深潜器将一面俄罗斯国旗插入了北极点的洋底海床,2016年正式宣布成立北极部队强化对北极的控制。加拿大,挪威等北冰洋沿岸国家也毫不示弱,分别做出了各自的部署。美国则从来没有放松过对北冰洋最重要出口——白令海峡的控制,在阿拉斯加部署了相当的预警部队。
由于《斯瓦尔巴条约》仅限于一小片北极地区,其余与北极利益相关的国家的活动只能通过1996年成立的北极理事会进行协调。值得一提的是,中国1925年后加入《斯瓦尔巴条约》,赋予了中国今天进入这一地区进行相关活动的合法权利,并且于2004年在群岛上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北极科考站“黄河”站。中国在2013年成为北极理事会观察员国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怎么解读中国的北极政策?
作为依照《斯瓦尔巴条约》享有在极地开展活动的国家,中国在首份白皮书中将自身定位为“北极利益攸关国”是于法有据的,更是现实状态。另外,根据现行的《联合国海洋法》体系,中国的船舶显然享有通行北极航线的权利。
中国在两年前就提出了“冰上丝绸之路”,这一构想是基于这样一种现实: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工厂”,中国有着大量的对欧贸易和对其他地区大西洋港口的贸易需求。早在2013年,中远海运集团旗下“永盛”轮就几次经过东北航线抵达了欧洲,其后也有若干中国船舶通过这条航线到达了欧洲,充分证明了这条航线对中国的价值和潜力。
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的自然资源之丰富程度可谓“天下无双”。据估计,俄罗斯在北极洋底的大陆架边界区域的石油储量可能有90亿至100亿吨。但是,面对人烟稀少、自然环境恶劣的现实状况,俄罗斯要想开发这些自然资源,不仅技术难度大,成本也很高昂,必须引入大量外资及技术合作。中国既有对这些资源的现实需求,同时还有相对充裕的资金和相当的科技水平,与俄罗斯在资源开发方面的合作空间巨大。
但是与其他争夺北极的国家不同,中国对北极权利的主张完全是以和平和开发为目的,因此中国提出了“尊重”和“合作”的原则,强调既尊重北极国家在北极享有的主权、主权权利和管辖权,尊重北极土著人的传统和文化,也尊重北极域外国家依法在北极开展活动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国际社会在北极的整体利益。在这个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才能建立一种“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合作关系,进而实现“共赢”与“可持续”发展。
从操作层面来说,中国对北极的这四项政策原则,是有内在逻辑的,体现了一种诚意,目的是追求在北极地区实现和平和合作。如果从更深入的层面来看,显然这是习近平主席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又一具体实践,是中国为推动全球治理良性发展而做出的新贡献。
这份北极政策白皮书让世界看到: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正以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身份,遵循国际法框架为全球治理提供公共产品,对攸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共同命运的北极问题,贡献自己的方法和智慧,从而给北极实现永续发展注入了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