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联手,打造中国版《你的名字》?不狗血不套路,只有……
中国青春电影从《那些年》开始,给人一种我们的青春就是电影里那样。
在这之后的所有青春电影里都摆脱不了《那些年》带来的桎梏。
直到前几年,最成功的《同桌的你》之后,此类票房就断崖式下跌,甚至这种类型都一度销声匿迹。
突然杀出的日本动画《你的名字》,让中国观众和电影制作人看到了青春电影另一种形式,动画。
有一部国漫,从新海诚尚未走进国内观众视野之时就已立项,哪知完成度极高的君名红遍我国,这个项目也因为导演竹内良贵而一拖再拖。
到今年夏天悄悄上映,悄悄下映,没有掀起什么波澜。
《肆式青春》有三位不同的导演,分别讲述了三个风格迥异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由一碗三鲜米线起,讲述北漂的青年“我”与身在故乡的祖母之间的亲情。
本身应该是一个由小见大的故事,却通篇以一种波澜不惊的旁白,生硬地推动故事走向。
虽然导演是易小星,但是原画确实完全的日本手笔。
画面制作堪称上乘,所选取的背景也具有很浓郁的中国味道:蓝白色的运动服,墙上的挂历,老街的米粉。
但是,因为是日本制作,所以作画上还是流露出非常浓的日漫风格,就会给人一种非常强大的违和感。
好好的画面却被从头丧到尾的语气糟蹋得一塌糊涂。
导演的功力也就仅仅是体现在元素的堆砌,对感情节奏的把握乏善可陈。
而第二个故事发生在现在的粤语区,通篇绝大多数台词以粤语表达,某种程度上对粤语区外的观众不友好。
导演是日本人,竹内良贵,参与过《你的名字》创作。
他切入点是现代都市人的一种普遍性自省。
姐姐作为模特感受到来自自我和周围的压力,和妹妹发生的争吵,然后姐姐退役到再复出,其中的情感节奏相当生硬,没有铺垫和转折。
而且介绍的还是模特这一职业,让本来就不高的代入感消失殆尽。
相对于前两个故事来说,第三个“小雨转晴”算是完成度比较高。
但是,也是能一眼看穿的那个。
女主男主情投意合,女主父亲要求女主考到市重点,学习差的男主为了追随女主考到了市重点。
但是女主却失败了,被父亲打进了医院。
多年后,男主从磁带里得知女主原来是为了他故意没考上市重点,泪流满面。
李豪凌的剧本却抓住了中式教育那种隐秘的变态感,在立意上极为接地气,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城市中产阶级的精神生活,也让这个三段体小故事远离了一般小确幸片的局限性。
老实说,这个故事套路已经被写烂了无数次,如何起头,何时转折、怎样结尾,一目了然,了无新意。
更何况男女主角,像极了君名里的男女主角。
这种强大的既视感和违和感打破了电影极力塑造出的代入感。
说白了,就好像是站在一个老外的角度去看中国的日常,他看到的东西没有问题,但骨子里并不亲切,隔着一层文化积淀的深度。
谁是外宾一望便知。
都是同行衬托的好,有前两个故事在前,这个起码还能看下去。
电影只讲了三个有关于青春的故事,然而,第四个青春故事就是坐在荧幕前观众自己的。
《你的名字》大红大紫自然有它的过人之处,以为请了一个原班的制作团队就能打造出中国版《你的名字》吗?
像这部电影一样,这种水平,永远达不到《你的名字》那样的高度,不管导演是怎么想的,是不是亲身经历,但我通过电影什么也感受不到。
动画的制作再优秀也掩盖不了电影的致命缺点,好故事才是好电影的核心。
新海诚前几部作品极尽背景细节刻画之功,却忽视了故事的完整性和逻辑自洽,直到《你的名字》才有所改善,所以才一夜爆红。
而我国的动画制作人,请你们沉下心来,先把一个故事讲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