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中国人,是不是越老越坏、越老越没素质?

  某些中国人,是不是越老越坏、越老越没素质?乔志峰 有人地铁车厢里剥蒜,她是这样做的。近日,天津地铁车厢内,一男乘客肆意剥起大蒜,蒜皮撒了一地。一名身着校服的女孩默默蹲下,把地上的蒜皮都收在手中,带出车厢,整个过程不到5秒钟。女孩说:“爸妈就是这么教我的呀!”(央视)

  视频中,老年男子肆无忌惮、车厢剥蒜,如入无人之境,把地铁当自家的大杂院了,蒜皮四处横飞,搞得四周杂乱不堪。小女孩则蹲地收拾卫生,默默带下车去。一老一小、一粗鄙一文明,形成鲜明对比。有网友感叹“一个大人活得还不如一个孩子”,有网友甚至表示:“中国人的素质提高到发达国家看来还有一段距离,把新一代培养好,把老一代送走,几十年会(后)可能会好吧。” 实际上,值得说道说道的还有当时车厢里的其他乘客。其他人都躲得远远的,只有一位孩子默默地蹲地清洁。当时满车厢的成年人,是否从孩子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差距,进而生出几分羞愧、几许震撼?或许有,但这份震撼似乎只停留在浅层次上,并不足以让他们站出来帮“地铁好女孩”一把,一起去清理垃圾;更不足以唤醒他们的勇气和责任感,对老头的无良行为予以制止和呵斥。让所有的人都文明起来,需要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如果大家在遇到此类不文明行为的时候,都不再做保持沉默的“好好先生”,而是勇敢地站出来进行谴责和制止,这样的人和事就会少很多。

  “地铁好女孩”让很多人感动,而我除了感动,更多的是担忧:别人都无动于衷,只有“地铁好女孩”一人孤军奋战,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不久的将来她会不会也被同化,泯然众人? 这并非危言耸听。此前,有武汉媒体做过一个关于文明素养的调查,发现小学生比大学生守规矩。无独有偶,几年前,上海市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公布了一份中小学生公共伦理素质调查报告,在公共关怀上,高中生素质不如小学生。对于“在公共汽车上是否该向老弱病残者让座”问题,有近1/3高中生表示“说不清”,近1/6高中生碰到老弱病残者可稳稳就座,而七成以上小学生表示认同。 好多年以前,我写过一篇题为《想起小时候》的小文,原稿已经找不到了。大意是:我在上小学的时候,真心真意做好事,以帮助别人为乐;长大后,却日益冷漠,以帮助别人为“傻”。武汉、上海两地分别由记者和专家调查出的结果,跟我的“成长历程”基本吻合――因此,对这样的调查结果,我是认可的。 并且,我还想更进一步提出一个观点:当前社会,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存在“年龄越大、素质越差”的现象,从小学到高中到大学再到踏入社会,很多人的文明素质是呈递减趋势的。

  人之初、性本善,凝视初生婴孩清澈的眼眸的时候,我们往往会为其中的真纯赞叹、感动。上小学的孩子还是单纯的,他们相信老师、相信书本上的一切,像是一张没有被污染的白纸。等上了中学,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日益增长,也更多地接触到了社会,于是,他们变得“聪明”起来。等到上大学,尤其是踏入社会之后,社会这所大课堂教会了他们很多现实的东西,他们终于“长大成人”了…… 也许,有人会说,我以上所说的“成长历程”是个别的,并无“普遍性”可言;也许,有人会驳斥我的“谬论”,甚至说我是“愤青”。那么,请你心平气和做个调查好不好?某些中国人是不是越老越坏、越老越没素质,有事实为证。或者你连调查都不用,夜深人静的时候扪心自问,回想一下自己从小到大的“心路历程”就行了。正视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讳病忌医怎能进步。 为什么会出现部分人“年龄越大、素质越差”的现象?为什么“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成为很多人的口头禅?恐怕不单单是个人的原因,教育、社会环境都难辞其咎。柏杨有一个“酱缸文化”的提法,荷花可以“出淤泥而不染”,人若想“处酱缸而不污”似乎很难。而现在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确有“酱缸文化”的存在,不断污染和同化着置身其中的人。“我们希望我们有充足的智能认清我们的缺点,产生思考的一代,能够有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才能使我们的酱缸变淡、变薄,甚至变成一坛清水,或一片汪洋。”――这20多年前的呐喊,今天听来依然是那么的迫切,那么的振耳发聩、催人猛醒。 “地铁好女孩”们能否永葆初心?这不仅是对他们个人的考验,也是对整个社会风气的诘问和期待。改变“越老越坏、越老越没素质”的反常现象,请从我们自身做起。我们可以变老,却可以拒绝变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