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散文|济南的竹(上)
大散文|济南的竹(上)
作者 崔洪国
“竹竿有甘苦,我爱抱苦节”,竹有着这样的与众不同和独特辨识,特别是她的高洁、优雅、顽强和四季青翠催生的向上力量让所有人都能从一棵竹中找到自己过去、现在、未来已经拥有的和想要的物质和形而上的精神。
——题记
(上)
竹是岁寒三友“松、竹、梅”之一,因在寒冬时节仍然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而得名,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高尚人格的象征,还借以比喻忠贞的友谊。松竹梅合成的岁寒三友图案是中国古代器物、衣饰和建筑物上常用的建筑题材。自古以来,在我们民族的日常衣食住行中,到处都有竹的影子,东坡曾言:“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履者竹鞋,真可谓一日无此君也。”
东坡脍炙人口的那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既写出了他的放达,又写出了他对平生遭际不平的超然,那些放逐与回归其实很多是不公平的,但是东坡却报以云淡风轻,你说可爱吧!其实东坡的风骨与竹的宁弯不不折,不屈不挠还是很相似的。这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岁月逝痕,东坡在人们心中的形象越来越生动和立体的原因。
? ? ? 我最早对竹有认知还是在2008年前后,那时到南方出差,去了浙江、江西。记着在浙江的温州和江西的婺源,看到了很多的竹。江西和贵州一样,多山,走到很多山岭起伏的地方,迎面会看到无数满山遍野的竹,当地人都习以为常,但北方人看了会感觉十足震撼,在我们北方人的眼里,那些散布在崇山峻岭间的竹子就和北方大平原刚过了冬的麦子一样,无边无际,放眼所际,是无垠的青翠和油绿。只是那些平原的麦子个头矮,在麦田的尽头,你能看到很远的地方蓝蓝的天和洁白的云,是“野旷天低树”的感觉,那些树是平原的点缀,遥远处平原和天际线就结成一体了。
在江西的山岭之间,那些竹子是高高的立着,在层峦叠嶂中一棵依着一棵的肩怀,近了看,你看不到山里的纵深,往里看不远就是一棵竹子一棵竹子立起的墙,当竹子随了如浪卷般的山风摇晃着,倾斜着向你倾倒过来,你会感到排山倒海的气势,那时你无处躲藏。翻过了一道山岭,视野瞬间开阔了,你才会看到一线或一片的蓝天,又云卧在半山的竹海之上,再远处就是另一个山岭郁郁葱葱的竹林竹海了。
我所在的泉城济南也是一个多竹的城市,竹子无处不在。触目所及的每一个地方,都能看到竹子的留痕。家里阳台的一个花盆的图案还是一棵竹子,配了一句“未出土时先有节,到凌云处仍虚心”,让人随时都能感受到竹的低调和高洁。住处不远的汉峪海风小区,从去年也在小区栅栏墙的里面植了很多高高的竹,刚种下的时候感觉恹恹无生气,现在已经是一道青翠欲滴的绿色长廊了。
前几天经过我经常等169路车的奥体西路站牌,往绿化丛中一看,新种了一棵六角枫,紫红的叶子还带着水灵灵的光泽。站牌的东西两侧各种了一丛竹子,刚刚种上,还弱不禁风的样子,周围围了一圈铁丝,防止竹子歪倒下来。虽然看上去还很孱弱,在这盛夏即将来临的日子,经历过几场风雨洗礼,就会茂盛葳蕤,想必就是另一番风景了。
? ? ? 但是济南的竹与南方的竹还不一样。在南方,如在江西、湖南、湖北,那些竹与山是一体的,是那些山的生态命运共同体。在泉城济南,那些竹最初是与城市的绿化和园林景观相协调的,后来成了这个城市很多地段的主角,虽然也是低调含蓄默默无闻的守候着这个城市的山、泉、湖、河、巷,但不妨碍她们也成为这个城市的一种优雅和风骨,甚或她们所在的地方也成了天下泉城的网红打卡地,泉城多竹的地方,不论春夏秋冬,都成了市民每天都愿意去的留恋之处。
济南的竹最让人留恋忘返的有三个地方,一处是明湖,明湖有著名的“竹港清风”,就在超然楼和鹊华桥旁边,穿过一条绿树掩映的蹊径,柳暗花明处就是“竹港清风”的那个亭子,每次去,我都会到那个亭子坐下静思片刻,南边就是明湖水系的一根玉带,串连着大明湖和小东湖。
再有就是趵突泉的万竹园,万竹园是游人到趵突泉必去的地方,有的是因了万竹园的名字去看那些竹,万竹园的竹很完整地连成片,我喜欢称“竹海”,一些行人到了万竹园才发现万竹园不仅有竹,还有进深的院落和古朴典雅的房子,很有历史的纵深感。
? ? ? 还有一个地方就是泉城公园,泉城公园是济南人城里的植物园—其实最早就是植物园,公园里银杏、法桐、牡丹、月季等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繁多,竹因为四季常青,倒不是很引人注目的绿植,很多年了,就在公园的东南角,一层一层密匝地依偎着,外面就是车水马龙的舜耕路。路见证着竹子的成长,竹子隔着路边的绿化带目睹着城市日复一日的沧桑变迁和繁华竞逐。
崔洪国,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