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农村看露天电影的故事
上世纪七十年代,由于物质比较匮乏,娱乐活动也很少,村上放电影,人们会非常高兴,电影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快乐。
当时看电影的人很多,一场电影就像一场盛会,有坐在石墙上的,有的从家里搬来长凳子站在凳子上看,看电影热情高涨。
本村演电影肯定会看,邻村有电影都会去看,晚上走几里路去看电影是常有的事。
晚上看电影,第二天讨论昨晚看的电影中的情节,电影中人物是人们生活中经常讨论的话题。有人给自己孩子起名就用电影中人物名字。当时电影基本是黑白的,偶尔看到彩色的会非常高兴,惊呼:还是彩色的!
最早的时候,电影前边还放《新闻电报》,非常鼓舞人心,记得新闻简报放毛主席接见非洲黑人,只有一个印象黑人真黑,牙齿却很白,完全超乎人们想象。
当时电影一般都是鼓舞人心的,记忆中有《闪闪的红星》《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青松岭》《洪湖赤卫队》《黑三角》《从奴隶到将军》等,电影带给了我们无穷的快乐,看到《闪闪的红星》中,东子妈被活活烧死非常痛恨敌人,看到红军回来了就非常高兴,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由于人们很爱看电影,哪个村晚上有电影会让大家很高兴,有时消息也不实,去了后结果没有电影,人们会非常生气,在回来的路上往往会搞些破坏活动。当时农村爱浇地,有时是晚上地里还有水,不熟悉的人以为看到水面,以为是路结果就踩在水里了,把鞋完全弄湿了。也有小孩在电影场睡着了,家里人看着没见孩子回去,又到散场后的电影场找人的情形。
由于看电影的人很多,也喊叫声、吹口哨,发生打架也偶尔会出现,看电影的路上和回家路上人很多,三五成群边说边笑,非常热闹。
当时经常见的电影制片厂有长春、峨眉、八一、上海、北京、潇湘等电影制片厂,当时对西安电影制片厂好像还没有啥印象。
电影插曲也很快会流行起来,像《闪闪的红星》的“小小竹排江中游”,《洪湖赤卫队》中“洪湖水浪打浪”等广为流传。电影演过后,很快也会有以电影为内容的小人书出现。
当时,电影发挥的教育意义非常明显,歌颂英雄、学习英雄蔚然成风。后来,出现了电视,文化娱乐活动多了,电影慢慢的退出了人们的视线。现在看电影则走进了电影院,全村人在一起看电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也成了永远的记忆!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