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罗纪世界2》,我们到底看的是什么?
《侏罗纪公园》是一部划时代的电影作品。
《侏罗纪世界》让更多的人想起了,一度被恐龙支配的恐惧。
《侏罗纪世界2》,则叫人想起了那句经典台词,Life finds a way,生命会自行寻找出路。
作为系列的第5部作品,这部已经沦为爆米花的电影,试图想找回原系列的内核,又想要有所创新,可惜出来的口碑相比前作有所下滑。
导演并没有在商业与艺术之间找到平衡,而且他似乎理解错了,侏罗纪系列的真正魅力本应该是什么。
小孩子好奇心本来就比成人更大,他们成为恐龙的主力粉丝是很自然的事。不过当年《侏罗纪公园》明显不是拍给小朋友看的,上映之时就是PG分级,需要家长陪同观看。
因为斯皮尔伯格拍的是惊悚片,而不是合家欢式电影。因为电影的影响实在太大,后来的续集难免跟着市场需求拍的,变成了冒险片而不是,《侏罗纪公园》的那种惊悚恐怖感慢慢失去了。
到了CGI技术已经纯熟的《侏罗纪世界》系列,电影就彻底变成了看特效的爆米花大片。电脑特效对电影艺术本身是一件好事,但不知道为什么变成了一把双刃剑,这个经典IP好像和新版《星际迷航》一样逐渐迷失。
所以我们在看《侏罗纪世界2》的时候,必须清楚我们到底看的是什么,才不会被华彩绚丽的特效所带偏。
1《侏罗纪公园》为什么是经典?
续集电影的其中一个好处就是,每过一段时间就提醒我们,不要忘记经典。
而《侏罗纪公园》之所以有资格拍续集,甚至打造成“电影宇宙”,并不只是因为那是第一次把恐龙重现在人们的眼前,还因为电影本身就有许多值得讨论和深思的议题。
当然不得不承认第一个经典的地方是技术上的,CGI加上恐龙模具成功“复活”了恐龙,相信许多人回顾经典的时候,都被那个垂死的三角龙所惊艳到,90年代的电脑技术怎么比现在还逼真?
实际上那是道具师所做出来的电子恐龙模具,演员当时在片场就震惊了,戏里惊讶的表情基本不是演技而是自然流露,当然逼真了。
现在的演员就没这么幸福了,铺满绿幕的片场非常考验他们的演技...
第二个经典的地方,就是斯皮尔伯格。他主导的镜头和剪辑呈现出了恐龙的恐怖,堪比《异形》的恐怖。
当时的条件有限反倒成了好事,斯皮尔伯格真正给恐龙出镜的时间并不多,但只要食肉型恐龙一出现,观众就瞬间摒住了呼吸。所以说《侏罗纪公园》本来真的不是合家欢,也不怎么适合小孩子。
这种首发真的跟《异形》有异曲同工之妙,异形出镜的时间更少,却更加恐怖。
反倒是特效更好的《侏罗纪世界》,《普罗米修斯》等片,当年那些把人们吓出翔的怪物反而没那么可怕了。
为什么?因为斯皮尔伯格和雷德利·斯科特这些人才是真正的电影大师。惊悚恐怖并不只是我们看到什么,更是电影的表现手法让们感觉到什么。
第三个经典之处,是关于科技力量与自然力量的探讨,这也是《侏罗纪公园》的内核。没有这一点,影片的影史地位会降低一个档次。
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电影开始30分钟后的一场“圆桌戏”。这场戏非常重要,就算没看过原版电影,也得知道这场戏讲的是什么。侏罗纪系列所讲的,基本就是这场戏所讲的。
侏罗纪公园的大老板在公园准备营业之前,找来了几位专家内测。但几位专家对于这个必将惊艳世人的主题公园,却有不同的看法。
一种看法认为,复活恐龙这件事并不是好事,这是有违大自然规律的。自然选择让恐龙绝种,是有原因的,人类不应该自以为拥有科技力量就能够违背大自然。
有人则认为于恐龙复活,能不能跟人类共存是一个无法预料结果的事情。
支持复活恐龙的观点则认为,这是科学技术上的非凡成就,这样的技术会让人类受益无穷,没有必要杞人忧天。
强烈建议找回《侏罗纪公园》看看或者重温他们都说了什么,对深入理解这个经典系列的电影会有非常大的用处。
2关键事件及角色
《侏罗纪公园》比系列后作更为优秀的地方,还有就是每个角色都有作用,主要角色都有自己的观点,也代表着某种观点。
杰夫·高布伦饰演的数学家(或是科学家,反正就是有文化的人设)Malcolm,认为复活恐龙是不应该的,Life finds a way就是出自他口。他也是《侏罗纪公园2》的第一男主。
《侏罗纪世界2》也把他找了回来。
第一部和第三部的男主考古学家Grant博士,由山姆·尼尔饰演。沉迷于恐龙的考古研究,经历过第一部的故事后对恐龙有了恐惧,也有了全新的发现。他的妻子是劳拉·邓恩饰演的Ellie。
侏罗纪公园的创始人John Hammond,一切都是从他开始。
在《侏罗纪公园》短暂露脸的Dr.Wu,被请到了《侏罗纪世界》继续做基因研究。他似乎有着更大的野心。
许多年后侏罗纪世界主题公园能够开放,得益于另外一位大老板Masrani的投资。不过他的想法和之前那位大老板John Hammond不太一样,Hammond纯粹想证明他很牛逼,但Masrani的目的却是要警醒世人一件事,就是人类其实很渺小。
然后《侏罗纪世界》值得一提的角色除了大老板Masrani,回归的Dr.Wu和霸王龙,可能也就只剩男女主角了。
侏罗纪系列的故事时间应该和现实世界同步,1993年John Hammond试图开放侏罗纪公园,没想到内测的时候出了意外。
不出意外就没有故事可写的,这场意外就是《侏罗纪公园》的故事。
到了第二部,公园虽然没有开成,但已经复活的恐龙依然生存在索纳岛(翻译有很多种以下统称恐龙岛),并形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
Malcolm被John Hammond套路回了这座恐龙岛,却发现了更大的秘密。随后便发生了恐龙逃亡事件,全世界都知道了恐龙复活的真相。
第三部视线回到了Grant博士和他妻子Ellie,剧情更加简单,大概是他们也被套路回了恐龙岛然后逃命的故事。
不过需要知道的是,在发现鸟类才是恐龙近亲之后,Grant博士又有了新的发现。他发现恐龙的智商超出我们的想象,有可能会比灵长类动物更高。
于是《侏罗纪世界》就出现了超高智商的暴虐霸王龙。
《侏罗纪公园3》和《侏罗纪世界》之间还有一段剧情,John Hammond死前把侏罗纪公园的资产托付给了Masrani。
他也终于真的把主题公园正式开放,只可惜没有意外就没有故事,侏罗纪世界的命运最终与侏罗纪公园殊途同归。
没有套路就没有续集故事,《侏罗纪世界2》也必须是主角回到恐龙岛上的故事。和《侏罗纪公园2》不同的是,这一次主角的目的是救恐龙而不是救人。
3探索未知的代价
恐龙已经绝种了数千万年,我们也只能从化石中证据中重新模拟出它们的样子。是不是就是《侏罗纪公园》所展示的那样,恐怕未必。真实中的恐龙很可能和我们想象中的有所偏差。
但恐龙长什么样子并不是《侏罗纪公园》的重点,电影中的恐龙本身就是基因工程的产物,就算以后人类有办法找到真实的恐龙样貌,发现原来这部经典电影是“骗人的”,也丝毫不会影响电影的影史地位。
因为电影的核心是科学与自然的思辨。
科学使人类认识世界,改变世界,如今的科技水平甚至可以违背自然规律,例如转基因、克隆、试管婴儿等技术。
这些技术给人类带来好处的同时,也离不开关于道德和危机的质疑。
如果有一天我们的科技真的可以到达“逆天”的程度,这会是好事还是坏事?比如复活了恐龙。
电影所给出的观点明显是,弊大于利。
人类能控制科技,不代表能控制恐龙,一旦发生意外,恐龙挣脱了束缚,就算人类能逃脱被灭绝的危机,也难免一场残酷的战争。
不只是恐龙,还有对人工智能,外太空等未知领域的探索,同样有可能会导致我们走向灭绝的道路。
但那只是电影,电影能够给我们的是一种警示,但并不完全代表现实。
照目前现实中的各种科技发展状况来看,出现电影中那样的状况概率并不高,人类完全有能力去预防和避免危机的发生。
目前科学家也真的在做着复活恐龙的基因工程,他们不可能不知道,恐龙复活意味着什么。真的能够复活恐龙的时候,也不会什么预防措施也不做。
毕竟复活恐龙这么大件事,绝不可能是某个John Hammond在做,在一个小岛上做是合理的,但绝对会有核弹时刻瞄准着随时都有可能失控的小岛。
单凭几部电影是不会阻止人类继续探寻未知的,不然就没人愿意当宇航员了。贪婪是人类的本性,探寻未知也是人类的本能。
John Hammond和Masrani都很有野心,试图控制恐龙。电影也并没有给他们反面形象,就算他们再自负,也是勇敢的探索者。
探寻未知领域是要付出代价的,但人类不会停止探索未知。
因为无数先人勇敢探索未知,我们才有如今的生活。如果因为害怕未来而停止探寻,人类和猩猩其实也没有太大的区别。
所以说,电影中John Hammond复活恐龙的做法并不是错误。只不过他的预防措施实在太糟糕了。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斯皮尔伯格所打造的侏罗纪电影毫无意义,他的电影提醒着我们,无论我们的科技有多逆天,我们也始终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在勇敢探寻未知的同时,我们始终都要保持谦卑。
大自然也许真的可以违逆,但绝不可蔑视。失去敬畏之心,等待我们的,是完全失控的未来。
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许多令人沮丧的社会特定。这个特定要求我们这样行动,那个特定要求我们在乎那个。但是没有人去思考这些个特定。——《侏罗纪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