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羔羊》你的羔羊还叫吗?永远都在叫?

  其实一开始看这部影片时我以为只是一部商业电影。故事讲得好就获得了奥斯卡。可是在之后写《老无所依》的感受时,突然发现,我之前对这部电影的理解太肤浅了。看了这些编剧在这部电影之后又写了续集,我有点怀疑他是否确定奥斯卡给第一部最佳影片奖真正的用意了。或者说他们也是不经意间制造了美好。不过这种可能性很小,一般获奖者都知道自己在做啥。影片用剥皮案件来表示揭开人内心的面纱,或者说撕裂人们虚伪表象,洞察恶心的真相。克拉丽斯(茱迪福斯特 Jodie Foster 饰)是行为科学组的优等生,代表了有human nature and humanity(本篇缩写HNAH)的人。行为科学的目的就是给人“剥皮”。剥去行为上的表象看本质。这个角色的名字也象征了她是一个“人”。

  精神病学家汉尼拔博士(安东尼霍普金斯 Anthony Hopkins 饰)代表了毫无human nature(本篇缩写HN)之人。或者说谁没有了human nature他就吃掉谁。再者说他吃的是human nature。奇顿博士代表了一些以牺牲human nature and humanity换取利益的的人,谁最没有,谁就能换取最多利益。奇顿觉得斯塔林有吸引力,因为斯塔林拥有HNAH。FBI是联邦调查局,属于美联邦政府,不是各州政府,所以影片应该针对的是联邦政府。监狱里的犯人全是HNAH缺失的人,所以所有人都对斯塔林感兴趣,只剩下生物的本能,性、饮食、呼吸等,所有的行为都像野兽。汉尼拔被关在最后一个房间,他喜欢斯塔林,原因是他从未见过有HNAH的人,他问了这姑娘几句就能感受出来。

  其实案件很简单,一开始说到剥皮事件,死者均为高大的女性,这么多人皮,就应该能想到“人皮皮囊”。男人身材一般才会用这么多“布料”做衣服,自然能想到想变性的男人。思路顺畅之后警察断案经验一般都比较足,往往能在7天内解决问题,抓捕的话可能就会比较困难,但是绝对用不着动用FBI。汉尼拔感兴趣的是究竟一个人拥有怎样的成长经历才会保持HN不变。里面所有人都有“兽性”,所有人都对斯塔林感兴趣。《沉默的羔羊》遇上《老无所依》谁更厉害呢?用《老无所依》中的意思来说,一个十分残忍熟练的宰牛人遇上了孔武有力的公牛,结果其实是未知的。在《老无所依》中“汉尼拔”切实就是“宰牛人”文化,也就是暴力、恐怖文化的象征。西格代表“游戏文化”。所以这两种文化谁胜谁负呢?都很恶心而已。而现实的结果“游戏文化”像黑死病一样传开了,“畜生”毕竟比“猴子”跑得快。其实Lamb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耶稣,耶稣代表了HNAH。羔羊的声音像婴儿,婴儿的哭声又是一处能唤起HNAH的地方。沉默的不是羔羊,是HMAH。

  斯塔林的叔叔是个看起来很正派实际上毫无HN的人。他代表了统治者们,那些羔羊代表了具有HNAH的不同声音,这些人是变革者,就像《飞越疯人院》中的麦克墨菲,他为了唤起人们的反抗做出了牺牲。统治者就是要“杀”光他们,让HNAH闭嘴。没有人能扛得起HNAH的重量,它不是可以逃走的。保持HNAH是一件孤独痛苦的事情,最终人们往往会选择放弃。斯塔林没有,她被阻止了。这里照应了开头,斯塔林向教授提出了关于胡佛时期civil right的问题,教授“惩罚”了她。跟拯救羔羊其实是一个意思。当然,这里也是反权威的一段。当时美国总统是老布什,估计没干啥好事,要不然这电影也不会说他没humanity。影片大概是想说,剥夺公民权利的统治者(政府)就是没humanity。估计奥斯卡给最佳影片大概就这个意思。所以别冤枉奥斯卡,说是什么政治正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