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老板做直播,2小时挣40万,我开始慌了……
小伙伴们可能觉得,自媒体大V,最近应该没受啥影响。
说实话,我蛮难受的。
有个国产护肤的牌子叫林清轩,各商场专柜都有,这段时间应该活得很难。
没想到,老总孙来春带头直播带货,2小时卖了40万元。
写爆文、开直播,本来是我们这些草根的优势。
看到老板们纷纷当网红的消息,我其实内心是很不安的:
如果往后大企业家都亲自下海了,哥哥我这样的网红,该怎么办?
01
未来,谁能吸粉谁发财
有人觉得这是特殊时期,自救罢了,但我认为:
疫情过后,老板带头,全员微商,将会成为常态。
开头提到的林清轩,这段时间收益不降反升。
上到高管,搞研发的博士海归,下到财务行政、门店员工,人人带货。
不少人一天就能卖出3-5万的货,提成拿得比之前上班工资还多。
从18年19年开始,遍地都是“经济下行”的论调,不少传统行业的老板、不得志的企业家,都想着奔向互联网寻找机会:
有的还活在十几年前,一个月好几万买搜索引擎推广,颗粒无收;
有的各种买新闻稿、买热搜,搞来的都是假流量;
有的甚至花数千万造电商平台,最后还不如一个淘宝C店卖得多……
老板们不是不想搞,是根本不会搞。
这些失败的转型,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吸不来粉,没有流量。
但疫情之下,很多老板发现,本来自己看不上眼的自媒体,才是“真香”。
老板们前脚刚写好“诀别信”,准备卖房卖车;后脚就试着拍短视频、搞直播带货,死马当活马医。
结果有的人不仅活了下来,还靠着吸来的流量,大赚了一笔。
林清轩2月份的收益,比去年同期还涨了45%。
老板在采访中表示,尝到甜头后,打算选一批员工,培养成腰部直播达人。
这是要干什么?
这些老板,自己当网红抢老李饭碗也就算了,还打算做MCN,把哥哥训练营的蛋糕也分了。
这里面我看到的,并不仅仅是大家都得开直播、做自媒体。
哪怕我们不创业,就是给企业打工,挣钱的逻辑也变了。
以前我们总说,工龄长了涨工资,专业技术强就业竞争力大。
但未来,玩法很明显:谁能吸粉谁发财。
02
你的技能类型,决定了打工的出路
前两天,知识星球里有个小伙伴,问我到了30岁的分水岭该怎么走?
这位程序员小哥的问题,很有共性。
人的技能,可以分为toB型和toC型。
toB型,就是你得在公司才能施展。
比如写程序,还有我以前的大客户销售,离了平台,养活自己都难。
toC型,就是你不需要公司,自己单干,或者找合伙人就能做起来。
比如视频带货、写公众号,但这种能力学校教不了。
大部分toB型的人,在公司里好比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习惯有人指挥安排着干活。
看似兢兢业业,最后专业技能杂而不精,管理岗位又混不上。
这就是toB的困境。
此时,转行就成了他们本能反应出来的解决之道,但没人意识到:
转行只是再学个toB技能,继续打工,进入新一轮的困境。
如何摆脱这种循环?借用领英创始人霍夫曼的话:
“个人将会更多地按照公司的模式,来管理自己。”
换句话说,就是单兵或小团队高效作战,自负盈亏,不依靠平台。
无论是到了年龄分水岭,还是这次疫情下被迫转型,从toB型向toC型转变,必然是个人生存的新趋势。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在上世纪30年代曾预言:
“未来,人们可以互相签约,自由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同时购买别人的劳动力。”
随着淘宝、微博、微信、抖音等互联网平台的兴起,这个近百年前的预言已经照进现实。
设计师、健身教练、保险经纪、房产中介……越来越多的打工者,干起了自由职业。
你可以用短视频、朋友圈、公众号等形式,打造个人IP。
你可以同时服务多个平台,而不从属于单一的公司。
你的报酬与能力挂钩,远远比在打工时赚得多。
最爽的是,从此文章写“35岁”的,你可以一律跳过不看。
03
为自己打工的时代,提前来了
假如这次疫情过后,你没被裁员,你所在的公司也没倒。
那就继续借着公司平台混着,等到35岁来临,坐以待毙吗?
很明显,螺丝钉似的toB技能,并不能安安稳稳地保你在职场,混到60岁领退休金那天。
那我自己当年,是如何迈出转型toC的这一步呢?
答案是:为了生存。
干自己不敢干的事,挣别人挣不到的钱。
有些人是对自己不自信,总想着自己高考作文刚及格,写个800字都写不好。
有些人是各种偏见,觉得搞微商、做社群、直播带货很low,干这个掉价。
想这么多的,要么职场顺风顺水挣大钱了,要么家里能兜底不愁吃喝。
我的10年职场生涯,5000多的收入就到顶了,去世纪佳缘相个亲,我都得心虚地填上10000。
当时我的想法是:
打工这辈子我肯定没戏了,看看当下有啥挣钱的,就干啥吧。
我的第一桶金,是做骑马旅游挣的,能做成完全是因为成本够低。
我14年3月7日写出的第一篇知乎爆文,从此就以知乎大V的身份,写高赞答案揽客。
车、马、场地全是租的,成本就是我的吃喝拉撒。
我最开始连公司都没有,销售、司机、导游、马术教练都是我。
亲自演绎了什么叫“一个人活成一家公司”。
当然,作为一家“公司”,我得考虑抗风险能力。
万一哪天知乎把我号封了,我没流量旅游就做不成了。
所以我去搞了副业,给色哥卖他的销售课程,同时不增加我的任何成本,这是我挣的第二桶金。
有人说,老李怎么东折腾西折腾,什么平台都做,什么赛道都整?
说句实话,我内心也怕,也没安全感。
看到老总都自己当网红了,看到大企业都自己做MCN了,我不尝试新东西,难道还等着回去打工吗?
靠toB吃饭,也许你朝九晚五嫌钱少,也许你年薪可观抱怨996。
靠toC吃饭,那就只有007,你不是在挣钱,就是在思考挣钱的路上。
疫情的大浪淘沙之下,哪些个体受影响最小,哪些公司能活下来,你细细地品。
“每个人都活成一家公司”的时代,已经提前到来。
择一企而终老、一招鲜吃遍天,早就是过去式了。
时代的车轮碾过,不会可怜那些没做好准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