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擅自买的东西能退吗?充值网游等消费家长该如何挽回损失?
近两年,未成年人大额消费尤其是网购后家长要求退款的事件频频发生。消费渠道的多样化和移动支付便捷化,给未成年人消费提供了渠道,也增加了商家区分交易对象的难度。
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往往后知后觉。一旦发现类似情况,更多家长关心的是:小孩擅自做主买的东西能退吗?如何做才能减免损失?
根据今年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民法典》,对于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除了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和与孩子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外,这个年龄段的小孩实施的其他民事法律行为需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才算有效,否则不发生法律效力。
“因此,对于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如果其购买的商品超出了未成年人的正常消费水准,且事后没有得到家长的追认,通常会被认定为无效法律行为。至于不满8周岁的未成年人,依照法律规定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就更不具有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的能力。”
多贵的商品才算超出了孩子的正常消费?
如何判断未成年人的消费是否属于正常消费,是否超出其年龄认知?这个问题也困扰了很多家长。
对于这个问题法律上没有明确规定,也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司法实践中,有的法院会以当地上一年度的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标准作为衡量,从而判断孩子的消费是否属于一般性消费或普通生活用品消费,以及是否超出未成年人可以独立实施的交易金额。此外,法院也会参考未成年人的实际年龄、日常消费水准、家长平时给予的零用钱多少、家庭收入情况等,进行综合评判。
家长如何举证是未成年人消费?
未成年人网络消费,家长最先面临的是举证的难题。对此,毕晓宇也给出了建议:对于孩子使用家长账户进行消费的,家长要尽可能举证证明自己在消费的时间段不具备消费的可能性;对于孩子自行注册账户进行消费的,家长需和孩子好好沟通,记录孩子注册的时间和过程。还可以调出消费时的聊天记录等,从中找出成年人的语言表达与孩子的区别。
“未成年人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的养成,家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应通过言传身教,教育未成年人科学地看待金钱,养成量入为出、与年龄相适应的消费观。”毕晓宇指出,规范未成年人不当消费行为应多管齐下:父母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并正确引导未成年人合理消费;网络平台应遵守法律法规强化管理;同时,商家也应尽到合理审慎的注意义务。
此外,父母应当管理好家庭财产,尤其要保管好自己名下的移动支付账户资讯,不向未成年人透露支付密码。对于未成人的网路消费需求,尽量由父母操作完成,避免未成年人自行网路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