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鲁昭公:天真的背后是辛酸
原标题:鲁昭公:天真的背后是辛酸
鲁成公在位时,民间传唱着一首童谣:“鸲鹆来巢,公在乾侯。鸲鹆入处,公在外野。”鲁成公是鲁昭公的爷爷。
按照汉字造字方法,从“鸲鹆”偏旁部首来看应该是鸟类,从民谣来推测被认为是不祥之鸟。“公”则是指鲁国国君;“乾侯”为地名,当时属于晋。
鲁昭公的故事从一场斗鸡开始。在春秋时期,“走狗斗鸡”已成为贵族们普遍的消遣活动。
鲁国大夫季平子和郈昭伯紧跟潮流,成了斗鸡狂热爱好者。季平子为“三桓”季友之后。而郈昭伯也非寻常百姓,乃是鲁孝公之后。
“季氏与郈氏斗鸡”,季平子与郈昭伯又要进行一场斗鸡比赛。贵族之间“斗鸡”,比赛输赢不仅关系到赌金,更关乎家族的面子。于是,两家明面上斗鸡,私底下却是斗智。
“季氏芥鸡羽”,季氏在鸡毛上涂洒了芥末粉。如此,季氏斗鸡振翅时,芥末粉抖动出来必然迷离郈氏斗鸡的眼睛。
“郈氏金距”,郈氏给自己斗鸡按上铁爪。如此,郈氏斗鸡踩踏时,铁爪必然会重伤季氏斗鸡。
“季平子怒而侵郈氏”,季平子对郈氏所为非常愤怒,堂堂一言九鼎的卿大夫从未受如此挑衅,于是带人侵占了郈氏宫室土地。“郈昭伯亦怒平子”,郈氏族长昭伯对季平子仗势欺人也非常不满。
“臧昭伯之弟会伪谗臧氏,匿季氏”,臧会与臧昭伯为堂兄弟。臧氏家族内部矛盾,臧会以虚假言辞坑害臧氏,躲藏在季氏家。“臧昭伯囚季氏人”,臧昭伯拘禁季氏要求交出臧会。
“季平子怒,囚臧氏老”,季平子因此发怒,囚禁了臧氏家臣。
鲁庄公攻打季氏
“臧、郈氏以难告昭公”,臧氏、郈氏联合向季平子发难,在鲁昭公前告了御状。
“昭公九月戊戌伐季氏,遂入”,鲁昭公九月戊戌这天讨伐季氏,攻进了其家。
“平子登台请曰”,季平子登上家中最高处,向鲁昭公谈判。季平子对鲁昭公说,你听信谗言不审查就来诛杀我。我请求出城待罪。
鲁昭公拒绝了季平子。
“请囚于鄪,弗许”,季平子又要求自我流放到鄪城,再次遭拒。“鄪”是鲁釐公赐给季友的封地,“釐公元年,以汶阳鄪封季友”。
“请以五乘亡,弗许”,季平子要求携带五乘战车流亡,又被拒绝了。
“子家驹曰:‘君其许之。政自季氏久矣,为徒者众,众将合谋’”,子家驹劝说鲁庄公:“您还是答应了吧。季氏掌握政权时间台久了,党羽门徒众多,他们将合谋对付您。”“子家驹”是鲁国大夫。
但是,鲁庄公并不听从子家驹的劝告,而郈氏趁机火上浇油,“必杀之”。
鲁庄公征讨季平子的消息传得很快。叔孙氏的家臣仲孙戾同部属们商量,“季氏保存或被灭,哪个对叔孙家族有利?”部属们异口同声,“无季氏是无叔孙氏。”叔孙氏是“三桓”叔牙之后。
仲孙戾说:“对,救季氏!”于是,他们击败鲁昭公讨伐季氏的军队,“遂败公师”。
“孟懿子闻叔孙氏胜,亦杀郈昭伯”,孟懿子听到叔孙氏战胜的消息,杀死了郈昭伯。“孟懿子”是“三桓”庆父之后。鲁庄公攻打季氏,岂料牵一发动全身,“三桓”由此联手。
“郈昭伯为公使,故孟氏得之”,郈昭伯作为鲁昭公使节派往孟氏,所以被孟氏抓住。
鲁昭公逃到齐国
“三家共伐公,公遂奔”,孟孙、叔孙、季孙三家共同讨伐鲁昭公,鲁昭公无奈开始了流亡生涯。
这一年为鲁昭公二十五年,即公元前517年。在《史记》中如此记载:“二十五年春,鸲鹆来巢。”
“昭公年十九,犹有童心”,根据司马迁记叙,鲁昭公十九岁即位,以此推断流亡这一年刚四十四岁。“穆叔不欲立”,对于鲁庄公继位,穆叔担心将来对季氏不利。穆叔为鲁大夫叔孙豹,是叔牙之后。
“季武子弗听,卒立之”,季武子刚愎自用并未采纳穆叔建议,最终鲁昭公继位。
自文公时鲁国“公室卑,三桓强”。所谓“奴大欺主”,鲁昭公肯定不甘心做傀儡,所以当臧、郈状告季氏,鲁昭公自认为能够拔掉季氏。所以,一方面亲自带兵攻打季氏,另一方面派郈昭伯安抚孟氏。
然而,“三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叔孙氏清醒地认识到,如果季氏被剪除,那么下一个就是叔孙氏和孟氏,“三桓”必将不复存在。所以,叔孙氏家臣起兵攻打鲁昭公军队,而孟氏直接杀掉郈昭伯以明确立场。
“己亥,公至于齐”,己亥日,鲁昭公逃亡到了齐国。
“齐欲以千社封之,子家止昭公”,齐国时任国君为齐景公,拿出两万五千户人及土地来赏赐给鲁昭公。但是,子家劝阻了鲁昭公。子家又劝说鲁昭公,“齐景公不讲信用,不如早去晋国。”
鲁昭公不从。
鲁庄公犹有童心
“二十六年春,齐伐鲁,取郓而居昭公焉”,第二年春天,齐国攻打鲁国,并夺取了郓城,让鲁昭公暂时居住。齐国攻打鲁国是应鲁昭公请求,即“昭公乃请齐伐鲁”,相对来讲《齐世家》记录更加可信。
所以,对“昭公年十九,犹有童心”这句话产生了怀疑。
鲁成公故去,其子鲁襄公继位。“是时襄公三岁也”,鲁襄公为鲁昭公父亲,继位时年三岁。“三十一年六月,襄公卒”,鲁襄公在位三十一年,去世时三十四岁。
“九月,太子卒。鲁人立齐归之子裯为君,是为昭公”,鲁襄公太子九月死去,这才给了鲁昭公继位的机会。“齐归”是鲁昭公生母的名字。
鲁襄公三十四岁去世,当年鲁昭公十九岁,由此推断鲁襄公十三岁时生下了鲁昭公。十三岁怎么能担负教育下一代的责任呢?所以,鲁昭公“犹有童心”可以理解为缺失教育。
但是,“犹有童心”还有另一个理解。“鲁人”实际是“三桓”,毕竟国君继位决定权在“三桓”。那么,“太子卒”可能是人为,而鲁昭公因“犹有童心”才被选择。如此理解“请齐伐鲁”顺理成章。
从此来说鲁昭公“犹有童心”背后却是一个傀儡的辛酸。为了上位和保命,不得不扮出一副天真无邪的面孔。
“昭公三年,朝晋至河,晋平公谢还之,鲁耻焉。”
“十二年,朝晋至河,晋平公谢还之。”
“十五年,朝晋,晋留之葬晋昭公,鲁耻之。”
“二十一年,朝晋至河,晋谢还之。”——《史记·鲁世家》
司马迁记录了鲁昭公四次要求出访晋国遭拒,这屈辱背后是为什么?
鲁昭公屡次求访晋肯定有所图谋,联想子家的劝辞,“齐景公无信,不如早之晋”——出访晋国是不是请求援兵呢?
忍辱访晋也是为了建立同盟,可惜找错了对象,“晋谢还之”。毕竟当时晋国“政在私门”,处于“季世也”,晋国国君处境并不比鲁昭公强多少。
鲁昭公应验童谣
“夏,齐景公将内公,令无受鲁赂”,二十六年夏,齐景公想武力护送鲁昭公回国,命部下不得接受鲁国的礼物。
“申丰、汝贾许齐臣高龁、子将粟五千庾”,“申丰、汝贾”为鲁国大夫。“庾”为计量单位,一庾为十六斗。申丰、汝贾拿八万斗小米收买齐国大臣,背后肯定与“三桓”有关。
高龁、子将被收买后,向齐景公进言不要护送鲁昭公。齐景公竟然听从了。
“二十八年,昭公如晋,求入”,二十八年,鲁昭公到达晋国,请求护送回国。“季平子私于晋六卿”,季平子私下贿赂晋国六卿。“六卿受季氏赂,谏晋君”,六卿接受了季氏礼物,就劝阻了晋君。
“晋君乃止,居昭公乾侯”,晋君也就不再坚持,只让鲁昭公居住在乾侯。此时为晋顷公九年,晋顷公也是六卿的傀儡。
“二十九年,昭公如郓”,二十九年,鲁昭公又回到郓邑。“齐景公使人赐昭公书,自谓‘主君’”,齐景公派人给鲁昭公送信,信中对自称为“主君”,这意思鲁昭公是齐国的臣属。
“昭公耻之,怒而去乾侯”,昭公以之为耻辱,一怒之下又回到乾侯。如果鲁昭公真是“犹有童心”,怎么会对齐景公的一句称呼而感到羞耻,继而愤怒呢?
“三十一年,晋欲内昭公,召季平子”,晋国想要送鲁昭公回鲁,传唤季平子商量。晋国如此主动,在《晋世家》有解释,“卫、宋使使请晋纳鲁君”,卫国、宋国派使节请求晋国。这再次说明鲁昭公并非童心无成人之志。
“平子布衣跣行,因六卿谢罪”,季平子身着布衣赤脚而行,通过六卿谢罪。六卿替季平子说话,晋君也就此作罢。
“三十二年,(即公元前510),昭公卒于乾侯。”
这恰巧应验了童谣。
所以,鲁昭公果真如司马迁所说“犹有童心”,而没有成人之志吗?
未必。
鲁昭公能够主动联络晋、齐请求外援,以及流亡在外能够取得卫国、宋国的相助,从这点来看“犹有童心”似乎是很好的掩饰,毕竟稍有不慎,就像太子一样可能“英年早逝”。
但是,从剪除“三桓”结果来看,鲁昭公还是太嫩了,缺乏政治智慧,不具备平叛的势力,便贸然攻击“三桓”,结果遭到强有力地反击,只能无奈流亡。
《鲁世家》的记载对“三桓”比较友善,大概是摘录自《春秋》的缘故。而对比《齐世家》、《晋世家》的记录可能更接近真相。“季平子私赂范献子,献子受之,乃谓晋君曰:‘季氏无罪’”(《晋世家》),“季氏无罪”对应着前面“鲁季氏逐其君昭公”,从立场来看,鲁昭公并非主动流亡,而是被迫逃往国外。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