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因救火而牺牲的小英雄赖宁,不仅雕像被拆事迹也被教科书删除

  14岁因救火而壮烈牺牲的小英雄,赖宁,不仅雕像被拆除,英雄事迹被教科书删除,就连其照片也被学校摘下,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相信70后80后对这个名字都很熟悉,而90后和00后应该都会很陌生。

  

  我们几乎每个人从小接受的教育都是生命只有一次,无比的宝贵,要珍惜。因此当我们面对那种舍弃自己的生命去守护一件事或其他人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会感到犹豫。这是人之常情,并没有什么过错。正因为没有过错,才显得舍己为人这种品质有多么难能可贵。赖宁作为一个14岁的未成年孩子,面对危难关头不但没有当个逃兵,反而迎难而上,最终壮烈牺牲。这一点已经超越了许多成年人。赖宁生在四川雅安的一个小山村里,家境贫穷,但是他生性乐观开朗,面对生活总是有一股打不垮的韧劲儿。

  

  那个年龄段的男孩子,本来大部分都是皮猴,赖宁更是对眼前的世界充满了千百个好奇。他的童年里,有一座充满神秘色彩的山,就在村子后。这座山上,有未知的洞穴,有溪流,有飞鸟鱼虫。每一个都对赖宁和他的小伙伴们,充满了吸引力。赖宁是个非常有号召力的男孩,他和村里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组成了一个“金龙探险队”,赖宁是队长。他经常带领着这帮孩子一起去后山探险。这个金龙探险队并不是只知道贪玩,他们是一群热心的孩子。曾经后山起火了,他们和大人们一起去救火。赖宁始终都有着分明的善恶观,加上父母经常和他说,要乐于助人,做个好人。也许就是这种想法太根深蒂固了,才会发生后面的不幸。1988年3月的一天,明明时间正值中午,本该艳阳高照的天色,却黑沉沉一片,大有山雨欲来之势。很快,外面就开始狂风大作,吹得瓦片乱飞,有的树都倒了。此时,村里的一片山林正因为电线短路正悄悄的起了火。被这阵突如其来的妖风一刮,火势就像巨浪一般以极快的速度汹涌蔓延,很快那一片山林都处于滔天火光之中。在那片山林附近,还有电视台和石油库,如果不赶紧扑灭火势,后果不堪设想。原本在家里的赖宁看到之后,和他的探险队小伙伴一起冲向了着火地点。他们去到的时候,已经有许多成年人在负责灭火了。他们一看孩子们来了,赶紧叫了车送他们回去,这里太危险了,搞不好还会发生爆炸,多让孩子留下一秒,危险就多一分。赖宁当时已经被送上返程的车了,但是他内心的责任感始终灼烧着他,他没办法对那场大火视而不见,因此他又趁着大家都没发现,自己跑回去救火。大火终于在共同努力下被成功扑灭,没有造成任何财产物品损失。然而,正当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的时候,有人心惊的发现,赖宁不见了。于是搜救队话不多说直接返回山林寻找赖宁的下落。就这么找了一夜,直到第二天,他们才在山腰附近看到赖宁的身影,此时他已经早已没有了呼吸。

  

  赖宁作为一个年仅14岁的少年,却有如此先人后己的精神,对当地所有听说过他的事迹的人来说,都感到无比敬佩。四川人民政府也授予赖宁革命烈士的光荣称号。赖宁的光辉事迹不但在民间流传,获得了人民的交口称赞,更是直接被写进了教科书,让所有孩子都向他学习这种精神。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发生转变,人们对赖宁去救火这件事也有了新的视角。虽然赖宁去救火这种行为可歌可泣,可是如果被写进教科书,那么是否就在向所有未成年人在传达一种观念,那就是让未成年人舍弃自己的生命去救人。赖宁的英雄事迹从教科书上被移除,并不是对他所做的事的全盘否认,也不是对美德的否定。而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去把控这个分寸,是很难的。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应该做好的是并不是一味的牺牲自己,去做对社会有贡献的事。而是在保护自己生命的大前提下,一切才更有意义。否则,用悲剧交换而来的安全,代价实在太沉痛。未成年人是祖国的希望,我们国家能有这种保护幼苗的意识是值得称赞的。赖宁虽然在教科书上消失了,但他的事迹和精神却可以永远留在人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