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金陵十三钗》,发现它讲的从来不是奉献,而是选择

  昨晚重温《金陵十三钗》,这部2011年的战争电影,里面不少配角今天都是活跃在我们视线里演员了,感到故事更有代入感。比如,电影刚开始没多久的一幕:几个士兵为了给女学生们赢取逃亡时间而牺牲,他们的扮演者是窦骁,黄海波,秦昊……再比如,十三钗里红菱是《大军师司马懿》里的夏侯徽。

  起初我觉得,这是一个关于奉献的故事,士兵对平民,歌女对学生,个人主义对于生命……但是,这并不能解释我看完片子为什么会有种感同身受的压迫感。因为但凡圣人为了生灵而牺牲,给人的感觉是悲壮且可歌可泣,绝对不会是这种无力。究其原因,大概是《金陵十三钗》讲的是平凡人的选择,而不是伟人的奉献。不信你看:

  佟大为扮演的士兵在命令小兵“打”的时候,黄海波扮演的小兵说“只剩下十几个人了,再下一步就是出城”。此时,他们就是打了败仗,准备出城保命的平凡战士,绝不是以一敌百的战神。他们没有时刻准备着舍弃找我!这个时候,命运给他们出了一道选择题:逃命还是保护十多个少女。他们也会犹疑,最后心中的悲悯和男人的责任感让他们举起了枪。换成你是战士,也有百分之五十的可能性做出这样的选择,这就是深深的代入感和所谓的感同身受。如果告诉你,他们是战神,你还会有这同理心吗?当然不会,看戏就好了,反正他们会赢。

  再看这一幕,也是人生百态:日军闯进教堂,歌女躲进地窖,教父躲进衣柜,女学生们因为跑得慢刚要进地窖就被日本人发现了。这个时候,文娟喊“上楼!”为什么?因为如果他们进了地窖,没有一个人可以活下来。你若身临其境,只要能想到这点,可能就会这么选择。女学生在外面嘶喊,教父本来准备好要藏了,可是最终站了出来,不为别的,只因良知让他“做点什么”,虽然能做的很少。你看,他们都是平凡人,不能扭转乾坤,正如我们一样平凡,他们有同情心,怯懦心,也正如我们,若处在彼时,你亦有百分之五十可能像他们一般。这又是深深的代入感。

  日本人让女学生去献唱,实际上是在预谋一场日军高级领导的大规模强奸。这里的每个人心知肚明,于是女学生登上高塔准备自杀。这个时候,是那群看似下贱的歌女拯救了她们。歌女办成了女学生去献唱,女学生办成了男孩子藏进卡车逃出南京。这道选择题摆在你面前你会怎么选?可能选择为了女学生挺身而出的人没有百分之五十了,但是一定也会有的。《金陵十三钗》也一样,她们有的在被日军带走的那一刻就反悔了,挣扎着喊“我不是女学生”,可惜日本人听不懂中国话……

  电影没有拍完的结局,小说中说的明白:抗日战争胜利,那些南京大屠杀的日军接受审判,玉墨作为证人出庭,在庭上文娟认出了她,只是玉墨说什么都不承认自己的身份,并且坚持自己就是文娟,除此之外,她还改变了容貌。文娟一生都在寻找当初顶替她们去赴宴的十三个人,只是另外十二个人早就被折磨死了。文娟一直和教父有通信,教父说或许玉墨只有变成另一个人才可以活下来。

  所以看到了吗,《金陵十三钗》讲的不是一群圣人牺牲自己的故事,而且一群普通人怎么选择。而南京大屠杀发生在教堂中的这一幕只是冰山一角,在同一时刻同一个城市可能无数选择也在发生;那种看完影片,欲哭无泪甚至有些憋闷的感情,或许是因为我们知道,这些都是普通人,她们也会死,也会牺牲,即便连玉墨这样高傲,有格调的女人都会崩溃的否认现实,正如我们一样;影片带来的感动是因为他们没一个人都恰好选择了牺牲自己的那百分之五十,这感动来自于人体内的无畏一起爆发,来自于即便爆发,也是蚍蜉撼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