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哪吒之魔童降世》,看中国式家长教育,并非每个孩子都是哪吒
《哪吒之魔童降世》在这个暑期红得发紫,可能你去个超市,都会听见周围不同人群在讨论什么时候去看《哪吒》,或者看了《哪吒》有什么感想云云。
当一件事物具有了普遍性之后,里面的许多故事就有了教育意义或者寓言性质。比如古代的《西游记》、国外的寓言故事、还有现在的《哪吒之魔童降世》。
当一个电影或者小说或者故事流畅度足够广泛的时候,其中的内容就有了当讨论素材的价值。
比如我们讨论《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是不是英雄的时候,就只会讨论他是否英雄,或者有多英雄等等,不会发出“孙悟空”到底是谁的疑问。
如今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就具备了这样的性质了,我们大可以由《哪吒之魔童降世》,来讨论一下中国式的家族教育问题。
在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故事里,一开始就呈现出足够的悲剧性。哪吒一出生就是一个魔童,不但身份与陈塘关的百姓们对立,而且还必须承受三岁就要夭折的命运。
这对李靖夫妇无异于致命一击。
有什么痛苦,能够超越知道自己命中注定会在三年以后,确凿无疑地知道自己一定会失去自己的至亲来得猛烈?
面对这样的考验,李靖夫妇表现出中国式家长十分可贵的一面,他们无怨无悔地承担起了哪吒养育地责任,全然不顾这可能会毁了自己的一生。要知道《封神演义》里的李靖,面对出世哪吒的态度,就是拔剑就砍,电影里的李靖的确比之强出太多。
可在《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电影中,李靖夫妇在教育与养育哪吒的问题上,却犯了中国式家长的典型错误。
李靖夫妇为了让哪吒过好这三年,不断欺骗哪吒,告诉哪吒自己是灵珠子转世,然后却又把哪吒囚禁在家里,然后完全忽略了与哪吒的沟通。
缺少沟通,甚至没有沟通,正是中国式家长在教育上最大的问题。
中国式家长过分渴望孩子按自己希望成长,却严重忽略孩子自身的渴求。
电影里按哪吒的情况,难道最好的办法,不是李靖夫妇应该珍惜每一秒陪伴在哪吒身边的机会吗?
哪吒其实是非常渴望得到父母的关注,可父母却又为了哪吒四处奔走,完全没有陪伴儿子的时间,这就造成了巨大的矛盾。
在现实里,这种中国式家长的教育,让孩子们极度缺乏爱。缺爱的孩子,很难真正理解自己父母为自己的牺牲,及其望子成龙的苦心。
这种受中国式家长的教育长大孩子,也许要许多年之后,真正有了同理心与同情心之后,才会发现自己的父母当年对自己的牺牲有多大,对自己的爱有多深。
可往往这个时候,双方剩下的时间可能已经不多了。
在《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电影里,哪吒因为知道了李靖为了自己做出的牺牲,甚至愿意拿自己的性命去代替哪吒迎接天雷。在这样如山的父爱面前,哪吒终于彻底感化,战胜了自己内心的魔性。
电影某种程度因为剧情的需要,加快了孩子觉悟的进程。可在现实中,孩子可以觉悟得那么快吗?并非每一个孩子都是哪吒!
魅力视野认为,这是每一个还在用“中国式家长”的教育方式,教育孩子的家长必须要考虑到的问题。
如果各位读者喜欢本文的话,记得点赞、收藏和分享哦。想看更多关于《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精彩文章,请继续关注魅力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