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敌破坏王》核心人物是拉尔夫
前不久“听”了一本书《创新公司》,里面通过皮克斯电影创作的案例,阐释了这样一个观点:皮克斯从来没有惊世骇俗的创作,其常见的叙事套路是,讲述个人参与冒险,最终在冒险中成长。这种做法概括起来就是,寻找保守与创新之间的平衡点,在降低商业风险的同时,保证故事的艺术性。对照这个观点,回想起最近看过一部新上映的迪士尼动画片《无敌破坏王:大闹互联网》,虽然不是皮克斯创作,但同样令人在常见的叙事方式中耳目一新。
在《无敌破坏王》第一部动画片里,核心人物是拉尔夫,他就是“无敌破坏王”本人,一个游戏里的反派角色,他的“工作”就是不停地破坏玩家面前的一栋建筑,而他的对立面,阿修的“工作”就是快速恢复建筑的原样,游戏也因此得名《快手阿修》,阿修不仅令人喜爱,也是荣誉“收割机”。相反,拉尔夫是游戏里的边缘人,他孤独地栖居在垃圾堆上,遭人嫌弃。
在一次矛盾激化下,拉尔夫决心证明给身边人看:自己就是英雄,并发誓要带回属于自己的荣誉勋章。围绕“身份认同”这一线索,拉尔夫经历各种奇遇,并结识了另一款游戏《甜蜜冲刺》里的人物——云妮公主,在误打误撞中,他帮助被陷害的云妮公主解放了身份自由,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定位,因此,他成为了云妮公主心中的“英雄”。
在第一部构建的故事基础上,第二部《无敌破坏王:大闹互联网》围绕拉尔夫作为云妮公主心中的“英雄”,想尽办法帮助云妮公主实现自己的梦想,比如冲出一条不同寻常的赛车道,然而,同样是一种建立身份认同的“助人为乐”,却给拉尔夫带来很多困扰。回到第一部动画片里,云妮公主因为游戏系统遭遇外人侵袭,自己被锁定了身份,并被排除在赛车手名单外。
在拉尔夫的帮助下,她找到了身份的归属,与此同时,她成为拉尔夫的“镜子”,透过“他者”这面镜子,拉尔夫也实现了自己的身份认同,这种认同体现在云妮公主送给他的那枚糖果勋章,勋章刻有“你是我的英雄”字样。然而,正是在这种价值认同中,拉尔夫走向了异化的道路。运用“镜像理论”来解释,就是说,主体在对镜像的观看中,不仅有属于想象界的自恋性认同,还有属于象征界的他者认同。
后者是以他者的目光来看自己,按照他人指给自己的理想形象来看自己,以使自己成为令人满意的、值得爱的对象,这是自我理想,也是价值目标。所以,拉尔夫为不愿循规蹈矩的云妮公主打破了常规的赛车道,然而正是这一举动,让云妮公主如脱缰的野马,超出了玩家的控制力,最终在互相博弈中,造成了游戏机手柄的毁坏,为了赶在游戏机报废之前,拉尔夫和云妮公主踏上了互联网之路,重置游戏机手柄。
互联网世界,如同游戏世界,每个人物都是虚拟的,他们作为现实世界的代言人,搜索信息、买东西、打广告等等,从事着各种交换活动。就在这个平行世界中,云妮公主寻到了另一番天地——充满挑战与未知的赛车游戏《狂野飙车》,乐不思蜀;而拉尔夫却只想在限期内买到游戏机手柄,和云妮公主一起重返老地方。
置身网络的拉尔夫,在一款社交平台上卖力的表演,博得更多的点赞数,以兑换钱币。他既是利益获得者,也成了异化的工具,一味追求目标结果,比如从后台走向虚拟观众,为自己的快播视频扫获点赞数,力挽狂澜。这时的拉尔夫,处在想象界的自恋性认同中,他所看到的只是自己眼前所见的一切,而无法看到视像背后的东西,直到他来到社交平台的评论区,看到了褒贬不一的评论,冲击着理想的自我。
在网络崩塌的临界点(为阻止云妮留在《狂野飙车》,拉尔夫复制了网络系统的漏洞,即云妮公主和他本人,结果差点酿成网络崩塌),这一理想自我完成了破灭与转型。因为,当拉尔夫看到漏洞的化身,即理想自我,也看到了自己“黏人、烦人、不自信”的一面,在这个庞大的漏洞要将整个网络世界吞噬时,他在云妮公主的帮助下,走出了自我。彼时,他意识到了最好的朋友,不是物理上的永不分离,而是应该在信任与支持中,陪伴到底。
以上是结合了哲学家拉康的“镜像理论”,对《无敌破坏王》作的一些感想,主体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受到他者的影响(这个他者既有周围人的目光,也有社会的影响),以无意识去追求这些东西。两人在相处过程中,也是彼此的一面镜子,不断重塑生活中的自我,愿我们都不要去做那个不断膨胀的“理想自我”,也不要去做那个“其实我是为你好”的“自我理想”,而是在陪伴中相互理解,在懂得中相互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