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圈、娃圈、烟圈,在未成年世界疯狂“割韭菜”
大家好,我是辣椒姐。
前几天,一则微博爆料称,一位网名为芙芙的13岁女孩,盗刷家中70万元找画师约稿的事件登上了微博热搜。
辣椒姐看到消息的时候,寻思着70万元的东西,究竟是什么神仙宝贝?
莫不是和梵高《向日葵》《麦田下的乌鸦》同类型的艺术顶流名作。
结果点开一看,给辣椒姐整不会了。
好家伙!你敢想象?
这个13岁女孩巨额消费的东西竟然只是一张张“二次元”图片。
其中最贵的一幅,画手名叫“白琴”,交易价格高达7万。
而且这个高达7万的图片还需要按照“设圈”规定不能商用不能传播,只能自己欣赏。
在一般人看来,这就是典型的敲诈欺骗了。
女孩妈妈知道后,找到画师白琴要求退钱,并放下狠话说:
“我女儿既然敢7万买你一张画,我就能花700万把你们这个圈子掀了!”
自此,白琴和其身后所谓的“设圈”成了舆论焦点。
网友们纷纷质疑批判“设圈”和画师在诱导未成年人消费,认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做人要有底线,赚钱也是。
然而,这个事件展露的“设圈”只是当今孩子不良圈子的其中一个。
在我们看不见的角落, 还隐藏着更多的“鬼怪妖魔”。
设圈向未成年人
出售天价纸片人
在热搜里提及的“设圈”,也叫“绘圈”,可以理解为“根据设定画人物图像”也就是“纸片人”的圈子。
设圈爱好者可以自己虚拟出一个人物,然后给予其性格、外貌、身世背景等等素材,然后由画师 “付费代笔”将角色呈现。
而这个代笔的费用自然不低,前面提及的画师白琴一幅画7万元的价格也并非是设圈拍卖的顶点。
在B站,有张三个人的插画,曾被拍出32万的天价。
还有一张名叫“熊熊公主”的画以原拍卖价17万,后出售8.5w。
32万,8.5万,是一个普通家庭努力几年,甚至好几十年才能攒下的血汗钱。
但在这个圈子里,只能买这样一张纸。
而据相关人员调查了解,设圈爱好者大多为集中在上海、广东、浙江的话沿海地区省份00后女生为主体的圈子。
在这其中,就有着大量的未成年人。
这些纸片人极大程度满足她们的审美和爱好,孩子没有自制力,也没有一定的金钱观念。
为了满足自己的小爱好,花光零用钱后偷钱、骗钱约稿的事情在设圈也时常发生。
但设圈早已默认这现象的存在,为了规避被社会问责的风险。
设圈明面上要求画师接稿的时候,会先询问约稿者的年龄。
但是也只是象征性地问下,就算对方操着口萝莉音说自己已经30岁了,画师也假装相信。
等到出事后家长找过来,就装出一副不知情的样子装无辜扮可怜说:
“我不知道他/她是未成年人。”
一个圈内人士形容设圈说:“这是一个充斥着非法行为和撕逼互黑的灰色地带”。
它定价极其混乱,交易非常频繁而且没有合同,没有平台监管,没有门槛,无视法律法规和市场规律。
对外价值几千上万的一张画,基本上都是同类型的元素堆砌和拼接,相似到像是同一个工厂里的流水线产品。
白琴事件曝光后,评论底下还有人为白琴洗白说:
“画画那么辛苦,凭什么一张画不能卖7万?”妄图扭曲“割未成年韭菜的事实”。
以时政画作闻名的漫画家乌合麒麟直言:
“在我看来设圈这些规矩本就是针对没接触过正规商业市场的未成年群体的,一直感觉这主要是骗小孩钱的,因为我想不到一个正常的成年人为何会遵守这些完全无视法律和市场规律的奇怪规矩,并会为之买单。”
未成年娃圈
不比设圈省钱
除了设圈,她们还有“娃圈”。
娃圈里的娃娃各个精致好看,在辣椒姐看来这就跟90后小时候喜欢的芭比娃娃一样。
但价格却真的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在娃圈市场,光是一个裸娃起步就要2-3k,大全套或是外社4-6k,热门款被炒到1w+的比比皆是。
圈内人透露说:
“新人入娃圈3个月花销就能超过1万,高端玩家氪金几十万都是常事,还有00后前后投入了上百万……”
从接到娃再联系妆师给娃做服化,还有后续的娃毛、娃衣、配件、摄影、场景和家具、聚会、旅拍等,多的是你想象不到的烧钱的地方。
(这套娃衣售价近3000)
娃圈甚至有着一套专业的用词,首先,娃娃绝对不能用买卖来形容,而是要用“出生”。
其次,娃娃还有自己的“身份证”,包含了出售证明、姓名、年龄、职业、社会关系等信息。
在半次元app里,未成年人养娃不在少数。
某交流群里,有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养娃的,有养娃5年的高三狗,有养娃3年的初中生……
她/他们兴致勃勃地交流着养娃心得,为娃娃花费心机。
而这高昂的消费下,又隐藏着多少为了养娃而向父母偷骗钱的孩子。
不谙世事的孩子
成了文具店里的“老烟枪”
如果说设圈和娃圈只是在割未成年韭菜,那接下来的“烟圈”,就是直接把刀,对准了孩子们的身体。
在六年前就有媒体报导某市区小学附近的文具店或玩具店,面向小学生销售“糖棒”。
这种糖棒,跟成人吸食的电子烟一样,中间空心,拨开塑料套就能吸,吸一口就能喷出白色雾气。
其中一家店老板还说:“糖棒生意火热,15块钱一根,简直供不应求。”
采访中有女同学还称:
“身边好多同学都会买回去抽着玩,跟真烟差不多,也会吐出白烟来,感觉酷酷的。”
在郑州市金水区、管城区、二七区、惠济区等多所小学门口,这些电子烟被大大方方地挂出来卖。
在某些商店老板眼里,糖棒不是真烟,是可以吸着玩的东西。
然而,这种雾化器把液体雾化,没有毒害,吸着玩的“糖棒”,其实就等同于“软性毒品”。
专家表示,其配套烟油中都含有尼古丁、丙二醇、丙三醇、香精香料等有毒及化学成分,长期吸食会对青少年肺部功能造成影响,也会产生依赖心理,过早成为烟民。
粉碎三观的设圈,烧钱的娃圈,把小孩身体当作赚钱载体的电子烟圈……
我承认现在的人混圈正常,谁都有点爱好。
漫画、汉服、玩具熊、兽装、盲盒、手办甚至至大爷们的文玩,男人们的木工手作……
区别就在于经济独立的人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再高价只要心甘情愿无所谓,毕竟自己的钱开心就好。
可偏偏有无良的商家机关算尽,还想着从孩子身上搜刮,把自己的好日子建筑在残害未成年人心智和身体的基础上。
这做人要有底线,赚钱也是。
当你昧着良心向小学生兜售电子烟,狠赚了一笔。
可能你的孩子也没经受住设圈的诱惑,偷偷拿着你赚来的黑心钱,买下了设圈大佬的纸片人画。
良心一旦坏了,就是个闭环。万物皆是能量守恒,那些非法得到的东西,总会以相似的方式失去,没有人是会是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