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吗?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或者少数民族不一样的风俗,或者奇闻异事,灵异神话的事件故事吗

  孙中山属意的校长人选,一开始并没有蒋介石。

  为了得到黄埔军校校长一职,蒋介石甚至留书请辞,多番抗议。

  可以说,蒋介石是靠着救命恩情,才得到了跟孙中山讨价还价的资格。

  此后,他开始不断累积起家之本,平步青云。

  我们对蒋介石的固有印象,多半是「微操大师」。

  不过他令人诟病的,显然不止这一点,他的用人之道,也分外奇葩。

  总结起来就是十个字:不只是人才,还要是奴才。

  比如有着蒋介石五虎将之称的「干将」陈诚、「忠将」顾祝同、「福将」刘峙、「飞将」蒋鼎文和「虎将」卫立煌。

  很显然,蒋介石的识人不清、用人不当造成了国民党内部人才极大的浪费,许多能力出色的将领得不到重用。

  而那些能力不足甚至「低能」的将领,只要懂得拥护和支持蒋介石,却往往能够身居要职。

  在国民党众高层眼中,老头子似乎很是热衷于推别人当炮灰,坑完学生坑部下。

  而这一切如果追究源头,是因为蒋介石靠权谋起家,所以个性多疑。

  1922 年 6 月 16 日,一阵炮鸣声打破了广州城的平静。

  这次炮击的发起者,是时任粤军总指挥的叶举,而炮击的目标,赫然便是孙中山所在的大元帅府。

  前不久,提前得到消息的孙中山从元帅府匆忙撤离,化装成医生,绕过一道道关卡,逃上军舰。

  16 日午后至 17 日,孙中山命令军舰炮击广州城,而后沿江撤离。

  18 日,由于珠江江面已基本被粤军火力封锁,孙中山所在的永丰舰与其他护卫舰艇面对极端不利的局面,无法脱身。

  危急关头,孙中山给当时正在溪口老家的蒋介石发出了求救电报。

  郁郁不得志的蒋介石临危受命,迎来了政治生涯的一次转机。

  陈其美死后,他也就失去了唯一能够倚仗的靠山,虽然能与孙中山见面,但国民党内部人才济济,他不过是个无足轻重的小辈。

  可是,只要能在这次危急关头,保住孙中山孙大总统的性命,平步青云指日可待,凭着过命的交情,甚至成为「太子」候选也不是不可能啊!

  于是,孙中山逃入永丰舰之后,蒋介石誓死守卫,他亲自指挥战舰,顶着叛军的炮火威胁,历经 42 天,终于带着孙中山逃到上海。

  粤军的叛乱让孙中山意识到倚靠军阀的不靠谱,也认识到培养自己嫡系军队的重要性,因此萌生了为组建军队做好准备——创办军校的想法。

  不过,创办军校虽然重要,但显然不值得自己这个元首事事操心,孙中山需要一位能力足以支撑,且完全值得信任的心腹,担任校长一职。

  蒋介石得知这个消息后,跃跃欲试。

  然而,孙中山属意的人选,并不是他,而是——程潜和许崇智。

  很显然嘛,当时的蒋介石,除了忠诚,一无是处,他资历尚浅且没有实际实权,要是坐上校长的位置,难以服众啊。

  我命都豁出去了?还值不上一个校长?

  蒋介石一边暗中运作,一边主动请缨,赶赴苏联,考察苏联的军政结构,学习苏联红军的组建经验,为自己积累资本。

  1924 年 1 月 20 日,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一个月之后,蒋介石留书请辞,离开广东。

  蒋介石上演了一番辞职的戏码,坦白了自己的野心:要做就做校长,他才不愿给人家做嫁衣裳。

  对此,张静江也给蒋提出了建议:做不成校长,就不要出山。

  有了张静江的支持,在蒋介石的一番抗议下,孙中山才最终拍板,让蒋介石做了校长。

  很显然,蒋介石是靠着救命恩情,才得到了跟孙中山讨价还价的资格。

  而孙中山呢,也的确看到这个小辈的忠诚、努力和胆气,愿意给他一试的机会。

  1924 年,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蒋介石被任命为校长,开始培植自己的势力。

  1925 年,蒋介石率领黄埔军讨伐陈炯明,一路势如破竹,取得大胜,作为东征主要将领的蒋介石,通过两次东征,为自己赚足了政治资本。

  可以说,永丰舰事件的誓死守护,为蒋介石的政治生涯赢得了转机,而黄埔军校的创立,则为蒋介石的平步青云提供了条件,成了他的起家之本。

  蒋介石是一个对政治机遇十分敏锐的人,他野心勃勃,擅于抓住常人所不能发现的机会,这也是他能够从众多国民党元老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之一。

  蒋介石的成功,固然与他的眼光独到,擅于抓住机会有关,但更重要的,还要属他运用谋略的本领(特别是阴谋)。

  1925 年 8 月 20 日上午 9 点 35 分,惠州会馆门外,一阵枪声骤然响起,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倒在血泊之中,遇刺身亡。

  这是一个疑点重重的刺杀案件,至今也没有明确的证据指明幕后凶手的身份。

  论资历和地位,当时的廖仲恺与汪精卫、胡汉民三人,被认定为国民党内最有可能继任总统之位的人选。

  廖仲恺被暗杀后,汪精卫与胡汉民成了国民党总统之位的最后竞争者,为了扳倒胡汉民,汪精卫任命蒋介石为广州卫戍司令,掌管广州的军事、警察和财政大权,与此同时,成立廖仲恺案件调查特别委员会,任命蒋介石为调查委员,参与调查廖仲恺遇刺案件。

  1925 年 3 月 12 日,孙中山在北京病逝。

  孙中山去世后,并没有指派总统之位的继任者,为了平衡国民党各方的利益,由胡汉民、汪精卫、廖仲恺等 7 个委员共同领导的中央执行委员会成立,临时代管国民党政务。

  这时的蒋介石,还远远没有继任总统之位的资格。

  廖仲恺一案发生之后,这种局面急转直下。

  此种情势下,蒋介石频出大招:

  一方面以策划廖案的罪名逮捕了胡汉民的堂弟胡毅生,从而扳倒胡汉民;

  一方面又与汪精卫合谋,利用廖仲恺在财政方面与粤军的矛盾,将廖案的嫌疑引向粤军的众多将领;

  最后,以剪除叛军的名义逮捕了粤军的主要将领,成功夺取了粤军总司令许崇智的兵权。

  从此以后,蒋介石成为国民党内唯一能与汪精卫抗衡的存在,前者主军,后者主政。

  从最终的结果来看,廖仲恺的遇刺无疑是一场阴谋,而最终最大的获利者是蒋介石与汪精卫,他们利用廖案成功打垮了胡汉民与许崇智这两个几乎毫无牵扯的军政大员,或许正是因为他们毫无牵扯,廖仲恺刺杀一案才会以没有明确结果、疑点重重而告终。

  此后,蒋介石又通过谋略排除异己,将能够与自己争权的潜在对手一一排除,随着廖仲恺、胡汉民、汪精卫等人相继倒台或遭到驱逐,国民党的军政大权最终全部落入蒋介石囊中。

  从无名之辈到国民党的最高领导人,从蒋介石的发迹历史不难看出,蒋介石对权谋的运用不可谓不强,但是,权谋终归不能服众,更不能治理国家。

  诚然,权谋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蒋介石抓住机遇,谋取权力的速度也不可谓不快,但正是因为他对权谋的过度使用和依赖,才导致了国民党最后败退台湾的结局,权谋对于蒋介石而言,可谓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政治使人过狗一般的生活,道德何在?友谊何在?」由此可见,政治在蒋介石的眼中占据着怎样一个位置。

  对比之下,毛泽东对政治的描述就要深刻得多:「政治就是将自己人搞得多多的,将敌人人数搞得少少的。」将两人对政治的理解做对比,高下立判。

  李宗仁曾经这样评价蒋介石:「蒋介石统兵、治政的本领均极其低能,但使用权谋、运用诈术则天下第一。」

  军事是政治的延续,蒋介石在政治上的短板,最终势必会体现在军事上,成为他军政生涯中最大的败笔。

  在蒋介石的领导下,国民党内派系林立,主要将领各自心怀鬼胎。

  先来看一份名单:

  国民党军队(嫡系)的主要派系及其将领:

  何应钦系——刘峙、杜聿明、宋希濂、关麟征、王耀武、郑洞国、黄杰、廖耀湘、邱清泉等;

  陈诚系——周至柔、罗卓英、郭忏、李延年、黄维、方天、胡琏、罗广文等;

  胡宗南系——范汉杰、俞济时、刘戡、董钊、李铁军、李文等;

  汤恩伯系——陈大庆、吴绍周、王仲廉、张雪中、石觉、孙元良等;

  顾祝同系——何绍周、刘嘉树、黄百韬、顾锡九、刘漫天等;

  即便同为嫡系,却依旧是同床异梦,互不信任,勾心斗角,归根结底,这都是在各自利益驱使下必然形成的局面。

  这些都加速了国民党的灭亡。

  而此点,从国民党「王牌军」74 师的覆灭便可见一斑。

  这其中还牵扯到国民党名将张灵甫。

  1947 年 3 月,国民党军在时任国军陆军总司令的顾祝同的指挥下,打通了徐州至济南的铁路线,兵锋直下鲁南。但这次军事行动背后的实际指挥者是蒋介石。

  这一次国民党进攻山东,目标是共产党经营多年的沂蒙山区。

  根据顾祝同、汤恩伯的部署,国民党军队一直保持齐头并进、相互策应的推进方式,各师之间衔接紧密。在这样的阵势下,华野的解放军一直没能找到合适的歼敌时机。

  但是,在攻打蒙阴的战斗中,发生了一件大事——面对粟裕 4 个纵队发动的突袭,时任第一纵队司令官的李天霞竟然临阵脱逃了。

  虽然国民党飞机及时发现了李天霞的撤退动向,在汤恩伯的命令下,部队及时回防,避免了更大的损失,但李天霞与部下张灵甫之间的矛盾却被彻底激化。

  在国民党军中,张灵甫是少数以作战勇猛而著称的将领,这一点从他最终阵亡的结局中就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他不善交际,曾得罪了许多上级,对国民党军之中的种种不良现象厌恶至极。

  这一次,耿直的张灵甫直接对外抱怨起了李天霞。后者自然是不甘示弱,也是逮着机会便添油加醋,肆意丑化张灵甫。

  一时间,对于张灵甫的诋毁和中伤谣言四起,就连当时鲁南战场的最高指挥官——顾祝同本人都对张灵甫恶语相加。

  得罪李天霞后,张灵甫的厄运来临了。

  什么厄运?难道李天霞还敢为个人纷争将数万将士生死置之不顾?

  他还真敢!

  小兵的命,怎么比得上这口非要出的气呢?

  1947 年 5 月 14 日,孤军深入的整 74 师在孟良崮被华野 15 万大军包围,为避免在山谷中遭受瞬间溃灭的风险,张灵甫被迫下令放弃重型装备,登山据险防守的命令。

  这支在平原地区能够以一当十的美械机动部队,在极端不利的山区地形下彻底失去了优势,直接暴露在解放军的密集炮火下,只坚持了两天,就走向了末路。

  战败消息传来,国军上下顿时惶惶不可终日。要知道整编 74 师相当于精锐王牌御林军,在众人看来是不可战胜的存在。

  然而,几天时间里它便灰飞烟灭,彻底成为历史。

  其实,如果不是得罪了李天霞,可能 74 师未必会迎来如此惨烈的结局。

  在孟良崮一战中,原本负责掩护第 74 师的 83 师师长李天霞,最后只派出 19 旅的一个连去支援 74 师。

  当然,李天霞此举是否出于报复,后人也无法明确地下结论。

  回过头来说,从汤恩伯命令整 74 师独自向坦埠进攻的那一刻起,74 师的覆灭就已经成为定局(注意了,实际上的指挥官是蒋介石)。

  罔顾战前部署,忽略另外两个兵团的推进速度,试图以本部的八个整编师和华野接近 30 万大军摊牌,在本就伺机歼敌的陈毅面前,无异于自寻死路。

  这个命令的荒谬性不仅被 74 师的前任长官、时任第二绥靖区司令长官王耀武所察觉,就连张灵甫本人也是心知肚明的。

  据曾经在汤恩伯兵团负责情报工作的毛森回忆,孟良崮战役前,张灵甫曾经沉痛地对他说:「我是重装备部队,在平原作战炮火能发挥威力。陈毅部二三十万人打我,我也有能力应付。现在迫我进入山区作战,等于牵大水牛上石头山,有人跟我过不去,一定要我死,我就死给他们看吧!」

  后来,张灵甫在面对前任长官的王耀武的劝阻时,更是无奈地回答:「蒋亲自指挥,无法停止。」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