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皇帝的大礼争端究竟反映了什么问题?
正德皇帝死后,继位的朱厚熜并不认同大学士们提出的定陶王、僕王继位的先例,从而掀起了一场持续24年的大礼之争,争论的焦点到底是不是辨别“统”和“嗣”,王守仁的当代学派起到了怎样的作用,给永乐皇帝一个“成祖”的新谥号的目的是不是认可兄终弟及的同样基础
历史上的大礼仪,即嘉靖皇帝处心积虑要让自己的亲爹亲妈死后享受皇帝皇后的称号,由此引发朝臣的大争论。
这看起来是一件小事,为什么会让无数的人卷入其中,甚至丢掉性命呢?先从嘉靖皇帝入京说起吧
正德十六年(1521)五月,朱厚熜由安陆入京。
朱厚熜少年老成,本性阴沉,又不喜动,天生就是搞政治的材料。
行至良乡,接到礼部公文,见上面有让他入宫先为「皇太子」的安排,朱厚熜很不高兴,回复说:「遗诏让我当嗣皇帝,怎么又出来这种事?」
显然,明廷大臣们是想他以「皇太子」身份继统为帝。
朱厚熜忍下心中的不快,继续赶路。
这位心思缜密的少年知道皇位不能空太久,利用这点和群臣打起了时间战。
到了北京城以后,不肯入城。
坚持明武宗遗诏中的「接班人」人选天下皆知,再怎样也不可能另外推一个「嗣皇帝」出来,杨廷和等人拗不过少年朱厚熜,只得授意群臣劝进。
朱厚熜这才答应入城。
他由大明门入宫,拜谒大行皇帝(明武宗)梓宫后,又见宫内的皇太后(武宗生母),然后出御奉天殿登上皇帝宝座,改元嘉靖。
世宗厚熜即位后,下诏大赦天下,尽革明武宗时期弊政。
在平反昔日蒙受不白之冤官员的同时,处决、惩治了前朝许多跋扈的文武官员。
同时,嘉靖皇帝派人往安陆迎接其母,并下令朝廷礼部官员集议如何崇祀他自己的生父兴献王。
在当时的继位诏书中,有「奉皇兄遗诏入奉宗祧」一语。
这位少年皇帝要在朝堂树威,消除前朝的政治阴影,于是费尽心思要尊崇自己的本生父母。
古人崇孝,所以嘉靖皇帝抬高自己父母的地位,符合孝道。
另一方面,继承制度又讲究宗法,不能随便更易,这在当时是天道大经,为臣子者不争这些原则问题,就是不忠。
所以,大臣们才如此纷争嚣嚣,数年不绝。
嘉靖抛出难题,是想要试探大臣们的反应。
大学士杨廷和不太明白少年天子的心思,依据汉代定陶王、宋代濮王旧例,认为新皇帝应以明武宗为皇兄,以明武宗之父明孝宗(嘉靖的伯父)为皇考。
这样一来,就只能让新帝以其生父生母为皇叔父、皇叔母。
同时让益王的儿子朱崇仁过继给死去的兴献王为「儿子」,延续香火。
这种安排,嘉靖皇帝十分不满意,说:「父母岂有能更换的,再议!」
杨廷和等大臣 60 多人上疏力谏,新帝不听。
朝堂之上,不全是正直的大臣。
这时特别需要会揣摩上司心理的投机分子,于是新科进士张璁隆重登场了。
他先通过老乡、时任礼部侍郎的王瓒当众散布消息,表示新皇帝入继大统,并非是以别人「儿子」的身份嗣承帝位,与旧日汉哀帝和宋真宗时代之事全然不同。
杨廷和很讨厌王瓒这种卖巧行为,指派言官劾其过失,把他贬往南京。
张璁中进士时,已经快 50 岁了,是个日暮途穷、潦倒落魄、投机取巧的中年知识分子。
而那位与他臭味相投一同钻营的桂萼,也是在官场多年而不受人待见的中年人,很想搏一把以出人头地。
有一点要说明的是,张璁为人善钻营,日后又觉自己名字中的「璁」与皇帝名字「厚熜」犯讳,主动要求改名。
嘉靖皇帝大喜,钦赐其名为「孚敬」,字茂恭。
所以,读明朝史有时看到张孚敬,其实这个人就是张熜。
张熜遭受打击,并不甘心,随时打探北京的消息,他听说新帝不停让礼部集议对其生父的尊崇之礼,便投石问路,呈上《大礼疏》一篇文章,把「继统」和「继嗣」问题抛出,正中嘉靖的下怀,少年皇帝大喜。
他因年少积累不够,没有深厚的「理论」依据。
至此,如获至宝之余,少年嘉靖皇帝命司礼监宦官把疏议送内阁,传谕说:「此议实遵祖训,据古礼,你们这些人怎么没有这种想法!」
杨廷和见疏大怒:「书生焉知国体!」
这位跟不上形势的阁臣马上进宫,想给皇帝摆事实讲道理,结果自然是白费口舌,还惹得皇帝老大不高兴。
嘉靖不理会杨廷和的反对,降手敕给阁臣:「卿等所言,俱有见识,但至亲莫过于父母,今尊父为兴献皇帝,母为兴献皇后,祖母为康寿皇太后。」
杨廷和身为首辅,很是坚持原则,封驳皇帝的手敕,上言道:「皇上圣孝,出于天性。臣等虽愚,岂不知《礼》中所谓所后者为父母,而以其所生者为伯叔父母。盖不惟降其服,而又异其名也。臣等不敢阿谀顺旨。」
接着,几位御史、给事中等言官也交谏张璁议疏的偏狭,希望嘉靖皇帝「戒谕」张璁这等躁进之人。
由于刚登大宝,少年皇帝还不敢太与大臣们较劲,只得让礼部继续商议此事。
十月份,嘉靖帝生母兴献王妃蒋氏行至通州,由于名号位号未定,自己儿子又当上了皇帝,她听说廷臣们想让儿子尊明孝宗为「皇考」,大怒道:「怎么这些人竟敢把我儿子当成别人的儿子!」便赌气待在通州不往前走了。
嘉靖皇帝闻此,涕泣不止,忙入内宫对明武宗生母慈圣皇太后张后表示「愿避位奉母归养」,做出一副为了老娘不要江山的架势,众臣顿时十分尴尬,皇帝之位不能空着,群臣只得退让。
见施压起到了作用,少年皇帝下旨:「本生父兴献王宜称兴献帝,生母宜称兴献后」,并诏示大臣开大明中门奉迎他的生母蒋氏。
当然,嘉靖帝也做稍许退让,没敢再坚持让生母谒太庙。
本来明廷有祖制:妇人无谒太庙之礼。
朝臣之中,多数都是见风使舵者,如兵部主事霍韬等人,见张璁因巧言讨皇帝喜欢,有样学样,开始上疏附和张璁疏奏。
嘉靖皇帝看到这种情形,追尊亲生父母的决心日益坚固。
首辅杨廷和很看不上张璁这样不择手段的小人,便外放他为南京刑部主事。
张璁怏怏而去。
嘉靖帝得寸进尺,追生父为「兴献帝」后,又下御札,批示礼部在兴献帝、兴献后的称呼中再加上「皇」字。
这样的称谓与礼制不合,杨廷和等人力争。
嘉靖帝推说是太后的指示。
杨廷和一气之下,自请罢归,嘉靖当然不能刚当上皇帝,就把首辅罢黜,没有批准杨廷和的请求。
这个时候,朝臣尚有一定能力制衡皇帝。
给事中朱鸣阳等百余官员不依不饶,上章进谏,表示不宜对皇帝的本生父母加「皇」字,嘉靖不听。
恰巧,嘉靖元年(1522)春正月,清宁宫发生火灾。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