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狱题材的《肖申克的救赎》,为何能荣膺一生必看经典影片榜首?
01
如果要我只推荐一部电视剧,我可能会难以抉择;
如果要我只推荐一部电影,那么我将毫不犹豫的选择《肖申克的救赎》。
今年是《肖申克的救赎》上映25周年纪念,
《肖申克的救赎》也将再次在大荧幕上映。
而网友们纷纷表示,再上映也不会去电影院看了——
因为看过太多太多次了,里面的台词都快背下来了。
当年——1995年,《肖申克的救赎》入围了第67届奥斯卡金像奖10项提名,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最终,它会铩羽而归。
就如同谁也没有想到,
一部以监狱为题材的,并且影片中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监狱内戏份的一部电影,
能历经25年的时间考验,仍然荣膺一生必看经典影片的榜首。
02
曾经有一个脑筋急转弯式的问题是:
假如被当做精神病患者被送进医院,该如何证明自己是正常人?
不是嘶声力竭的辩解,不是去解高等数学,不是去医生办公室威胁医生;
一个高赞的回答是:
不要试图去证明自己是正常人,而是自己平时是怎么样的就怎么样的表现。
这与《肖申克的救赎》里安迪的做法如出一辙。
安迪因为被指控枪杀了妻子及其情人,而被判无期徒刑。
当无期徒刑已成为既定事实时,
明智的做法不是声嘶力竭——事实证明这样做是错的,
因为同一天一同入狱的狱友,因为第一天晚上声嘶力竭的呼喊,而被狱警无情打死了。
明智的做法也不是去典狱长办公室辩解自己无罪——事实证明这样做也是错的,
安迪在知道自己是无罪时,就迫不及待的向典狱长证明,哪怕他还有证人。
最终安迪的狱友兼安迪唯一的证人汤米被枪杀了。
03
安迪如何快速适应监狱生活的呢?
就是把在监狱外的兴趣爱好带进了监狱内。
雕刻、阅读、甚至凭借自己的专业而成为了监狱内的“银行职员”。
突然发现,这种心态和行为,太适合当下因为疫情原因而“被困在家”里的我们了。
不抱怨现实,而是积极寻找和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内心平和的过出岁月静好的状态。
当然,如果安迪一直只是致力于兴趣爱好,
刻一些石头、看一些过期太久的杂志书报,也太过于安于现状。
这部戏也不会经过25年,依然是电影史里经典中的经典。
希望,是的,人生需要希望,人活着是需要抱有希望的。
人生若无希望,生活便是一潭死水。
人生充满希望,生活便是一汪清泉。
被错判无期徒刑,又上诉无望的安迪,他人生的希望与众不同——越狱!
然后享受自由的空气!
安迪的希望,支撑他在监狱里20年如一日的度过每一个孤独寂寞的夜晚。
前段时间的热播剧《庆余年》里,陈萍萍也是反向利用了“希望”,
给了肖恩一个“其孙子尚在人世”的希望,
才让肖恩可以忍受多年被关押在不见天日的检察院地牢的折磨。
04
希望,
是带着安迪穿透遥遥无期的牢狱生活的一束光,让安迪精神振作;
也是种植于肖恩沙漠般荒凉内心的一方绿洲,为肖恩驱散孤寂。
正因为《肖申克的救赎》传递出的是一个要付出很高代价的商品——希望。
犹如安迪,为了自己内心的希望,付出了20年的时间!
而电影之所以经典在于,它传递希望的方式。
它不是在挠你,也不是在抓你,它就是一点一滴的渗透给你。
看过电影的你,不会立刻就要为实现自己的希望而立下豪言壮语;
也不会立刻就为自己的希望梳理出各种不同的规划。
而是当将来的某一天,当你想要放弃自己的希望的时候,
有一个声音、有一个画面、有一个故事,都已深深刻进脑海,
一点一滴的渗透到灵魂,
它来告诉自己——
坚持,再坚持一会儿,希望就在不远的前方,
微笑着和我们招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