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女子无才便是德,大唐女性是如何教育?

  原标题:女子无才便是德,大唐女性是如何教育?

  中国历来重视教育,在最早的周代,国家就建立了整套的官方教育系统。人们通过教育学习各方面的文化,从而使得文明得以延续,也为国家政务的管理提供了必要的人才。自有文字记载开始,中国就是男性主导的社会,从事公共事务,政府管理的基本是男性为主,因此官方的教育对象也以男性为主,基本将女性排除在外。

  其实,女子教育在中国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只是有别于男性教育,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状态。由于中国古代男权社会的性质,女性成为男性的附属,对应的女性教育也为男性主导。这种情况在儒家成为中国古代主流思想之后更加明确。

  每个朝代的女性教育维持了儒家要求的同时又各有特色,唐朝这么一个以开明的朝代,在女性教育方面就有着许多不同的地方。

  一、唐朝以前的女子教育

  女性地位的转变

  原始社会的早期为母系氏族社会,那时候的部落以女性为核心。女性掌握着部落的管理,经济,文化以及抚养后代的主动权。在这样的前提下,女性需要掌握更多的知识,因此对女性的教育自然要重于男性。

  这种状态随着生产的发展发生了变化,人类从采集渔猎式的社会转变为耕种式的社会。在耕种中,男性的体能占据优势,使得男性逐渐的获得了社会的主导权。之后,男性开始掌握社会的管理,经济,文化等,教育的方向也转向男性为主。

  自从女性在生产中成为辅助的角色,女的地位便开始不断下降,各种社会公共活动或者将女性排除在外,或者予以歧视,女性的这种地位在教育方面的表现也同样明显。公共的教育完全将女性排除在外,女性的教育虽然也是存在的,只不过另有其他的表现形式。

  从氏族社会进入到奴隶社会之后,女性的身份地位定型,对女性的教育主要是家庭式的,以维持家庭事务,生儿育女。

  女性教育的理念成型

  到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开始兴起。其中以儒家为主的思想学派,对女性的行为开始提出明确要求。在孔子、孟子的经典中提到了女性应顺从丈夫,维护自己贞节。同时,历史的资料中开始出现了大量的讨论女性贞节的记载,说明这种观念在当时已经有一定的普及。

  战国时期的女性地位依然较低,对女性的教育也依然仅存于家庭教育的形式。出现的变化是,对女性行为开始提出明确的要求,为女性教育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秦汉时期,是传统的女性教育理念成型期,并且出现了一些为这种理念服务的女性教育教材。秦朝时期,女性地位依然较低,同时加强了对女性的压制,并且对女性提出了更加严苛的贞节上的要求,相应的对女性的教育就更加侧重贞节教育。汉朝时期,尤其是东汉时期,儒家文化开始成文中国文化的主导思想,儒家对女性的要求也开始成为女性教育的主导理念。

  这个时期,在继承了秦代之前就出现了的三从四德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出详细的阐述。另外又形成了三纲五常的概念,用以规范君臣,父子,夫妻等从属关系。三从四德与三纲五常正式确定了中国古代女性的地位,影响中国女性近两千年。

  另外这个时期出现影响后世的女性教育教材,如中国第一本女性教育教材《列女传》,对女性教育影响深远的《女诫》等。

  女性教育从战国到汉朝经历了萌芽到最终确立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儒家对女性三从四德,贞节的要求得到确认,并影响了整个封建时期。

  多元化的女子教育时期

  魏晋南北朝及隋朝时期,国家政权的动荡,中央政权对文化思想的管控减弱。这个时期,出现了潇洒不羁的晋代文化以及南北朝时期的各民族交流融合。多元的文化减弱了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影响,女性的地位有所提升,相应的女性的教育也呈现出不同的一面。

  这个时期随着女子地位相对提升,女性教育方面也变得较为宽松,三从四德等传统教育虽然依然发挥着作用,但是其他文化的冲击依然对女性教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例如魏晋时期出现了大量的才女的故事,表现出当时对女性才智教育的重视;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唯一的女性讲学的事迹,显示女性在教育中地位的提升。

  但是儒家思想对女性的要求并没有放松,这一点从历朝的列女传中可以看到。此外,在隋朝时期还规定了“九品以上妻,五品以上妾,夫亡不得改嫁”,限制官员妻妾改嫁,为亡夫守节。

  魏晋南北朝和隋朝时期,特殊的社会背景产生了多元的文化,冲淡了儒家主体思想对民众的控制。同时,女性地位与女性教育在这种氛围下也得到一定发展,为后期的唐朝女性教育的发展做了一定的铺垫。

  二、唐朝女子教育内容

  唐朝是一个繁荣,强盛的大一统王朝,这个时期政治昌明,民族交流融洽。在这这样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唐代文化,在各方面均呈现出不同以往朝代的特色。在女子的教育方面同样如此。

  唐朝的女子社会地位明显提升,社会活动的自由度大大增加。对女性的教育也脱离了完全限于儒家思想的局面,形成了相对丰富的教育内容。

  传统伦理道德教育:

  首先传统教育依然在唐朝女性的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唐朝以礼治国,从国家制定法律强制规定的行为,到人们日常交往,处处体现着礼的要求。违反了礼的要求,要受到社会的谴责,法律的制裁。礼对女性的要求继承了三从四德以及纲常等传统伦理道德。

  伦理道德对女性的要求体现在各个方面,从在家孝敬侍奉父母,到出嫁侍奉舅姑,对待丈夫,教育子女,接人待物等各个方面。所以,女性不学习伦理道德是没办法在那样的社会生存的,因此伦理道德的教育依然是唐代女子教育最基础的内容。

  伦理道德影响范围较为宽泛,涉及到各个阶层的女性。但是在唐朝独特的社会环境影响下,女性地位大大提升,女性从事社会活动的自由度也更大,因此伦理道德对女性的限制相对其他朝代要小很多,具体的体现就是唐朝中前期女性贞洁观念的淡泊。

  文学教育

  唐朝时期文化繁荣,其中尤以诗歌最为灿烂,在中国历史上独树一帜。整个社会的诗歌繁荣与开明的社会观念影响了女性的教育,当时的女性也都普遍读诗,写诗。在唐朝时期,出现了一大批的女性诗人,她们人数众多,分别处于各个阶层。由她们创作的大量诗作被记录在全唐诗中,证明她们的诗作质量不俗。

  此外,唐朝女性负有教导子女的责任,因此也有必要通过学习提升自己。在这个时期出现的女子教育教材中就提倡女子学习《诗》《书》,并且不禁止女子从事礼乐等行为。女性文化修养的提升为家庭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社会培养了人才。

  在唐代,文化依然控制在少数人手中;另外,平民阶层也基本无力延请教师,因此文学教育主要流行于士族权贵阶层。

  生活技能教育

  在古代,女工及操持家务是女性普遍需要掌握的技能。首先古代的衣物鞋子大多是家庭的女性手工制作,包括日常的缝缝补补也都要靠女性。女工水平影响到女性的地位,心灵手巧的女性得到人们的尊重,同时女性操持家务的能力也关系到一个家庭的体面。另外,女工及刺绣等技能可以为家庭获得额外收入。因此,女工和刺绣是古代女性必须要进行的教育。

  此外,在唐朝,政府以农为本,鼓励耕织。以女性为主的桑蚕,织布,丝织等受到国家的鼓励。因此,丝织,织布等技能成为女性学习的重要部分。

  生活技能的教育普遍存在于社会的中底层,作为她们的基本生存技能。在士族权贵阶层,则不存在基本生存的问题,因此只在个别技能方面进行学习,其目的也以娱乐性质为主。

  艺术教育

  唐朝时期社会繁荣,娱乐形式丰富,戏曲行业就诞生于唐朝。当时,从宫廷、贵族宅邸到市井之间存在着大量的以歌舞,戏曲,音乐,杂技等为业者,其中大部分为女性。管理教习这些从事娱乐行业女性的官方机构称为教坊,梨园。这是最早以女性为主要培训对象的官方培训机构。

  此外上文提到,当时的女性教育教材中不禁止女性进行礼乐行为,在社会娱乐的繁荣的影响下,士族权贵家中广泛存在着女性学习音乐,以音乐为娱乐的行为。

  另外在唐朝开放的社会环境中,不禁止女性出门交游,因此女性得以参加到各种运动中。在唐朝的记载中出现了大量关于女性参加马球,蹴鞠等剧烈运动的记录。并且其技巧相当高超,可以推断她们并不是偶尔参与此类的活动。

  唐朝的女子教育既有传统的礼仪道德教育,在其他方面的教育也比较丰富。是唐朝时期开放,繁荣社会环境的体现,女性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得以广泛发展。另外,从武则天可以登基称帝来看,武则天接受到的教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足以支持她进行复杂的政务处理。

  三、唐朝女性教育的特点

  等级性差异

  古代的女性教育除儒家的礼仪道德之外,呈现出明显的等级性差异。教育是为生活生存服务的,不同的社会等级对教育有不同形式的需求。这种女性教育的等级性差异在上面对女性教育内容的分析中可以看到。

  比如对于对于贵族女子的教育存在着文学、艺术,包括体育等方面的教育,以满足权贵阶层交游以及教养子女的需要。对于民间的女性,则限于生存条件的限制,基本是以生活技能教育为主。

  教育形式单一

  古代历朝政府建立的官学系统完全将女性排除在外,唐代也是如此。唐代女性的教育形式相对单一,主要表现为家教,私塾形式。此外就是官方针对戏曲,歌舞,音乐等从业人员的培训机构。

  教坊,梨园是主要以女性艺人为培养对象的专门机构,也是仅有的专门进行女子教育的机构。但是,这种教育覆盖面非常有限,其目的也是为了满足权贵的娱乐需求。

  除此之前,女子的教育以家庭教育形式为主,广泛存在于权贵士族,包括少数平民家庭中。这其中,父母双方都承担了重要的角色,这种教育形式也体现了女性教育的重要性。同时,在这些家庭中也存在着少数延请教师进行子女教育的情况。

  总得来说,唐朝包括中国历史上所有朝代,在女子的教育上被官方教育排除在外,其主要的教育形式是以家庭教育为主,在个别技能、艺术培训上存在着官方教育的身影。

  唐朝对女子多元化的教育内容说明女性教育在当时受到很大的重视,这一时期女性在政务,公共活动,文学,艺术上也各有出色的表现,说明女性在这些方面的能力并不弱于男性。这一时期的女性教育具有极大的历史意义。

  但是从女性有限的教育形式以及被官学排除在外表明唐朝的开放实际上只是特殊时代背景下的有限开放,女子的教育始终是立足于传统礼法,国家层面针对女性的教育态度与其他时代相比并没有实际变化。唐后期,国力衰退,社会趋于保守,儒家思想的要求重新占据主导,女性自由度大大减小。伴随而来的是女性在教育上的保守,女性教育重新被纳入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的严密控制之下。

  参考资料

  [1]张倩.唐代女子教育探析

  [2]栗志亮.唐代女子教育研究

  [3]邓文博.唐宋女子教育研究

  [4]王丽梅.唐代女子教育新探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