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一闪一闪亮星星》:暗恋故事里的“性别分工”

  原标题:《一闪一闪亮星星》:暗恋故事里的“性别分工”

  那么女性暗恋者呢?在青春剧最爱用的暗恋故事里,讲述男性暗恋和女性暗恋的是两套完全不同的叙事,其中隐含的是社会和观众对男性与女性不一样的期待和要求,这种期待和要求直到今天也还在被重复使用。

  即使同样是暗恋成真的故事,相比起《一闪一闪亮星星》里这种“男性暗恋者”叙事,我们更熟悉的可能还是青春剧里的女性视角暗恋故事,比如《初恋这件小事》、《恶作剧之吻》等等。

  在这些被翻来覆去讲述的校园故事里,才情平庸、默默无闻的女主角喜欢上了男主角,在成绩、长相、运动等条件共同制造的校园秩序里,这常常是一场“低位者”靠近追逐“高位者”的罗曼蒂克故事。受这些情愫的鼓励,“平凡”的女主角会开始做出一系列的改变,改变外形、积极社交、发展爱好……当然,她们最常做的还是努力学习。“happyending”中,女主角们通常既得到了爱情的回应,也在追寻爱情回应的过程中成为了“更好的自己”。尽管这个故事听起来如此“老套”,但确实从二十世纪流行到了今天。

  于是,学成回国的小水受邀参加电视节目,会说出“他(小水暗恋的阿亮学长)让我了解爱的积极意义,他就像是让我一直前进的动力,让我有今天的成绩”;F班的袁湘琴为了追逐直树可以努力学习考进前一百名,因为直树要成为医生,她也开始学习如何当一名护士。在这些相似的甜蜜故事里,女主角是被爱启发心智的“丑小鸭”,是被爱情激起自我探寻的成长者,也是等待回应的爱慕者。

  相比起这些女性角色(比如小水、袁湘琴等)需要所谓的“成长转变”来证明爱得到回应的合理性,青春偶像剧里的男性角色(比如张万森)需要做的则是表达忠心,证明“爱”的存在、忠诚和恒久。

  对于“如何成为一个男主角”这件事,青春剧偶像剧的回答边界看起来似乎是拓宽了。无论是意气风发的校园明星、少年感充盈的操场男孩,还是讷言的学霸、坐在教室后两排的学渣……各有特点的男主角出现在影视作品中,学业、财富、外貌、性格都不再是固定的“男主角指标”了。无论他们是一段既成亲密关系里的追求者,还是被追求者,这些男性角色仍在共有的最大使命似乎就是表明“爱”这件事。

  在一些具体的情节里,这种“爱”可以被拆解成当女主角遇到麻烦时提供的安全保护(《一闪一闪亮星星》中的男主角甚至可以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给女主角补课时提供的学业帮助、以及必要的情绪价值等。无论是暗恋者的守护,还是被爱慕者的回应,对于青春偶像剧里的男主角们,他们的最大使命就是扮演好“爱”这件事。

  证明“爱”的存在当然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在社交媒体一次又一次戳穿亲密关系中不那么体面的一部分后,这些影像构建起来的爱情童话也就显得更为动人,尤其是发生在青春的世俗神话——毕竟“校园”是许多观众在“校园到婚纱”式爱情想象中重要的一部分,“校园起点”仍然被大家期待成为一段感情的纯洁性保障。

  当我们把这些故事放在一起时,或许可以这么说,在一部分曾经流行(也许将来继续流行)的青春剧叙事模式里,存在着针对男女主角的两套任务标准——对男主角的要求是“爱”;对女主角的要求则是“在爱中成长”,爱与忠诚似乎被默认是这些女主角理所应当会遵循的事情,以至于不再需要去反复求证叙述。当然,在某些罗曼蒂克故事里,这种“成长”的内涵和真伪还需要存疑。

  当我们在“爱情”这条线索之外去观察这些作品中的男主角们,会发现——他们或是早早就确定了自我价值的实现方式和明晰的事业路径,比如《恶作剧之吻》里志在成为一名医生的江直树、《一闪一闪亮星星》里梦想成为一名无国界兽医的张万森、《致我们暖暖的小时光》里的物理高材生顾未易,在剧情之初就有了追寻的目标和自我奋斗的动力;或是在成年的镜头里游刃有余地展示着主流价值里的成功形象,遵循着一条默认的男性主流奋斗路径,比如《你好,旧时光》里的成年版林杨,一个“理所应当”的名校毕业精英形象。

  换句话说,从“发展自我”的角度看,这些男性角色似乎从一开始就被默认是一个“现代的人”。

  闯入“小世界”的现代人男性,被爱情唤醒成长的女人,这样的性别叙事完全可以用来总结一些我们熟悉的校园偶像剧剧情。这种爱情故事里的“性别分工”似乎正在暗示着——在一些被反复讲述的故事模型里,女性角色的成长、梦想依然在被动地和爱情叙事缠绕在一起。

  在穿越时空、发现爱情的核心故事开始之前,导演用充分的镜头展示了女主角的三十岁有多不尽如人意——在动物园扮演玩偶的工作因为屡屡迟到而几乎失去,相恋(更准确地说是单恋)多年的未婚夫在婚期临近前提出分手……即使是三十岁,当各种事件发生时,女主角的心智、能力、行为模式和十八岁的高中生几乎没有差别。直到在穿越时空发现真爱、和男主角共同经历了一系列的波折之后,这种缺乏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的浑噩状态才开始被真正打破,她开始试图去拥有自己的人生梦想、肯定自我的价值、找到了一种发展自我的可能性。在后期的剧情中,她似乎终于表现得一个“三十岁的大人”了。

  这些“女主角”的成长转变当然是剧情设计和角色塑造的一部分,心领神会的观众也因此写下了“林北星穿越的意义从来都不是拯救张万森,而是拯救她自己”的剧评。

  但问题是,为什么林北星一定需要爱情才开始探寻自我呢?为什么一定要把女性角色成长、自我价值实现等问题的答案长久地裹挟在爱情叙事里?这不是一个必须要被《一闪一闪亮星星》来回答的问题,但这一定是一个需要被思考的问题。

  某种程度上,我们完全可以理解角色的成长、转变桥段可以为剧情增加的丰富性,也完全可以想象爱给人带来改变的可能性,但当某种故事被重复讲述,甚至成为固定的模式时,就有必要对它可能产生的暗示保持思考。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