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从今天起,做一个有永生愿望的人丨《未来简史》读后

  原标题:从今天起,做一个有永生愿望的人丨《未来简史》读后

  注意,这里说的是愿望,不是梦想。

  愿望和梦想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目力所及可以实现的,而梦想中的梦字,当你没有实现的时候还可以用来安慰自己,梦嘛,较什么真。

  每年六一的时候,我们会自称宝宝互相索要儿童节祝福。

  但我们可能理解错了童心的含义,我们觉得童心就是永远不会老。

  事实上,童心的真正含义是依然相信自己不会死。

  当我们还是小学生的时候,没有人觉得自己会死。

  随着我们长大,越来越多的事情凑到一起,给我们空降了一个绝地打击,那就是生命有限——人难免一死,古代炼长生不老药的人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反面教材。

  当我们成为成年人的时候,已经没有多少人敢承认自己生命本质的欲望了,因为那听起来就像幻想和笑话。

  但现在,我要说一句:我们要相信自己是能永生的第一代。

  成长的目的就是意识到自己必死无疑?意识到人生毫无意义,然后给一些事情赋予意义来安慰自己?不,我不接受。我要直面自己的欲望。我要当那个笑话。

  以上,是我读完《未来简史》后的第一个想法。

  在人类社会的所有领域中,你知道那些与人类命运相关的科学领域,正在发生什么吗?走在前面的那些人知道,但你可能不知道。

  你不读,等着被淘汰吗?

  01、永生不再是科幻话题

  与其说是简史,不如说是持续416页的脑高潮科幻。与科幻小说一样,《未来简史》思考人类命运,提出了一些关于未来的可能性。

  对于一个长期浸淫于科幻小说的人来说,还是给我带来了较大的震撼。

  因为它显然更务实一些,附带着几大科学领域严谨真实的前沿研究报告结果。

  尽管观点不再像《人类简史》里那样一刀见血,但逻辑依旧水泼不进。

  在《人类简史》里,赫拉利是历史学家,现在,他变身未来学家,研究人类社会的生命演变和未来。

  其中谈到的生命永生问题,让人浮想联翩。

  在食欲和性欲之外,永生无疑成为人类欲望的第一议题。

  敢谈永生,说明人类整体已经解决吃饱饭的问题了。

  这个怎么证明?不用了解数据,看看这个世界健身和减肥行业的兴起就好了。你我这种普通人,整天操心的事都是不要吃胖了。

  世界上已经不再有自然饥荒,只有政治造成的饥荒。如果现在还有人在叙利亚、苏丹和索马里饿死,罪魁祸首其实是那些政客。如果大家都别打仗了,好好搞经济,愿意放下彼此的矛盾和世界接轨,人民吃饱就是分分钟的事。

  在永生人出现之前,一定先出现超人类。

  地球上有一种主义叫超人类主义,它影响了很多科幻作品的诞生。那些作品中的超人类,在本世纪很可能变成现实——基因改造人、半机械人甚至是意识上传人。

  用眼光看一下财富顶层,你就不难意识到。

  人类社会在经历了精英和平民的阶级划分之后,可能会出现有史以来首次生物等级的差别,不同的人可能拥有不同的身体和大脑思维。

  未来的这种顶级富豪们,就是第一批也可能是最后一批技术受惠者。

  刘慈欣有一篇小说叫《赡养人类》,讲述的就是一个财富不断集中最后导致濒临灭亡的文明。

  当然,也有可能技术普及,全人类受惠。

  但那个时候,人类这个物种可能就不存在了,因为人类变成了新的物种。

  赫拉利不敢断言人类具体是哪一年能实现永生,但《奇点临近》的雷·库兹韦尔敢。

  比尔·盖茨称库兹韦尔为“预测人工智能最准的未来学家”,在过去的30年里,雷·库兹韦尔对未来预测的准确率超过了86%。

  02、数据主义对人类命运的审判

  《未来简史》前两部分,基本是对《人类简史》中观点的深化和延伸,仿若先知,跳出人类社会的框架,冷静而条理的审视着人类目前的文明和信仰。

  最精彩的地方在第三部分,畅想人类未来命运——带着审判的意味。

  1)、

  赫拉利首先判了人类自由意志的死刑。认为人类的所有选择不过是进化算法在推动着。感情包括爱情,都只是人类进化过程中文化衍生的副产品。

  2)、

  接着判了人文主义的无期徒刑。在《人类简史》里我们知道,人类靠想象力活着,人文主义就是想象力的一个产物。我们现在所看到过的那些关于正义、秩序、善良、成功等理念,不过都是人文主义的分支。而这一切,都将被新的主义替代。

  那就是数据主义。

  人类很少真正能够想出全新的价值观。上一次提出已经是18世纪,人文主义革命开始宣扬人类自由、平等、博爱这种种令人激动的理想。

  数据主义是自1789年以来第一个真正创造新价值观的运动,而这个新价值观就是“信息自由”。

  人文主义认为所有的体验发生在我们心中,我们要从自己的心里找出一切事物的意义,进而为宇宙赋予意义。数据主义则认为,经验不分享就没有价值,而且我们并不需要(甚至不可能)从自己心里找到意义。我们该做的,就是要记录自己的体验,再连接到整个大数据流中,接着算法就会找出这些体验的意义,并告诉我们接下来该怎么做。

  这个世界的变化速度比以往更快,而我们又已被海量的数据、想法、承诺和威胁所淹没。人类正逐渐将手中的权力交给自由市场、群众智能和外部算法,部分原因就在于人类无力处理大量数据。

  3)、

  在数据主义的支撑下,判了人类价值的有期徒刑。

  也就是我们近期常见的人工智能终将替代人类工作的讨论,大部分人将失去任何价值。

  人类有两种基本能力:身体能力和认知能力。在机器与人类的竞争仅限于身体能力时,人类还有数不尽的认知任务可以做得更好。所以,随着工业革命后机器取代纯体力工作,人类便转向专注于需要至少一些认知技能的工作。然而,一旦等到算法在记忆、分析和辨识各种模式的能力上超过人类,会发生什么事?

  音乐、绘画、文学这些艺术领域,在数据主义的验证下也都只是数据过程。在心理上,我和你一样不希望这些人类智慧结晶的领域被AI染指,但历史的洪流无人能阻挡。

  4)、

  在数据主义的支撑下,判了人类政府主导作用的缺失。

  就是说,以后的人类社会将是科技公司主导的世界。因为科技进步如此迅速,不论国会还是独裁者都被来不及处理的数据压得喘不过气,现今政治人物的眼界,要比一个世纪前狭窄太多。

  就像现在,我们已经习惯了说自己是安卓用户还是苹果用户,而不会特别强调自己是哪里人。

  人类产生智慧的过程是从数据到信息,从信息到知识,从知识到智能,最后才到智慧。但是几千年以来,数据、信息、知识越累积越多,也搞出了智能,智慧却没怎么变过,我们今天读老子和释迦摩尼,依然觉得很有道理。

  用马云的话说就是,我们要重新定义什么是聪明和智慧。聪明的人知道自己要什么,智慧的人知道自己不要什么。

  03、不要永远和喜欢的一切在一起

  但设想一下,如果你总是只选择自己喜欢的事物,那代表一种舒适区,你很熟悉,选择起来不那么困难,自动屏蔽那些看起来困难的事物,你会越来越快乐。

  但这里潜藏着一份危险。

  乍一看,一切非常完美,生活都在按照你的意愿往前走。但这样会出现一个严重问题:你会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因为与你意见、爱好不同的人都被你屏蔽掉了。你会以为自己才是「多数派」,看不见更大的世界,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看不见更大的危险,因为众人的观点都和你相似。活在这儿,最好的结果是:成为井底之娃,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很快乐。

  所以,要考虑做"斜杠青年",试着接触那些虽然不喜欢但重要的领域,最好把它们变成自己喜欢的,最好学会用20%的时间了解一个领域80%的知识,最好什么都能懂一点。

  因为凭一技之长走天下的时代正在走向消亡。

  04、20年后不被替代

  20年后,人类现有的大部分工作会被机器人替代,新的工作将只局限在具有创造性的领域内,要想在20年后的世界继续生存下去,需要从现在开始做到3点:

  1、永远保持学习和扩充认知的状态。

  2、训练自己的应变能力和良好的情绪反应。

  现有的教育制度是19世纪工业革命的产物,早就过时了,情绪的平衡和应变能力不是通过背诵和考试得来的。这两点在瞬息万变的处境中至关重要。

  3、对科技保持警惕。

  对大部分人来说,我们现在的时间都在被电子产品占据着,它们指挥着我们的欲望。但有一条最古老的建议,它比任何时候都更急切,那就是认识你自己,想清楚你到底要什么。我们现在真正的竞争对手不是我们的上司,而是谷歌,腾讯,阿里这些大公司,是拥有大数据的政府。它们通过数据读取你,如果你对自己的认识跑不过它们对你的认识,你只有被操纵的份。

  ↑(世界最聪明50家公司榜单)↑

  做人要学屈原,非班花不娶。读书要学钱钟书,非牛逼之书不读。

  这个世界变化很快,我们要及时跟上。

  End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