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野生的食材,欧洲人和中国人的区别有哪些
对于吃野味这件事情,自古以来人们的认知和行为是怎样的,在欧洲人民是如何看待吃野味的传统,而为了食用野味进行的狩猎行为如今又在经历怎样的变化。
首先我们明白什么是野味,我们通常会将一个动物的物种是不是被人类驯化作为这个动物是不是野生动物的一个标准。也就是说即使是被人工繁育出来,但依然在野生环境中生存的动物物种,依然算作是野生动物。比如:饲养的孔雀,乌龟蟒蛇等等。这些都算野生动物。除了像哺乳动物和鸟类这样的高等动物,一些鱼虾贝蟹只要是这个物种的生存环境是野生的,那么他们也应该同样算作是野生动物的,但是对于野味这样的,我们的理解却不一样,因为野味在现在的语境下,一般是把鱼类和水生的无脊椎的动物排除在外,更准确的说,我们一般说的野味主要泛指的是一般通过野外狩猎的野生动物而获得的肉食。
在历史上吃野味一直是人类一种天性和刚需,因为在人类还不懂得圈养家畜之前,人们生活所需要的蛋白质和脂肪主要来源就是这些通过捕猎的手段得来的野生动物。
在以前的中国的南方,入冬的时候就有着流行吃果子狸穿山甲这样的习俗,而像鹭鸟啊华雀啊活蛇等等这样的也是中国在华南地区的一些野味名菜。自从13世纪以来但凡来到中国的,历代的欧洲航海家或者是传教士,他们对于中国人吃毒蛇蜈蚣青蛙这之内的这些重口味的行为感到很震惊。所以他们通过各种游记也记载了中国人的习惯,这就是导致了现在欧洲人一直以为中国人什么都吃的印象。
事实上野味不管是在中国还是欧洲一直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只不过在食材选择上欧洲人的这种禁忌和约束会更多一些,是应为欧洲人的饮食文化一直都受到了很无行的约束,这种约束就是宗教。但是即便如此,欧洲人对于野味嗜好如果和中国人比起来其实是毫不逊色。像野鸽子,野兔,野猪,野鹿这些都是欧洲上流社会每年都会想要去吃的菜。但是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现在吃野味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