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误杀》拉温观察李维杰表情变化,判断出凶手就是李维杰

  首先,电影《误杀》,不同于其他犯罪嫌疑片,这部片并不存在追究真相,因为案件的经过完全全程展示的。女儿误杀,妻子埋尸,小女儿见证过程,李维杰回家后,妻子即刻告知真相,把电影案件的经过全部交代的清楚。

  关于剧情的进展,丝毫不带转折,很顺畅地警察查到平平身上,很顺畅地查到李维杰全家。包括逼问环节,小女儿安安很快就说出自己当晚所见,直接道出案件真相。剧中李维杰人在罗统往家里打电话无人接,第一时间感觉家庭出事,于是第一时间往回跑;拉温在餐馆中,安排下属桑坤散布案件中黄色本田车捞起来的消息,观察李维杰的一个眼神和表情变化,敏感地判断出凶手就是李维杰。

  理性是需要证据和反证据的一系列分析,双方都是花费大量精力,人力和推理来准备论证自己的直觉判断,每个人的记忆都是有选择性的。每个人都有偏好,类似喜欢的多吃点和喜欢的人多聊会一样,我们的记忆同样存在偏差,对喜欢的事情和特别的经过记忆犹新,而无关的细节模糊不清。蒙太奇玩法中,正是利用了这一偏差,从邻居颂叔,卖大巴车票的售票员,泰拳卖爆米花小哥,酒店老板和服务员,以及蛋糕店老板,都对自己的事物与李维杰的突出接触交往环节印象深刻,能够很快回忆出来个一五一十,而恰恰对时间点这一重要因素含糊不清,正式利用了这记忆一偏差,无意识间接帮着李维杰做伪证,混淆了拉温的合理判断。

  学习和模仿渠道的多样性,小时候我们以为学校是最重要的,可以学会一切知识,成绩是第一位的。其实剧中李维杰给出一个另类视角的答案,通过自己喜欢的看电影模仿,安排一系列跟蒙太奇同样的玩法来保护自己的家人,同智商超标的拉温斗智斗勇最终胜利。

  模仿尤其是有意识和主动找寻底层代码的模仿,才是提升自己能力水平的关键,我们掌握的数学,语文或者物理等科学知识,只是帮助我们学习模仿的基本工具。恐惧会改变,愤怒会坚持。这个原理在剧中提现不多,但对剧情变化至为关键,李维杰提前训练假人模拟演练警察提审,如何询问,使得真实审案时家人不再害怕从而回避真实;最终的案件突破还是拉温恐吓小姑娘安安形成的答案;李维杰正是利用市长候选人的竞争对手散布消息,制造混乱骚乱,使得拉温恐吓恐惧出错,对棺材上的抓痕都已经熟视无睹了,从而赢得胜利。

  最后,转折就来了,去挖坟的时候,才发现原来尸体早已不再棺材里了,原本警察就让民众积怨甚深,警察挖坟、逼问百姓一事瞬间引发群众不满。警长被停职,议员退出选举。混乱过后,善良的主人公李维杰,去自首了,承认自己误杀,可是却没说出素察的尸体在哪?无可否认,我们很多时候的第一直觉判断就是正确的,至于为啥正确不一定能讲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