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
挪威王国(英语:The Kingdom of Norway;挪威语:Kongeriket Norge),位于欧洲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部。面积38.5万平方公里(包括斯瓦尔巴群岛、扬马延岛等属地)。首都为奥斯陆。东邻瑞典,东北与芬兰和俄罗斯接壤,南同丹麦隔海相望,西濒挪威海。海岸线长21192公里(包括峡湾)。大部分地区属温带海洋性气候。
挪威2009年、2010年、2011年获得全球人类发展指数第一的排名。挪威是男女最为平等的国家之一,在2012年全球性别差距报告中,挪威排名第三,仅次于冰岛和芬兰。
9世纪形成统一王国。9~11世纪进入全盛期。14世纪中叶开始衰落,1397年与丹麦和瑞典组成卡尔马联盟,受丹麦女王统治。1814年被丹割让与瑞典。1905年6月7日脱离瑞挪联盟独立,选丹麦王子为国王,称哈康七世。一次大战期间中立。二战中被德国占领。战后由工党、保守党单独或与其他政党联合执政。
国名 挪威王国(The Kingdom of Norway, Kongeriket Norge)。
国旗 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11∶8。旗地为红色,旗面上有蓝、白色的十字形图案,略偏左侧。挪威曾在1397年与丹麦、瑞典结成卡尔马联盟,为丹麦所统治,所以国旗上的十字源自丹麦国旗的十字图案。挪威国旗有两种,政府机构悬挂燕尾式国旗,其他场合悬挂上述横长方形国旗。
国徽 为盾徽,红色的盾面上直立着一只金色狮子,头戴王冠,持金柄银斧。金狮是力量的象征,银斧是挪威自由的保护者圣奥拉夫的武器。盾徽上端是一顶镶嵌着圆球和十字的金色王冠。目前的挪威国徽启用于1937年,并在1992年5月20日作修订。为盾徽,红地,中绘有一只持圣奥拉夫之斧的狮子。盾上方有王冠。
国歌 《对!我们热爱祖国》
面积 38.5万平方公里(包括斯瓦尔巴群岛、扬马延岛等属地)。
行政区划 全国设1市18郡。
人口 537.5万(2020年9月)。96%为挪威人,有萨米族约3万人,主要分布在北部。官方语言为挪威语。多数人信奉基督教路德宗,挪威教会成员占人口总数的71.5%。
语言 挪威语(书面语和新挪威语),在一些地区萨米语也是官方语言。
宗教 多数人信奉基督教路德宗,挪威教会成员占人口总数的71.5%。
首都 奥斯陆(Oslo),人口约69万(2020年9月)。年平均气温5.7℃,降水量763毫米。
国家元首 国王哈拉尔五世(Harald V),1991年1月21日即位。
重要节日 宪法日:5月17日(纪念1814年5月17日通过第一部宪法)。
货币 挪威克朗(Krone),1美元约合9.4挪威克朗(2020年9月)。
国鸟 河鸟
最早出现在当今挪威的人类来自朦胧的史前时期。当时覆盖内陆的巨大冰层正在从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后退。如今挪威人的祖先在一万年前为了猎取驯鹿和其他猎物不断向北迁徙。他们所到达的这片土地曾承受冰帽的重压长达数百年,因此当时海洋和陆地接触的位置比今天高200米。挪威人类活动的最早证据发现于挪威东南部的东福尔郡,离南部的瑞典边界不远。这座小山当时很可能是一座浅海岛屿,离冰川的南端不远。
虽然人们对如今挪威人的祖先来自何方,或他们向北迁徙的具体路线仍然没有统一看法,迁徙路线之一曾经过东福尔是几乎可以肯定的。在那些定居点发现的文物与在瑞典南部和丹麦发现的属于同一类型。另一条可能的路线是从今天的北海大陆到挪威的西南部。
这些早期挪威人是分为小群定居的狩猎者。燧石工具、陶制器皿和他们所遗留下来的颇为壮观的岩石画显示了他们的存在。挪威几乎所有地方都留下了他们凿磨于岩石上的艺术作品。岩画所描绘的一般是他们的猎物:驯鹿、驼鹿、梅花鹿、狗熊和鱼类。虽然描绘人类或船只的画作较为少见,但是也同样令人印象深刻。
挪威向农业转型大约在5、6千年之前开始于奥斯陆峡湾周边地区。青铜时代(公元前1,500 – 500年)的考古发现大多为农用文物,主要是在挪威南部。在挪威北部发现的同一时期的文物显示那里的人仍以狩猎为生。在最北部的芬马克地区所发现的许多大型的狩猎者定居遗迹清楚地表明了人群之间的季节性合作。
罗马时期(公元0 – 400年)的墓葬发现,显示了挪威和欧洲南部文明的联系,所发现的物品包括青铜与玻璃器皿及武器。北欧的古代文字也出现于这一时期。
在公元400至550年欧洲大陆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发生了移民现象。在挪威发现的文物表明当地的情况也是如此。位于边远地区的农场显示,居民人数已经达到饱和点。花粉分析也表明,挪威西部沿海地区的森林当时已经受到砍伐。动乱时期导致各个部族纷纷建立防御体系,分布于挪威最大的米奥萨湖东岸50公里一带的要塞遗址明确说明了这一点。
威金时代标志着挪威史前时期的结束。由于没有任何文字资料,因此有关这一时期的知识主要来自于考古发现。古代的传奇故事也揭示出这个时期的一些情况。虽然传奇故事是后人写的,但基础则来源于世代相传的口头传说。从总体上看,这些传奇故事无疑地显示出,威金时期是北欧地区所有史前历史上最富庶的年代。
许多学者将公元793年英格兰东北海岸附近林迪斯法恩修道院遭抢掠事件作为威金时代的开始。时至今日,欧洲西部和西南部的一些地区仍将威金人视为生性残忍的海盗。他们的剑与火给受害者带来了浩劫。然而,这种看法只是部分正确。到那里去的威金人也带有和平的目的,前去从事贸易或定居。挪威人曾在威金时期前往奥克尼群岛、设德兰群岛、赫布里底群岛和马恩岛定居。苏格兰与爱尔兰主岛北部也成为他们的家乡。威金人于公元840年建立的都柏林在1171年前一直处于北欧人的管理之下。
挪威人在威金时期发现了无人居住的冰岛和格陵兰岛,并在那里定居和建立社区。今天的冰岛人是威金殖民者的直系后裔。然而,格陵兰岛上的北欧居民却由于未知的原因在几个世纪后消失了踪迹。
为无数次的远征,威金人建造了航行快速、易于驾驭的船只,成为辽阔大海上技艺娴熟的航海者。这些无畏的探险者曾反复航行于欧洲与美洲之间,其壮举证明了威金长船的航海性能。根据传奇故事,莱夫?埃里克松于1001年发现了 “葡萄美酒之地” 文兰,但是今天的学者则声称其他威金人在他之前已经到达过美洲。威金时期在挪威国王“残酷统治者哈拉尔”及其手下在英国斯坦福大桥战役中战败时发展到了顶点。
后来成为挪威的各个地区在公元9世纪之前尚未统一。尽管如此,曾经有过一些将各地区统一起来的早期尝试。那时形成了两种社区形式:围绕中央议事大会“Allting”,被称为“tings”,的社区议事会和一些较小的王国。
统一局面的形成大致有几个原因。其中最重要的是农民,尤其是沿海地区农民,对和平的需要。这些农民不断遭到强盗和返乡威金海盗的骚扰和掠夺。沿海地区有通过掠夺和贸易得来的巨额财富。各小国的国王们安然坐在他们的“王位”上,通过互相通婚结成了关系密切的团体,拥有相当权势。
威肯——奥斯陆峡湾周边地区——的小国国王们在统一进程中扮演了主要角色。他们将一个又一个地区置于统治之下,实力稳步增强。在估计于公元872年发生在斯塔凡格附近的哈弗斯峡湾战役之后, “金发哈拉尔”国王的地位得到了加强,成为挪威大部分地区的统治者。不过,统一的进程持续了几十年,给各个部族首领以及挪威与其他北方民族之间带来残酷的争斗。统一进程大约完成于1060年之前。
1130年是挪威历史上的一个分水岭标志,和平时期被一直持续到1227年的冲突和内战所打断。
然而在其他方面,1130年也是一个特殊年份。这一年被认为是中世纪早期、人口增长时期、教会巩固时期与城镇出现和发展时期的开始。随着国王和教会将一个又一个地区置于其统治之下,公共行政和权威得到加强。根据现代历史学家的说法,挪威在这一时期第一次可以被称作是一个统一的王国。
君主的权力在12和13世纪期间得到加强,最终压倒了教会和封建领主。传统的世俗贵族被国王的侍从贵族所取代。农民的地位在这个阶段也发生了变化,从自耕农变成了佃农。不过,挪威农民租用土地的基础是终身制,因此享有当时欧洲大多数地区罕见的自由。威金时期的奴隶制也在中世纪的早期阶段消亡。
在这个时期,挪威政治的中心从西南部转移到奥斯陆峡湾周边地区。奥斯陆在13世纪哈康五世国王统治时期成为挪威的首都。在此之前,奥斯陆只是位于奥斯陆峡湾最深处的一簇无足轻重的房屋而已。据说,当1350年黑死病抵达挪威时,这座小城内的人口不过2千,而那时卑尔根的人口有7千,特隆海姆为3千。
按照欧洲的标准,挪威的国家收入在中世纪早期极为有限。到那个时期末,国家收入几乎不足以为国王和政府提供扩大行政机构的资金。黑死病的肆虐造成了可怕的后果,人口从1350年前的水平减少了一半,甚至减少到三分之一。这促使国王和贵族,不顾国家界限,从土地和封建领地上寻求收入,从而促进了北欧国家政治统一的发展。
挪威和瑞典在1319至1343年之间拥有共同的君主。这一制度后来通过斯堪的纳维亚王族之间的互相通婚继续扩大。哈康六世(1340 – 80)——瑞典国王马格努斯?埃里克松和哈康五世的女儿英格比约格的儿子——是挪威王位的合法继承人。他娶丹麦国王瓦尔德马?阿特达格的女儿玛格蕾特为妻。他们的儿子奥拉夫在1375年瓦尔德马去世后被推选为丹麦国王,在他父亲1380年去世后,奥拉夫又继承了挪威王位,因而在1814年前挪威成为丹麦联邦的一部分。
挪威引进基督教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阶段,大约用了200年时间。这是挪威通过贸易和威金人的掳掠与欧洲基督教地区发生联系的自然结果。英国、德国和丹麦教会的传教士加速削弱了对北欧传统神祗的信仰。这一发展最终产生了三位传播基督教的国王,“虔诚者哈康”、奥拉夫?特里格伐松和奥拉夫?哈拉尔松(坚定者奥拉夫)。后者1030年在斯蒂克尔斯塔战役中的壮烈牺牲使他获得圣人的称号。教会赢得了最终的胜利。
从11世纪中期开始实施的立法、传唱的歌曲和纪念性建筑表明,基督教已经在挪威建立了牢固的地位。最早的主教辖区出现于1100年之前不久,其中包括尼达罗斯辖区,即后来的特隆海姆大主教辖区。大主教从1152年起在那里任职。挪威的大主教也扮演着政治上的角色。1537年,国王发布敕令在挪威实行宗教改革。由于挪威当时处于丹麦的统治之下,因此宗教改革的实施只不过是在挪威同样执行丹–挪联合教会的法令而已。路德宗教义从17世纪初开始成为挪威的唯一教义。
中世纪末是挪威经济明显衰退的时期。14世纪的黑死病和其他传染病使挪威的人口大幅下降。许多边远地区的农场被遗弃,人们的收入减少。有些历史学家声称,发生衰退的原因是气候恶化和汉莎同盟对挪威经济的控制。另一些人则认为,形势恶化的原因是土地逐步退化。
经济的衰退产生了政治上的后果。丹麦日益占据了北欧大国的重要地位。丹麦人和德国人被任命为挪威政府的最高级官员。土地和主教官邸转移到了外国人的手中。挪威贵族逐步减少,挪威人的民族自我表达能力渐渐遭到侵蚀。
挪威从1450年起由于一项协议而成为丹麦联邦的一部分——协议的原意是在选出国王之后,确保挪威王国议政会的权利。但是这个规定从未受到过尊重。协议的另一个目的是保证两个王国的平等。但这只是一个理论,而实际情况则南辕北辙。
挪威从1536年之后便不再是一个独立的王国。决定出于哥本哈根的一次国民议会。国王克里斯蒂安三世在议会向丹麦贵族保证,挪威从此将和其他丹麦领地一样服从丹麦君主的统治。挪威王国议事会被解散,挪威教会也失去了自治权。从那时起,丹麦贵族可以自由地在挪威担任司法官员并获取收入。
与丹麦的密切政治关系将挪威不可避免地拖入丹麦和瑞典以及和其他波罗的海国家的战事之中,并导致丹麦国王在战败后将挪威的领土,1645年将耶姆特兰和赫耶达伦,1658年将特隆海姆封地,交给瑞典。不过瑞典于两年之后将后者归还给了挪威。
1660年,哥本哈根国民议会宣布弗雷德里克三世为王位继承人,责成他制定新的王国宪法。这样,两个王国就被置于统一的君主专制统治之下。在两国联邦余下的时间里,这个因素一直影响着挪威的地位。挪威虽然受到哥本哈根的统治,但是国王却经常不占有统治地位。真正的权力掌握在国家官吏手中。这种情况对挪威总体而言是有益的,有些官吏开始理解挪威人的观点。尤其在和挪威有关的问题上,挪威高级官员的看法常常受到尊重。
根据君主专制时期形成的一项政策,丹麦和挪威被视为统一的经济单元。丹麦因此获得在挪威东南部销售谷物的垄断权(1737年),而挪威则相应获得在丹麦销售铁矿的唯一权力。1662年开始实施的城镇贸易特权法,使所有木材贸易全部集中在城镇。城镇居民拥有向农民和伐木场老板购买木材的垄断权。这项法令的目的是在城镇中建立富裕的中产阶级——这一目标获得了成功。
由于经济发展而产生的中产阶级,萌发出了民族意识的种子。这在18世纪表现得尤为明显。虽然中产阶级强有力的经济发展是其中部分原因,但是决定性的因素更多地是对统治者将哥本哈根建设成两国经济中心的努力的日益强烈的抵制,因为挪威的贸易商无法和丹麦首都的强大贸易公司进行竞争。
在18世纪后期,挪威的大部分进口货物通过哥本哈根转运。挪威东南部的木材零售商一致提出建立挪威国家银行的要求,同时支持高级官吏有关成立一所挪威大学的建议。这些要求遭到了拒绝,因为政府害怕任何可能加强挪威自治权并因此损害联邦实力的举动。建立一所挪威大学和国家银行的想法逐渐成为日益高涨的民族意识的象征。
民族主义倾向在1807至1814年的拿破仑战争期间加速发展。丹麦-挪威联合王国与法国结为同盟,而其后发生的封锁,则切断了挪威与丹麦以及和市场的联系。航运与木材出口被迫中止,挪威发生了饥荒。由于从哥本哈根管理挪威已经不再可能,一个由高级官吏组成的政府委员会被任命来执行这项任务。弗雷德里克六世国王勉强同意了挪威建立国家大学的要求,奥斯陆大学遂于1811年成立。所有这些情况形成了1814年事件的背景。
拿破仑1813年在莱比锡战役中惨遭败绩。瑞典王国是拿破仑在战场上的对手之一。由于瑞典此前将东部的芬兰割让给了沙皇俄国,为了保护西部边界的安全,瑞典现在希望得到挪威。因此,瑞典的盟国答应瑞典可以将挪威作为战利品。
继莱比锡战役胜利之后,盟国向哥本哈根施以外交压力并经霍尔登(挪、瑞边界城市)向丹-挪联合王国展开军事攻势。丹麦国王弗雷德里克六世于1814年1月宣布投降,与拿破仑脱离关系,并将挪威交给了对手瑞典。挪威和丹麦历经434年的联邦关系自此结束。
丹麦和敌对国之间达成的协定包括对挪威极为重要的政治内容。协定条款规定,挪威在瑞典联邦内应重新获得独立国家地位。瑞典国王卡尔八世在其后的声明中宣布,挪威将获得独立国家地位,拥有本国的自由宪法、议会、政府和征税权。
挪威人对加入新联邦的前景并未打算立即屈从。当时的挪威总督是丹麦国王的侄子克里斯蒂安?弗雷德里克亲王。在他伯父的谅解下,总督为挪威的反抗铺平了道路,以阻止瑞典的接管。想必这样做的目的也是希望丹麦和挪威能够重新结为联邦。
总督的行动导致挪威召开立宪大会。参加会议的代表在奥斯陆以北70公里的小城埃兹福德聚集一堂,于1814年5月17日通过挪威宪法,并推选克里斯蒂安?弗雷德里克为挪威国王。从此至今,5月17日成为挪威的国庆日。
尽管如此,拿破仑战争的战胜国却没有任何接受背离协议条款行为的愿望。瑞典开始施加外交压力。在施压未果的情况下,训练有素的瑞典军队便展开军事行动,迅速制服了挪威。两国于8月份在奥斯陆以南的莫斯签署协定。在做了两国成立联邦所必需的修正之后,瑞典接受了挪威在埃兹福德通过的宪法。克里斯蒂安?弗雷德里克国王于1814年10月10日放弃王位并离开挪威。挪威从而加入了新的联邦。
新成立的国家在1814年后的早期阶段为生存进行了反复斗争。挪威遭遇到前所未见的最为严重的经济萧条。挪威与丹麦的共同市场已经解体,而英国则对挪威的木材关闭了市场。采矿业和伐木业失去了外国客户。挪威东南部许多较为富裕的中产阶级公民纷纷破产。这次危机的程度既严重时间又相当漫长。
挪威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享受了一段经济上升期,从而产生了放宽贸易和海关规定的需求。贸易权不断扩大,海关关税对自由贸易实施倾斜。挪威也开始在其他方面加入欧洲的总体发展进程。挪威的第一条铁路于1854年在奥斯陆和埃兹福德之间铺设,还建立了电报线路,并在农业中引进了新的管理方式。
挪威现代工业的基础始建于19世纪40年代,成立了最早的纺织厂和工程公司。挪威商船队在19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之间迅速壮大。
随经济发展而来的是阶级矛盾的加剧和民主改革呼声的日益高涨。
在议会中,代表负责行政事务的高级官吏与代表农民和激进分子的议员之间的对立逐渐升级。农民代表在1833年占据多数。虽然1859年创办政党的首次尝试未获成功,但是第一个自由主义团体在十年之后成立。挪威的第一个政治党派,观点激进的自由党,于1884年成立,其政治对立面,保守党,诞生于数月之后。
挪威人对瑞典联邦君主的愤懑很快显现出来,尤其因为斯德哥尔摩完全控制了外交政策。早在1827年,挪威议会就向国王提出允许挪威首相参与外交事务的请求。为了促进挪威在联邦中的平等地位,议会还提出其他建议,如挪威商船使用专门旗帜的问题。
然而,与瑞典君主的真正重大斗争是实施议会制度。根据挪威宪法的原则要求,政府继续执政必须得到国民议会的支持。挪威议会于1874、1879和1880年通过宪法修正案,为政府大臣提供参加议会会议的机会,作为实施议会制度的条件。然而,国王每次都拒绝批准动议。
这提出了宪法修正案是否确实需要国王和议会双重批准的问题。政府和保守党代表主张这个程序是必要的,而自由党则决心通过一项弹劾程序就这一问题进行摊牌。自由党在1882年大选之后以82名代表对保守党32名代表返回议会。塞尔莫首相的政府被弹劾。他还主要因为建议国王不要批准宪法修正案而被判决失去部分公职。保守党政府临时过渡期结束后,国王别无选择,只好要求自由党领袖约翰?斯维德鲁普出任首相。挪威议会制终于赢得胜利。
联邦问题的冲突在那个世纪末再次加剧。瑞典要求联邦外交大臣必须由瑞典人担任,而挪威则要求设立本国的领事馆。这引起了严重的矛盾。瑞典军队是阻止挪威人达到自己目的的因素。有鉴于此,挪威人在世纪末的最后几年中努力加强军事力量。
领事馆问题最终在两国之间引发了最后冲突。挪威为了单边解决领事馆问题于1905年3月11日成立了米科尔森首相政府。6月7日,政府将决定权交给议会,而后者则根据宪法和当时的法律决定,“鉴于国王已停止行使挪威王权所产生的必要变化,就此结束挪威和瑞典在统一君主制下的联邦关系”,同时要求政府临时留任。
瑞典要求就解除联邦的条件进行谈判,并要求挪威举行全民公决,以澄清全国是否整体同意这项动议。全民公决于1905年8月举行,共有368,392名挪威人投票赞成结束联邦,而投否决票的仅有184人。8、9月份,挪威在卡尔斯塔与瑞典举行了进一步谈判。谈判以达成和平解除联邦的协议而成功结束。
挪威未来政府的形式问题引起了激烈的辩论。全民公决表明,大多数选民赞成君主制,不赞成共和制。挪威议会于1905年11月18日推选丹麦的卡尔王子为挪威国王。卡尔王子娶英国爱德华七世国王的女儿莫德公主为妃,有一个儿子。新王室成员于11月25日抵达挪威。卡尔王子受封为哈康七世,在议会面前宣誓维护挪威宪法。
在解除和瑞典的联邦之后,挪威经历了一段经济增长期。国内生产总值上升55%,也就是说年均增幅达4%。挪威的人口迅速增加,就业形势得到了缓解。这应该归功于工业革命的第二阶段。这个阶段在挪威的表现形式为廉价水电资源的开发和外国资本的介入。挪威建立起了电气化学和电气冶金工业,新产品纷纷上市。挪威成立了海德鲁等大型公司和几个工业中心。经济增长的势头一直持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挪威的劳工运动开始于和瑞典解除联邦关系之前。第一个工会成立于1872年,工党成立于1887年。男子于1898年获得普选权,妇女于1913年获得同样权利。
工党在1903年的大选中赢得四个议席,并在1912年获得26%的选票,23名代表进入议会,成为继自由党之后的议会第二大党。
工业化初期只给挪威社会结构带来一般性的变化。迟至1910年,劳动力的42%仍然从事农林业。1920年的相应数字是37%,而今天的数字已下降到3.7%。
在与瑞典的联邦解体之后,挪威必须建立本国的外交部和驻外使领馆机构。然而,能够用于完成这项任务的资源却极其有限。1905年克里斯蒂安?米科尔森政府制定的外交政策主要强调挪威应避免加入任何有可能将国家卷入战争的联盟。这项中立政策得到民众的广泛支持。尽管如此,挪威在促进国际仲裁协议的工作中仍然扮演了积极角色。
虽然挪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保持中立,但是商船队却由于潜艇战和海上水雷遭到惨重损失。约2,000名海员失去生命。尽管如此,战争却给挪威带来了相当大的经济利益,使挪威得以赎回落入外国之手的大公司(斯匹茨伯根[斯瓦尔巴德]的布尔加德煤矿等)。1920年,挪威在战后清算中重新获得对斯瓦尔巴德群岛的主权。
自由党在1918年的大选中失去了议会多数的地位。从那时起至1945年前,没有任何单独政党能够获得议会多数。工党于1928年首次组阁,但是这届政府只存活了19天便被议会中的非社会主义多数派推翻。
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经济大萧条也影响到了挪威。政府的货币政策使问题更加恶化。贸易和航运遭到惨重损失,一部分银行倒闭,克朗开始贬值,外汇极度缺乏,国家收入减少,许多城市受到严重影响。
当时,在受革命思想巨大影响的工人们的强烈抗议下,1920年仲裁规定的高收入被降低。严重失业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虽然如此,1932年开始出现新的经济增长,导致挪威收支平衡的迅速改善。国民收入在1935至1939年之间增加了14亿挪威克朗,这对当时的挪威来说是一笔巨资。
挪威于1920年加入国联,从而摆脱了孤立政策。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北欧合作在国联之内得以继续。北欧国家宣布,在不参加军事制裁的情况下支持维持和平行动。挪威议会议长卡尔?乔其姆?汉伯罗是第二次大战爆发时的国联主席。
20世纪30年代末战争威胁的临近,使国防成为挪威政界讨论的紧迫问题。社会党过去曾强烈反对向军方拨款,这一观点也得到自由党的部分支持。社会党对国防持怀疑态度的部分原因是吉斯林(二战期间挪威的叛徒)正在作为农业党政府的一名内阁部长领导着国防部。吉斯林后来成为一名国家社会主义(纳粹)分子。在农业党的议会支持下,工党于1936年再次组成政府,由约翰?尼加斯沃出任首相。虽然国防拨款增加了,但是对挪威军事力量真正发挥作用已经太迟了。挪威在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再次宣布中立。
挪威宣布中立几乎没有任何意义。德国军队于1940年4月9日对挪威发动了进攻。经过两个月的激烈战斗,尽管有来自英、法的军事援助,挪威除投降外没有任何选择。挪威王室、政府、国防部和民事部门的部分领导人随盟军部队撤退,离开挪威前往英国。战争期间,挪威流亡政府在海外继续发挥作用。
挪威对盟军所贡献的最重要的资源是挪威商船队。挪威商船队共有1,000多艘船只、总吨位超过400万长吨。挪威在英国重新组建了各军种部队。这些部队参加了大西洋海战、入侵欧洲大陆之后的战斗以及英国和欧洲大陆上空的空战。在战争后期,瑞典人开始允许挪威在那里组建军事力量。其中有些部队参加了对德作战。这发生在苏联军队进攻并解放了挪威最北部芬马克郡东北部的一小块地区之后。挪威在被占领期间的民间抵抗运动逐年增强,所成立的地下武装被德国视为威胁。
德国对挪威的占领一直持续到1945年德军投降,其投降时在挪威的人数不下40万,而挪威当时的人口刚够400万。德国在占领期间对挪威进行了经济剥削,纳粹的恐怖统治包括处决人犯和大规模灭绝行动,虽然其规模比许多其他被占领国家稍小一些。
解放 挪威抵抗运动的部队早在1945年5月8日便开始从纳粹手中接管阵地。盟国和来自英国、瑞典的挪威部队逐渐加入行动。占领军和盟国军队之间的移交工作进展顺利。流亡政府从英国返回挪威,哈康国王于6月7日乘坐英国海军军舰抵达奥斯陆港。
挪威的幸存者开始被从德国集中营里释放出来。在战争结束时,流亡国外的挪威人共有92,000名,其中46,000人在瑞典。除德国占领军外,挪威当时还有14.1万外国国民,多数是战俘,其中8.4万为俄国战俘。
德国人在占领期间剥夺了挪威国内生产总值的40%。除此之外还有战争本身所带来的蹂躏。芬马克郡遭到严重破坏。德国撤退期间实行的“焦土政策”毁坏了大片地区。其他一些城市和居民区由于轰炸和故意纵火而被摧毁。
在战争和被拘禁期间丧生的挪威人共有10,262名,约4万人曾遭监禁。
国家重建应该成为当务之急是挪威解放之后的共识。工党在1945年大选中赢得多数,任命了埃纳尔?格哈德森领导下的政府。
政府的目标是在五年之内重建国家,以重工业为重点加快工业化的步伐。发展的速度甚至比政治家们的计划还快。工业产值和国内生产总值在1946年就超过1938年的数字。1948至1949年挪威的实际资本已大大超出战前水平。稳步增长和进步成为战后年代的特征。
在二战刚结束的年代里,挪威在外交政策方面保持了低姿态,目的是远离大国之间的潜在冲突,或加入任何集团。挪威当时希望联合国在首任挪威籍秘书长特里格夫?赖伊的领导之下成为充分的安全保障。
由于东、西方之间的紧张形势逐步加剧,挪威的外交政策不得不重新定位。挪威参加了“马歇尔计划”,在1948至1951年之间接受了25亿挪威克朗的援助。
1948年共产党在捷克斯洛伐克接管政权和苏联按照芬兰协定模式建立防御同盟的建议,在挪威引起强烈反应。在组成北欧防御同盟失败的过渡时期后,挪威于1949年和丹麦一起加入了北约组织。从那以来的一系列民意测验确认,赞成加入北约的挪威人一直占压倒多数。
持续增长是挪威战后经济的特点。大量资源被用于创建一个福利国家和一个总体平等的社会。
20世纪60年代预示着石油时代的到来。北海的钻探发现了丰富的石油储备,导致大规模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后来在挪威海和白令海也发现了油气蕴藏。目前,主要的油气生产活动位于挪威中部沿海的挪威海。
萨米人的传统居住地分布于四个国家:芬兰、挪威、俄罗斯和瑞典。由于萨米人在国界划定很久之前就居住在这些地区,因此被挪威承认为原住民。
虽然没有确切的数字,但挪威的萨米人口据估计在6至10万之间。生活在瑞典的萨米人约有1.5至2.5万,芬兰6,000多人、俄罗斯2,000人。萨米人的登记选民约1.1万,构成了18岁以上登记投票并参加萨米议会选举的全体萨米选民名单。
萨米人的驯鹿放牧区包括挪威最北部的五个郡和海德玛克郡的恩格达尔市。
萨米族的传统生活来源包括畜牧、狩猎、捕鱼、农耕和民族手工艺(duodji)。
定于2月6日的萨米民族日从2004年起成为挪威的法定国旗日。庆祝萨米民族日的国家包括挪威、瑞典、芬兰和俄罗斯,成为超越国家边界的统一萨米民族的象征。萨米民族日是为了纪念1917年2月6日举行的第一届萨米大会。该大会为今天萨米人的全国和跨国合作奠定了基础。
为了将萨米民族的旗帜包括在内,挪威于2003年4月修改了《城市公共建筑旗帜悬挂法》。现在挪威的各城市和各个郡均可在任何场合悬挂萨米民族旗帜。
萨米民族的旗帜是萨米理事会于1986年确定的。萨米理事会是一个国际性非政府组织,由芬兰、挪威、俄罗斯和瑞典的萨米组织成员构成。挪威《萨米民族法》第一章第六项授权萨米议会制定在挪威使用萨米民族旗帜的规定。
挪威政府行政大楼在2003年萨米民族日首次悬挂萨米民族旗帜。将来,行政大楼将于每年2月6日悬挂萨米民族旗帜,作为萨米文化地位的象征。议会大厦也将同时悬挂萨米民族旗帜。
曾有大量移民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离开挪威,主要前往美国。移民浪潮从19世纪60年代达到高峰,当时自然增长人口的三分之二强,或人口的10至 15%左右,离乡他去。移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一直保持高水平,直至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才停止下来。
从20世纪60年代末,挪威开始感受到移民大量涌入的情况。移民在70年代和80年代初达到人口的1%左右。由于挪威原住民的出生率下降,移民人口的总增长率大幅上升,达到30至40%。
在60年代,越来越多的移民从南欧、亚洲、非洲和南美洲来到挪威,多数定居在奥斯陆及其周边地区。挪威于1975年开始实施停止移民政策,至今仍然有效。但是,停止移民的政策并不适用于特殊的难民群体和寻求避难者。对于这些主要来自前南斯拉夫、巴基斯坦、越南和土耳其的群体,每年都有移民定额。移民政策也为家庭团聚留有一定的余地。
挪威面积为385054平方公里(包括斯瓦尔巴群岛、扬马延岛等属地)。位于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部,东邻瑞典,东北与芬兰和俄罗斯接壤,南同丹麦隔海相望,西濒挪威海。海岸线非常曲折,长2.1万公里(包括峡湾),多天然良港。斯堪的纳维亚山脉纵贯全境,高原、山地、冰川约占全境2/3以上。南部小丘、湖泊、沼泽广布。
挪威是一个狭长的国家,地貌丰富。西部有最壮丽的峡湾,中部有中世纪遗迹,北部则以午夜的太阳闻名。
世界上没有几个地方可以提供像挪威西部峡湾那样壮观的景色。许多峡湾水深且狭长,两侧高山耸立,瀑布奔流而下。然而,也有一些峡湾比较宽阔,较为“友善”,肥沃的土地和丰饶的渔场造就了繁荣的地方社区。
体会挪威峡湾的多样性,也可以用其他的方式。在夏季,您的一天可以始于在弗戈夫纳冰川上滑雪,最后止于在大海中嬉水。有些地方可以见到繁花盛开的果树和冰雪覆盖的山峦相连的景象。您可以体验大自然的艺术杰作,如名为“新娘面纱”的瀑布;和人类工程的杰作,如曲折急转的厄尔纳维恩或特罗斯蒂根公路。您还可以期待访问卑尔根和斯塔凡格等城市。那里,迷人的木制建筑与现代化的航运和石油工业并肩共存。
挪威中部地区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1030年发生在斯蒂克尔斯塔的战役,是挪威皈依基督教的转折点。特隆海姆市的原名是尼达罗斯。这是当时全国的政治、宗教和商业中心,在中世纪400多年的时间里,曾经是朝圣者的目的地。
尼达罗斯大教堂是斯堪的纳维亚地区最大的中世纪建筑,有华丽的雕塑作品和漂亮的彩色玻璃窗。最初的教堂坐落于斯蒂克尔斯塔之战圣乌拉夫国王晏驾后的安葬地。
特隆海姆的木制建筑十分著名,码头和河流中的古老航道,是这座城市悠久商业历史的证明。
在特隆海姆的东面,坐落着保存良好的矿业城市勒罗斯。这座城市及其独特的教堂和百余座木制房屋,均被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
在挪威北方,午夜的太阳将清澈的阳光洒向美丽的海岛、深邃的峡湾、冰雪覆盖的山峦、绿草如茵的牧场和宽阔的沼泽。这一地区的神奇光线,为许多作家、音乐家和艺术家提供了灵感。
这个壮美的地区有很多东西值得一看。不论选择乘坐沿海岸航行的“海滨游轮”还是沿着公路旅行,您都将能够观赏到迷人的村落和古老的贸易货栈,结识当地的人民和了解当地的文化。您可以见到北方的原住民萨米族人,并了解他们的传统和今天的生活。
尽管处于北方高纬度地区,挪威北部的气候却相当温和。这要感谢海湾洋流带来拥抱挪威沿海的温暖海水。如果您打算尝试一下文化以外的夜生活,特隆姆瑟市常被人称作是“北欧的巴黎” – 您也可以前往北角访问,体验一下欧洲大陆边缘的景色。
除了夏季良好和稳定的气候之外,这一地区还可以提供从生机盎然、魅力十足的海滨休假胜地和出色的自然风光,到内陆文化活动等等一切。小型城镇和村落像一串珍珠遍布沿海,往往得到多岩石近海岛屿的良好保护。
良好安全的港湾,对昔日的贸易和捕鱼船只十分重要。这些海上的避风港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和文化中心。在夏季,当地市场上充斥着水果、浆果和优质蔬菜,当然还有新鲜的鱼类。但是,假如您喜欢自己钓鱼,那自然就另当别论了。
内陆虽然距离海边不远,但是等候您的有高山、峡谷,有可垂钓淡水鱼类的湖泊,有静谧的森林和高地沼泽。所有热心速降滑雪的人都知道,特雷马克郡的莫戈达尔是滑雪运动的摇篮。然而,您在不远处,可以乘坐备受尊重的“维多利亚号”游船,沿特雷马克运河从海边深入内陆乡村。这条运河因恢复与保护良好而获得“欧罗巴·诺斯特拉奖”的最高奖项。
挪威东部的地貌丰富,地形从平坦与绵延起伏的农场到巍峨壮丽的山峰。在这一地区,您可以看到挪威的首都奥斯陆,最古老的城镇通斯伯格,最大的湖泊米奥萨湖和最高的山峰戛德霍匹根峰(2,468米)。
挪威东部是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可以提供丰富的文化活动与户外娱乐。这一地区的大部分被森林覆盖,数不胜数的湖泊与河流提供了良好的垂钓场所。参观位于米奥萨湖有近千年历史的哈马尔大教堂遗址,将是一次不同凡响的文化与建筑学经历。
挪威首都坐落于奥斯陆峡湾的入口处,可以提供大量音乐会、戏剧和歌剧节目,以及各种各样的博物馆和美术馆。奥斯陆还以夜生活、随意的路边咖啡座、各色各样的餐厅和种类繁多的商店而著称。
在离奥斯陆不远的地方,有蜿蜒曲折、景色秀丽的努末达尔、哈灵达尔、埃格达尔和古德布兰兹达伦峡谷。奥斯陆附近还有绵延不绝的自然景色、风景如画的海滨村落和气势磅礴、环境纯净的山区。
大部分地区属温带海洋性气候,沿海地区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较世界同纬度其他地带温和,大部分海面冬季不结冰。年降水量山地西坡约2000-4000毫米,内陆500-1000毫米,河流水量充足,水力资源居欧洲首位。
挪威政府将全国分为三级行政区: 王国(挪威语:Kongeriket),涵盖挪威全国所有的领土,包括海外的斯匹兹卑尔根群岛与扬马延岛,然而斯匹兹卑尔根群岛有国际公约约束著挪威部份的统治权。 郡(挪威语:Fylke),全国分为19个郡,是沿自1814年挪威建国之前,至1905年独立后形成,除了是行政区外,郡也是挪威国会的选区。 区(挪威语:Kommune),每个郡由数个区组成,全国共有430个区,另外朗伊尔城也是以类似区的方式管辖。
全国设1市18郡: 奥斯陆(Oslo) 阿克什胡斯(Akershus) 东福尔(?stfold) 海德马克(Hedmark) 奥普兰(Oppland) 布斯克吕(Buskerud) 西福尔(Vestfold) 泰勒马克(Telemark) 东阿格德尔(Aust-Agder) 西阿格德尔(Vest-Agder) 罗加兰(Rogaland) 霍达兰(Hordaland) 松恩-菲尤拉讷(Sogn og Fjordane) 默勒-鲁姆斯达尔(M?re og Romsdal) 南特伦德拉格(S?r-Tr?ndelag) 北特伦德拉格(Nord-Tr?ndelag) 诺尔兰(Nordland) 特罗姆斯(Troms) 芬马克(Finnmark)
重要城镇 奥斯陆 卑尔根 特隆赫姆 斯塔万格 克里斯蒂安桑 腓特烈斯塔 特罗姆瑟 桑内斯
挪威各种形式的王室传统可追溯到1000多年之前。挪威在1381年至1814年之间是丹麦联邦的一部分,然后从1814年至1905年成为瑞典联邦的一部分。挪威于1905年恢复独立,当时的国王是哈康七世。
哈拉尔五世国王陛下 1937年2月21日出生于奥斯陆附近的斯考古姆乡村行宫父母的家中。他是当时的奥拉夫王太子(后来的奥拉夫五世国王)和玛塔王太子妃的独生子,并且是567年来在挪威出生的第一个王子。哈拉尔王子的两个姐姐,拉格茜尔公主和阿斯特丽公主,虽然分别出生于1930年和1932年,但是当时只有男子才可以继承王位。哈拉尔王子在二战爆发前一直在挪威过着平静的童年生活。当纳粹1940年4月9日入侵挪威时,他和母亲与姐姐们逃亡到瑞典,并在美国度过了战争其余的时间,于1945年返回挪威。
完成高中学业后,哈拉尔王子进入挪威骑兵军官训练学院,并于1959年在挪威军事学院结束了军事教育。当他的父亲1957年9月21日继位成为奥拉夫五世国王时,哈拉尔王子同时被册立为王储。王储在服完义务兵役之后前往牛津大学继续深造,于1960至1962年期间在巴利奥尔学院攻读社会学、历史学和经济学。
哈拉尔王储于1968年8月29日在奥斯陆与祖籍温德伦的宋雅?哈拉尔森小姐结婚。这对伉俪为了获准结婚曾经等待9年。奥拉夫五世国王在与议会主席团、议会领袖和政府进行磋商之后批准王储迎娶一位平民为妻。
在他父亲晏驾之后,哈拉尔国王于1991年1月17日继承王位。
宋雅王后陛下 1937年7月4日出生于奥斯陆,是卡尔和达格妮?哈拉尔森夫妇的女儿。她1954年高中毕业后,开始学习制衣和裁缝专业,后又前往瑞士洛桑青年女子职业学院深造,并取得学业证书。她返回挪威后继续学习,并在奥斯陆大学取得学士学位(法语、英语与艺术史)。
宋雅?哈拉尔森小姐于1968年8月29日在奥斯陆大教堂与哈拉尔王储结婚,并成为挪威王太子妃。
哈康王太子殿下 1973年7月20日出生于奥斯陆国家医院。他是哈拉尔王储和宋雅王太子妃(后来的哈拉尔五世国王和宋雅王后)的第二个孩子和独生子。太子出生时,王位继承人只能是男性。因此,虽然他的姐姐玛塔?路易斯公主比他年长两岁,哈康?马格努斯王子一出世便成为王位继承人。哈康?马格努斯王子的命名仪式于1973年9月20日在王宫教堂举行,他的教父母包括斯堪的纳维亚的三位君主:挪威国王奥拉夫五世、瑞典国王卡尔?古斯塔夫十六世和丹麦女王马格丽特二世。王子的坚信礼于1988年在王宫教堂举行。哈康?马格努斯王子于1991年1月17日,在他父亲继承王位时,成为哈康王储。2001年8月25日,王太子在奥斯陆大教堂与梅特?玛丽特?特赛姆?霍伊比小姐举行了结婚仪式。
梅特?玛丽特王太子妃殿下 出生于1973年8月19日,是玛丽特?特赛姆和斯温?奥拉夫?比阿特?霍伊比夫妇最小的孩子。哈康王太子和梅特?玛丽特?霍伊比小姐于2000年12月1日宣布订婚,于2001年8月25日在奥斯陆大教堂举行结婚典礼。
英格丽?亚莉姗德拉公主殿下 出生于奥斯陆国家大学医院(Rikshospitalet University Hospital),是哈康王太子殿下与梅特?玛丽特王太子妃殿下的女儿和挪威王位的第二继承人。公主于2004年4月17日在王宫教堂接受了命名礼。公主的教父母包括挪威国王哈拉尔五世陛下、丹麦王太子弗雷德里克殿下、瑞典王太子妃维多利亚殿下、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王太子菲力普殿下、玛塔?路易丝公主和玛丽特?特耶森女士。
Sverre Magnus王子 于2005年12月3日在奥斯陆Rikshospitalet大学医院出生。他是Haakon Magnus 王子和Mette-Marit.公主的儿子。
Sverre Magnus王子是继他的父亲和姐姐Ingrid Alexandra公主后第三代挪威王室继承人。他于2006年3月4日在奥斯陆Palace Chapel得到洗礼。
玛塔?路易斯公主 1971年9月22日出生于奥斯陆国家医院,是哈拉尔王储和宋雅王太子妃(后来的哈拉尔国王和宋雅王后)的长女。公主的名字玛塔取自她的祖母玛塔王太子妃,而路易斯则取自她的太上祖母、丹麦路易斯王后的名字。路易斯王后是瑞典国王卡尔十五世的女儿和挪威国王哈康七世的母亲。在修改宪法之前,只有男子才能继承挪威王位。因此,公主的弟弟哈康?马格努斯王子(后来的哈康王太子)虽然比她小两岁,但是被册封为王位继承人。
玛塔?路易斯公主于2002年5月24日在特隆海姆尼达罗斯大教堂与祖籍挪威莫斯的作家阿利?贝恩结为夫妇。他们有三个女儿。莫德?安吉丽卡?贝恩,2003年4月29日出生于国家大学医院(Rikshospitalet University Hospital)。丽亚?伊莎朵拉?贝恩2005年4月8日在汉口Bloksberg出生。艾玛?塔鲁拉?贝恩2008年9月28日在Lommedalen出生。
挪威是一个实行君主立宪制和议会民主统治的国家。称其民主,是因为根据宪法,人民是政治权利与合法性的来源,所有公民都可以参加国家、郡和城市的议会。议会与政府分掌权力,执政的行政机构如果得不到议会(Storting),即立法机构,的信任,将无法执政。称其为君主立宪制,是因为根据宪法条款的原文,政府的权力来自国王的既定行政权。
1814年制定的宪法同时规定了民主统治和君主制度。议会制于1884年开始实行。今天,虽然国王几乎没有政治实权,但是他以国家元首和挪威社会各行业官方代表的身份,发挥着重要的象征性作用。国王还起着维系民族团结的关键作用,在国家处于危难的时候尤为明显。这一作用在二战期间十分显著。当时的哈康七世国王反对纳粹1940年入侵挪威,被迫从挪威逃亡,在伦敦继续领导反抗占领军的工作。
国家权力正式分配于三个机构之间:议会(立法机构)、政府(行政机构)和法院(司法机构)。此外,原先为服务于政治团体而设置的公共行政机关,因为现在可以采取独立行动并影响政策的形成,被视为是国家的第四种权力。根据地理位置,政治权利还在国家、郡和城市之间逐级划分。
人民通过直接选举和加入组织参与政治进程。每个挪威人平均是4个组织的成员,约70%的成年人口至少加入一个组织。这样的组织,通过与公共行政机关的正式和非正式接触,可以对当局施加影响。议会各常务委员会、政府各部和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密切联系,意味着挪威的政策是按行业,如工业、农业或者教育,划分的。
公民投票率一般接近80%。男子普选制于1898年`实行,女子普选制则始于1913年。目前的法定成年年龄是18岁。
2013年10月,由保守党和进步党组成的右翼联合政府就职。2017年9月,以执政的保守党为首的中右联盟在议会大选中以微弱优势胜出。2018年1月,由保守党、进步党和自由党组成的新一届政府完成组阁。2019年1月,基督教民主党入阁。2020年1月,进步党退出执政联盟,保守党、自由党和基督教民主党组成联合政府。
【宪法】 现行宪法于1814年5月17日通过,后经多次修订。宪法规定挪实行君主立宪制。国王为国家元首兼武装部队统帅,并提名首相人选,但无权解散议会。
【议会】 国家最高立法机关,拥有立法权、财政监督权和行政监督权。实行一院制,由169名议员组成。议会大选采用比例代表直选制,每四年举行一次。本届议会于2017年9月选举产生,工党49席,保守党45席,进步党27席,中间党19席,社会主义左翼党11席,基督教民主党8席,自由党8席,绿色环境党1席,红党1席。议长托娜·威廉森·特罗恩(Tone Wilhelmsen Tr?en,保守党)。
【政府】 本届政府于2018年1月17日组成,2019年1月、2020年1月两度改组。现内阁大臣共20人,其中保守党12人,自由党4人,基督教民主党4人。主要内阁成员有首相埃尔娜·索尔贝格(Erna Solberg,保守党,女)、教育与融合大臣居里·梅尔比(Guri Melby,自由党,女)、儿童与家庭事务大臣谢尔·英格夫·罗普斯塔(Kjell Ingolf Ropstad,基督教民主党)、外交大臣伊娜·埃里克森·瑟雷德(Ine Eriksen S?reide,保守党,女)等。
【司法机构】 法院独立行使职能,分三级:最高法院,6个高等法院,64个区、市初审法院。此外还设有劳资纠纷法院、社会保障法院、土地认证法院等。最高法院设1名院长和19名大法官,院长为图莉尔·玛丽·厄于耶(Toril Marie ?ie),2016年3月就任。检察院隶属司法部,总检察长为约恩·西居尔·马乌吕德(J?rn Sigurd Maurud),2019年11月就任。
【政党】 全国有20多个注册政党。
1.保守党(Conservative Party):执政党,1884年成立。代表金融、航运和工商业大垄断资本利益,强调自由市场竞争,坚定拥护加入欧盟。党员2.9万人。主席埃尔娜·索尔贝格。
2.自由党(Liberal Party):执政党,1884年成立。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利益,反对极端垄断和社会化,主张国际参与。党员7000人。主席居里·梅尔比。
3.基督教民主党(Christian Democratic Party):执政党,1933年成立。维护基督教传统道德观念,反对加入欧盟,支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经援。党员2万人。主席谢尔·英格夫·罗普斯塔。
4.工党(Labour Party):在野党,1887年成立。挪第一大党。对内主张实行福利社会,实现充分就业、可持续发展、公正分配和加强社会福利。对加入欧盟持积极态度。党员5.3万人。主席约纳斯·加尔·斯特勒(Jonas Gahr St?re)。
5.进步党(Progress Party):在野党,1973年成立。对外国移民和申请避难者态度较苛刻,赞成加入欧盟,主张减税。党员2万人。主席西芙·延森(Siv Jensen)。
6.中间党(Centre Party):在野党,1920年成立。代表农场主和家庭农户利益,坚决反对加入欧盟。党员1.9万人。主席特吕格韦·施拉斯沃德·维杜姆(Trygve Slagsvold Vedum)。
7.社会主义左翼党(Socialist Left Party):在野党。1975年成立。奉行激进的社会民主主义路线,反对加入欧盟。主张外交上对美国相对独立,注重环保。党员1.2万人。主席奥于敦·比约洛·里斯巴肯(Audun Bj?rlo Lysbakken)。
其他政党:绿色环境党(The Green Party)、挪威共产党(Norwegian Communist Party)、红党(The Red Party)等。
国王哈拉尔五世:1937年生。1940年4月德国入侵挪威后,随其母及两个姐姐侨居美国,战后回国。1955年入挪威军事学院学习。1960年至1962年在英国牛津大学学习,1984年获英国约克大学荣誉博士学位。1977年获陆海空上将军衔。1957年9月被立为王储,1991年1月21日即位。1985年4月以王储身份访华。1997年10月偕宋雅王后对华进行国事访问。2008年8月偕宋雅王后来华出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并观赛。2018年10月偕宋雅王后对华进行国事访问。
首相埃尔娜·索尔贝格:1961年生。社会、政治、统计和经济学硕士。1989年起任议员,历任议会财政、地方事务、选举、卫生与护理、外交与国防事务等委员会委员。2001至2005年任地方政府与地区发展大臣。2004年起任保守党主席。2013年10月起任首相。2006年以议会外交政策委员会副主席身份访华。2017年4月对华进行正式访问。
挪威是拥有现代化工业的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经济发展速度较快,80年代有起有落,90年代初因取消石油生产限额,收入剧增,外贸顺差大幅增加。1990年成立石油基金,2006年更名为“政府养老基金—全球”(即主权财富基金)。在油气出口巨额收益的支撑下,近年来挪经济状况良好,失业率和通胀率维持在较低水平。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挪政府出台了一揽子应对方案,挪经济未受明显冲击,在较短时间内恢复稳定并重新实现连续增长。2014年以来,受油价下跌影响,挪油气产业投资减少,经济增速放缓,但基本面保持良好。 2019年主要经济指标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约4018亿美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7.5万美元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1.2% 失业率:3.7% 挪主权财富基金市值:约1.16万亿美元(2020年9月)
【资源】 油气、水力、森林、渔业资源丰富。截至2018年底,原油及天然气预计总储量为156亿立方米(石油当量),已开采47%。水力资源丰富,可开发的水电资源约2140亿度/年,已开发62%。北部沿海是世界著名渔场。
【工业】 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海洋石油、化工、航运、水电、冶金等尤为发达。欧洲重要铝、镁生产国和出口国,硅铁合金产品大部分供出口。20世纪70年代,挪近海石油工业兴起,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挪现为世界第三大天然气出口国,第八大石油出口国。
【农林渔业】 近三分之一国土在北极圈以内,农业面积98.2万公顷,仅占国土面积2.6%,其中牧草地65.2万公顷。农业以畜牧业为主,蛋、奶制品基本自给,蔬菜水果主要依靠进口。森林覆盖率占国土面积37%。渔业是重要的传统经济部门,养殖业以三文鱼为主,主要捕捞鱼种为鳕鱼、鲱鱼、鲐鱼、毛鳞鱼等。
【服务业】 包括商业、旅游、运输、通讯、金融、建筑、房地产、公共服务等。主要旅游城市有首都奥斯陆、第二大城市卑尔根等,西北部地区的峡湾和冰川等自然景观享有盛名。
【交通运输】 海运业发达。主要港口有奥斯陆、特隆赫姆和卑尔根,奥斯陆港年吞吐量约577万吨。主要机场有奥斯陆、卑尔根和斯塔万格。
【对外贸易】 主张自由贸易。外贸在经济中地位重要。主要出口原油、天然气、焦炭与精炼石油制品、金属、各类机械、渔产品。主要进口机械、机动车、电子光学产品、金属、化学原料及制品、食品。主要进口国包括瑞典、德国、中国等。主要出口国有英国、德国、荷兰等。2019年,挪货物进出口总额为1877亿美元,同比下降9.9%。其中,出口1026.8亿美元,同比下降15.7%;进口850.1亿美元,同比下降1.8%。对外贸易顺差176.7亿美元,同比下降49.8 %。
【对外援助】 重视对外援助,坚持将国民总收入(GNI)的1%用于外援。主要受援国有叙利亚、阿富汗、南苏丹等。
【经济团体和大公司】
挪威工商联合会(NHO):1989年1月成立,由雇主协会、工业协会和手工业协会合并组成,是挪最大的企业家组织,成员包括全国1万多个企业。
挪威国家石油公司(Equinor):成立于1972年,是挪最大石油公司、北海最大原油生产商和西欧最大原油销售商。2006年底与挪海德鲁公司油气部合并,现拥有2.2万名员工。
挪威海德鲁公司(Norsk Hydro):创建于1905年,全球著名铝制品生产商。主要经营化工、轻金属、化肥、水电、食品、医药等,34.3%的股本为挪威政府所有。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共有1.3万名员工。
在福利国家于20世纪逐渐出现的同时,挪威的公共保健制度以及看护和照看服务也随之不断扩大。1870年,平均4,000名病人才拥有一名医生,而到 1995年,这一比例已下降到每285名病人拥有一名医生。
公共保健制度的经费来自税收,目的在于为所有居民提供平等的服务,而不论其社会地位如何。挪威的公共保健系统有22万名雇员,是挪威社会中最大的行业之一。
公共保健系统由卫生与社会事务部管理。该部负责制订并监督国家的卫生保健政策。提供医疗服务的责任被下放到了城市和地区一级。各个城市负责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如全科诊所,而各个郡和5个医疗保健区则负责提供更加专业化的医疗服务,如医院等。在公共医疗机构之外,一些私立医院和保健服务也获准开办。
挪威保健政策面临的两项最大挑战,是医院排队的现象和人口老龄化。20世纪70年代以来,老龄人口的比例迅速上升,因而产生了日益增多的医疗、康复、看护与照看服务的需求。
挪威的第一批公共医疗设施建立于18世纪,并在19世纪末开始成立专科医院和精神病院。1900年以后,X光机和现代麻醉技术的出现,使现代化医院的发展获得了新的动力。1945年以来,挪威公共保健服务的发展一直遵循着国际潮流,充分利用抗生素、其他药物以及至今持续改善的医疗技术。
内科医生一直是挪威公共保健系统的骨干力量,并经常为国家和地方的医疗改革开辟道路。
所有在挪威工作的公民及个人自动成为国家保险计划的成员。这个政府保险计划为其成员提供退休金(例如养老、抚养配偶、身体残疾)以及与工伤事故、普通事故、疾病、怀孕、生育、单亲家庭和丧葬有关的福利费用。“国家保险计划”和“家庭津贴保险计划”以及“幼年子女父母现金补贴制度” (kontantst?tte)共同构成了挪威最重要的总体保险制度。
1999年末,大约110万人以国家保险计划为主要收入来源,其中包括大约90万退休养老人员。1999年,保险计划的总支出为1620亿挪威克朗,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3.6%和约等于国民预算的34.3%。国家保险计划的经费来自政府及公司雇员、个体劳动者和其他参保人员的保险费、雇主的赞助费和政府划拨的款项。
公共社会服务首先出现于18世纪。在那以前,贫困、残疾和老年人由家庭、教会和单独的教区负责照顾。社会服务和国家保险的扩大是和工业化的进程相生相伴的。工业化带来了新的健康风险、更大的流动性和家庭联系的削弱。与此同时,工业化也为社会改革提供了经济基础。1895年的挪威工厂工人事故保险计划被逐步扩大到其他行业,随后而来的是疾病和老龄福利(1936年)、失业福利(1939年)、残疾福利(1960年)和遗孀与单亲母亲福利(1964)等制度。1967年,二战之前实施的社会福利被全部合并到国家保险计划中。这个计划给付的金额取决于个人所获得的“退休点数” 。
最近十年挪威多次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评为世界上最适于居住的国家。挪威也在国际经济论坛的全球性别差距报告中被列为世界上男女最平等的国家之一。
挪威人今天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寿命要长。2008年新生女婴的预期寿命是将近83岁,新生男婴的预期寿命是将近78岁。人口的总体健康状况显示良好,婴儿死亡率极低。受教育率几乎是100%。差不多所有的社会成员都完成了高中学业。在挪威找不到赤贫的现象。和其他欧洲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国家相比,挪威的相对贫困线比较低。
挪威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很高,财富在人口中的分配也较为平等。社会各阶层性别平等的程度亦很高。作为一个福利国家,挪威实行全民公共医疗制度。医疗经费来自于税收和国家保险计划。国家保险计划面向所有公民与居民,负责提供大量社会福利。
1900年以来,挪威的公共和个人消费都有大幅度增长,而近几十年获得的财富,主要来源于在北海水下发现和开发的石油和天然气。由于现代化和城市化带来的越来越多的压力,稳定的传统定居方式已经被更大的流动性所取代。人们更加频繁地搬家或更换工作。
挪威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父亲休产假的国家。为了鼓励更多的男子参与对孩子的养护,产假中的10个星期是专门保留给父亲的。
父母产假金的目的是为了使父母有可能把职业生涯和对孩子的养护结合起来。 这个产假金制度为挪威在生育率和妇女职业参与率方面在都欧洲都首屈一指起了积极的作用。
挪威父母可以选择休46个星期产假拿100%工资或者休56个星期产假拿80%工资。
自从1977年起父亲就有和母亲分休产假期的可能性。但在九十年代初期的时候只有2 - 3% 的父亲使用了这一可能性。
1993年为了鼓励更多的父亲在孩子出生第一年的时候参与对孩子的养护, 出台了父亲产假期的规定. 目前产假中有10个星期是专门分配给父亲的. 如果父亲不使用这个配额,对这个家庭来说, 这段产假就作废。
这个规定的效果是惊人的。2008年90% 的父亲使用了父亲产假期。休比规定的父亲产假期更长产假的父亲比例也在增加。2008年有16,5% 的父亲休了比规定更长的产假. 在2000年同类的比例是11%。
父亲产假期的规定增强了男人从孩子出生与孩子之间的感情纽带. 这一规定的积极作用大大超过了产假期本身. 例如男人在分担子女赡养权的离婚案中越来越多地提出男女平等的要求. 2009年议会公布了关于男人, 男人的角色和男女平等的专门提案 在同类提案中这项议会提案在世界上是首次。
关于父母分休产假的辩论 关于父母产假的辩论仍然没有停息。男女平等和反歧视事务监察官Beate Gang?s建议产假三分制, 母亲休三分之一, 父亲休三分之一, 最后的三分之一自由选择. 目前为止极少党派赞成这个建议。不过各政治党派一致同意父亲产假期规定是促使更多父亲休产假的一个有效的手段。所以2009年父亲产假期被从六个星期扩展到了十个星期。
国王为名义上的最高统帅。内阁通过国防大臣掌握全军。最高作战指挥机构为最高国防司令部,国防司令埃里克·克里斯托弗森上将(Eirik Kristoffersen,2020年8月上任)。奉行与美国和北约结盟的防务政策,建有北约军事基地。实行义务兵役制,服役期12个月。现役军人和文职人员共约1.6万人。自1947年以来先后参加40余项国际维和行动,参加人员约6万人次。
挪威的官方语言是挪威语,属于和丹麦、瑞典语关系密切的北日耳曼语系。在多数情况下,操挪威、丹麦和瑞典语的人可以较容易地互相理解。
挪威的地理和居住条件产生出无数种地方和地区方言。它们如今仍然享有巩固的地位。挪威语有两种官方书面语言形式,一种是“书面挪威语” (Bokm?l),一种是“新挪威语”(Nynorsk)。“书面挪威语”是根据丹麦-挪威语言,在丹麦书面文字的基础上配合挪威东部方言的发音发展而来的。“新挪威文”则由语言学家伊瓦尔·奥森在19世纪50年代根据挪威西部各种方言编纂而成。
尽管“书面挪威语”在奥斯陆和大城市中使用得较为广泛一些,她与“新挪威语”具有平等的官方地位。使用“新挪威语”的人约占人口总数的10至15%,主要在西部沿海地区。另外“新挪威语” 也使用在政府公文、文学作品、戏剧艺术、公共广播和教堂仪式上。
目前,以萨米语为母语的挪威人口约为数2万。萨米语是芬兰-乌戈尔语的一个分支,其渊源与挪威语同样古老。在挪威北部的卡拉约卡·卡拉谢卡、郭夫达格埃德努·卡托凯诺、翁加嘎·内斯比、泊桑格、迪特努·塔纳和盖弗特纳·卡弗约德地区,北萨米语和挪威语具有同等的官方地位。
由于以非挪威语为第一语言的移民与难民数量的增加,目前在挪威的小学中可以接触到大约110种不同母语。如今,英语是挪威最重要的国际交流外语,其次是德语和法语。此外,约有4000名患有听力障碍的人士使用挪威手语。挪威手语分为两种,分别产生于位于奥斯陆和特隆海姆、历史最久的聋哑学校。
挪威有一个以福音路德教派为基础的官方基督教国家教会。虽然挪威没有实行政教分离的政策,但是根据1964年的宪法修正案,所有居民都有自由信奉宗教的权利。挪威原住民的十分之九是挪威国家教会的成员。
在挪威,宗教信仰基本是个人的事情。虽然多数人声称宗教对他们十分重要,但宗教信仰一般并不是通过积极参加有组织的宗教团体活动来表达的。虽然大约88% 的人口属于挪威国家教会,但是只有10%的人每月参加教堂弥撒或出席其他和基督教有关的聚会超过一次。
其他宗教团体的成员约占人口的5.9%,而人口的6.2%不属于任何宗教社团。挪威国家教会之外最大的宗教和生活方式团体依次是以“挪威人道主义协会”为代表的“人道主义运动”(63,000人)、伊斯兰教(60,000人)、“五旬节运动”(45,000人)、罗马天主教会(40,000人以上)、福音路德派自由教会(20,000人)、卫理公会教会(13,000人)和几个规模较小的自由教会。
挪威大约于公元1000年开始皈依基督教。这是通过贸易联系和维金时期的袭击征战接触基督教欧洲的共同结果。盎格鲁·撒克逊教会以及德国和丹麦教会的传教活动也有助于使基督教的影响超过传统北欧神话的诸神和萨米人的自然崇拜。
信奉基督教的挪威在1537年宗教改革之前曾属于罗马天主教教会。不准世俗传教的禁令于1842年解除,因而产生了一些自由教会运动和挪威教会内的强大世俗组织。如此一来,挪威教会界便和保守的基督教解释与积极的传教活动产生了密切的联系。
挪威的教会是以挪威国王为首的基督教国家教会,而国民议会则是最高的立法机构。王室有义务信奉福音路德派。
从实际上讲,教会的管理和控制是由国王议政会负责的。文化与宗教事务部负责行政事务,而议会则负责通过与教会有关的立法和预算。所有的主教和教长均由政府任命。最高的神职机构是宗教大会。
挪威在宗教改革之前信奉罗马天主教。在宗教改革时,国王于1537年颁布的敕令宣布挪威皈依基督教,并且成立了国家教会。挪威教会在18世纪期间受到虔诚主义的影响。虔诚主义是来自德国路德教派宗教复兴运动的注重个人修养的宗教流派,强调信仰与行为之间的统一。虔诚主义者积极努力将天主教的信仰和伦理与个人的生活结合在一起,例如实施坚信礼(1736年)和开办民间学校(1739年)。在这个时期,挪威的虔诚主义者对传教活动显示出极大的兴趣,尤其在格陵兰和挪威北部的萨米族地区。
从17世纪初开始,正统路德派在挪威居最高统治地位,在很长时期内不允许任何挪威国家教会之外的宗教派别存在。在19世纪,宗教复兴运动席卷挪威,世俗传教士 – 未经任命和神职训练的福音派教士 – 开始不经官方教会批准自行宣讲圣经。不准世俗教士传教的禁令于1842年被解除。通过19世纪的福音派宗教复兴运动,虔诚主义者在挪威更加站稳了脚跟,开始公开抗议在他们看来官方神职人员对宗教信仰的半心半意的行为。因此,挪威的国家教会和丹麦、瑞典的教会不一样,在这一期间和虔诚主义与强大的世俗运动产生了联系。
世俗运动的理想及其对基督教的保守解释,逐渐开始影响挪威的神职人员。自由派与保守派之间的紧张对峙,成为挪威基督教界20世纪的特点,特别是他们对圣经历史研究的不同看法。然而,从80年代以来,在有关宗教和神学的观点上出现了更加多元化的现象。
世俗传教的合法化,也为各色各样的基督教自由教会的出现铺平了道路。在这些教会中,规模最大的是“五旬节运动”,其他主要的自由教会包括“挪威福音路德派自由教会”和“挪威浸信会联盟”。罗马天主教会于19世纪50年代重新成立,目前正在蓬勃发展,信徒人数也日益增多。
近几十年来,挪威出现了一些其他宗教社团。1964年,宪法第二条被修订,以确保挪威一切宗教的自由。1969年,挪威又开始实施一项针对所有登记宗教和生活方式团体的国家资助计划。这导致了挪威社会中宗教信仰的更加多元化和更高的宽容度。如今,各种宗教团体通过多种场合进行广泛的交流互动。
最大的生活方式团体是挪威人道主义协会。这个组织为其成员提供了不同于基督教生命范畴的宗教仪式,例如民间坚信礼仪式。该协会也深深卷入了有关替代目前学校教育中讲授基督教义办法的讨论。
近几十年来,其他世界性宗教的存在,主要是伊斯兰教,在挪威的公共生活中变得日益显著。在挪威居住的穆斯林多数为什叶派,人数在55,000到65, 000之间。在挪威登记的佛教信徒为6,000人,多数是越南人的后裔。登记的印度教徒大约有1,500人,而具有100多年历史的犹太社团人数大约有 1,000。
对于少数派宗教的代表而言,宗教政策上最有争议的问题,是学校中的宗教教育。挪威国家教会规定在所有公立学校中讲授基督教的基本教义。虽然如此,近年来一些自由教会和生活方式团体开办了私立学校。
对于婚姻,挪威有比较开明的政策,婚姻,同居以及同性恋伴侣都是受到法律支持的,在税收上,这三种关系都可以享有政府对于家庭的法律保障。2007年,挪威立法机构就是否允许同性恋家庭合法收养小孩开会时,舆论普遍认为通过的机会很大。直至2008年6月11日,挪威国会通过《同性婚姻法》,使挪威成为全球第六个允许同性注册结婚的国家,新婚姻法于2009年初正式生效。新婚姻法列明同性伴侣可享有相等于异性伴侣的权利,包括可在教堂举行婚礼、领养、甚至人工受孕。
移民政策上,有合法证据的同居关系和婚姻关系一样,都可以申请家庭团聚移民。但是如果男方是挪威人,而女方不是时,非婚姻内生子不能获得挪威国籍,易言之非婚生子跟随母方的国籍。同时,在挪威,离婚必须经过一年的分居期,期满后才可申请离婚。
挪威当代文学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受到读者的欢迎。一些目前最著名的作家包括乔斯坦·贾德(Jostein Gaarder ,1952-)(另见“儿童文学”章节)、埃里克·福斯纳斯·汉森(Erik Fosnes Hansen ,1965)和拉尔斯·索比耶·克里斯滕森(Lars Saabye Christensen ,1953)。近30位挪威当代作家的作品被翻译成为10多种不同文字,每年有数百部挪威文学作品被出售给国际性出版社。挪威犯罪文学女作家,如金 ·施莫格(Kim Sm?ge)、尤妮·林德尔(Unni Lindell)和凯伦·福苏姆(Karen Fossum)在国外获得广泛承认。拉尔斯·索比耶·克里斯滕森、尼科莱·弗罗贝纽斯(Nikolaj Frobenius ,1965-)和鄂伦德·罗埃(Erlend Loe ,1969)是当代挪威小说家中同时从事电影剧本创作的作家。
北欧国家之间的关系因为语言与文化背景上的共同之处而受到加强。作为推广北欧文学的一部分努力,北欧部长理事会 – 一个包括冰岛、芬兰、瑞典、丹麦和挪威的国际组织 – 每年为五国之一的一位作家颁发一个文学奖项。自从1962年开始颁奖以来,已有8位挪威知名作家获得了这个奖项。获奖者包括塔尔耶·维索斯(Tarjei Vesaas ,1897-1970)、约翰·伯根(Johan Borgen ,1902-1979)、夏尔坦·弗罗格斯塔(Kjartan Fl?gstad 1944-)、达格·索尔斯塔(Dag Solstad 1941-)、赫比约格·瓦斯莫(Herbj?rg Wassmo ,1942)厄伊斯坦·勒恩(?ystein L?nn ,1936)、杨·谢尔斯塔(Jan Kj?rstad ,1953-)和拉尔斯·索比耶·克里斯滕森。
许多人认为达格·索尔斯塔是挪威作家中描写当代意识的翘楚。他的早期作品尤为引起争议,迄今已经创作了近30部作品。他是挪威唯一曾三度荣获挪威文学评论家奖的作家。
赫比约格·瓦斯莫已经成为挪威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她曾经数度获奖,包括北欧理事会文学奖。她的获奖作品是《裸露的天堂》(Hudl?s himmel ,1986)。这是图拉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图拉是一位德国士兵的女儿。书中描写了她在二战期间与挪威母亲共同生活和成长的经历。《蒂娜日记》(Dinas bok ,1989)于2002年被拍摄成电影,由法国演员杰拉德·德帕迪约担纲主演。和小说一样,这部电影获得了国际好评以及数个奖项的提名。
杨·谢尔斯塔在振兴斯堪的纳维亚小说方面居功至伟。谢尔斯塔的作品反映了他的观点:一切文学都是创作的结果。他的小说利用丰富的个人阅历和感人的故事情节给读者提供了享受。谢尔斯塔2001年获得北欧理事会文学奖。获奖作品是《发现者》(Oppdageren ,1999)。这是描写虚构媒体人物乔娜斯·维尔戈兰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
挪威的诗歌有1000多年的历史,开始于9世纪斯堪的纳维亚吟唱诗人的创作。在中世纪,民谣、应景诗和名为“stev”的即兴诗是常见的作品。在民间故事以外,这些无名诗词构成挪威民间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教育逐渐普及 – 特别是在神职人员当中 – 赞美诗的创作成为挪威诗词表达的另一种重要形式。在19世纪初挪威羽翼未丰的建国初期,诗歌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挪威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之一,比昂斯特恩·比昂松(1832-1910),曾写过名为《是的,我们热爱这片土地》(Ja vi elsker dette landet)的诗作。这首诗后来成为挪威的国歌,在克里斯安尼亚(奥斯陆)首次演唱于1864年5月17日的挪威宪法日。
在上一个世纪之交,象征派诗人希格比昂·奥布斯菲尔德(Sigbj?rn Obstfelder ,1866-1900)是挪威诗词界最重要的创新者。他的作品反映了对于生活的感叹和形象模糊的气氛。同时,他的声音带着强烈的个性,成为现代主义的早期代表。在现代主义者中还要算上罗尔夫·雅各布森(Rolf Jacobsen ,1907-1994)。他的自由体处女诗集《土与铁》(Jord og Jern ,1933)至今仍被视为是新颖的非传统之作。奥布斯菲尔德和雅各布森的作品都已被翻译成几种语言并作为欧洲现代主义的突出代表被收集到许多外文诗集中。
其他在国内外受到欢迎的诗人包括乌拉夫·H·豪格(Olav H. Hauge, 1908-1994)和保尔·海尔格·豪根(Paal-Helge Haugen ,1945-)。豪格的诗作看似十分简单,却明显暗示出荷马、中国和日本古诗、古代北欧文学和圣经的内容。豪根的作品也往往比较简单并反对使用比喻的手法。即使是最小的生灵与事物,豪根也能揭示出它们潜在的诗意。诗歌在挪威今天仍然很受欢迎。很多当代作家有意将诗词作为一种表达方式,以加强其作品的和谐性与音乐性。这方面的重要作家包括埃尔德里德·伦登(Eldrid Lunden, 1940-)、格罗·达勒(Gro Dahle, 1962-)和图尔·乌尔文(Tor Ulven ,1953-1995)
在20世纪60年代,挪威诗歌的潮流更多地转向非韵律、现代主义和实验主义技巧。70年诗歌的特征是政治和社会责任感,而80年代的作品则更倾向于表现美学。在90年代,上述两种倾向被有意地融和在一起。一部分诗词作者对前几十年的狭隘偏好持批评态度,许多作家选择以崭新的方式将政治与美学、内容与形式互相结合。虽然当代挪威诗歌总体表现出对于现实主义的强烈迷恋,但是很难将今天挪威诗人的表达风格和方式的丰富多样归结到某个单一的标准之下。
挪威有蓬勃发展的散文传统,年代始于丹麦-挪威联邦时期的作家路德维格·霍尔伯格(1684-1754)。
挪威在1380-1814年之间曾是挪威-丹麦政治联邦的一部分。这一期间,丹麦文成为了政府和文学语言。挪威出生的霍尔伯格在创造丹-挪联合文学传统的过程中曾经起过核心的作用。霍尔伯格充满智慧的喜剧,对丹麦戏剧的发展产生过最重要的影响,而对挪威的影响则是主要围绕着他的史学著作和散文。18世纪晚期的挪威作家视自己为霍尔伯格人文主义经典遗产的继承和耕耘者。
挪威在1814年加入了与瑞典的联邦。这个联邦延续到1905年。挪威在那一年获得承认,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在19世纪,挪威出现了两种书面语言。“书面挪威语”(Bokm?l)将丹麦书面语的拼音符号转而用来反映挪威语的发音,创造出一种丹-挪混合语言。而“新挪威语”(Nynorsk)则是根据挪威西部的方言基础,作为一种新的文字形式被创制出来的。霍尔伯格的散文是奥斯蒙德·乌拉夫松·文耶(Aasmund Olavsson Vinje ,1818-1870)获得灵感的巨大源泉。文耶是率先用新挪威语进行文学创作的作家之一。他使用新挪威语撰写了从哲学、政治到文学、语言的言辞机智、发人深省的散文作品。
随着19世纪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技巧娴熟的挪威散文家。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激进的左翼作家利用言辞尖刻的散文对有关文化和政治事务的问题表达了他们的信念与愤懑。
近些年来,挪威作家开始提倡哲学散文。汉斯·斯夏福海姆(Hans Skjervheim ,1926-)是一位著名的非小说作家。他利用散文,以公开的方式阐述复杂的问题,以非学术语言对问题进行探讨,并对与人类生活有普遍关系的问题进行试验。
散文在挪威的文学期刊上总是具有充足的版面,许多挪威作家在进行小说和非小说创作的同时也撰写散文。进一步而言,一些非小说作家在为更广泛的读者群写作时使用散文形式。特隆德·伯格·埃里克森教授撰写过有关思想史的散文和入门教材。社会人类学家托马斯·叙兰 ·埃里克森教授的文章《现代暴君》(?yeblikkets tyranni ,2001)就是以散文形式出版的,以便使文章的内容较为清晰易懂。
挪威的传统游记文学往往是有关发现、考察和征服环境恶劣、遥远难及之地的故事。
在19世纪后期,探险考察旅行与实地科学研究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在挪威,最佳的例子是双双发表过详细旅行游记的探险家弗里德约夫·南森(Fridtjof Nansen ,1861-1930)和罗阿尔·阿蒙森(Roald Amundsen ,1872-1928)。南森是一位多产作家,常用自己的图画作书中的插图。他的作品包括《首次穿越格陵兰》(P? ski over Gr?nland ,1890)、《远征北极》(Fram over Polhavet,1897)《俄国与和平》(Russland og freden ,1927)和《亚美尼亚与近东》(Gjennom Armenia ,1927)。阿蒙森也发表了几部著作,包括《南极》(Sydpolen ,1912)和《极地探险生涯》(Mitt liv som polarforsker ,1927)。时至今日,这些杰出人物的作品仍然深深地打动着读者。
另一位挪威探险家图尔·海耶达尔(Thor Heyerdahl ,1914-2002)的著作也被广为出版。他乘坐“孔-替基号”和“底格里斯”号草筏横越大洋的探险之旅被改编成为动人魂魄的游记和电影纪录片。海耶达尔还就他的研究和旅行活动出版过其他几部著作。
探险作家海尔格·英斯塔(Helge Ingstad ,1899-2001)在纽芬兰北部沿海的朗索美多斯(L’Anse aux Meadows)附近发掘出一处北欧古代村落遗址,无可辩驳地证明威京人(Vikings)曾在1000年前在北美洲建立过居民点。英斯塔就其探险生涯发表过几部著作,包括《北极星下的土地》(Landet under Leidarstjernen,挪文版1959,英文版“Land Under the Pole Star”,1965)和《西征维茵兰》(Vestervej til Vinland,挪文版1965,英文版“Westward to Vinland”,1969)。
较近些的挪威游记文学描写的主要是异域文化。军事记者奥斯娜·塞厄斯塔(?sne Seierstad)在她的畅销小说《喀布尔书商》(The Bookseller of Kabul)一书中,描写了塔利班垮台后不久一个阿富汗家庭的生活。
儿童与青少年文学自从18世纪作为独立的文学门类出现之后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演变。即便是民间故事和神话,当初也不是为儿童而创作的。直到19世纪,它们才开始被视为儿童文学。
挪威的第一部儿童读物出版于1798年。民间故事收集家约尔根·莫埃被认为是挪威首部儿童文学经典著作《水井和水塘的故事》的作者(I Br?nden og i Kj?rnet ,1851)。这部现实主义、不带伤感色彩的作品显然是为儿童而创作的。
1890-1914年之间是挪威儿童文学的黄金岁月,大量低龄儿童书籍和故事获得出版。对于儿童文学的兴趣在二战之后再度兴起,其中包括青少年读物。鉴于战争的残酷性,公众喜欢田园的和非对抗性的故事。因为人们相信儿童需要保护,以免遇到世界上的危害。这个观点在20世纪60、70年代遭到一些作家的反对。他们认为最好让儿童了解现实中的问题。即使如此,不论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作家的创作态度都以教育和培养儿童为己任。
在儿童和青少年文学的传播与发展方面,挪威广播公司都发挥了关键性作用。挪威最受欢迎的儿童文学作家安娜-卡特·威斯特丽(Anne- Cath. Vestly ,1920-)、托比昂·埃格纳(Thorbj?rn Egner ,1912-1990)和阿尔夫·普勒伊森(Alf Pr?ysen ,1914-1970)的作品在经过电台广播之后便广为人知。这些作家今天仍然十分受人欢迎。他们的作品已经被翻译为多种文字。
几位更近代的儿童文学作家创作了旨在培养读者个人阅读和学习兴趣的教育性文学作品,教导青少年去反思人类在宇宙中的作用。名气最大的是乔斯坦 ·贾德(1952-)。他的小说《苏菲的世界》(Sofies verden ,1992)销售超过2000万册,已被翻译成为近50种不同文字。《苏菲的世界》不仅是一本青春期少年读物,也被用作初级哲学课的基础读本。挪威非小说儿童文学作家也获得了国际上的好评。爱立克·纽特(Eirik Newth ,1964-)的以科技为主题的青少年作品赢得过数个奖项(详见“科技文稿”章节)
今天,挪威儿童文学进入了新的黄金时代。每年出版的儿童与青少年读物超过700种,作品被译成外文的作家的数量也超过了以往。作为保护和发展挪威文化及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努力,挪威文化委员会一直实施着一项“挪威当代小说和非小说文学采购计划”,每年向全国各地的图书馆发送1,550册,约100种小说和 20种非小说儿童作品。
三位挪威作家在1903至1928年之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他们的作品在奠定挪威现代文学的基础方面曾发挥核心作用。挪威与丹麦历经400年的联邦关系于 1814年被解除,但取而代之的只是与瑞典的联邦。这个联邦延续到1905年。由于争取民族独立的压力日增,以挪威语而不是以丹麦语为基础建立本民族文学传统的压力随之高涨。
比昂斯特恩·比昂松(Bj?rnstjerne Bj?rnson ,1832-1910)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发表《农夫的故事》(Bondefortellinger),为挪威文学带来了新的叙事风格与声音。比昂松的作品包括诗歌、长短篇小说和戏剧。作为剧作家亨利克·易卜生的同代人,比昂松获得了1903年诺贝尔奖,“以表彰其高尚、华丽与才华横溢的诗歌。其诗歌以新鲜的灵感与罕见的纯洁精神而著称。”比昂松还从早期就参加了建立挪威国家剧院的运动。
挪威的第二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克努特·汉姆生(Knut Hamsun ,1859- 1952)以《饥饿》一书获得文学上的突破。这是一部标志着新浪漫主义在挪威诞生的自传体小说。汉姆生于1920年获得诺贝尔奖,获奖作品是1917年出版的《大地的成长》(Markens Gr?de)。汉姆生作品的特点是深切厌恶文明,相信土地是人类满足的唯一源泉。这种原始主义(及相伴的对一切现代事物的怀疑)在《大地的成长》中得到充分表达。这部小说常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他的早期作品通常以一位弃世者或流浪汉的形象作为中心人物,激烈地反对文明。在他的中期,激烈的态度让位给了青春不再的忧郁和听天由命的态度。汉姆生的著作被视为挪威文学的经典。他仍然是被翻译得最广的挪威小说家。罗伯特·弗格森(Robert Ferguson)在他受高度赞扬的《汉姆生传》(Enigma, The Life of Knut Hamsun, 1987)中将汉姆生誉为上世纪最重要、最有创意的文体家,声称没有哪位健在的欧、美作家不曾受到汉姆生作品有意或无意的影响。克努特·汉姆生共创作了40多部作品,其中包括数部经典之作。
茜格里德·芸赛特(Sigrid Undset ,1882-1949)因其对中世纪生活的感人描写于1928年获得诺贝尔奖。她的《克丽丝汀·拉芙兰斯达忒》三部曲(Kristin Lavransdatter ,1920-1922)已经成为国际经典之作。芸赛特是位多产作家。她擅长讲故事,作品中结合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对人类生活的深刻理解。芸赛特的作品30 年代在德国遭禁并在二战期间由于纳粹的入侵被迫离开祖国挪威。她前往了美国,但继续支持挪威的抵抗运动。战后,她返回了祖国并因其文学创作和爱国行为获得 “圣·乌拉夫大十字勋章”。
挪威音乐是国际乐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人们广泛熟知的名字包括勒伊克索普(R?yksopp)、奥斯陆爱乐交响乐团、杨?葛巴瑞克(Jan Garbarek)、阿尔纳?诺德海姆(Arne Nordheim)、玛丽?波伊娜(Mari Boine)、赖夫?乌佛?安德斯纳斯(Leif Ove Andsnes)、尼尔斯?佩特?莫尔瓦(Nils Petter Molv?r)、 罗尔夫?瓦林(Rolf Wallin)、 图尔博内格罗(Turbonegro)、特卢尔斯?莫克(Truls M?rk)、布格?维塞尔托夫特(Bugge Wesseltoft)、挪威室内乐团和塞热纳?马内什音乐团(Serena Maneesh-法语,一个以演奏古典音乐为主的室内乐团)。
挪威的古典音乐界大大得益于作曲家爱德华?格里格(Edvard Grieg, 1843-1907)。虽然挪威只是在他去世两年前才获得独立,格里格的作品和音乐会活动确保了这个新生国家在国际音乐领域享有巨大的声誉。挪威迟至1905年才获得独立的事实,大大影响了挪威的音乐历史。500年较少接触欧洲贵族和资产阶级主流文化传统的状况,致使挪威在文艺复兴与巴罗克音乐的领域里贡献甚微。
尽管如此,格里格还是有一些颇有影响的前辈。哈夫丹?夏鲁夫(Halfdan Kjerulf ,1815-1868)在19世纪中叶因其创作的钢琴作品、民谣与合唱音乐而享有盛誉。在19世纪中叶的同一时期,挪威小提琴大师乌勒?布尔(Ole Bull ,1810-1880)在欧洲和美国有过辉煌的音乐生涯。这两个人物是今天挪威古典音乐事业发展的开路先锋。格里格和布尔在卑尔根国际音乐节上仍然是中心人物,特别是在爱德华?格里格博物馆的音乐厅和在位于吕塞恩的布尔的故居。
今天的挪威古典音乐界也拥有一些代表性团体和人物,包括奥斯陆爱乐交响乐团、卑尔根爱乐交响乐团、挪威室内乐团、钢琴家赖夫?奥佛 ?安德斯纳(Leif Ove Andsnes)、大提琴家特鲁斯?莫克(Truls M?rk)和女高音歌唱家苏威?克林格布(Solveig Kringelborn)。
在格里格和布尔的辉煌时期和目前的一批顶尖音乐家之间,也有一些国际知名的独唱、独奏家,如女高音茜斯腾?弗拉格斯塔(Kirsten Flagstad ,1895-1962)。当前的一批国际著名独唱、独奏家、乐队和交响乐团则得益于挪威在音乐方面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投资。首先,公共音乐教育被建立了起来,然后,开始组织了一些音乐节并在全国各大城市建设了音乐厅。这方面的下一个重大项目是在奥斯陆建设挪威国家歌剧院。2008年秋,挪威国家歌剧团将搬入该新建的国家歌剧院。
挪威作曲家把爱德华?格里格的传统风格一直保持到今天。在格里格去世后,最伟大的作曲家无疑是克里斯蒂安?辛丁(Christian Sinding,1856-1941)。辛丁的音乐语汇明显受浪漫主义影响。即使欧洲大陆的无调性音乐潮流开始影响挪威音乐,作曲家中的一个中坚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