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小刚:得有卖相,更得有传播力-->
国外哪部剧是写家庭关系的撕裂的?
虽然《猎人笔记之谜》缘起于俄罗斯的故事,但中国的制作班底在拍摄过程中把中国元素和中国人特有的人文情怀融入其中。而从2003年起尤小刚拍摄的一系列“秘史”剧——《孝庄秘史》《皇太子秘史》《太祖秘史》《康熙秘史》《杨贵妃秘史》和刚刚杀青的《西施秘史》,以及纪录片《前清秘史》,在海外取得营销成功;其中《前清秘史》屡获欧洲电视大奖,东欧和中东地区都有电视台购买并播出,还被北美的一些图书馆收藏。而在北美播出的“秘史”系列,成为北美华人联网电视中收视率始终第一的电视剧,很多美国华人甚至白人青年也把它们当作学习中国历史的一种课外材料。在尤小刚看来,“秘史”系列之所以能够成为他打开海外市场的一块“敲门砖”,其关键原因在于外国人和海外华人对探究中国历史富有兴致。
“秘史剧是电视剧,但带有历史的严肃精神,同时兼具戏剧冲突剧情,有着强烈人文主义色彩和跌宕曲折的故事,迎合了不同地域、不同口味的观众。比如《前清秘史》,讲述了清朝前期众多知名的历史事件,有257个历史人物登场,我们在拍摄中注重以现代文学的立场来阐述前清的历史,以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批评精神为指导,着力于刻画历史人物的心路历程、人物关系和行为逻辑。这种真正扎根于中国历史的严肃的但又不枯燥的电视作品,大家还是很愿意了解的。我们电视人需要负责任地反映中国历史和中国现实,缺了历史、缺了现实、缺了艺术感染力,电视剧就不能成功。”这给尤小刚带来了电视剧拍摄和营销的新思路:历史类电视剧这样拍,既能满足观众探究历史的兴趣,同时看起来也不枯燥。
这是尤小刚总是挂在嘴边的话——“中国电视剧‘走出去’一定要从创作入手,找到不同国家观众共同的兴趣点。”“秘史”系列这样证明,而《猎人笔记之谜》也同样证明着。
反观国内剧后宫重重、穿越无边的现实情境,让尤小刚对这些电视剧海外传播的能力大摇其头。“后宫化、戏说化、穿越化成风,从中你看不到中国当代青年的生活与价值取向,只有戏谑和无厘头。我觉得现在有很多电视剧创作者秉持的是‘什么收视率高就拍什么’的创作观,搞文化就是搏上位、搏眼球;还有一些取法港台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桥段化创作的电视‘枪手’,他们的创作基本上还在戏说范畴,有碍于健康的创作观和观众对历史与现实的正确评价。”
如今中国的电视热潮,不仅是“穿越见四爷”,更有婆媳大战、家长里短。“其中很多电视剧都是反映家庭关系的撕裂。但你去看看美国片、韩国片,有哪部剧是写家庭关系的撕裂的?但我们的老百姓为什么喜欢看这个?这是思想转型和进步的不完善造成的:我们感兴趣的是那些带有封建色彩家庭的关系,在这其中,伦理关系、男女情爱关系,是扭曲的;我们对这些扭曲的关系感兴趣,而对正常的、直面家庭伦理的情节不感兴趣。”尤小刚认为,中国电视剧在坚持自己的立场和价值观上,显得十分渺小,从而造成了“中国播国外电视剧播得那么上心,而人家很少播我们的片子”的窘境。“没有共通的人文价值,创作上过于直白,没有站在人类共同视野的层面去深入,题材的开掘一窝蜂、同质化——长此下去,中国电视剧只能关起门来自己欣赏了。”尤小刚说。
期待贸易输出的对等性
收视趣味、文化和审美的不同,造成了中国电视剧“墙内开花墙外不香”的尴尬;中国影视界也一直有着“电视主内、电影主外”的说法。中国经过30年的改革发展,经济总量已于2010年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与经济发展相比,中国电视产业的发展则显得滞后;对于一年国产上万集的电视剧产量,“走出去”的总体成绩还很差。海外售卖都属于无计划倾销状态,几百美元甚至几十美元就卖掉一集,却根本打不进海外的主流播放平台。“特别是2002年之后,大家一窝蜂往外卖,竞相压价,越卖越低。”
反观《猎人笔记之谜》在传播上创造了诸多第一;而在商业框架下,它单集卖出12万美元的价格,也创下了国产剧海外销售的最高纪录。据尤小刚透露,这部电视剧投入2000多万元,卖了3000多万元。“要是纯粹拍国内电视剧的话,肯定要比这个赚得多。”利润虽说不算高,但在尤小刚的视野里,这部电视剧不是以赚钱为首要目的的——“它是一条路、一个证明——证明中国的电视剧制作是具有在国际上竞争的实力的。”一系列电视剧的案例证明,中国电视剧想真正“走出去”,得按市场机制,走商业模式。
《猎人笔记之谜》的成功表明,中国电视剧想要“走出去”,主创得清楚“人家想要什么”,“一定要跟习惯于商业运作的欧美电视机构充分合作,要更专业和更商业;因为商业利益下的专业合作,我们给的才是别人最想要的”。
尤小刚建议,国家可以以“公推民助”的方式建立以制作公司为主体的商业性的版权援助体系,以提供法律援助以及翻译和平台性资源支持——“我们建立版权的咨询平台以整合版权,才有力度进行营销”。
在尤小刚看来,国家文化产业基金中建立电视翻译中心是事半功倍的事情,远比国家花几十亿元给电视台换换设备重要得多。“我们目前的电视剧本来出口就不多,出口出去的,翻译出来的字幕又特别生硬好笑,不可能达到传播的效果。”
尤小刚“眼馋”韩剧的海外市场:“它们为什么卖得那么贵?其中传播的文化和伦理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更重要是营销资源的成熟整合;我们的电视剧,有些质量很高,但进不去韩国的市场,究其原因,根本就在于我们是进出两条线,买都是电视台的事,卖都是制作公司在做,完全脱节,全是单向贸易,很容易造成单边贸易的恶意抬价。”在他的理想中,期待把进口片指标适当分给有出口资质的公司,“你输出得多,就给你相应引进的指标,良性循环,这样,在对外贸易时,电视剧制作公司才有说话的筹码,我们国家的电视剧也才会有贸易输出的对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