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爵论坛探讨电影工业化 郭帆:拍过《流浪地球》才知道我们有多大差距
中国电影如何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构建规模化生产和标准化流程的电影工业体系,早已成为业内共识的必经之路。但是一个工业化体系的建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刚迈过起跑线的中国电影,需要首先弄清楚的是:什么是电影的工业化标准体系?电影产业的各个环节在迈向工业化的过程中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什么?
6月17日,在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电影论坛上,导演、编剧、监制郭帆,北京电影学院国家电影智库常务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研究员刘正山,传播学博士、凡影咨询创始合伙人李湛,普华永道合伙人马骁俊,导演西蒙·韦斯特等嘉宾,就“电影行业如何构建有效的工业化标准体系”进行了热烈讨论,本次论坛由凡影作为智库支持。
中国的电影行业还处在工业化最开始的阶段
《流浪地球》导演郭帆则认为,中国的电影行业还处在工业化最开始的阶段。郭帆以作品《流浪地球》为例指出:“因为我们拍过《流浪地球》,才知道这条路有多难,有多大差距。”
郭帆
郭帆表示,《流浪地球》只是向着工业化电影的目标迈了一小步,在制作的过程中更加体验到了建立中国电影的工业化标准体系对行业来说非常重要,且任重道远。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需要根植于中国文化内核,形成一套区别于好莱坞科幻的世界观,才能和中国观众建立起牢固的情感链接。
在这个方面,电影制作者需要更好地聆听与研究中国观众的需求,寻找到中国科幻的独特之处,才会引发观众的强烈共鸣,形成具有中国独特性的科幻电影类型。
急需建立产业标准体系
北京电影学院国家电影智库常务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研究员刘正山指出,电影工业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个就是生产标准化,第二是作品的类型化,第三是管理的现代化,第四是创新规模化。中国电影产业正处在“黄金机遇期”,发展我国电影工业化的当务之急是建立产业标准体系。
刘正山认为,标准化对这个行业的发展促进作用是非常大的,要实现标准化,“第一个是建立广泛的认同;第二就是经验和技术的留存,这是标准很重要的方面;第三就是减少不确定性;第四是提高行业效率”。
脱离原来作坊制、家族式的管理模式
普华永道合伙人马骁俊则认为,中国电影行业已经脱离野蛮的爆发式增长阶段,走入充分竞争时代。随着市场对投资回报的要求增加,以及影视项目单体投资规模的日益走高,市场对电影工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马骁俊表示:“工业化第一要务就是要脱离我们原来的作坊制、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应该用现代化管理手段经营,最后达到我们开发阶段的合规管理。在传统的西方比较成熟的市场中,项目公司制是一个必然的因素,这意味着对于一个企业的项目来说,必须去用一个项目公司来进行管理,好处就在于可以产生风险的隔断。”
因此他认为,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项目复杂程度和管理难度越来越大,亟需建立一套以电影项目为核心,以财务、税务、法务、金融等方面的专业服务为支撑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并通过合规管理、完片管理、市场管理等方式共同推进中国电影的工业化发展。
把握细分人群是迈向工业化的重要一步
传播学博士、凡影咨询创始合伙人李湛从受众需求端和电影产品供给端的数据分析指出,中国电影产业由院线密集覆盖带来的快速增长红利期已经正式结束,下一个深耕细作红利期刚刚开始,这样的背景下,依赖专业经济化的工业体系才能抓住机会,才能抓住更多的观众。
在李湛看来,在一个更加稳定的受众市场当中,把握细分人群是我们的电影产业迈向工业化非常重要的一步。“把握细分人群,首先在一个更加多样性的市场人群当中,我们的影片供给需要覆盖更多的观众需求。除了对现有的人群覆盖之外,还要通过对人群的细分,准确识别电影作品的目标人群和核心卖点,才能够克服市场格局转变所带来的挑战,顺利走向电影工业化发展的下一个红利期。”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肖扬
编辑/崔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