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车站的聚会》让胡歌成功转型了吗?

  《南方车站的聚会》是胡歌第一次,在大银幕上的转型。

  这话不是我说的,是制片人沈暘在幕后花絮里特地提到的。

  就和沈暘老师参与过的众多艺术片一样,《南方车站的聚会》(以下简称<南方>)具有很强的作者性。

  当然,我们只要看到海报上桂纶镁、廖凡、黄觉、曾美慧孜,以及毕赣小姑爹的名字,就能马上推断出影片的调性。

  而相比来说更偶像,也更有流量的胡歌,却硬生生地戳在主咖位。

  这就像今年戛纳上,昆汀与胡歌的同框。

  怎么看,都有点儿违和。

  胡歌决定转战艺术片领域了?

  至少他选剧本的态度很谨慎。

  无论是有岩井俊二加持的《你好,之华》,

  还是有吴京坐镇的《攀登者》。

  胡歌并不急于拿流量变现,一直跟着各种大剧组,等待机会。

  据说,看完《南方》的剧本,胡歌消化了整整一天。

  在谨小慎微的背后,他应该更怕——

  自己演不了。

  《南方》的男主周泽农,是个逃犯。

  在误杀警员前,他不仅是小偷公司里的小头目,也是个五年不和家里联系的无能丈夫。

  从枪杀警察,到爱人的癫痫病。

  我们能从周泽农身上,找到不少周克华的影子。

  截图自百度百科

  但他会在陪泳女遭遇强暴时英雄救美,

  还千方百计的找人举报自己,换取对家庭的补偿。

  周泽农被妻子背叛,被同事算计,逃亡中遇到的露水情人,还总是欺骗他。

  但他却不曾辜负过任何人。

  实际上,导演刁亦男就是想把凶犯,打造成英雄。

  而《南方》这种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的作品,又不可能太有煽动性。

  那么胡歌就只能怎么复杂,怎么多意,怎么演。

  换句话说,就是深度剖析,并成为角色。

  我们的确能看到,胡歌为了塑造这个角色,练习了方言,锻炼了腹肌,从高高的斜坡上滚落水坑,连一个替身演员都没用。

  

  但片场的努力,从不能跟表演的精彩划等号。

  《南方》中的周泽农,从头到尾几乎都是没有表情的。

  他与小混混撕斗,被警察追捕,寻求陪泳女的帮助。

  这一系列的情感变化,我都没法从胡歌的表演中获取到的。

  刁亦男曾在花絮中提到:

  “我这次要的是一个重肢体而轻心理的表演。”

  这样做的确很艺术。

  但你让一个常年泡在偶像剧和话剧舞台上的人,仅凭肢体就去完成表达,其实是很难的。

  电视剧可以简单粗暴的加旁白,话剧也可以一束聚光灯就搞定剧作的表意。

  可艺术电影不行。

  更何况,受到电视剧作品的影响,胡歌身上的文人气息特别重。

  这就让我在看《南方》时,一会儿无法带入情绪,一会儿又望着大银幕上的胡歌出戏。

  一边表演被创作限定,一边又难以洗去过往角色的基底。

  胡歌这次就像在戴着镣铐跳舞,周泽农这个角色也瞬间黯淡无光。

  影片中的周泽农就像追捕戏中,那些动物园里的野兽。

  我们不知道他和妻子的过去,

  不知道他如何运维小偷公司中的一方势力,

  不知道他为啥那么精通枪械,

  不知道他怎么拿捏自己跟陪泳女的感情。

  

  《南方》中的周泽农,一直在奔跑。

  他略过爱情、亲情和友情,只剩下生存的本能和对发妻的一丝歉意。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看胡歌以往代表性的角色。

  《仙剑奇侠传》开播时,他刚从上戏毕业不久。

  而李逍遥需要的,正是年轻人身上的那种活泼和朝气。

  接《琅琊榜》时,他经历车祸,沉寂多年。

  而梅长苏替七万赤焰军活下去的信念,刚好能映衬上他对身故友人的哀思。

  人们常说,演员这个职业是被动的。

  但胡歌的运气很好,出道以来的几部剧,很多都像是为自己量身定制的。

  到了《南方》,他的运气不好了。

  周泽农是个草根,是个逃犯。

  无论是个人性格,还是自身履历,一切都离现实中的胡歌很远。

  在戛纳被采访时,他也透露过:

  拍摄期间,一度担心自己被换掉。

  转战大银幕的胡歌,没有开好头,也没有做对选择。

  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其实真正成功的演员,总是没那么幸运。

  他们会接到各式各样的角色,体验各种各样的人生。

  但归根结底,出演一个距离自己很远的角色,体验一段自身永远无法经历的人生。

  这对演员胡歌来说——

  又何尝不是一种幸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