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世的心理学家里,哪几位在你心目中排得上顶尖?为什么?
创立维也纳精神分析研究所的是女人,儿童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是女人,第一个在儿童心理治疗中使用绘画方法的是女人,第一位工业/组织心理学家是女人,第一个使心理测量成为科学的是女人,创造“视觉悬崖”实验范式的心理学家是女人,首先提出刻板印象内容模型、矛盾性别歧视理论、权力控制理论、印象形成的连续体模型、“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煤气灯效应”的都是女人……
我曾经猜想,每当有一本男性创造的书畅销,背后至少有一位女性写过相同题材、至少同样优秀的作品被埋没。我的研究结果很大程度上证明了我的猜想。
另外,当我整理到蒙台梭利的时候,还发现了另一个问题:人们一般使用科学家的姓氏来为其成果命名,但西方人的姓通常有强烈的男性特征,所以光看姓氏的话,我们还是会将许多事情当成是男人创造的——当我们“不想太多”,我们会自然地下意识地认为“那个厉害的人肯定是男人”,这种思维定势是文化规训的结果,也是女性自卑、误以为自己缺少榜样的重要原因。比如说,蒙台梭利的名字叫Maria Montessori。我们应该说她的全名,才更好。这让我更想要整理出那些伟大女性的全名了。
在某本书籍的介绍页面,本来非常女性化的Myrna被译成了完全男性化的“默纳”,对她的介绍完全没有人称代词(看不到“她”),合作的男作者的介绍则充满了“他”,结果就是,在特意研究Myrna之前,我完全不知道这本书的第一作者是女人。
我想,这些都是这个系统向人们暗戳戳地灌输“女人没有创造力”的方式:将女作者姓名翻译得男性化——如果我们看到的是“蒙台梭莉”而非“蒙台梭利”,我们更可能意识到这是个女人;如果First Name太过女性化,英文将名字缩写,中文则直接省掉,像玛利亚·蒙台梭利那样,只使用姓氏;减少对人称代词“她”的使用。
我们需要反其道而行之:将女作者姓名翻译得女性化,至少看起来像是女人;记住女人们的全名,至少是First Name加上姓氏,最好同时标注英文;多使用“她”。
以下是我找到的对心理学史做出卓越贡献的100位女性的名字与贡献简介。被维基百科收录的没那么有名的女性心理学家则有近千名。
1. [美]克里斯汀·拉德-富兰克林(Christine Ladd-Franklin,1847-1930),实验心理学家,视觉心理学的开拓者,逻辑学家,数学家。论著:《色彩与色彩理论》(Colour and Colour Theories),《双眼视觉实验的一种研究方法》(A Method For the Experimental Determination of the Horopter),《逻辑学研究》(Studies in Logic)等。或许她的具体论点略有过时,但她的奠基性贡献不该被遗忘。
2. [美]玛丽·惠顿·卡尔金斯(Mary Whiton Calkins,1863-1930),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她的工作为记忆、梦和自我的理论和研究提供了依据。1903年,卡尔金斯在同龄人评选的50位最有成就的心理学家名单中名列第十二。卡尔金斯曾因性别问题被哈佛大学拒绝授予博士学位。卡尔金斯是女性心理学家史上的关键人物。在韦尔斯利学院,卡尔金斯建立了第一个女性心理实验室。她是第一位在哈佛大学心理学系一致支持下完成心理学博士学位要求的女性,尽管哈佛大学以哈佛不接受女性为由拒绝授予该学位。她后来成为美国心理协会和美国哲学协会的主席,是第一位同时担任这两个协会主席的女性。她在韦尔斯利学院教授心理学和哲学40年,并在那里和哈佛大学进行了大部分时间的研究。至少存在两本写她的传记。论著:《伦理学导论》(The Good Man and the Good: An Introduction to Ethics),《心理学第一本书》(A First Book in Psychology),《The Persistent Problems of Philosophy, an Introduction to Metaphysics Through the Study of Modern Systems》,值得翻译。
3. 玛利亚·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 1870—1952),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创始人。她的教育思想至今影响着人们的教育实践,特别是欧美先进国家的教育水平和社会发展。在中国,冠名为“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学校往往收费极其昂贵。她从事了半个多世纪的教育实验与研究;她的教学方法从智力训练、感觉训练到运动训练,从尊重自由到建立意志,从平民教育到贵族教育,为西方工业化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几代优秀的人才基础。Marjan Schwegman, Christine Sitter等许多人为她写过传记。论著:《有吸引力的心灵》(2003译版豆瓣8.4分),《发现孩子》(2006译版8.3分),《童年的秘密》(2007译版豆瓣8.1分),《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2003译版8.1分),《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2003译版豆瓣8.1分),《The Child in the Church》。
4. [美]玛格丽特·弗洛依·沃什伯恩(Margaret Floy Washburn, 1871—1939),20世纪早期著名心理学家,最著名的是她在动物行为和运动理论发展方面的实验工作。她是第一位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的女性(1894年);继玛丽·惠顿·卡尔金斯之后,第二位女性担任APA主席(1921年); 2002年出版的《普通心理学评论》(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调查将沃什伯恩列为20世纪被引用最多的百名心理学家之一。论著:《动物心智:比较生物学教材》(The Animal Mind, 被反复再版),《运动与意象》(Movement and Mental Imagery),《伦理学,对道德生活事实和规律的考察》(Ethics,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Facts and Laws of the Moral Life),《道德原则与道德生活》(The Principles of Morality and the Departments of the Moral Life)等,非常值得翻译。
5. [美]海伦·布拉德福·汤普森·伍利(Helen Bradford Thompson Woolley, 1874-1947),心理学家,以其对教育领域的贡献、对性别差异/两性差异的开创性研究和严谨的研究方法而闻名。伍利在芝加哥大学的学习标志着她实验和应用心理学职业生涯的开始。她那篇颇具争议的论文《男人和女人的心理规范》(The Psychological Normals in Men and Women)吸引了科学界的关注和审视,因为这是第一篇明确研究女性和男性心理特征异同的主要心理学研究。论著:《The Mental Traits Of Sex: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The Normal Mind In Men And Women》(1903),《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Children at Work and in School Between the Ages of Fourteen and Eighteen Years》(1926),《Feeble-minded Ex-school Children; a Study of Children who Have Been Students in Cincinnati Special Schools》等。
6. [美]玛丽·佩基(Mary Cheves West Perky,1874–1940),心理学家,感觉与知觉心理学先驱,其博士论文是对视觉、听觉和嗅觉图像的详细研究,这对2012年的一篇文章标题中提到的名字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她还研究了合作社运动,并成为美国合作社联盟的副秘书。1910年,她创造了“香蕉实验”,发现了被称为佩基效应(Perky Effect)的现象,研究了心理意象和视觉感知之间的冲突与联系。在这个实验中,佩基请被试想像白纸上有一只香蕉或土豆,一些被试眼前的白纸上确实有香蕉或土豆的极浅影像,结果发现,人们没有能力区分那个真实的影像与自己想象出来的画面。
7. [法]索菲·莫根斯特恩(Sophie Morgenstern, 1875—1940),精神病医生和精神分析师。她在法国被誉为儿童心理分析的先驱,并对弗朗索瓦·多尔托等更著名的人物产生了影响。她的创新包括在儿童心理治疗中使用绘画。她在1940年6月纳粹进入巴黎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论著:《孩子的神奇思想》(La pensée magique chez l'enfant)等。
8. [美]莉莲·伊芙琳·吉尔布雷斯(Lillian Evelyn Gilbreth,1878-1972),组织心理学家、工业工程师、咨询顾问和教育家,是将心理学应用于时间和运动研究的早期先驱。20世纪40年代,她被描述为“生活艺术中的天才”。她是最早获得博士学位的女性工程师之一,是第一位工业/组织心理学家。她的两个孩子(Ernestine和Frank Jr.)写的《偷工减料》(Cherper by the Dozen, 1948)和《脚趾上的贝尔》(Belles on Their Toes, 1950)讲述了他们的家庭生活,并描述了时间和运动研究如何应用于他们大家庭的组织和日常活动。这两本书后来都被拍成了故事片。自传:《我记得的》(As I Remember: An Autobiography by Lillian Gilbreth),另有Julie Des Jardins写的传记:《莉莲·吉尔布雷斯:重新定义家务》(Lillian Gilbreth: Redefining Domesticity, 2012)。论著:《Motion Study for the Handicapped》,《Fatigue Study; The Elimination of Humanity's Greatest Unnecessary Waste, a First Step in Motion Study》,《The Psychology of Management, the Function of the Mind in Determining, Teaching and Installing Methods of Least Waste》。值得翻译。
9. [奥地利]梅兰妮·克莱因(1882—1960),生于奥地利,在英国工作,精神分析学家。她开创了儿童心理治疗的先河,是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理论的创始人,对儿童心理学和现代精神分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作品:《爱·恨与修复:梅兰妮·克莱因与琼·里维埃演讲录》(Love, Guilt and Reparation)豆瓣8.7分。
10. [奥地利]海伦·多伊奇(Helene Deutsch, 1884—1982),原名Helene Rosenbach,生于波兰,最终成为美国人,精神分析学家,也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同事。 她创立了维也纳精神分析研究所,是最早专门研究女性的精神分析学家之一,也是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至少存在一本写她的传记,比如P. Roazen的《Helene Deutsch: A Psychoanalyst’s Life》(1985)。论著:《女性心理学:精神分析视角》(The Psychology of Women: A Psychoanalytic Interpretation),《女性心理学:母职》(The Psychology of Women: Motherhood, 1945)等。值得翻译。
11. [德]卡伦·霍妮(Karen Danielsen Horney, 1885-1952),医学博士,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说中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霍妮是社会心理学的最早的倡导者之一,她相信用社会心理学说明人格的发展比弗洛伊德性的概念更适当,是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中举足轻重的人物。著有《精神分析新法》、《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自我分析》、《我们内心的冲突》和《神经症与人的成长》等。
12. [英]苏珊·萨瑟兰·艾萨克斯(Susan Sutherland Isaacs, 1885—1948),原名Fairhurst, 又名厄休拉·怀斯(Ursula Wise),教育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她发表了关于儿童智力和社会发展的研究论著,并推动了托儿所运动。她提出,儿童最好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其独立性,实现这一目标的最有效方式是通过游戏,而成人和早期教育者的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游戏。目前至少存在四本讲她的传记。论著颇多,包括:《儿童与抚养者的困扰》(Troubles of children and parents, 1948),《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1921),《Nursery Years》(1929,《The biological interests of young children》(1929),《The Intellectual Growth of Young Children》(1930)等。
13. [美]弗洛伦斯·古迪纳夫(Florence Laura Goodenough, 1886—1959),儿童心理学家,心理测量专家,明尼苏达大学教授,主要研究儿童智力和儿童发展领域的各种问题。 1946 年至 1947 年,她担任儿童发展研究协会主席。 她以出版的《智力测量》一书而闻名,她在书中介绍了 Goodenough Draw-A-Man 测试(现为 Draw-A-Person 测试),通过非语言测量来评估幼儿的智力。 她因开发明尼苏达学前教育量表而闻名。也第一位批判智商比率的著名心理学家。论著:《幼儿的愤怒》(Anger in Young Children),《The Mental Growth of Children from Two to Fourteen Years》,《实验儿童心理学》(Experimental Child Study),《特殊儿童》(Exceptional Children)等,目前都没有中译本。
14. [美]伊丽莎白·霍洛韦·马斯顿(Elizabeth Holloway Marston, 1893—1993),律师,心理学家,研发了用于检测欺骗的收缩压测量仪(测谎仪的前身)。她还被认为是她丈夫漫画创作《神奇女侠》的灵感来源。她参与创作了《整合心理学:单位反应的研究》(Integrative Psychology: A Study of Unit Response)(1931)。另写了短文:《Chalk Marks on the Gate》与《Gift -Horse》。
15. [奥地利]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 1895-1982),维也纳人,儿童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在心理学方面的成就包括自我心理学、对防御机制的诠释和儿童精神分析,提出了精神分析的儿童发展观与教育观以及诊断图、发展线索等理论,并将儿童精神分析思想应用于教育、法律、儿科学等领域。作品:《儿童分析技术导论》(1928)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她的儿童心理学研究成果,开创了儿童精神分析的治疗法;另有《儿童的心理分析治疗》(1946)、《儿童期的常态和病态》(1965)等。
16. [美]玛丽·科弗·琼斯(Mary Cover Jones,1897 - 1987),发展心理学家,因为创造了脱敏疗法,被称为“行为疗法之母”。作品:《The Course of Human Development: Selected Papers from the Longitudinal Studies, Institute of Human Developmen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1971),《小阿尔伯特案的启发》(The Case of Little Albert),《Harold E. Jones and Mary C. Jones, Partners in Longitudinal Studies: Transcript, 1981-1982》,《American Psychology 1922—1947》,都尚未被翻译。
17. [美]南希·贝莉(Nancy Bayley,1899-1994),儿童心理学家,因其在伯克利成长研究和随后的贝利婴儿发育量表中的工作而闻名,她的研究旨在为整个发展过程中的身体和行为成长提供指导。她还研究了儿童认知和运动功能的发展,发现智力在儿童发展过程中是时时流变的。1968年退休后,贝利综合了她的工作,出版了《贝利婴儿发育量表》(Bayley Scales of Infant and Toddler Development),至今仍在使用。另有论著《Monographs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1935),以及论文《On the Growth of Intelligence》(1955),《Tables for predicting adult height from skeletal age. Revised for use with the Greulich-Pyle hand standards》,《Consistency and variability in the growth of intelligence from birth to eighteen years》等。
18. [立陶宛]布鲁玛·沃尔夫纳·蔡加尼克(Bluma Wulfovna Zeigarnik, 1900—1988),立陶宛-苏联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柏林实验心理学学院和维果茨基学派的成员。她为二战后苏联将实验精神病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建立做出了贡献。在 1920 年代,她进行了一项关于记忆的研究,在研究中她将记忆与未完成和完成的任务进行了比较。她发现未完成的任务比成功的任务更容易记住;这现在被称为蔡加尼克效应(Zeigarnik Effect)。后来她开始在莫斯科的高级神经活动研究所工作。1983 年,她因心理学研究获得勒温纪念奖。至少存在一本写她的传记。
19. [奥地利]玛格达·阿诺德(Magda Blondiau Arnold, 1903—2002),心理学家, 情绪评估理论的开创者,从“感觉”理论(例如 James-Lange 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例如 Cannon-Bard 理论)转向认知方法。她还创建了一种新的主题统觉测试评分方法,称为故事序列分析。Stephanie Shields写了她的传记《Magda B. Arnold’s Contributions to Emotional Research and Theory》。她的论著:《The Human Person: An Approach to an Integral Theory of Personality》,《Emotional Factors in Experimental Neuroses》,《Feelings and Emotions: The Loyola Symposium》,《Memory and the Brain》等。值得翻译。
20. [德]海德维格·冯·雷斯托夫(Hedwig von Restorff,1906-1962),最著名的是她发现了以她的名字命名的隔离效应。她根据格式塔传统学习和实践心理学。发表了两篇论文。第一篇《über die wirkung von bereichsbildungen im spurenfeld》是她在1933年进行的隔离范式实验的发现,而第二篇《Analyse von Vorg?ngen im Spurenfeld》是与柯勒合著的。她的作品从未用英文发表过,这导致一些作品因二级账户而丢失。至少存在两本书介绍她或她的“冯·雷斯托夫效应”(Von Restorff Effect),这一效应也称“隔离效应”或者“显因律”(Law of Vividness),是一种学习和记忆定律。当一系列学习项目中的某一项与其余各项不同或有突出特点时,对该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其余各项的现象。。
21. [奥地利]弗里达·戈德曼·艾斯勒(Frieda Goldman Eisler, 1907–1982),心理语言学领域的心理学家和先驱,以研究语言障碍而闻名;论文:《A comparative study of two hesitation phenomena》(1961),《The significance of changes in the rate of articulation》(1961),《Pauses, Causes, Sentences》(1972)等。一本专门为纪念她而写的书是《Temporal Variables in Speech: Studies in Honour of Frieda Goldman-Eisler》,她在书中被称为“研究暂停科学的现代先驱”。
22. [美]安妮·阿纳斯塔西(Anne Anastasi,1908 - 2001),心理学家,心理测量学的开创者,其作品《心理测试》(Psychological Testing, 1955, 2001译)仍然是奠基性的经典文本,她在其中提请心理学研究者评估被试者的整个历史而非卷面成绩,要审慎地解读心理测试的结果,也强调了测试人员在正确选择、执行和评估测试方面的作用的重要性。后人在讣告中说:“她在理解心理发展受环境和经验因素影响的方式方面做出了重大的概念性贡献。她的著作对测试构建和心理测试的正确应用提供了精辟的评论。”她于1972年担任美国心理学会(APA)主席,这是有史以来第三位。其它专著:《Differential Psychology: Individual and Group Differences in Behaviour》(1981),《Fields of Applied Psychology》(1979)等。
23. [美]埃莉诺·吉布森(Eleanor Jack Gibson, 1910 - 2002),儿童心理学家,专注于婴儿的阅读发展和知觉学习。她找到了可以与自己的兴趣相结合的研究机会,从而规避了她因大萧条和性别歧视而面临的许多障碍,她与丈夫共同创立了吉布森生态发展理论,该理论强调了感知的重要性,因为它可以让人类适应环境。她对心理学的最著名贡献之一是创造了“视觉悬崖”实验范式,它研究了人类和动物物种的深度感知,从而导致对婴儿的感知发展有了新的理解。 1972年进入美国国家教育学院,1977年进入美国艺术与科学院。1992年被授予国家科学奖章。论著:《Principles of Perceptual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1969),《An ecological approach to perceptual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值得翻译。
24. [加拿大]玛丽·丁斯莫尔·安斯沃斯(Mary Dinsmore Ainsworth, 1913– 1999),原名Mary Salter, 发展心理学家,因其在依恋理论发展方面的工作而闻名。她设计了依恋的“陌生情境”范式,用以观察儿童与主要照顾者之间的早期情感依恋。2002年《普通心理学评论》的一项调查将安斯沃思列为20世纪被引用最多的心理学家第97位。她的许多研究是现代依恋理论的“基石”。论著:《Patterns of Attachment : A Psychological Study of the Strange Situation》(1979),《Infancy in Uganda: Infant Care and the Growth of Love》(1967),非常值得翻译。
25. [瑞士]玛丽-路易丝·冯·法兰兹(Marie-Louise von Franz, 1915—1998),精神分析学家,以对童话和炼金术手稿的心理学解读而闻名。她是最杰出的荣格承继者,更是童话心理解读最具权威性的代表人物。她擅长于文学、语言学、拉丁文、希腊文以及古代历史,并于1933年18岁时遇见荣格后,即追随他直到他1961年逝世。期间她不仅将跟随荣格所学习到的概念与方法运用于童话分析中,并也为人作心理分析,累计分析了65,000个梦。她成立了「苏黎士荣格学院」,并四处讲学不辍,常受邀到各地授课,内容结集成书,涉及童话、梦、神话学、炼金术、积极想象、共时性等主题,有多达20余本作品,著作常以大量实际经验与案例,佐以平易近人的语言讲述。至少存在一本写她的传记。已翻译为中文的作品:《荣格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 2011译,豆瓣9.6分),《永恒少年:我们为何拒绝长大?》(2018译,豆瓣9.1分),《阴影与恶:如何在危难中发起反攻?》(Shadow and Evil in Fairy Tales, 2018译,豆瓣9.0分),《童话中的女性》(The Feminine in Fairy Tales, 2018译,豆瓣8.8分),《解读童话》(The Interpretation of Fairy Tales, 1996, 2016译,豆瓣8.6分),《公主变成猫:如何激发你的潜意识力量?》(The Cat: A Tale of Feminine Redemption, 2020译,豆瓣8.6分)。待翻译论著:《梦之道》(Way of the Dream: Conversation on Jungian Dream Interpretation with Marie-Louise, 1994),《冶金术:符号学与心理学导论》(Alchemy: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ymbolism an the Psychology, 被反复重版),《童话中的原型模式》(Archetypal Patterns in Fairy Tales, 1997),《埃特努斯河问题》(The Problem of the Puer Aeternus)等。
26. [美]埃莉诺·埃蒙斯·麦克科比(Eleanor Emmons Maccoby,1917-2018),心理学家,因其在性别研究和发展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和学术贡献而备受认可。她从儿童的角度研究了性别差异、性别发展、性别差异、亲子关系、儿童发展和社会发展。她在斯坦福大学担任教授、心理学系成员和主任,并进行了各种研究。麦克比被评为有史以来第一个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奖项的获得者,这就是麦克比奖。美国心理学协会将麦克考比列为20世纪最杰出的百名心理学家之一。论著:《社会化发展:心理发育与亲子关系》(Social Development: Psychological Growth And The Parent Child Relationship),《两性差异心理学》(The Psychology of Sex Differences, 1975),《两性差异的发展》(The Development of Sex Differences, 1966),《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两性差异》(Sex Differentiation During Childhood Development, 1979),《两种性别:分别长大,最终合流》(The Two Sexes: Growing up Apart, Coming Together, 1999)等,非常值得翻译。
27. [美]玛米·菲普斯·克拉克(Mamie Phipps Clark,1917- 1983),非裔,社会心理学家,关注黑人学龄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在她的硕士论文“黑人学龄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中利用“玩偶实验”调查了非裔美国儿童对种族的态度和种族自我认同受种族隔离影响的方式。根据这项研究,在隔离学校上学的孩子更喜欢玩白色洋娃娃而不是黑色洋娃娃。该研究在布朗诉教育委员会案中具有很大影响力。 它阐明了种族隔离对学龄儿童的影响。克拉克的种族隔离经历使她成为社区的民权活动家并为年轻人提供帮助。许多心理学书、涉及种族与儿童的书中都有她的名字,包括《Kenneth and Mamie Clark》,《Children, Race, and Power: Kenneth and Mamie Clark's Northside Center》,《Forensic Psychologists: Anthony Napoleon, Robert Gordon, Elizabeth Loftus, Kenneth and Mamie Clark, Irving B. Weiner, Chris Hatcher》等。
28. [英]布伦达·米尔纳(Brenda Milner, 1918—),婚前名Brenda Langford,神经心理学家,神经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的创始人,对临床神经心理学领域的各种主题的研究文献做出了广泛贡献。她是麦吉尔大学神经学和神经外科系教授,蒙特利尔神经学研究所心理学教授。她于2009年获得了巴尔赞认知神经科学奖,2014年获得了卡夫利神经科学奖。她是少有的在年满100岁后仍然在指导年轻人的伟大的科学家。至少存在一本写她的传记。论著:《神经科学》(The Neurosciences, 1976)。论文:《Loss of recent memory after bilateral hippocampal lesions》(1957),《Cognitive neuroscience and the study of memory》(1998),《Further analysis of the hippocampal amnesic syndrome: 14-year follow-up study of HM》(1968)等。
29. [法]皮耶拉·奥拉涅尔(Piera Aulagnier, 1923–1990),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她对精神分析的贡献包括解释暴力、象形文字和原始过程的概念。豆瓣可见作品:《诠释的暴力》(The Violence of Interpretation, 1975),《Le désir et la perversion》,有待翻译。
30. [瑞士]爱丽丝·米勒(Alice Miller, 1923—2010),原名Alicija Englard,波兰裔,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研究犹太人的哲学家。作为儿童心理学家,她谴责传统教育对儿童的伤害,认为传统教训破坏儿童心智,使之成为驯服、无自主能力的人。市面上有至少两本写她的传记。已翻译作品:《幸福童年的秘密》(2004,豆瓣9.1分),《天才儿童的悲剧》(The Drama of the Gifted Child : The Search for the True Self, 2008, 豆瓣评分8.7),《与原生家庭和解》(2018),《身体不说谎》(The Body Never Lies : The Lingering Effects of Hurtful Parenting, 2006, 译于2016),《夏娃的觉醒:拥抱童年,找回真实自我》(Evas Erwachen: über die Aufl?sung emotionaler Blindheit)。待翻译作品:《为了你自己:育儿中隐秘的残酷与暴力根源》(For Your Own Good : Hidden Cruelty in Child-Rearing and the Roots of Violence, 1990),《童年之囚》(Prisoners of Childhood, 1981)等。
31. [美]弗吉尼亚·E·约翰逊(Virginia E.Johnson,1925-2013),原名Mary Virginia Eshelman, 心理学家,性学家,美剧《性爱大师》的女主角原型,从1957年到1990年代,她和她的搭档威廉·H·马斯特斯一起开创了对人类性反应的本质以及性功能障碍和性障碍的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论著:《人类性行为》(Human Sexaulity),《人类性反应》(Human Sexual Response, 1966),《论性与爱》(On Sex and Human Loving),《性治疗与研究中的伦理问题》(Ethical Issues in Sex Therapy and Research, 1977)等,我暂时没有找到译本。
32. [瑞士]伊莉莎白·库伯勒·罗斯(Elisabeth Kübler-Ross, 1926 –2004),心理治疗师,精神病学家,死亡学家,死亡哲学开拓者,提出死亡阶段的“库伯勒-罗斯模型”。《论死亡和濒临死亡》(又名“论生死与临终”,On Death and Dying, 1969)。
33. [美]朱迪斯·沃瑞尔(Judith Peschya Worell, 1928—),首位在心理治疗中引进女性主义模型的心理学家,肯塔基大学心理学名誉教授。她在1997—1998担任美国心理协会(APA)第35分部女性心理学会主席,并担任《女性心理学季刊》编辑。论著:《心理治疗中的女性主义视角:为多元女性赋权》(Feminist Perspectives in Therapy: Empowering Diverse Women, 1992),《女孩与女人的心理健康手册》(Handbook of Girls’ and Women’s Psychological Health, 2005),《创造女性主义心理学的未来:教育,研究与实践》(Shaping Future of Feminist Psychology: Education, Research and Practice, 1997)等,非常值得翻译。
34. [法]路思·伊瑞葛来(Luce Irigaray,1930-),生于比利时,女性主义者、哲学家、语言学家、心理学家,精神病理学家、心理语言学家、社会学家。她研究了与女性相关的语言的使用和误用。专著:《另一个女人的内视镜》(1974) 通过生殖器中心主义的视角分析了弗洛伊德、黑格尔、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和康德的文本,另有:《此性非一》(1977),《二人行》等。
35. [美]伯尼斯·洛特(Bernice Lott,1930—2022),社会心理学家,以其在女性主义心理学、性别、贫困、社会阶级以及偏见和歧视方面的研究而闻名。她是罗德岛大学心理学和女性研究的教授与前院长,在1990-1991担任美国心理协会(APA)第35分部妇女心理学会主席。豆瓣可见作品:《Multiculturalism and Diversity : A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2009),《Women and Leadership : Transforming Visions and Diverse Voices》,《Psychology and Economic Injustice》(2006),《Multiculturalism and Diversity》(2009)等。
36. [德]克拉拉·梅奥(Clara Alexandra Weiss, 1931–1981),婚后名为Clara Mayo,社会心理学家,她对社会感知和非言语交流的过程进行了研究,主要目的是了解偏见和成见。论著:《性别与非言语行为》(Gender and Nonverbal Behavior, 1981),《社会心理学中的估价研究》(Evaluating Research in Social Psychology: A Guide for the Consumer, 1977),《移动着的身体:社交中的非言语沟通》(Moving Bodies: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n Social Relationships)等。
37. [美]弗洛伦斯·丹麦(Florence Harriet Levin Denmark, 1932-),心理学家,美国心理协会(APA)的前任主席(1980-1981年)。她是一位开拓性的女性心理学家,积极为弱势群体的女性赋权,通过她在心理学和女权运动方面的学术成就影响了心理学,是这一领域的重要领袖。她以多种方式对心理学做出了贡献,特别是在国内外的妇女心理学和人权领域。她在几所大学担任学术教职,研究有关妇女及其社会不平等的社会心理学主题。她的研究强调了地位和性别、偏见、领导力和领导风格以及女性。论著:《女性心理学》(Psychology of women: Handbook of issues and theories, 1993),《校园暴力:跨种族与跨文化视角》(Violence in schools: Cross-national and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s, 2005),《生成心理学:重新审视女性与性别》(Engendering psychology: Women and gender revisited, 2016),《女人的现实与女人的选择:女性学导论》(Women’s Realities, Women’s Choices: An Introduction to Women’s Studies)等,非常值得翻译。
38. [美]罗娜·马西亚·菲尔兹(Rona Marcia Fields, 1932–2016),心理学家、女性主义者和作家,专攻后殖民研究和儿童心理学。专著:《烈士》(Martyrdom: The psychology, theology, and politics of self-sacrifice, 2004),《A society on the run: A psychology of Northern Ireland》(1973),《北爱尔兰:被包围的社会》(Northern Ireland: Society under Siege, 1980),《The Palestinian Suicide Bomber》(2002)等,值得翻译。
39. [美]梅尔娜·M·韦斯蔓(Myrna M. Weissman, 1935—),也译为“默纳·韦斯曼”,哥伦比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内科及外科医学院流行病学及精神医学教授.也是纽约州立精神医学院临床及基因流行病学部门主任。她是一位流行病学家,以研究精神疾病的流行率和精神流行病学而闻名,因为这与焦虑和情绪障碍的发病率和风险有关。她有许多有影响力的作品,包括父母抑郁症对孩子影响的纵向研究。她在1994年被美国国家医学院联合授予罗达和伯纳德·萨纳特国际精神健康奖。1996年获得了美国精神病理学协会设立的约瑟夫·祖宾奖,以表彰对精神病理学研究的重大贡献。韦斯曼与同事合作开创了针对抑郁症的人际心理治疗方法(Interpersonal Psychotherapy, IPT)。IPT在手册中定义,目前已有140多个临床试验、大量过渡和调整。已翻译作品:《人际心理治疗理论与实务》(Comprehensive Guide to Interpersonal Psychotherapy, 2000, 2010译)。待翻译:《抑郁症的人际心理治疗》(Interpersonal Psychotherapy of Depression:A Brief,Focus,Specific Strategy, 1984),《抑郁青少年的人际心理治疗》(Interpersonal Psychotherapy for Depressed Adolescents)等。
40. [英]安妮·特瑞斯曼(Anne Marie Treisman, 婚前名Taylor, 1935– 2018),认知心理学家,研究了视觉注意力、物体感知和记忆。 她最有影响力的思想之一是注意力的特征整合理论(Feature Integration Theory of Attention),该理论于 1980 年首次发表。Treisman 曾在牛津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普林斯顿大学任教。 她指导的著名博士后研究员包括 Nancy Kanwisher 和 Nilli Lavie。在她漫长的职业生涯中,特瑞斯曼从实验和理论上定义了如何选择和整合信息以形成指导人类思想和行动的有意义的对象的问题。至少存在一本写她的传记。她的论著:《注意,空间与行为》(Attention, Space and Action, 1999)。
41. [美]卡洛尔·吉莉根(Carol Gilligan, 1936—),女性主义者,伦理学家,心理学家,护理伦理的创始人,以研究伦理社区和伦理关系而闻名。吉利根是纽约大学人文与应用心理学教授,2009年之前一直是剑桥大学性别研究中心和耶稣学院的客座教授。她以《不同的语音:心理学理论与女性的发展》(In A Different Voice: 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Women’s Development, 1982,译版2002)一书闻名,该书批评了劳伦斯·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1996年,《时代》杂志将她列为美国25位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至少存在两本写她的传记。其它豆瓣可见作品:《Why Does Patriachy Persist?》(2018),《The Birth of Pleasure: A new Map of Love》(2003)等,非常值得翻译。
42. [美]罗达·昂格尔(Rhoda Kesler Unger,1939-2019),女性主义心理学家,以其在心理学领域女性行动主义的前沿地位而闻名。她坚定地致力于促进社会内部的社会正义和科学界的女性。她在蒙特克莱尔州立学院(Montclair State College)担任了近三十年的心理学教授,退休后成为布兰迪斯大学(Brandeis University)妇女研究中心(Women‘s Studies Research Center)的常驻学者。她是女性心理学协会(AWP)、女性心理学协会和社会问题心理学研究协会(SPSSI)的先驱人物。 专著:《女性与性别心理学手册》(Handbook of the Psychology of Women and Gender)(2004),《抵制的性别:女性心理学的25年》(Resisting Gender:Twenty-Five Years of Feminist Psychology, 1998),《女性,性别与社会心理学》(Women, Gender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14),非常值得翻译。
43. [美]娜奥米·韦斯坦(Naomi Weisstein,1939-2015),认知心理学家、神经科学家、作家和心理学教授,激进的女性主义者,并用喜剧和摇滚音乐来传播自己的观点和意识形态,她还是美国科学促进协会和美国心理学会(APS)的成员。专著:《Psychology Constructs the Female》(1971),文集:《先锋视觉神经科学》(Pioneer Visual Neuroscience: A Festschrift for Naomi Weisstein),非常值得翻译。
44. [美]阿莉·拉塞尔·霍赫希尔德(Arlie Russell Hochschild,1940-),社会心理学家,作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学荣誉教授,长期关注人类情感,她认为这些情感是道德信仰、实践和社会生活的基础。她通过将私人麻烦和公共问题联系起来,创造性地首先提出“情绪劳动”(Emotional Labor)的概念,指出,“情感的表达和管理是社会过程。人们的感受和表达取决于社会规范、一个人的社会类别和地位以及文化因素。” 她在2021年被选入美国哲学学会,也是各种社会学学会的成员,如美国社会学协会、美国老年学会、社会学研究协会、社会女性社会学家和美国教师联合会。已翻译作品:《职场妈妈不下班》(The Second Shift: Working Families and the Revolution at Home, 2021译,豆瓣9.0分),《故土的陌生人》(Strangers in Their Own Land: Anger and Mourning on the American Right, 2016, 2020译, 豆瓣8.4分),《心灵的整饰》(The Managed Heart: Commercialization of Human Feeling, 2020译, 豆瓣8.4分),《我们如何捍卫私人生活》(The Outsourced Self, 2014译);仍有许多作品待翻译,如《第二次转变》(The Second Shift)、《时间的束缚》(The Time Bind)等。
45. [美]菲利斯·切斯勒(Phyllis Chesler,1940-),作家、心理治疗师,史坦顿岛学院(CUNY)心理学和女性研究名誉教授,著名的第二波女性主义心理学家,著有18本书,包括畅销书《女人与疯狂》(Women and Madness, 1972)、《怀孕:母亲的日记》(With Child: A diary of Motherhood, 1979)和《喀布尔的美国新娘:回忆录》(An American Bride in Kabul, 2013)。她的作品探讨了关于性别、精神疾病、离婚和儿童监护、代孕、第二波女性主义、色情、卖淫、乱伦和暴力侵害妇女等诸多话题。更多豆瓣可见作品:《给年轻的女性主义者的信》(Letters to a Young Feminist, 1999),《女人何苦为难女人》(Woman’s Inhumanity to Woman)等。值得翻译。
46. [美]乔伊·D·奥索夫斯基(Joy D.Osofsky, 约1940—),犹太人,临床和发展心理学家,她以研究婴儿心理健康、婴幼儿的抚养方式、以及接触创伤事件和暴力后的影响而闻名。她的一些著名工作考察了卡特琳娜飓风的后果,破碎家庭中抚养的孩子的经历,以及新冠肺炎大流行对社区的影响。她是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医学院儿科、精神病学和公共卫生教授,也是儿科精神卫生科科长,也是路易斯安那州州立大学新奥尔良健康学院芭芭拉·勒曼儿童福利教授。论著:《暴力社会中的儿童》(Children in a Violent Society, 1997),《幼儿与创伤:干预及治疗》(Young Children and Trauma: Intervention and Treatment, 2004),《治疗创伤后的婴幼儿》(Treating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Impacted by Trauma: Interventions That Promote Healthy Development),《创伤后少儿的临床治疗》(Clinical Work with Traumatized Young Children, 2011)等,非常值得翻译。
47. [英]朱丽叶·米歇尔(Juliet Mitchell, 1940—),精神分析学家,女性主义,教授,作家,专著:《Psychoanalysis and feminism: A radical reassessment of Freudian psychoanalysis》(2000),《最持久的革命》(The Longest Revolution, 1966),《女人的财富》(Woman’s Estate, 2015),《疯狂的男人与美杜莎》(Mas Men and Medusas, 2008)等。非常值得翻译。写她的传记:Columba Sara Evelyn的《Juliet Mitchell: Socialist Feminism, Psychoanalysis, College, Cambridge,University of Cambridge, Britsh Psychoanalytic Council》。
48. [巴西]玛丽亚·海伦娜·苏萨·帕托(Maria Helena Souza Patto,1942—),心理学家,以其在学校和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工作而闻名。她是圣保罗大学心理学研究所的名誉教授,在2004年至2008年间担任该研究所所长。她主要以对巴西学校失败的研究而闻名,1990年出版的《学校失败的产生》(A Produ??o do Fracasso Escolar)被认为是巴西心理学的经典著作。另有论著:《学校心理学导论》(Introdu??o à psicologia escolar, 1981),《改造学校的包容性实践》(Práticas inclusivas em escolas transformadoras: acolhendo o aluno-sujeito)等,我认为这些对我们来说也非常有启发性。
49. [美]勒诺尔·埃德娜·沃克 (Lenore Edna Walker, 1942),心理学家,她创立了家庭暴力研究所,记录了虐待的循环,并撰写了《受虐妇女》(The Battered Woman),该书于 1979 年出版,并因此获得了当年的杰出媒体奖。她是第一个讲“女性主义心理治疗”的人,在1985年出版了《女性主义心理治疗手册》(Handbook of Feminist Therapy),在1987 年入选科罗拉多女子名人堂。更多论著:《受虐女性综合征》(The Battered Woman Syndrome, 1984),《被虐待的女人:幸存者治疗方法》(The Abused Woman: A Survivor Therapy Approach),《女性与精神健康政策》(Women and Mental Health Policy, 1984),《法医心理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Forensic Psychology: Clinical and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等,非常值得翻译。
50. [美] 玛莎·M·林纳涵(Marsha M. Linehan,1943-),心理学家,作家,辩证行为疗法(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DBT)的创始人,这是一种将行为科学与接受和正念等概念相结合的心理疗法。她是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心理学名誉教授、精神病学和行为科学助理教授以及行为研究和治疗诊所主任。她的主要研究是边缘人格障碍、行为模型在自杀行为中的应用以及药物滥用。被认为是心理健康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两位“临床创新者”之一。已翻译作品:《DBT技巧训练手册》(豆瓣8.8分),待翻译作品《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回忆录》(Building a Life Worth Living : A Memoir, 2020, 豆瓣9.7分),《治疗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训练手册》(Skills Training Manual for Treating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1993),《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Behavioral Treatment of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1993)等。
51. [美]盖尔·伊丽莎白·怀娅特(Gail Elizabeth Wyatt,1944—),临床心理学家,性治疗师,女性主义心理学家,研究性别暴力,具体地,她研究了双方同意和虐待性关系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制定符合文化的措施而闻名。她是罗纳德·里根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中心精神病学和生物行为科学教授,是加利福尼亚州第一位获得心理学执业许可证的非裔女性,也是第一位被任命为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正教授的非裔女性。论著:《被偷走的女人:找回我们的性福与生命》(Stolen Women: Reclaiming Our Sexuality, Taking Back Our Lives, 1997),《性虐与自愿性行为》(Sexual Abuse and Consensual Sex: Women’s Developmental Patterns and Outcomes, 1993),《对莫名其妙的性行为说不》(No More Clueless Sex, 2003)等,非常值得翻译。
52. [美]多萝西·里德尔(Dorothy Riddle,1944-),生于加拿大,心理学家、女性主义者和经济发展专家,首先编制了里德尔恐同症量表(Riddle Homophobia Scale),并发表了许多关于女性研究、恐同症、服务和形而上学的论文及论著,包括论文《Psychotherapy with Lesbians》,《Relating to Children: Gays as role Models》及论著《Principles of Abundance for the Cosmic Citizen: Enough for Us All》、《Positive Harmlessness in Practice》、《Service-Led Growth: The Role of the Service Sector in World Development》等。
53. [美]秦琼柳(Jean Lau Chin,1944—2020),华裔,临床心理学家,因其在领导力多样性、心理健康护理文化能力、女性问题和女权主义方面的工作而闻名。她是阿德尔菲大学戈登·F·德纳心理学学院的心理学教授和前院长,也是第一位在马萨诸塞州获得执照的亚裔美国心理学家。秦琼柳担任了2003年美国心理协会(APA)第35分部女性心理学会会长。2020年,女性心理学会设立了Jean-Lou Chin早期职业专业奖,以表彰亚太裔美国女权主义者在领导力、学术学术和社区实践方面的贡献。论著:《偏见与歧视心理学》(The Psychology of Prejudice and Discrimination, 2004),《Learning From My Mother's Voice : Family Legend And The Chinese American Experience》(2005),《思维与行为的多样性》(Diversity in Mind and in Action, 2009)等,非常值得翻译。
54. [美]桑德拉·贝姆(Sandra Ruth Lipsitz Bem, 1944 - 2014),心理学家,以其在双性人和性别研究方面的工作而闻名。 她在性别角色、性别两极分化和性别刻板印象方面的开创性工作直接为美国女性带来了更平等的就业机会。论文:《Gender Schema Theory: A Cognitive Account of Sex Typing》(1981),《On the Utility of Alternative Procedures for Assessing Psychological Androdyny》(1977),《Androgyny and Gender Schema Theory: 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Integration》(1985)。
55. [美]伊丽莎白·F·洛夫特斯(Elizabeth F. Loftus,1944—),心理学家,提出了错误信息效应、错误记忆,并对恢复记忆疗法提出了批评意见。她的研究包括措辞对汽车事故感知的影响、“迷失在商场”的技巧以及通过使用虚假记忆操纵食物偏好。在1997年开始的无名尸案中,她对最初研究的背景和有效性表达了严重的担忧。她还担任过怀疑调查委员会的执行委员会成员,并在英国心理学会2011年年度会议上担任主旨发言人。除了她的科学工作外,她还为300多个法庭案件中的律师提供了专家证词或咨询。Jennifer Delmhorst Berton撰写了她的传记。论著:《辩方证人:一个心理学家的法庭故事》(Witness for the Defense, 2012译),《目击者证词》(Eyewitness Tetomony, 2022译),《压抑记忆的神话:虚假记忆》、(The Myth of Repressed Memory: False Memories & Allegations of Sexual Abuse, 2010译)等。
56. [意大利]多纳塔·弗朗西斯卡托(Donata Francescato,1944 —),社区心理学家,因其在性别角色、公社以及个人和组织赋权方面的工作而在学术界和媒体界享有盛誉。 她在社区心理学方面的工作导致该学科于 1985 年被认可为意大利大学的必修科目,在这些大学中,心理学被作为主要科目教授。她曾是罗马大学社区心理学的全职教授,退休后成为ASPIC(Associazione per lo Sviluppo Psicologico dell'Individuo e della Comunità,个人和社区心理发展协会)研究生院临床社区心理学和心理治疗专业的科学主任。论著:《社区心理学》(Psicologia di comunità, 1989),《社区心理学基础:原则、工具和范围》(Fondamenti Di Psicologia Di Comunità: Principi, Strumenti, Ambiti Di Applicazione),《笑是一件严肃的事:笑声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Ridere è una cosa seria. L'importanza della risata nella vita di tutti i giorni)等。
57. [法]格拉迪斯·斯温(Gladys Swain, 1945-1993),精神病学家,今天因其关于法国精神病史的书和对米歇尔·福柯关于西方文明对疯狂态度变化的观点的批评而闻名,最著名的作品是《疯狂的主题》(1977年)、《与傻瓜的对话》(Dialogue avec l'insensé - A la recherche d'une autre histoire de la folie, 1994)和《真正的查尔科特》(Le vrai Charcot, 1997)。她在哲学层面上提出了对福柯的观点的补充与批评。目前作品都无中译版。其它豆瓣可见作品:《Madness and Democracy : The Modern Psychiatric Universe》,《人文精神的实践:亚洲制度与民主革命》(La pratique de l'esprit humain : L'institution asilaire et la révolution démocratique)等。
58. [美]露西亚·阿尔比诺·吉尔伯特(Lucia Albino Gilbert, 约1945—),心理学家,以研究性别平等和女性主义心理学而闻名,她特别关注女性的职业发展和双职业家庭。她是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教育心理学名誉教授和圣克拉拉大学心理学名誉教授。她于2012年获得了莱昂娜·泰勒奖,并发表了关于女性追求职业的获奖感言。于2011年获得斯特里克兰·丹尼尔杰出导师奖,1998年获得了妇女心理学会颁发的卡罗琳·谢里夫奖,1989年获得了约翰·霍兰德职业和人格研究杰出成就奖。论著:《双职工,单家庭》(Two Careers, One Family, 1993),《双职工家庭中的男性福利》(Men in Dual-career Families Present Realities and Future Prospects)等,非常值得翻译。
59. [美]帕特丽夏·麦肯西·克里滕登(Patricia McKinsey Crittenden,1945—)心理学家,以其在依恋理论和科学发展方面的工作、在发展精神病理学领域的工作以及创建依恋和适应的动态成熟模型(DMM)而闻名。与其他依恋理论相比,DMM强调依恋策略的有组织的自我保护功能(而不是无序)和适应危险环境的优势(而不是安全性)。DMM比任何其他基于附件的模型更详细地描述了自我保护策略和信息处理模式。克里滕登开发了一套贯穿一生的依恋科学评估,可用于研究、法医和临床环境。论著:《依恋与家庭治疗》(2020译, 豆瓣8.4分)。
60. [美]莎伦·布雷姆(Sharon Stephens Brehm, 1945—2018),心理学家,曾担任美国心理协会(APA)主席。她是堪萨斯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印第安纳大学布卢明顿分校校长。她曾提出爱情心理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与同事合作创作了《亲密关系》(Intimate Relationships, 有多个译本)。Sharon是《亲密关系》的第一作者,与Susan Campbell及两位男性合作了此书,但在Sharon离世后,两位男性立即联名推出了新一版本的《亲密关系》,我认为这是对逝者及对整个女性群体的恶性犯罪。Sharon的另一部作品:《心理反应:自由与控制理论》(Psychological Reactance: A Theory of Freedom and Control, 1981)尚无中文版。
61. [美]桑德拉·堂格莉(Sandra Schwartz Tangri, 约1945—),女性主义心理学家,论著:《Women And Achievement: Social And Motivational Analyses》,论文:《Determinants of Occupational Role Innovation Among College Women》,《性骚扰理论》(Theories of Sexual Harassment, 1997),《A feminist perspective on some ethical issues in population programs》(1976)等,值得翻译。
62. [英]苏珊·M·约翰逊(Susan M. Johnson, 约1945—),又名“苏·约翰逊(Sue Johnson)”,情绪聚焦疗法(EFT)创始人,情绪取向伴侣治疗学派的创建者,美国心理学会"年度家庭心理学家奖"获得者,美国婚姻与家庭治疗学会"杰出婚姻与家庭治疗贡献奖"获得者,是加拿大安大略省渥太华大学临床心理学名誉教授,圣地亚哥联合国际大学婚姻和家庭治疗项目杰出研究教授,以及国际情感治疗中心主任。著有《依恋亲密关系:伴侣沟通的七种EFT对话》(Hold Me Tight:Seven Conversations for Lifetime of Love, 豆瓣8.4分),《依恋与情绪聚焦治疗》(Attachment Theory in Practice: Emotionally Focused Therapy (EFT) with Individuals, Couples, and Families, 2020译,豆瓣8.4分),《情绪聚焦夫妻治疗》,《创伤幸存者情绪聚焦夫妻治疗》等专业著作,以及《爱的感觉》等大众读物。
63. [美]杰西卡·本雅明(Jessica Benjamin, 1946—),女性主义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以其对精神分析和社会思想的贡献而闻名。她是关系精神分析、主体间性理论、性别研究和女权主义领域的原创贡献者之一,她以其在人类发展和社会政治舞台上的“承认”(Recognition)理念而闻名。专著:《Recognition Theory, Intersubjectivity and the Third》(2017),《The Bonds of Love》(1988),《Shadow of the Other》(1997),非常值得翻译。
64. [美]凯·雷德菲尔德·贾米森(Kay Redfield Jamison,1946-),临床心理学家,作家,研究重点是双相情感障碍。她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情绪障碍和精神病学达利欧教授,也是圣安德鲁斯大学的名誉英语教授。已翻译作品:《躁郁之心:我与躁郁症共处的30年》(An Unquiet Mind: A Memoir of Moods and Madness, 2013译,豆瓣8分),《天才向左,疯子向右 : 躁郁症与伟大的艺术巨匠》(2013译),待翻译作品:《Touched with Fire : Manic-Depressive Illness and the Artistic Temperament》(1996),《骤然而至的黑夜:理解自杀》(Night Falls Fast: Understanding Suicide, 2000),《活力四射:对生活的激情》(Exuberance : The Passion for Life, 2005)。
65. [美]米歇尔·里特蔓(Michele Dee Klevens Ritterman, 1946—),临床心理学家,家庭治疗师,她出版了第一本系统整合家庭治疗和催眠疗法的书《在家庭治疗中使用催眠》(Using Hypnosis in Family Therapy, 1983)。她也以其在政治酷刑幸存者及其家人方面的专业知识而闻名。她是一位多产的作家,其作品已被翻译成西班牙语、德语、意大利语和法语。她首先研究了作为一种症状的“恍惚状态”,并使用反诱导与催眠序列来对之进行治疗。近年来,里特曼在国内和国际上就催眠与家庭治疗相结合进行演讲,尤其是反对政府创造的社会暴力以及对心理干预的滥用。她还讲授遭受酷刑的家庭的生存技巧。其它作品:《女人的智慧》(Woman’s Wisdom, 2007),《女人之道》(The Tao of a Woman, 2009),《围困中的希望》(Hope Under Siege: Terror and Family Support in Chile, 1991)等,值得翻译。
66. [哥斯达黎加]米尔塔·冈萨雷斯·苏亚雷斯(Mirta González Suárez,1948-),女性主义社会心理学家,小说家,哥斯达黎加大学的名誉心理学教授,曾在那里从事女性研究和政治心理学研究。小说《带着微笑的犯罪》(Crimen con sonrisa)于2013年获得了国家文学奖,小说《La gobernadora》(2016)获得了哥斯达黎加国立大学颁发的“UNA palabra”奖,小说《独立》获得了“Juegos Florales Hispanoamericanos de Quetzaltenago 2021”奖。专著:《教育性别歧视:哥斯达黎加歧视》(El sexismo en la educación: la discriminación cotidiana, 1990)等。值得翻译。
67. [法]玛丽-弗朗斯·伊里戈扬(Marie-France Hirigoyen, 1949—),心理学家,医学博士,法国精神分析学家、心理治疗师、被害人学(Victimology)专家,专攻精神暴力行为,是第一个提出“精神虐待”概念的人,主要研究职场上的精神虐待。她曾数次作为嘉宾出现在法国的电视节目上,并积极推动法国针对职场和家庭内部精神暴力的立法进程。作品:《冷暴力》(Le harcèlement moral, la violence perverse au quotidien, 1998)的主题为情感操纵,首次全面探讨人际关系中的精神虐待行为,深入剖析冷暴力的各种表现形式与危害。
68. [美]艾丽西亚·利伯曼(Alicia F. Lieberman, 约1950),儿童心理学家,关注创伤治疗,是Irving B.Harris婴儿心理健康捐赠主席、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精神病学系教授兼学术事务副主席、旧金山总医院儿童创伤研究项目主任。她负责早期创伤治疗网络,该网络是国家儿童创伤压力网络的中心。她目前是“零到三:国家婴儿、幼儿和家庭中心”(Zero to Three:the National Center for Babies,Toddlers and Families)的董事会主席,也是国内外政府机构和私人基金会的顾问。已翻译作品:《婴幼儿的情绪世界:建立原生家庭中的安全关系》(the Emotional Life of the Toddler, 2022译)。其作品既适合临床工作人士,也适合父母、教师与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有兴趣的任何人。待翻译作品:《婴幼儿的心理治疗:修复压力和创伤对早期依恋的影响》(Psychotherapy with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2008),《不要打我妈妈:与家庭暴力的年轻目击者进行儿童家长心理治疗手册》(Don’t Hit My Mommy, 2005),《创伤后少儿的临床治疗》(Clinical Work with Traumatized Young Children, 2011),《早年丧母:治疗婴儿和幼儿期的创伤性丧亲》(Losing a Parent to Death in the Early Years)等。
69. [美] 芭芭拉·L·博纳(Barbara L. Bonner, 约1950—),临床心理学家,青少年性犯罪专家,俄克拉荷马大学医学院CMRI/Jean Gumerson捐赠主席和儿科教授,俄克拉何马大学健康科学中心儿童虐待和忽视中心主任。她以研究被虐待儿童的评估和治疗、预防因忽视而导致的儿童死亡以及治疗有问题性行为的儿童和青少年而闻名。她在2014年获得美国心理学协会教育和培训应用杰出贡献奖,获奖理由是“她通过培训无数专业人员成为虐待儿童领域的领导者,领导建立了全国最受尊敬的虐待儿童研究中心之一,并指导了一个关于虐待儿童问题的跨学科培训项目,以改善全世界儿童生活的热情决心”。论著:《行动起来》(Taking Action: Support for Families of Adolescents with Illegal Sexual Behavior)非常值得翻译。
70. [美]莱斯莉·塞博(Leslie Sebba, 约1950—),儿童心理学家,犯罪心理学家,被害人学家,《第三方:受害人与司法系统》(Third Parties: Victims And The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1996)是介绍被害人学的早期作品,凝结了Leslie二十多年研究的心血,值得翻译。另有作品:《儿童权益与传统价值观》(Children’s Rights & Traditional Values)
71. [美]西尔维娅·布林顿·佩雷拉(Sylvia Brinton Perera, 约1950—),女性主义心理学家,心理治疗师,荣格分析师。专著:《Dreams, a Portal to the Source》(2013),《Descent to the Goddess: A Way of Initiation for Women》(1083),《替罪羊情结》(The Scapegoat Complex: Toward a Mythology of Shadow and Guilt, 1985),《Celtic Queen Maeve and Addiction: An Archetypal Perspective》(2001)等,非常值得翻译。
72. [意大利]西尔维亚·卡奈托(Silvia Sara Canetto, 约1950—),心理学家,以研究与自杀行为、衰老和生命终结相关的多样性问题(包括性别、性取向和社会经济地位)而闻名。她是科罗拉多州立大学(CSU)应用社会健康心理学和咨询心理学教授,美国老年学会心理科学协会的会员,以及美国心理协会(APA)(妇女心理学会、国际心理学学会、咨询心理学学会、创伤心理学学会、成人发展和老龄化学会以及男性和男性心理研究学会)。 论著:《女性与自杀行为》(Women and Suicidal Behavior),《自杀学综述》(Review of Suicidology 2000),论文:《The Gender Paradox in Suicide》(1998),《Meanings of gender and suicidal behavior during adolescence》等。值得翻译。
73. [英]苏珊·布拉克莫(Susan Jane Blackmore, 1951—),社会心理学家,作家、讲师、怀疑论者,死亡学家,也是普利茅斯大学的客座教授。她的研究领域包括模因学、副心理学、意识,作品:《模因机器:它们如何操纵我们,又怎样创造文明》(The Meme Machine, 2022译),《破解意识之谜:通识读本》(2013译),《人的意识》(Consciousness: An Introduction, 2011, 2021译),《迷因:基因和迷因共谋的人类心智和文化演化史》(2021译),《Ten Zen Questions》(2009),《In Search of the Light: The Adventures of a Parapsychologist》(1996),《Dying to Live: Science and the near-death Experience》(1993)等。
74. [美]琼·C·威廉姆斯(Joan C. Williams, 1952—),女性主义法学家、心理学家,她的工作重点是女性在工作场所面临的问题。她目前担任工作生活法中心的创始董事,也是加州大学黑斯廷斯法学院的杰出法学教授,还为《哈佛商业评论》博客、《赫芬顿邮报》和《今日心理学》博客撰稿。豆瓣可见作品:《What Works for Women at Work : Four Patterns Working Women Need to Know》,《White Working Class : Overcoming Class Cluelessness in America》,《Unbending Gender: Why Family and Work Conflict and What To Do About It》等,非常值得翻译。
75. [美]苏珊·塔夫斯·菲斯克(Susan Tufts Fiske,1952-),社会心理学家,以研究社会认知、刻板印象和偏见而闻名。她领导普林斯顿大学的群体间关系、社会认知和社会神经科学实验室。她的理论贡献包括提出刻板印象内容模型、矛盾性别歧视理论、权力控制理论和印象形成的连续体模型。论著:《社会认知学习指南》(Studyguide for Social Cognition),《社会神经科学》(Social neuroscience: Toward understanding the underpinnings of the social mind, 2011),《行为与脑科学中的伦理挑战》(Ethical Challenges in the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2015)等。值得翻译。
76. [美]苏珊·威辛克(Susan Weinschenk, 1953—),行为科学家,用户体验专家,人机交互设计专家,创立了威辛克研究所。已翻译作品:《了解「人」,你才知道怎麼設計! : 洞悉設計的100個感知密碼》(100 things Every Designer Needs to Know About People, 2011译,豆瓣8.4分),《無形的操控 : 心理學家教你七種方法讓人甘心聽你的》(How to Get People to Do Stuff: Master the Art and Science of Persuasion and Motivation, 2013, 2013译),《见面设计心理学》(Neuro Web Design: What Makes Them Click?, 2009原版豆瓣8.1分,2013译)。
77. [美]玛利亚·路得(Maria P. P. Root, 1955—),临床心理学家、教育家和公共演说家。她的工作领域包括多种族家庭、多种族身份、文化能力、创伤、工作场所骚扰和饮食失调。她出版了第一本关于混血儿的当代著作,并制定了种族混血儿的权利法案。美国人口普查在审议中提到了她的两个文本,导致 2000 年人口普查的种族问题采用“检查一个或多个种族”的格式。她也是较早提出“女性主义心理治疗”的人之一。1997 年,她因对公共利益心理学的杰出贡献而获得美国心理学会 (APA) 奖。她于 2011 年与别人共同创办了《批判混血研究杂志》。论著:《女性主义心理治疗中的多样性与复杂性》(Diversity and Complexity in Feminist Therapy, 1990),《爱的革命》(Love’s Revolution),《混血体验》(The Multiracial Experince)等,值得翻译。
78. [美]斯蒂芬妮·希尔兹 (Stephanie A. Shields, 约1955—),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心理学与女性学教授。论著:《用心说话:情绪的性别与社会含义》(Speaking from the heart: Gender and the social meaning of emotion, 2002),《Magda B. Arnold’s Contributions to Emotional Research and Theory》,论文:《Gender: An Intersectionality Perspective》(2008),《The Body Esteem Scale: Multidimensional Structure and Sex Differences in a College Population》(1984)等。值得翻译。
79. [美]玛扎琳·巴纳吉(Mahzarin Rustum Banaji, 1956—),哈佛大学印度裔美国心理学家,以提出种族、性别、性取向和其他因素的“内隐偏见”(Implicit Bias)概念而闻名。至少有两本关于她的传记。她的专著:《好人怎么会干坏事?:我们不愿面对的隐性偏见》(Blindspot: Hidden Biases of Good People, 2013, 2015译),《Perspectivism in Social Psychology : The Yin and Yang of Scientific Progress》(2004),《Navigating the Social World》(2013),
80. [美]娜莉尼·安芭迪(Nalini Ambady, 1959–2013),印度裔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也是非言语行为和人际感知方面的领先专家。她是第一位在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任教的印度人。重要研究成果是对“薄片判断”(Thin Slice Judgements)的概念的广泛研究。在斯坦福大学任教期间,她创建了SPARQ中心,并一直致力于该中心的建设,直到2013年因白血病去世。她的死引发了全球增加南亚骨髓登记数量的运动。专著:《社会视野的科学》(The Science of Social Vision, 2010),《第一印象》(First Impressions, 2008),《行动中的共识》(Shared Minds in Motion: Dynamic Nonverbal Behavior and Social Influence, 2012)等。值得翻译。
81. [美]黛博拉·托尔曼(Deborah L. Tolman, 约1960—),发展心理学家,也是SPARK(Sexualization Protest: Action, Resistance, Knowledge, 性化抗议:行动、抵抗、知识)的联合创始人。她创作了《欲望的困境:少女谈论性》(Dilemmas of Desire: Teenage Girls Talk about Sexuality, 2005),该书被心理学女性协会授予2003年杰出图书奖,另有作品:《女人,女孩与心理治疗》(Women, Girls, and Psychotherapy : Reframing Resistence, 1991)及合著作品《从主体到主体性》(From Subjects to Subjectivities, 2000),非常值得翻译。
82. [英]艾薇尔·莱蒙(Averil Leimon, 约1960—),领导心理学家,执行教练,作家,首批在积极心理学学术领域获得资格的英国心理学家之一,关注女性的领导力。她也是商业咨询公司White Water Group的联合创始人。作品:《傻瓜的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 for Dummies),《指导女性领导》(Coaching Women to Lead, 2010),《基本商业教练》(Essential Business Coaching, 2005)等,值得翻译。
83. [美]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Barbara Lee Fredrickson,1964-),社会心理学家,主要研究情绪与积极心理学以及生理心理学。她是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心理学系教授,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积极情绪和心理生理学实验室(PEPLab)的首席研究员。她提出了“积极情绪的拓宽与建设理论”(Broaden-and-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认为积极情绪会导致新奇、膨胀或探索性的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行为会产生有意义的长期资源,如知识和社会关系。已翻译作品:《积极情绪的力量》(Positivity: Top-Notch Research Reveals the 3-to-1 Ratio That Will Change Your Life, 2009, 2010/2021译),《爱的方法》(Love 2.0, 2013, 2014译),《爱是什么》(Love 2.0, 2013, 2020译),待翻译:《在联结的瞬间找到幸福与健康》(Finding Happiness and Health in Moments of Connect, 2013),《Updated thinking on the Positivity Ratio》(2013)等。
84. [美]玛丽?艾伦?奥图尔(Mary Ellen O’Toole, 约1965—),行为学家,曾在FBI行为分析部(BAU)任职14年,堪称“FBI行为分析第一人”,在处理各种极端案件的过程中,她发现人们内心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致命盲点”,以至于对生活中潜在的危险视而不见,甚至视为理所当然。她说,那种看上去能未卜先知的读心术是靠不住的。我们所做的是就解读人的行为,由此获得深刻的洞察。已翻译论著:《FBI行为分析学》(Dangerous Instincts, 2013译, 2015译名“FBI行为识别术”),待翻译《The School Shooter: A Threat Assessment Perspective》(2009),论文《致命猎手:精神病,虐待狂与理智》(Lethal Predators: Psychopathic, Sadistic, and Sane, 2003)。
85. [意大利]安娜·柏吉(Anna M. Borghi, 约1965—),认知心理学家,以其对具体认知和具体语言理解的研究而闻名。她是罗马萨皮恩扎大学心理学副教授,也是意大利研究理事会认知科学与技术研究所的副研究员。专著:《Words as Social Tools : An Embodied View on Abstract》(2014),《Scienze della mente》,论文:《Embodied Cognition: Una nuova psicologia》,《Embodied cognition and beyond: Acting and sensing the body》等。值得翻译。
86. [以色列]妮莉·拉薇(Nilli Lavie, 约1965—),有英国-以色列双重国籍的学者、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是伦敦大学学院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Institute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的心理学和脑科学教授兼注意力和认知控制实验室主任,并当选为英国学院、美国心理学会、皇家生物学会和英国心理学会的院士。她是英国实验心理学学会的名誉终身会员,因为40年来关于信息处理中的角色注意力的辩论提供了解决方案而闻名,并且是注意力、知觉和认知控制的知觉负载理论的创造者。论文:《知觉负载是选择性注意的前提》(Perceptual load as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selective attention, 1995), 《分心还是困惑?:有负载时的选择性注意》(Distracted and confused?: Selective attention under load, 2005),《选择性注意与认知控制的负载理论》Load theory of selective attention and cognitive control(2004)等。
87. [斯洛文尼亚]阿伦卡·祖潘契奇(Alenka Zupan?i?,1966-),哲学家,精神分析理论家,工作重点是精神分析和大陆哲学,并在其中加入女性主义的视角。她与姆拉登·多拉尔(Mladen Dolar)和斯拉沃吉·齐泽克(Slavoj?i?ek)一起,促成了充满政治色彩的拉康精神分析在北美(和欧洲)的流行。论著颇多,包括:《What is Sex》(2017),《喜剧精神》(Der Geist der Kom?die : morale proviso ire, 2014),《任其腐化:安提戈涅的视差》(Let Them Rot: Antigone’s Parallax),《Objective Fictions : Philosophy, Psychoanalysis, Marxism》,《The Odd One in: On Comedy》(2008),《Ethics of the Real: Kant, Lacan》等,非常值得翻译。
88. [中]徐绯(Fei Xu, 1969),生于北京,发展心理学家和认知科学家,目前是心理学教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伯克利早期学习实验室主任。她的研究重点是认知和语言发展,从婴儿到少儿期。作品:《Large number discrimination in 6-month-old infants》,《Word Learning as Bayesian Inference》(2007),《Number Sense in Human Infants》等。
89. [澳大利亚]卡西亚·科斯洛斯卡(Kasia Kozlowska, 约1970—),心理学家,研究课题:家庭治疗,工作治疗等。论著:《依恋与家庭治疗》,论文:《The developmental origins of conversion disorders》(2007),《Conversion disorder in Australian pediatric practice》(2007),《The Network Perspective: An Integration of Attachment and Family Systems Theories》(2002)等。
90. [法]玛丽卡·莫伊塞夫(Marika Moisseeff, 约1970—),社会人类学家,精神病学家。她对性别和生育、启蒙仪式、青年、亲子关系以及整个土著社会和文化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她目前是CNRS的研究主管,除了她的科学工作外,她还写了一篇关于“外星人是科幻小说中的一种侵入性生殖力”( Aliens as an Invasive Reproductive Power in Science Fiction)的文章,除其他外,讨论了“外星人”怀孕的生殖文化和寄生性质。作品:《南澳大利亚的一个土著村庄》(Aboriginal Village in South Australia. A Snapshot of Davenport. Canberra, 1999),《一条充满崇拜对象的漫长道路:阿兰达启蒙周期》(Un long chemin semé d'objets cultuels: le cycle initiatique aranda, 1995)。
91. [美]罗宾·斯特恩(Robin Stern, 约1970—),心理学家,耶鲁大学的精神分析学家、耶鲁情绪智力中心副主任、耶鲁儿童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现任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师。她的研究包括研究感恩及其对治愈的影响,以及研究美国学生的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的影响。论著:《我以为都是我的错:那些在亲密关系中无所不在的情感操纵》(The Gaslight Effect: How to Spot and Survive the Hidden Manipulation Others Use to Control Your Life, 2007, 译于2018,其主题“煤气灯效应”现在被广泛讨论,值得再翻译为简体中文版)。待翻译作品:《重生计划》(Project Rebirth: Survival and the Strength of the Human Spirit from 9/11 Survivors, 2011),《理解教室里的情绪》(Understanding Emotions in the Classroom: Differentiating Teaching Strategies for Optimal Learning, 2004)。非常值得翻译。
92. [美]琼·库克(Joan Littlefield Cook, 1970—),儿童心理学家,论著:《World of Children Value Pack》(2007),《The World of Chilren》(2006),《儿童发展心理学》(Child Development, 中文版豆瓣评分8.6)等。
93. [美]莎拉·梅迪尼克(Sara C. Mednick,约1970—),心理学家,睡眠专家,豆瓣可见作品:《Take a Nap! Change your Life》(2007),其它作品:《The Power of the Downstate: Recharge Your Life Using Your Body's Own Restorative Systems》,论文:《Sleep-dependent learning: a nap is as good as a night》,《REM, not incubation, improves creativity by priming associative networks》等,非常值得翻译。
94. [美]赵如是(Ruth K. Chao, 约1970—),华裔,心理学家,研究兴趣集中在美国和加拿大的东亚移民家庭,尤其是中国家庭的养育方式和社会化。她是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多文化家庭和青少年研究(MFAS)研究项目的主要研究员。她是全球家长教育集团(Global Parenting Education Group)的董事会成员,该集团是一家专注于中国和其他国家家长教育的非营利组织。论著:《家庭,学校与未成年人》(Families, Schools and the Adolescent, 2009),论文:《Beyond parental control and authoritarian parenting style: Understanding Chinese parenting through the cultural notion of training》(1994),《Extending research on the consequences of parenting style for Chinese Americans and European Americans》(2001)等,值得翻译。
95. [英]丽塔·露丝·乔丹(Rita Ruth Jordan, 约1970—),心理学家,是自闭症领域的学者和研究员。她研究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儿童,并在进入学术界之前开始为他们的父母提供培训课程。专著:《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s: an introductory handbook for practitioners》,《Autism with Severe Learning Difficulties》(2013),《The Passionate Mind》,《Understanding and Teaching Children with Autism》(1995)等,值得翻译。
96. [加拿大]汉娜·皮卡德 (Hanna Pickard, 1972—),哲学家,心理学家,专门研究心灵哲学、精神病学哲学、道德心理学和医学伦理学。她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哲学和生物伦理学的彭博杰出教授,并在 Zanvyl Krieger 艺术与科学学院和伯曼生物伦理学研究所的 William H. Miller III 哲学系任职。论著:《成瘾机制的替代模型》(Alternative Models of Addiction),《劳特利奇成瘾哲学与科学手册》(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Philosophy and Science of Addiction)等,值得翻译。
97. [美]乔伊·哈登·布拉德福德(Joy Harden Bradford,1979—),非裔,临床心理学家,她是心理健康平台“提供给黑人女孩的治疗”(Therapy for Black Girls)的创始人,该平台包括一个同名播客,专门讨论与黑人女性相关的心理健康问题。截至2019年,播客的剧集下载量已超过200万次。论著:《姐妹情谊治疗》(Sisterhood Heals: The Transformative Power and Restorative Possibilities of Healing in Community),论文:《Selfies, Subtweets, & Suicides》(2017)。值得翻译。
98. [英]杰西卡·泰勒(Jessica Taylor, 约1980—),女性主义作家和活动家,曾在英国电视台亮相,包括BBC的纪录片《女人》(Womanhood)和第五频道播出的真实犯罪纪录片《我的爱人,我的杀手》(My Lover,My Killer),专著:《为什么女人对一切都负有责任》(Why Women Are Blamed for Everything, 2020),《性感但扭曲》(Sexy But Psycho: How the Patriarchy Uses Women’s Trauma Against them, 2022),《Woman in Progress: The Reflective Journal for Women and Girls Subjected to Abuse and Trauma》等。
99. [美]克里斯汀·A·林德奎斯特(Kristen A. Lindquist, 约1980—),心理学家,情感神经科学家,研究重点是语言、情感和文化。她以研究情感词而闻名,指出,当不同语言的人谈论像爱这样的共同情感时,其所指可能并不相同。她的发现与传统观点背道而驰,即在不同的文化中,普遍存在着相同的情绪。她目前是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副教授兼卡罗来纳情感科学实验室主任。她于2013年获得心理科学协会颁发的新星奖,是实验社会心理学学会的会员。论文:《Language and the Perception of Emotion》(2006),《Emotions emerge from more basic psychological ingredients: A modern psychological constructionist model》,《The brain basis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evidence from a meta-analysis of the human neuroimaging literature》(2016)等。
100.[乌克兰]珍妮娜·斯佳丽(Janina Scarlet, 1983—),现居美国,临床心理学家,作家,其创新之处在于将通俗文化整合到心理治疗之中。作品:《超级英雄心理治疗》(Superhero Therapy: Mindfulness Skills to Help Teens and Young Adults Deal with Anxiety, Depression, and Trauma),《女超人》(Super-Women),《治疗探索:通过接受和承诺治疗的互动之旅》(Therapy Quest: An Interactive Journey Through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超自然心理治疗》(Supernatural Therapy: Hunting Your Internal Monsters IRL),《本不该如此:学习接纳那些你无法改变的》(It Shouldn't Be This Way: Learning to Accept the Things You Just Can’t Change),《超级幸存者》(Super Survivors: Superhero Therapy for Facing Disaster-Related Trauma)等,这是我大爱的酷女孩,也几乎是我的同龄人。非常推荐翻译她的作品。
101.[美]米莉森·辛(Milicent Washburn Shinn, 1858-1940),作家,编辑,儿童心理学家。她是第一位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学位的女性。她于1874年9月进入州立大学,1880年完成本科学位,是毕业典礼上三位学生演讲人之一。作品:《一个婴儿的传记》(The Biography of a Baby),《儿童发展笔记》(Not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a Child),被多次再版,值得翻译。
102.[奥地利]艾玛·埃克斯坦(Emma Eckstein, 1865-1924),作家,第一位女性精神分析师,她被弗洛伊德错误解读,之后开始书写自己关于白日梦的理论《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性问题》(Die Sexualfrage in der Erziehung des Kindes, 1904),影响了后来精神分析的发展。《The Cut and the Building of Psychoanalysis, Volume I: Sigmund Freud and Emma Eckstein》讲了她与弗洛伊德之间的互动,J. Launer写了《The Case of Emma Eckstein》。
103.[英]琼·里维埃(1883—1962) 是一位英国精神分析学家,她是弗洛伊德最早的翻译者,同时也是一位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家。作品:《爱·恨与修复:梅兰妮·克莱因与琼·里维埃演讲录》(Love, Guilt and Reparation)豆瓣8.7分。
104.[美]乔瑾·霍夫曼-苏厄德(Georgene Hoffman Seward, 1902—1992),早期女性主义心理学家,著名的研究成果涉及性别角色与性别化行为,作为学术领域职场歧视的受害人,她终身都在研究性别差异与身为小众者的切身体验,鼓励女性更多地追求科研领域的领导权。论文:《Students' reactions to a first course in psychology》(1931)等,专著:《The Effect of Repetition on Reactions to Electric Shock》,《性别与社会秩序》(Sex and the social order, 1946),《心理治疗与文化冲突》(Psychotherapy and culture conflict, 1956)等。值得翻译。
105.[美]莉莉安·鲁宾(Lillian Breslow Rubin, 1924—2014),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变迁研究学院高级研究员,曾获纽约市立大学杰出社会学教授称号。是全球知名的社会学家、心理分析师和作家。已翻译作品《女心理师与病人的故事》(2009译,豆瓣8.9分)。待翻译作品:《只是朋友:友情在我们的生命中扮演了什么》(Just Friends: The Role of Friendship in Our Lives, 1990),《沉默的愤怒》(Quiet Rage: Bernie Goetz in a Time of Madness, 1988),《亲密的陌生人》(Intimate Strangers: Men and Women Together, 1984)等。
106.[美]玛莎·塔玛拉·舒奇·梅德尼克(Martha Tamara Shuch Mednick,1929–2020),女性主义心理学家,以研究女性、性别、种族和社会阶层而闻名。她从1968年起担任霍华德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直到1995年退休。Mednick在妇女心理学会(美国心理协会,第35分部)的成立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组织了1973年成立的美国心理协会妇女地位特设工作组,在1976-1977年担任妇女心理学会主席。更多她的生平可见Keita, G., & Thomas, V. (2021). Martha Tamara Schuch Mednick (1929–2020)。她的论著:《女性与成就:社会与动机分析》(Women And Achievement: Social And Motivational Analyses),论文《Black women's achievement orientation: Motivational and cognitive factors》,《Perceiving the causes of success and failure in achievement: Sex, race, and motivational comparisons》等,值得翻译。
107.[埃及]纳瓦尔·萨达维(Nawal El Saadawi, 1931—2021),女性主义作家,活动家,精神病医生。她写了许多关于伊斯兰教妇女的书,特别关注其社会中女性生殖器切割的做法。她被描述为“阿拉伯世界的西蒙娜·德·波伏娃”。作品:《被隐藏的夏娃之脸:阿拉伯世界的女人们》(The Hidden Face of Eve: Women in the Arab World, 2007),《The Naval El Saadawi Reader》(1997),《Woman at Point Zero》(2007),《Memoirs from the Women’s Prison》(1994)等。非常值得翻译。
108.[美]本间理子(Reiko Homma True, 1933—),一般书名R. H. True,国际知名的日裔美国心理学家,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阿利安特国际大学的名誉心理学教授。她因为亚裔美国人和其他少数民族提供心理健康服务而受到认可,其母亲丧身于家庭暴力,所以也关注性别议题。研究课题:社区中少数群体的心理态度和地位。论文:《Psychotherapeutic issues with A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