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决战中途岛》里,看到了所有战争片的共性!

  在近些年的战争片中,《决战中途岛》绝对是一部非典型的战争电影。在电影院观看这部电影,颇有观赏"那些年优秀战争神片系列"的感觉。怪不得网友们都说"前有《血战钢锯岭》,后有《决战中途岛》"。

  在北美刚上映的时候,《决战中途岛》一度不被主流媒体看好,但它一举拿下周末票房冠军,并得到《纽约时报》称赞的表现,也绝对可以称得上"黑马"了。

  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女主角,没有狗血三角恋,整部电影基本上都非常尊重历史史实。

  从偷袭珍珠港到珊瑚岛海战,从东京轰炸到浙西迫降,从马绍尔群岛海战到中途岛海战,历史脉络非常清晰。

  除了这些"纪录片"式的场景复刻,影片中第一人称的俯冲轰炸视角,航母群的战斗以及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海战场景,也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影片对历史人物的忠实刻画。不论是迪克·贝斯特还是麦克拉斯基,不论是杜立特还是尼米兹,这些在历史课本中只有姓名的角色,在《决战中途岛》中有血有肉,丰满立体。

  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决战中途岛》正是通过这样的叙事和挖掘,将这场二战最具转折意义的战役以普通观众最能接受的方式展示给我们。

  而从那些角色,那些人和事身上,我们看到了历史上所有战争片的共性——反战。

  在《拯救大兵瑞恩》成片的时候,斯皮尔伯格说过一句话:所有的战争电影无论好坏,都是反战电影。

  事实也的确如此,从《辛德勒名单》到《西线无战事》,从《血战钢锯岭》到《敦刻尔克》,再到这部《决战中途岛》,对优秀的战争电影来说,反战是永恒的主题。

  伴随着人类出现,人类的历史几乎就是一部战争史。在地球上生存了百万年,人类互相争斗了百万年,即便步入最先进的信息时代,战争似乎从未远离过我们。

  生活在和平国度的我们可能无法体会,无论是七十多年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是永远无法平息的地域冲突,无论是国境线上的领土争端,还是中东横行的恐怖主义,战争的结果永远只有一个:伤痛。

  因为战争的代价,是人类付出的无数血泪,是家庭的破碎,是人民的流离失所,是经济的损失,更是生命的消亡。

  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的战争题材电影,胜负从来都不是它们的主题。

  满目疮痍的焦土,肢体横飞的战场和亲人死去的哀嚎,才是这些电影中最令人震撼的场景,因为战争的危害性,已经远远超出胜负本身的意义。

  如果细心看过了《决战中途岛》,你便会发现在反战主题的内核表现上,它和所有优秀的战争电影一样令人动容。

  电影开头日军偷袭珍珠港的场景里,美军的亚利桑那号上还在准备礼拜。当军官罗伊·皮尔斯和水手萨利还在争吵打趣的时候,灾难突然降临。

  上帝无法保护人类免于战争的灾难,最后拯救小水手萨利生命的是军官皮尔斯,可代价却是自己被烧成了焦炭。

  当贝斯特凝视皮尔斯的遗体,缓缓将他的戒指放在自己手心的时候,相信每一个观众心中所期望的,并不是畅快淋漓的杀戮和复仇,而是和平。

  无论是被日军沉海的布鲁诺·盖多还是在任务中壮烈牺牲的尤金·林赛,无论是惧怕到不敢上飞机的詹姆斯·穆雷还是在家担心丈夫的安·贝斯特,他们都不愿意看到战争,更不愿意参与战争。

  但和平,却往往要用战争换取,反战,也往往要用战争片来表达。我们领导人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曾说:战争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人更好认识和平的珍贵。

  虽然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但世界真的因为那场大战变好了吗?

  并不见得。土耳其和叙利亚说打就打,全世界恐怖主义横行。

  正因为这些,我们才要看战争片,才要看《决战中途岛》这样的电影。把那时的世界和如今的世界放在一起,我们才能知道和平的重要性。

  愿人类永无战争,愿世界永远和平。也只有看《决战中途岛》,你才真正能够体会到领导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法,是多么的伟大与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