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电影,韩国电影,台湾电影,泰国电影,印度电影的特点以及相关代表作品(想深度了
国内大部分普通民众接触的一般都是国产和好莱坞的电影。而看过一些上述地区的电影,日本的岩井俊二的《情书》黑泽明的《罗生门》包括宫崎骏,新海诚的动画电影。韩国的《熔炉》《素媛》《釜山行》。印度的《三傻》《摔跤吧爸爸》等神片,以及泰国最近很火的《天才枪手》包括我在V电影上也发觉很多泰国导演制作的独立短片都非常有特点(让我对泰国电影有了重新认识,我也很想了解为何相比其他东南亚国家,泰国电影会如此凸出?)。台湾更是电影的重要地区,出了很多大导演侯孝贤《悲情城市》,杨德昌《一一》,魏德圣《赛德克巴莱》《海角七号》包括许多台湾的温情片《逆光飞翔》青春片《那些年》《我的少女时代》等等都很令人感动(对台湾电影又有一种说不出的好感,我非常好奇,为何台湾会拍出这么多精致的,小清新的,青春的,温情的电影,跟台湾地区的文化有什么关联呢?)。这些地区的作品有很多动不动就被网友评论说领先中国XX年,中国绝对拍不出来的好电影,确实也拍得非常好,所以我很好奇,这些地区或者中东,拉美,甚至非洲这些第三世界小众国家和地区的电影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抱歉这个问题提得很大,大家不必都答全,只需挑自己感受最深,最熟悉了解的回答就好,标题中列举的几个国家地区只是我选的代表而已,不必局限!!主要好奇,想开阔下眼界,了解除国产和好莱坞以外地区的电影!谢谢各位了!(第一次提问,诚惶诚恐,瑟瑟发抖,如有浅薄无知之处,还望各位学术大佬海涵!!)
泻药(感动,大家的邀请给了我这个营销号一点尊严)。
以下内容都是小编精编自“逆通货膨胀良心定价”“有着中国版《认识电影》之称”“电影考研必读经典”的《电影概论》一书。(以上广告都是小编自己说的,以我司低调务实的风格不会这么浮夸啦,但这些用词都是可考的。)
这本大部头,里面有200页讲“国族电影”,也就是各国/地区电影的历史和现状。
就像所有的故事都有来龙去脉,所有的人都有前世今生,每个国家电影风格特点的形成,和它们电影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为了回答这位知友的问题,我们需要先从历史的角度去看各国电影。
日本电影的诞生,就是从“映画“一词的确立开始的。
在其发展初期,也就是默片时代,日本电影在吸收了西方电影技巧的同时,又在表演上沿袭改良歌舞伎,再辅佐以“辩士”这一特殊的电影说书人职业(黑泽明哥哥就当过“辩士”,这些对大导的影响非常大),这种种传统和现代的交杂,逐渐演变成了日本电影特殊的“和风”味道。
比如,日本电影很喜欢在电影中加旁白和歌咏,形成独立于电影故事之外另一层的叙事,这就是歌舞伎表演和辩士的延续。
在默片时期,沟口健二、小津安二郎等大师们在大制片厂里已经闯出了一些名堂,并延续到了有声片的时代。这些安静的、让摄影机匍匐在榻榻米之上、脉脉温情的风格,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才会有其后山田洋次、是枝裕和。
但二战打断了这一切,此时的电影成为帝国的宣传工具、军队的喉舌,丧失了尊严的同时,也损失了质量。
战后,因为美国对日本电影的严厉管制和审查,很多题材比如武士、神道等内容不允许拍摄,只能歌颂西方政治理念,这让电影界元气大伤。直到1951年解禁,黑泽明的《罗生门》在威尼斯电影节上大放异彩,才给了一代日本大导们大展所长的机会。小津安二郎、市川昆、成濑巳喜男、木下惠介、小林正树等各展所长,在国际电影届打响名堂。《罗生门》改编自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竹林中》,是西方电影语言和日本美学的完美结合范本
就像那本著名的人类学作品《菊花与刀》书名一样,日本电影的特点就是精分,它既唯美又残酷、既含蓄又直露。这些特点,也是从这些大导,以及他们的文化圈同侪,艺术界前辈那儿一点点发展和继承而来的。
随着战后日本经济逐渐恢复元气,人们开始想要看更加视觉奇观的电影,于是东宝的怪兽片《哥斯拉》就应运而生,并且一直延续到了小朋友爱看的《奥特曼》。
不过电视的出现给了电影沉重的打击,尤其是大制片厂因为穷,只好纷纷启用新人导演,他们的风格非常多变,有去拍软色情的“粉红电影”(增村保造),还有热衷黑帮片的(深作欣二),也有追随法国新浪潮前卫风格的(今村昌平、大岛渚等)。园子温导演以当年“日活”粉红电影为主题的《反情色》
因为穷,反而带来新的生机。
大导演们因为名声在外,于是都出国去找钱了,比如黑泽明的《梦》,他的海外迷弟马丁·斯科塞斯还在里面演了梵高。
大制片厂最后还是无可挽回地走向毁灭,但一批独立电影作者成长了起来,比如森田芳光(《失乐园》)、北野武、吉卜力工作室,以及题主提到的“小清新鼻祖”岩井俊二。
对了,还有鬼片和私纪录片。
简单梳理完日本电影发展历史,再用岩井俊二的电影作为例子,讲讲日本电影的特别之处。
1、日本电影有严重的“恋景癖”,因为他们相信万物有灵,山水有情,所以经常会以人烘景。“相对于其他国族的电影,映画的抒情性特征非常突出,重视影片中自然景物的作用,在外物与内心之间营造比喻和象征。日本古典文学中的和歌、俳句,惯于使用貌似联系松散的几句景物描写,勾勒出作者特殊的心境,这种美学风格曾经启发了蒙太奇大师爱森斯坦,也体现在日本电影的实践中。”
2、日本人大体是非常好静的民族。你看连他们早期的剑戟片都是先一动不动,执剑相望很久,然后再古龙式地一击毙命。这种传统来自于他们古典戏剧庄重、肃穆的仪式感,这点从岩井俊二身上有着很好的体现。
3、《情书》《燕尾蝶》等岩井俊二作品,体现出一种“残酷与唯美”“含蓄与直露”的混合体,天人永隔的恋人、被侮辱被损害的少女、受害者转变为施暴者的少年,他们又纯又美又残忍,这就是导演在“菊与刀”这两种极端美学中不断摇摆游走的结果。
最后,再引用书中原文题主推荐一些除了岩井俊二之前的电影大师,好帮助题主更好的了解日本电影
杰出的日本电影作者中,沟口健二偏爱运用富有东方卷轴画般流动感的长镜头,形式和题材都有歌舞伎的影子,尤其擅长表现女性形象;成濑巳喜男对于贫苦阶层人情冷暖的描绘,以富含悲情色彩著称;衣笠贞之助的古装时代剧风格华丽,场面宏大;黑泽明的影片受西方哲理和价值观影响,洋溢着英雄主义和人道主义;小林正树对古装时代剧进行另类演绎,反思民族传统文化;市川昆对日本著名文学作品的改编深得原著意蕴精髓,川端康成的《古都》、谷崎润一郎的《细雪》、横沟正史的侦探小说,都在他的镜头下从想象化为实体;新藤兼人的影片对白极尽简略,充分运用镜头语言描绘人在极端环境中顽强坚韧的生命力;新浪潮导演大岛渚、今村昌平等人,通过影片表现现代人的孤独、迷惘和绝望,与欧洲现代主义电影潮流遥相呼应……这些作者在美学追求上各有千秋,蜚声国际影坛,本节简单按世代划分列举四位代表人物:古典大师小津安二郎、现代主义巨匠黑泽明、后现代拼贴高手北野武、当代写实主义作者是枝裕和。
未完待续,明后两天继续更新,等不及了想要了解更多的朋友,请买书支持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