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若斯、刘轶欧、马雪原
为什么出走?——20位传统媒体人离职公开信的文本分析
本文通过对2013-2016年三年间从传统媒体离职的高管、精英在离职时伴随产生的离职信、公开说明等文本进行词频统计和内容分析,将之与激励——保健理论中提到的各项因素进行关联,分析在激励——保健理论中究竟什么是促使传统精英媒体人加速出走的最关键因素。根据分析结果我们认为传统精英媒体人出走主要是受到工作本身、工作氛围和制度与管理几个因素的影响,这一结果又从另一侧面诠释了当下相对于新型媒体,传统媒体在媒介融合与跨界融合的背景下亟待改变的组织结构和人才管理模式以及刻不容缓的体制转型。
信息不对称·网络外部性:中国空气治理议题传播的供给侧变革——以《人民日报》网络传播为例的研究
随着空气污染问题的凸显与空气治理活动的加强,空气治理议题报道成为当前我国舆情关注的重点之一。从现实的媒体报道实践看,空气治理议题报道在逐步完善过程中,积累了成功的报道经验,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在新媒体(特别是移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当下,传统媒体的空气治理议题报道仍需在内容与方式两个维度进行完善。本文选择权威媒体《人民日报》基于“人民网”的网络传播平台为研究案例,基于经典信息经济学中的信息不对称理论与微观经济学中的网络外部性理论等视角,分析认为:一方面,传统媒体应当构建清晰的信息传递方式、避免反信号传递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传统媒体应当主动设计自身的“归核化”报道策略,强化空气治理议题传播的“供给侧变革”,回应由于新媒体迅捷发展而产生的“网络外部性”效应带来的传播结构变化。
新闻网站突发事件报道对比研究——基于对人民网与其他三家新闻网站的分析
2016年6月下旬开始,我国多省遭受暴雨洪涝灾害,造成了大量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引发全国媒体关注。我们选取了在全国具有一定地位的澎湃新闻、新华网、荆楚网与人民网进行对比分析,对这四家新闻网站针对2016暴雨发布的新闻报道进行比较研究。从而总结出各个网站各自特点和体现的报道策略,以及分析造成不同的原因。同时分析人民网的优势,对比地方媒体和新兴新闻网站相对人民网有哪些可借鉴之处和人民网如何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
现代社会多元性与新闻伦理的碰撞
时间的齿轮运转至今,我们站在一个急剧变化的现代社会。建立在传统伦理价值观上的新闻业界,在高呼“新闻自由”并利用媒介话语权对事件进行报道时,“追求真相”的价值观念,是否还依旧符合公众利益?新闻报道抽丝剥茧得到的真相,公众是否有足够的勇气和知识承受?当公众利益与真相冲突时,新闻报道的方式是否应该做出一些灵活的妥协还是坚守新闻理想的灯塔?或者,现代社会还能提供一种更理想的解决之道?
主流媒体反腐报道娱乐化倾向探究——以《人民日报》与财新网为例
技术的发展使得受众的信息获取方式与阅读习惯出现了转变,而媒介市场化的深入也导致许多新闻报道为了追求点击量陷入娱乐化的狂欢。针对这个现象,不少学者认为政治议题下的反腐报道也存在娱乐化倾向并对其进行了批判。本研究选择《人民日报》与财新网为样本,对中国主流媒体的反腐报道框架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主流媒体的发声与报道并不存在所谓娱乐化框架。恰恰是因为主流媒体的报道框架不被受众所接纳,故而在传播时反而被一些虚构新闻、花边秘闻占了先机,使公众、传媒研究者形成反腐报道娱乐化的印象,继而形成政治新闻娱乐化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