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上映倍受好评,现在却被骂耍流氓,谁在消费《你的名字》?

  现在的社交格局,尤其是网络社交格局,仿佛迎来了思想大爆发的清晨。

  只不过部分群体的爆发方向似乎有些不太一样,例如近年来国内诞生的网络词汇"中华田园女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类似这样的例子,其实在观影群体中也不在少数,即使具体到ACG文化圈中也是如此。

  他们往往能从大家都想不到的角度,去解读一部作品,甚至是解读一部作品里某些无关紧要的细节,进而批判一番。

  这些不一样的"批判者"还有一个更加通俗易懂的名字——杠精。

  最近正在日本上映的新海诚新作《天气之子》,掀起了比三年前《你的名字。》时更火爆的观影热潮,而在《天气之子》正式上映之前,电视台也重播了《你的名字。》。

  然而让新海诚没想到的是,三年后《你的名字。》的重播,居然也出现了一些不一样的声音,有观众认为其中男女主角灵魂互换之后的摸胸片段是在"过度消费女性",是"男主角耍流氓"。

  诚如大家所见,新海诚的动画电影和我们常见的ACG作品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别,其内容一般不会出现过激的题材或是大众雷区。也正因为这样,《你的名字。》才能在如此广泛的观众群体中大获成功。

  换句话说,和各路ACG作品中常见的兄妹恋、自古七八出泳装、以及隔三差五就来一出澡堂戏等等桥段相比,《你的名字。》毫无疑问已经值得上一个"纯粹"的评价。但时隔三年之后,有些观众却似乎变得更加"严格"了。

  如今连新海诚的作品都会被批判"物化女性",那就更遑论圈子愈发壮大之后,却仍然处于亚文化范畴的ACG文化。

  对于混迹微博社交圈子的ACG受众来说,上图这起杠精事件想必有所耳闻,毕竟那也算是曾经盛极一时的杠精梗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要数ACG文化中最容易被揪出来批判的内容,毫无疑问就是男/女性向这种具有明确创作方向、明确受众群体的部分。

  这其中自然离不开日本某不可描述产业,而如今大量的Web小说、新番动画、以及各种二次创作,则向来是通过大打擦边球的方式参上一脚,尤其是早些年动画观众就开始调侃的"表番里化",更是让ACG文化隔三差五就被推上风口浪尖。

  诸如比村奇石从2015年初每周更新的"星期一的丰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看过将其批判为"物化女性"的言论。

  网友的各种玩梗"明明可以不这么画的"

  但对于这些不一样的声音,新海诚只是感到有些诧异,诧异这个社会似乎变得更加严格了,或者说社会让部分人变得更加严格了。

  早在《你的名字。》上映的时候,就已经有观众将其形容为"像小孩子一样的电影",是"不用付出代价就可以改变历史获得幸福的故事"。

  诚然,和《秒速五厘米》以及《言叶之庭》等作品相比,《你的名字。》确实变得更加圆滑了,正如新海诚自己所说的那样,他"无意成为第二个宫崎骏",从这部作品我们就可以明显看到两位动画大师之间的区别。

  新海诚没有达到、也无意向宫崎骏所在的高峰攀登,类似这样的评价虽然会让他感觉自己的作品被误解了,但他并没有选择就此去做"所有人都看得懂"的动画,反而是马不停蹄地制作出了《天气之子》——这部他认为骂声应该会更大的作品。

  新海诚在采访中曾提到,在制作《天气之子》的时候就已经想到,肯定会有人无法喜欢这样的主人公,甚至会产生强烈的厌恶感,但他仍然相信这是一部值得大家去看的电影。新海诚对于票房并不是很关心,但他认为至少要让观众觉得1900日元的电影票室物有所值。

  显然,无论是ACG圈子的亚文化,或是新海诚这种可以让所有观众都来到电影院买一张门票的动画电影,都没有向舆论妥协的想法。

  国内的ACG文化圈又何尝不是如此,想要扩张泛二次元用户乃至三次元用户的B站,圈地自萌不闻不顾的核心二次元用户,并不在意社会风评、只是偶尔看看自己感兴趣动画的泛二次元乃至三次元用户,其中还要分成动画、漫画、小说、游戏几个互相有所交集却又不重叠的领域。

  不难发现,这个圈子的构成自二十多年前开始就没有本质上的改变,只是在圈子扩张之后,开始出现,或者说引来了那些发出不一样声音的"批判者"。

  只不过对于新生代用户而言,他们却会觉得圈子本应如此,这也是新海诚在《天气之子》中想要传达的一个信息。从新海诚本人乃至他身边的媒体人士,普遍都对社会的未来感到有些悲观,或者说感觉到有一些东西正在朝不好的方向改变,但这些却不是他想要让年轻人在《天气之子》中看到的。

  "我现在不想做那些被心里阴影所驱动的故事",新海诚如此说道。

  因此《天气之子》描绘了一个孩子们可以轻松跨过这些烦恼的故事,而这样的孩子们,却和社会价值观产生了对立。

  如今的我们也正身处这样一个漩涡之中,只是不知道谁正在往那个"不好的方向"改变罢了。

  文:l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