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辽宁医疗卫生考试医学伦理学:医患关系知识梳理

  原标题:2021辽宁医疗卫生考试医学伦理学:医患关系知识梳理

  一、定义

  医患关系是指医方与患方在医疗实践活动中基于病人健康利益所构成的一种医学人际关系。其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医患关系特指医患之间的人际关系。广义的医患关系既是指医师与病人个人之间构成的医学人际关系,又是指医方与患方群体之间构成的医学人际关系。其中医方不仅指医务人员,即医师、护士、医技人员、行政人员和后勤保障人员,而且还包括医疗机构、医疗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等。“患方”不仅指病人,而且还包括与病人有关联的亲属、监护人代理人以及与病人有直接关系的其他个人和组织。

  二、医患关系的基本模式

  这部分内容在考试中经常会有所涉及,需要考生加以重视,认真复习。

  (一)根据医患交往的内容,可将医患交往划分为技术型交往和非技术型交往。

  1.非技术型交往:主要是指医患之间情感、心理和思想上的交往,多体现在医疗服务的态度方面。医患关系的非技术方面,是医患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大多数病人对医生、医院是否满意,并不在于他们能判断医生给予的诊断和治疗处置的优劣,往往在于医务人员是否耐心、认真,是否抱着深切的同情,是否尽了最大努力去作好诊治工作。

  2.技术型交往:主要是指医患之间针对诊断、治疗、护理以及预防保健的具体方法而进行的沟通与交往。这种交往是医患交往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形式。

  技术关系是联系医患关系的中介桥梁与纽带;非技术关系会影响技术关系。如果非技术关系良好,可为医疗技术活动的开展和效果创造良好的条件;如果非技术关系处理不好,会使医患关系恶化,甚至使医疗技术活动中断。

  三、医患关系的基本模式

  医患关系模式是基于医患关系中的技术关系和非技术关系而概括总结出来的医患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基本样式,反映了医务人员看待和处理医患关系总的观点和根本方法。1956年,美国医生萨斯和荷伦德在《内科学成就》发表了“医患关系的基本模式”。根据医生和病人地位、作用等,分为主动-被动型、指导-合作型、共同参与型。

  1.主动-被动型:是一种传统的医患关系类型,这种模式在现代医学实践中普遍存在,如外科、麻醉、抗菌治疗。这一模型适用于急诊治疗、严重创伤、大出血或休克昏迷等。

  2.指导-合作型:是一种现代医患关系基础的模型。医患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病人因某些症状,如急性感染,主动寻求医生帮助。医生则告诉病人做什么,并期望病人对指令性的治疗服从、合作。医生不喜欢病人提问题或表示异议,或不履行应该接受的医嘱。这种关系虽然病人有了一定的地位和主动性,但在总体上医患的权利还是不平等的。

  3.共同参与型:医生和病人有近似相等的权利和地位。医生帮助病人自疗,几乎所有的心理治疗均属于这种模式,大多数慢性病也适用这种模式。这种模型就参与者双方而言,比上述两种模型需要更为复杂的心理的要求。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