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篇文章,概览心理学四大流派(心理咨询角度)

  一、精神分析

  理论基础:潜意识理论(基础)、性欲学说(核心)、人格结构理论、梦和失误的解析、心理防御机制、神经质学说;

  治疗实践:将潜意识意识化,发现压抑,消除抵抗,克服移情作用。

  二、行为主义

  理论基础:经典操作理论、工具性操作理论、社会学习理论;

  治疗实践:强化正性行为,惩罚负性行为。

  三、人本主义

  理论基础:自我人格理论、需要层次论、自我实现论、高峰体验;

  治疗实践:良好人际关系可以促使心理疾病康复。

  四、认知学派

  理论基础:普通心理学;

  治疗实践:使认知理性化。

  自己的心得,相互借鉴学习。

  一、精神分析

  a.理论基础

  (1)潜意识理论(基础)

  人的意识犹如冰山一角,露在外面的只是很小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时而出现在水面上,时而潜伏到水面下,这部分为“前意识”,更大的一部分是永久隐藏在水面之下的“潜意识”。

  人的行为,看似由意识控制,其实80%都是由潜意识控制。

  比如,我们有时候为什么会莫名烦恼?

  因为在某种情景下,我们的情绪出现在意识状态了,而导致情绪的原因,却潜藏在潜意识中,不被意识所察觉。

  (2)性欲学说(核心)

  人的一切思想与行为都是性欲的驱动。

  到后边,发展为: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

  由于生本能,我们学会了爱;

  由于死的本能,世界会发生战争。

  (3)人格结构理论

  一个人的人格由三部分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从小就有的,位于潜意识,遵从功利原则,考虑事情都是从对自己好不好的角度出发。

  超我是在社会道德教育中,逐渐形成的,遵从至善原则,考虑事情都是从对他人好不好的角度出发。

  自我是从本我中满满独立出来,为了协调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慢慢形成的,遵从现实原则,考虑事情,既要满足本我需要,又要满足超我需求,如何用现实条件尽可能相对平衡地满足本我和超我的需求。

  每个人都是一面圣人,一面魔鬼,而自我是对本我、超我和现实妥协的结果,这个自我就是大家面前的“我”。

  (4)梦和失误的解析

  梦是潜意识欲望经过伪装的达成。

  如何伪装?凝缩、转移、象征、再次校正。

  失误是潜意识欲望逃过前意识的审查机制,表现在意识状态下的结果。

  比如,有一次我做梦,梦见自己的爷爷,梦中和我笑谈,还给了我很多鼓励。

  做这个梦的时候,爷爷已经过世三年了。

  我分析这个梦,一来自己太想念自己的爷爷,二来生活现状不太好,我需要一个人来鼓励我。

  对爷爷的想念和内心的需要,都是潜意识中的,白天意识不到,晚上意识休眠,潜意识还是活跃,这些欲望经过前意识的改装后,就显现在意识状态里了,成为醒来后你还能回想到的梦。

  (5)心理防御机制

  否认、压抑、合理化、移置、投射、反向形成、过度代偿、抵消、升华、幽默、认同、退行。

  心理防御机制是一种无意识的自我欺骗。

  比如,我们经常会分析别人的想法,分析出来的结果,往往都是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这就是投射。

  情场失意,我们会在职场上加倍努力,这就是化悲愤为动力,也就是升华。

  (6)神经质学说

  一个人为什么会成为神经质?

  小时候的欲望固着+成年后的挫折+心理的冲突=神经质。

  比如,一个成年人为什么会爱吃小吃?

  其中一个解释就是:小时候家里穷,买不起小吃,这个欲望深深埋在心底,成年后现实中又没有别的可满足的地方,但自己又想过的开心,那就吃小吃吧。

  小时候,家里穷,不懂食物带来的慰藉,长大后,才发现,胃口是我们少数确切掌握的快乐。

  b.治疗实践

  将潜意识意识化,发现压抑,消除抵抗,克服移情作用。

  当我们发现潜藏在潜意识中的原因,烦恼自然消失。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是,我们不愿好起来,我们不愿意快乐起来,这就是抵抗。好起来,意味着我们要失去一些重要的东西,快乐意味着放弃一些欲望和追求。

  所以说,有一点烦恼,很有必要。

  烦恼,意味着我们我们追求着一些可能高于我们现状的追求;

  烦恼,意味着我们不甘平庸,努力着向上走。

  比如,我们会经常烦恼,为什么周围人都过上了好生活,而自己却还是活的一塌糊涂?换一个角度,是我们的不甘平庸,才有了这诸多的烦恼。

  有句老话说的好,没心没肺,活着不累。

  无欲则刚。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也是同样的道理。

  二、行为主义

  a.理论基础

  (1)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一切都是习得的。

  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

  这就是华生著名的一打孩子理论。

  一切皆习得,不存在什么天赋说。

  学不会,只是因为我们学习的方式不对。

  学不好,只是因为我们学习的环境不咋好。

  其实,现代科学证明,人的思想与行为,60%是由基因决定的,40%是由后天环境决定的。

  学习是使有机体形成“刺激-反射”的联结。

  有实验为证:巴甫洛夫的狗

  每次给狗送食物以前打开红灯、响起铃声。这样经过一段时间以后,铃声一响或红灯一亮,狗就开始分泌唾液。

  (2)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强化与惩罚;祖母法则;习惯化。

  如果一个操作发生后,接着给予一个强化刺激,那么其强度就增加。

  学习就是在个体在行为后受到强化或惩罚的结果反馈中发生的。

  有实验为证:斯金纳箱

  将一只很饿的小白鼠放入一个有按钮的箱中,每次按下按钮,则掉落食物。其结果,小白鼠学会了主动按按钮。

  祖母法则:又叫普雷马克法则。

  孩子们爱吃甜品,讨厌吃蔬菜,祖母经常会对孩子说:“吃完碗中的蔬菜,你可以吃甜品”。

  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或者说用个体喜爱的活动去强化个体进行不喜欢的活动。

  (3)社会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人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是在社会观察中习得的。

  有实验为证:班杜拉充气娃娃实验。

  实验者先要求儿童观看成人攻打充气娃娃的视频,之后,一组儿童看到的是这个成人得到了奖赏,即实验者称赞他是英雄。而另一组儿童则看到成人得到了惩罚,即实验者批评了他。之后,将儿童带如了有充气娃娃的房间,告诉儿童,可以自由玩耍,而实验者则出来躲在单向玻璃后面。

  实验结果表明,儿童在实验过程中学会了模仿。即模仿成人的行为,在模仿的过程中,儿童也学会了对结果进行相应的评估。第二组儿童在进入房间后,攻打充气娃娃的倾向明显地少于第一组的儿童。

  交互决定论:人的行为是由个体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交互决定的。

  其实,就像一个人的人格和能力,都是先天后天环境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现代科学表明,一个人的人格会受到以下七个因素影响:

  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早期童年经验、家庭环境因素、学校教育因素、自然物理因素、自我调控因素。

  七大因素,归根结底就是先天后天综合作用。

  一个人的能力会受到以下几个因素影响:先天素质、产前环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实践、个体主观能动性。

  六大因素,归根结底还是先后天因素主观客观因素综合作用。

  b.治疗实践

  强化正性行为,惩罚负性行为。

  一个小孩为什么会调皮?

  调皮能够引起老师的注意,即便这种注意表现为惩罚,也是一种注意,也是对调皮这种行为的强化,老师应该做的是,忽视这种行为,既不惩罚,也不强化,当做没看见。

  行为主义疗法的一个启示就是:使人们成长最快的方式,就是不断去做自己害怕的事情。

  做自己害怕的事情后,你会发现,其实也并没有那么可怕,反而会有许多意外的收获。

  就像内向的人,去市场跑业务,跑过后,勇敢的多和客户聊聊,发现感觉也挺好。自己并不是不会说,只是不想说而已。

  三、人本主义

  a.理论基础

  自我人格理论:人格即是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心理现象的全部经验。

  需要层次论

  人的需要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尊重与自尊、认知、审美、自我实现需要七大需要构成。

  首先,我们需要吃饱穿暖,然后我们就产生稳定生活的需要,再之后我们需要爱,需要归属一个团体,获得归属感,再之后,我们希望我们能够在团队中获得尊重,我们需要不断开拓自己的认知,我们需要美的体验,最后,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他人、让团体、让这个社会都变得更好。

  自我实现论

  人是有自我实现的需要驱动的。这是人最高级的需要,也是人永恒的需要。

  自我实现是人个体潜能的充分实现,是完美人性的充分展现。

  高峰体验

  高峰体验是人达到自我实现后所出现的,短暂的、豁达的、极快乐的体验,有一种“天地与我为一,万物与我共生”的感受。

  整个世界都是美好的,周围人都是友善的,我是个人才!

  b.治疗实践

  良好人际关系可以促使心理疾病康复。

  现代科学表明,人一切的烦恼都是源自人际关系的烦恼。

  有一个幸福的社会关系,我们的生活就是幸福的。

  人际关系不好,生活感受就不好。

  来访者中心疗法

  以“共感”作为持续过程,以“无条件积极关注”作为基本态度,以“一致性”作为相互关系。

  在治疗过程中,时刻保持着对来访者的理解,时刻积极关注着来访者,无论来访者的想法多么幼稚、可笑,理解来访者,尊重来访者作为一个有思想、有追求的个体,同时对来访者保持表里如一,内外一致。

  四、认知学派

  a.理论基础

  彭聃龄版本《普通心理学》,还是很经典的,是最多大学院校使用的教科书,也是认知心理学的最新总结。

  b.治疗实践

  艾利斯理性情绪疗法

  困扰人们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其对事情的看法。

  这是我最喜欢的疗法,也是现代最新的疗法,也是自认为最有效果的疗法。

  诊断,领悟,修通,再教育,总共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诊断

  首先治疗者要与来访者建立一个良好的咨访关系,然后摸清来访者所持的理念及其产生的问题。

  第二阶段,领悟

  帮助来访者认识到三个问题:

  第一,不恰当的情绪和行为问题,不是由于事情本身,而是由于自己对事情的看法所导致的。

  第二,产生这些症状是自己造成的,要自己去解决,去改变。

  第三,只要自己改变了身上的不合理信念,问题自然消失,而且,自己有能力改变这些不合理信念。

  不合理信念主要有三种:

  其一,绝对化要求:事情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意愿那样去发展。

  其二,过分概括化:以偏概全的不合理信念。表现为:一旦认为某个人不好,就感觉这个人哪里都不好,是最让人讨厌的人,难以容忍,与之相处就是一种折磨。

  其三,糟糕至极:如果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了,将是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的事情,甚至是灾难性的结果。

  第三阶段,修通

  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与不合理信念辩论来实现的。

  夸张式反问,或者挑战式反问;

  苏格拉底式辩论:既然这样,那么~~~,那么~~~,现在你怎么看。从来访者的观点出发,推导出相反的观点。

  这一阶段,可以结合认知和行为疗法,如布置认知性家庭作业,或者使用放松疗法增强疗效。

  第四阶段,再教育

  巩固前几个阶段的疗效。除了继续前几阶段的疗法外,还可以进行解决问题的训练,人际关系的训练,以增强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