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也有分离焦虑症吗?
如题。
答案是肯定的。
分离性焦虑障碍(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SAD)是儿童期最常见的焦虑障碍之一,是指儿童在与重要人物分离时,产生的与其发育水平不相称的压力,其特征是当与依恋对象分离或者离开熟悉的环境时,表现出不现实的担心和过度的焦虑,症状持续超过4周,明显干扰了儿童日常的学习、生活以及正常的生长发育。分离性焦虑可视为一种正常反应,每个儿童在其不同的年龄阶段都可能出现分离焦虑,但程度不等。如果儿童的焦虑程度过高或泛化,则易成为一种病理状态,严重的分离性焦虑会对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降低儿童的智力活动的效果,甚至会影响其将来的创造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儿童早期的焦虑问题如得不到及时干预和治疗,会延续到青春期和成年期。病因
1遗传因素
蔡小梅等研究发现,难养型气质类型儿童更易于发生分离性焦虑等行为障碍。性格内向的儿童,不愿主动和其他儿童说话,容易产生分离性焦虑。患有焦虑症的父母所生的子女,焦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父母所生的子女。而且同卵双生子焦虑症的同病率可高达50%。
2环境因素
2.1依恋与环境的突变
首先,不安全型依恋与分离性焦虑的水平呈正相关,分离性焦虑产生于依恋对象的失去。分离性焦虑是环境转换时儿童对陌生环境的一种本能的不安全感和恐惧感,也包括社会环境恐怖事件的影响。
2.2家庭教养方式
多项研究表明,过度保护的养育行为有许多负面作用,涉及的主要方面有儿童的社会功能、自我效能、应对行为、自我调节能力与儿童的内向化行为,后者包括焦虑、抑郁、退缩与分离性焦虑。临床诊断
DSM-Ⅳ对SAD的描述包括8项症状。症状持续4周或4周以上,SAD患者必须在社会、学业、职业或其他重要领域引起临床明显的压力和损害。8个症状中,满足3个或3个以上的症状即可诊断 SAD,这对于决定个体分离性焦虑症状及严重程度是至关重要的。
DSM-Ⅴ对SAD进行了修订,首次提出了该种障碍不只限于儿童和青少年,成人也有SAD。因此,SAD从“婴儿或儿童的焦虑障碍”部分移至“焦虑障碍”部分。DSM-Ⅴ对语言也进行了修正,以便更准确地描述该障碍。比如“个体”代替了“儿童”; “不愿去工作”加入了“不愿离开家或去上学”这一标准中,短语“主要依恋对象”代替了“父母或主要看护人”,因为对于成人SAD来说,SAD通常与配偶、同伴或子女的分离有关。
另外,DSM-Ⅴ也提出了在不同的年龄和性别分组中,是否所有的症状对于SAD严重性的评估都是同等重要的。也就是说,某些症状较其他症状可能更具诊断性。所有症状中,“与依恋对象分离产生的压力和在没有依恋对象陪伴时拒绝一个人独处”能够更好地判断SAD的严重程度。而区分能力最差的症状是“持久过分的担心自己或依恋对象遭遇不幸,以致自己可能再也见不到亲人”,尽管这一症 状在青少年中普遍存在,但与其他症状相比,该症状的诊断价值不高。另外,最容易被采纳的症状是“反复出现与依恋对象分离有关的噩梦”。治疗
1认知行为治疗(CBT)
详见后附书目《心理自助CBT书系》
2家庭治疗和咨询
3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多采用五羟色胺抑制剂,如氟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等。其他的五羟色胺抑制剂对于焦虑障碍也有较好的效果,但对于分离性焦虑的治疗并无特异性,分离性焦虑的药物治疗,尤其是针对儿童期SAD,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天才美少女糖乃乃:我要开始准备2021年的书单啦,能推荐五本书吗?
参考文献:
吴国连;王惠梅 儿童分离性焦虑障碍的研究进展《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6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