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羔羊》:表达一个人的童年经历对于其人格养成的重大影响

  本片是根据美国畅销侦探悬疑小说家托马斯哈里斯的同名小说改编的,他写了一系列以变态吃人狂汉尼拔莱特博士为主角的小说,按照出版顺序分别为《红龙》(Red Dragon),《沉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bs)以及《汉尼拔》(Hannibal),而目前他的最新作品《汉尼拔前传》(Hannibal Rising)也已经出版,并且改编成了电影。

  这是一部杰出的电影,由一群杰出的人创造了它,并获得了杰出的成就。它囊括了当年奥斯卡含金量最高的五项大奖: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剧本。是承认,是肯定,是诠释。在影史上值得我们再三回味的电影并不多,但无疑《沉默的羔羊》是其中之一。

  片名“沉默的羔羊”的含义,旨在表达一个人的童年经历对于其人格养成的重大影响。“沉默的羔羊”系列这方面做的挺好,每一部都紧紧抓着这条主线,“童年的阴影”在各部里均有很好的诠释和渗透,你的梦境中有没有重复出现着一只沉默的羔羊,它看着你只是沉默,离你越来越近的时候突然长出了獠牙向你扑来?没错,那就是童年的阴影。

  影片开始于联邦调查局委派克拉丽丝寻求汉尼拔的帮助为侦破水牛比尔一案提供线索。在两次言语间斗智斗勇的探访之后,汉尼拔提示比尔可能已经开始寻找下一个目标了。这时候影片转向了水牛比尔窥视议员女儿回家、继而绑架她的全过程。在后面的故事里,联邦调查局的探案一直都没有触及到水牛比尔的活动范围,可谓让他为所欲为,尽情地展现着他变态恐怖的一面,给观众造成非常深刻得印象,这样一来也让最后克拉丽丝和水牛比尔出其不意的相遇增加了紧张感。观众对于全局的把握转化为克拉丽丝面对未知的担忧。这是典型的希区柯克式的悬念。

  《沉默的羔羊》一片里的汉尼拔,是一个高智商的心理医生,他的精神魔力堪比撒旦。可笑的是他自己就是最可怕的心理变态者,一个恐怖的食人狂魔。他的眼神就像锋利的手术刀,能够穿透任何一颗俗世的心灵。他无惧无畏,仿佛全能的上帝。他残忍无比,如同野兽。当他生吃人肉的时候,心跳依然保持在每分钟八十五次以下。就是说他几乎把吃人当成吃饭一样。这是一个可怕的灵魂,他的心灵无人能够进入。他仿佛来自地狱

  在《沉默的羔羊》里,最让人们惊心的估计是最后比尔带着透视眼镜准备用枪射杀史达林的画面,让我好奇的并不是两个人之间的斗争,而是以比尔的角度制作出这样的画面,眼镜透视出的色调是蓝色调,只用在后期调色便可,只是眼镜透视出的形状,不知是在前期拍摄时使用模具挡住拍摄,还是后期制作而成。对于一部电影,有时很难想出这样的制作方式,很多人选择的是通过客观镜头去完成一个故事,很少会使用主观镜头去表达故事里面人物的想法。之后比尔在电影里第一次出现时,镜头也闪过了那副眼镜边角,是不是就为了衬托之后比尔带着眼镜和史达林在暗室里的画面,还是为了表现比尔就是这样一个喜欢戴着眼镜表现神秘的人。

  在影片的结尾,导演又一次“戏弄”了观众,他将所有的观众都变成了凶手!在黑暗中,带着夜视镜的凶手紧紧地跟在克丽斯的后面,耐心而细致地观察着这只到手的羔羊,并准备着随时解决她。此时镜头视点不停的变换,一会儿是摄影机的客观视点,一会儿是凶手的主观视点,观众也就被迫接受了自己的凶手地位。但此时观众的心理效应又是奇特的,因为虽然自己是“凶手”,但却显然是在为克丽斯担忧,想想一个凶手在为自己的猎物担忧,这已经是一件蛮奇特而且有趣的事。在恐慌与担忧中,在导演的指导下,观众自发的心理的补充帮助导演为影片画上了完美的句点。

  这部影片从整个基调上看属于比较低沉的类型,当然许多惊悚片都属于这种类型,但是我觉得这个影片的优势是,它基调不仅低沉,也比较平静,淡淡的感觉,情绪上不会造成很大的波动,可以静静地品着心理学上的妙语。在《沉默的羔羊》里,最让人们惊心的估计是最后比尔带着透视眼镜准备用枪射杀史达林的画面,让我好奇的并不是两个人之间的斗争,而是以比尔的角度制作出这样的画面,眼镜透视出的色调是蓝色调,只用在后期调色便可,只是眼镜透视出的形状,不知是在前期拍摄时使用模具挡住拍摄,还是后期制作而成。对于一部电影,有时很难想出这样的制作方式,很多人选择的是通过客观镜头去完成一个故事,很少会使用主观镜头去表达故事里面人物的想法。

  作为一部从都到尾都完美的电影从第一个镜头中昏暗的森林和第一次响起的电影旋律开始,一直到最后一个镜头汉尼拔尾随虐待他的医生为止都丝丝入扣,好莱坞能拍出这样娱乐性极强又质量上乘的电影就不能随便小看,不能动不动就搬出三大电影节来抹杀它对电影发展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