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生需要知道的知识点:台湾乡土电影
原标题:编导生需要知道的知识点:台湾乡土电影
台湾乡土电影
台湾由于长期处于日本的殖民统治下,电影事业起步较晚。战后,台湾光复。四十年代末,国民党政权迁台。五十年代初,三大官方制片机构中国电影制片厂、台湾制片厂和由农业教育电影公司改组成立的中央电影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开始拍片,形成“公营制片为主”的
结构。1963年,原台语片青年导演李行拍摄了国语片《街头巷尾》,以平实本色的电影语言展现了充满乡土气息的台湾普通人家逼真的生活画面和小人物间朴素真挚的感情,令人耳目一新。接着,他又以相同风格拍摄了一系列作品,如《坷女》(1963)、《养鸭人家》(1964)、《路》(1967)、《汪洋中的~条船》(1978)、《小城故事》(1979)、《早安台北》(1979)等,奠定了“乡土电影”的创作基础。同时期,留学意大利的白景瑞拍摄的《家在台北》(1970)、《再见阿郎》(1971)等片,也是乡土电影的力作。此外,丁善玺、李嘉、宋存寿等也在六、七十年代拍摄过与乡土电影风格近似的作品。乡土电影不仅是真正意义上的台湾艺术电影
创作的开始,而且,它将中华民族固有的文化和伦理道德精神、台湾的乡土文化、东方艺术隽永的意境神韵和现代的电影语言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台湾电影独有的电影形态和总体风格。八十年代初,秉承乡土电影创作精神的青年一代导演侯孝贤、王童等革新了台湾电影的艺术语言,揭开了台湾电影新的一幕。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