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个成年人却经常做出幼稚的行为?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过,你总是会因为别人的同一类型的话失去理智?

  我有过,我特别讨厌别人说“女孩子就应该怎么样怎么样”、“这是女人应该做的”之类的话。

  我一直都觉得我是一个可以控制情绪的人,但是每次听到这样的话时,我的情绪就会控制不住地溢出来。

  而说话人可能是无意的,但我却会在这个时候,忘记所有与人交往的技巧,忘记幽默,然后情绪先行。

  我身边的朋友也有类似的情况,怎么看都是一个成熟稳重的人,但却会因为某一句话,或者某一个行为失控,尽管在我们看来,这些在他人看来都是无伤大雅的事情,但在当事人看来,就是不可原谅。

  一开始,我以为这是因为每一个人的思维不一样,所以重视的点不一样,但看了心理学家吉塔.雅各布的书籍《0次与10000次》一书后,才明白影响我们的因素,不仅仅是思维。

  

  吉他.雅各布出版了很多书籍,她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在2002年到2010年,她在弗莱堡大学医院的精神病学和心理学治疗部门担任临床医师和专家。在2010年到2013年,她进入佛莱堡大学临床心理学和心理治疗专业。之后,她又成为德国汉堡盖亚集团的心理主治医师。

  她在书籍《0次与10000次》中说:“告别同样的坏感受、同样的错误、同样的创伤,觉察并修正自己的日常行为模式,拥有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能力。”

  那要如何让坏体验归零,让经历发生一万次呢?

  弄清楚坏体验的发生原因,便可以从底层解决问题。吉他.雅各布在这本书中,便告诉了我们影响到我们思维和行为的四个原因。

  1、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小孩

  虽然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内在小孩,但是因为童年和青年时期的遭遇不同,内在小孩又分为受伤的、被宠坏的、幸福的。

  当内在小孩主导我们的时候,你会感觉到“羞耻、寂寞、害怕、悲伤、无助”,那么你的内在小孩,是一个受伤的内在小孩;如果你的感受是“愤怒、生气、冲动、倔强”,那么你的内在小孩,是一个被宠坏的内在小孩;只有在感觉到“幸福、好奇、无忧无虑、安全感”时,你的内在小孩,才是幸福的。

  不同的内在小孩,让我们在面对事情时,也会做出不一样的行为。

  比如你的内心有一个受伤的内在小孩,当你感觉到被拒绝、被威胁、被抛弃、被苛求的时候,它就会跳出来,主导你的行为,让你变得失去理智,甚至会行为退行。

  这个时候,只有理解它,满足它,才能让自己的情绪慢慢冷静下来,然后对自己多一些关爱,如此,便能帮助到自己内心深处,哪个受伤的内在小孩。

  而被宠坏的内在小孩的感受被触发时,我们则不能一味地安慰自己,人情并照顾愤怒背后的需求,更能让内在小孩安静下来。

  所以不同的内在小孩,会被不同的事情触动,然后做出不一样的行为。

  我们要做的,就是了解自己的内心小孩,究竟是什么样的,这则需要我们自己去用心感知。

  2、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审判者

  除了内在小孩,我们的内心,还住着一位审判者,他可能是具有惩罚性的,也可能是苛刻的,但他们的存在,都会让我们感到痛苦和自卑。

  因为我们内在的审判者,是来自童年和青春期的有害声音。这些声音是负面的,他们的存在,会让我们觉得自己不够好,也做得不够好。

  他们会让我们对自己提出过高的要求,让我们承受过大的压力,还不断地贬低自己。

  苛刻的内在审判者,会让我们对自己提出很高的要求,当自己达不到的时候,还会传递出自己不够好的信息,让我们的内心产生负罪感。

  比如一个女孩,是在一个对女孩有着传统要求的家庭长大,那么在她结婚后,就算十分尽力,也会在事情不够完美的时候,让内在审判者跳出来,指责自己,让自己的内心充满内疚和压力。

  惩罚性的内在审判者,则会往我们对自己时不时进行贬低,当我们被拒绝的时候,我们不会第一时间去责怪别人,而是责怪自己,觉得是自己不够好、不够可爱,所以才让别人拒绝的。

  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这些都有一点点的似曾相识?

  因为这样的审判者出现在每个人的内心,就算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对我们有足够的爱和关心,并且满足了我们所有的需求,但周围的环境依然会对我们产生影响。

  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无视内在审判者,而是学会辨别它传递给我们的信息,然后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有益的信息上。

  3、每个人都有幼稚的应对方式

  在我们很小的时候,虽然我们没有什么复杂的圈子,但是小孩子也有自己的人际圈,当我们在人际圈中,遇到问题的时候,便会在童年的认知范围内,采取一些应对方式来保护自己。

  这种方式在现在看来,一定是幼稚的,但在当时却是有效果的。

  所以,这些幼稚的应对方式,已经刻在了我们的内心,当我们成人后,在出现一些较大的问题时,会不由自主选择相似的应对方式。

  因为孩子时期,很多事情无从选择,所以我们的应对方式一般分为顺从、回避、过度补偿这三种。

  顾名思义,顺从的应对方式,便是在出现问题的时候,会选择通过满足他人来稳定自己,这样的应对方式,会让人很难说出“不”字。

  回避的应对方式,便是在出现问题时,不直接面对问题,而是用游戏、网络等分散注意力的方式进行逃避。

  过度补偿的应对方式,便是表现出与内在审判者相反的意见,认为自己才是对的,这样的应对方式,会让人出现傲慢、过于控制、寻求关注等行为,一般具有攻击性。

  当成年后的你面对问题,察觉到幼稚的应对方式出现时,可以提醒自己用具体的替代性行为来应对。

  更不要着急,要对自己有耐心,从小到大,一点一点来改变。

  4、让人愉快地成人自我

  “承认自我就像一件美妙的、量身定做的礼服,如同长在身上一般适合我们,适合当前的生活处境。”

  因为成人自我,可以让我们在一定程度上通观自己的灵魂生活。

  在遇到事情的生活,成人自我不会让我们的行为和感受被有害的情绪和行为所控制,它让我们保持冷静的头脑,并不断注入动力。

  被成人自我所控制的行为,是强大而正常的,这样的我们可以对现实有很好的把握,能处理好不愉快的经历。

  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真正的“成熟”。

  但我们要注意的是,没有人会一直表现得很成熟和理智,因为我们的行为是受这四种“自我”控制的,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察觉自己的情绪,自己的行为,此时是哪一个“自我”在控制,然后用相对的方式,换回积极的成人自我。

  毕竟,成人自我,可以让我们更从容地面对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