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拍吧》魏大勋演变态绝了,王珞丹揭露现实问题
前几期的作品乏善可陈,各自有着亮点,也各自有着瑕疵。有迎合大众的,有诉说自我的。总而言之,符合市场的作品没什么新意,文艺范的层次太高无法贴近群众,或许对于导演们来说,自嗨就够了,毕竟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电影作为人们的心灵桥梁,它需要的是共鸣,而不是孤芳自赏。
王珞丹的作品都偏女性化,哪怕第一部《陪聊》全程是男主袁弘的画面,其实本质上还是描述女性情感的语言居多。这样其实面临一个问题,王珞丹的戏让男人愿意走进影院的唯一理由,就是女朋友要陪看。
其实《陪聊》给我的感觉真是太广播剧了,电影之所以使用大屏幕,就是为了画面的呈现,而这部戏全程靠对白支撑,这就面临一个问题,电影不是舞台剧,无法把人声最大化和最明晰化,而且各种声效加上复杂的画面,都是影响观众仔细聆听的元素。所以看完《陪聊》,给人的感觉就是整部戏太过于平稳,哪怕最后发现热线电话不过是世界末日的留声机,也没激起心中太大的波澜,更不会说有什么深刻的电影画面。
相比起来,郝杰导演的《冯海的梦》,则完全是另一种风格,全靠画面体现,几乎没有什么对白,这部影片更依赖于观众的自我思考,但是对于普通观影者来说又太过晦涩难懂,不过相比起《陪聊》,最起码它会有深刻电影画面留在观众的脑海之中,这样对一部电影来说也就足够了,这也正是王珞丹的第一部作品所欠缺的。
王珞丹的第二部作品《寻人启事》就很好地修正了第一部的缺憾,是一部完成度很高的电影了,重画面,重演员,轻对白,有层层递进的剧情,故事也相对完整,而且电影的核心问题也与社会现状息息相关,这样观众观看时也就比较感同身受。总体来说,虽然风格和电影中心内容还是偏向女性化,但是已经展现得很好了。
《寻人启事》的剧本,描述的就是现在最现实的一个问题,网络作为人们依赖度最高的社交平台,各种各种的消息在网络中肆意挥洒,人人都崇尚美好、憎恶丑陋,但是网络上你看见的美好就是真的美好?丑陋就是真的丑陋?耳听不一定为虚,但眼见更不一定为实。王珞丹的这个剧本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社会的问题。
魏大勋的演技真是进步了,一副憨憨傻傻人畜无害的面孔,手举着示爱牌站在人海中寻找一见钟情的女神,在网络直播中也不停诉说自己陷入爱河的故事,同时不断表明自己忠贞不渝的决心,花高价悬赏女神的行踪,目的也很单纯,就是为了向女神表白。我相信在现实中,这么一个帅气憨厚的大男孩如果在网络中也表现得这么痴情款款,那么几亿网民也必将为他感动,也会积极的为他提供线索,毕竟人人都向往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结局。
结果了,魏大勋追求的女神陈都灵,是他的前女友,因为不堪忍受魏大勋暴力折磨而四处躲藏,不料还是被网友出卖了行踪,魏大勋寻找她的目的,就是为了在直播镜头前杀死她。对于心理扭曲的人来说,只有一种欲望是最重要的,那就是占有欲,在我撕下伪善的面具后,哪怕你死,也要死在我手里,魏大勋这个人物算是刻画的很好了。
最后救下陈都灵的是穿着邋遢、负债累累、唯利是图的张静初,也深刻地向观众说明了,人不可貌相,特别是衡量善与恶的标准更不能仅凭外表。最后张静初那通未接的电话也是留下伏笔,正被人寻找的她,会面临和陈都灵一样的境地吗?或许王珞丹的这个伏笔,也在向人们表明,只要网络还在,陷阱就始终还在,所有的事情还会是个循环,人们能做的就是保护好自己,不被表象蒙蔽。
王珞丹的第二部作品在我看来,就是一个非常成熟的电影作品了,该有的元素都有了,吸引观众的内容也有了,画面的质感,恰当的对白,演员的演技,剧本的完成度,都非常好。这也让我对她后面的作品充满期待。
其余易小星和沙漠的作品也还不错,其实电影就像小说,通俗才会易懂,易懂才会有市场有观众,再好的电影没有观众只有影评人那也是零,如果电影始终如空中楼阁,凡夫俗子不能近观,那电影也就丧失了本身的意义。
转载自头条号:加油努力57。(如果侵犯你的权益可以下面留言我删除,也可以联系网站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