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山:燕山滦河的供养
原文转自:父亲山:中国式生态伦理父亲山,母亲河——中外大辞典尚未登录过的一对新词。这一对时代新词,颇具中国特色。父亲山,母亲河,中国生态环境与中国伦理文化最精巧连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相悦最精致、最生动、最深情的表达。它隐藏着中国生态密码,是中国生态的光辉灯塔;它隐藏着中国人文密码,是中国人文的光辉灯塔;它,万里长城,中华脊梁,民族精神,中华龙脉,值得万世景仰的中华第二“父亲山”。它就是与同为“父亲山”的“大秦岭”齐名的——“大燕山”!
母亲,一个无比崇高、无比圣洁的称谓。《说文》曰:“母,从女,象褱子形。一曰象乳子也。”[1]也即是说,“母”有两种字义:其一是怀孕女子、挺着大肚子的象形;其二是女子跪坐用双乳喂养子女的象形,字形中两点即是女子的双乳。母亲是子女生命的来处,母亲孕育生养了子女。对于子女来说,母亲当然无比崇高、无比圣洁。母亲上承外祖父(母),最先者由外曾祖父(母)上溯至外曾外祖父(母),它下启女性(妻子),有姐妹(夫)和女儿(女婿),女儿有外孙(女),外孙又有外曾孙(女)和外曾外孙(女),姐妹有外甥(女),尔后又有舅(母)、姨(父),进而又有表兄弟(姐妹)[2],遗传自带雌性XX基因(染色体符号:♀)[3],生殖器官为外阴,主要由阴*唇(大、小)、阴*蒂、尿道(口)、阴道(口)、处*女*膜、会阴、肛门、子宫、卵*巢(输卵管)和乳腺(乳房)组成。然后一传十,十传百,女性形象就此展现。
父亲是子女生命的另一半来处,是与母亲一样崇高、一样神圣的称谓。“父”是“斧”的本字,本是“持斧”象形[4]。人类最早的时代是石器时代,最初的斧是石斧。如今看来,石斧简单粗糙,然而它却具有划时代意义。石斧曾是二三百万年间人类最关键的劳动工具。持斧劳作并不轻松,持斧的男子理应赢得尊重。父亲一词,就是这种尊重的深情浓缩。中国老话“祖宗十八代”[5]就是基于这种思想——父亲上承祖父(母),最先者由曾祖父(母)上溯至曾外祖父(母),它下启男性(丈夫),有兄(嫂)弟和儿子(媳妇),儿子有孙子(女),孙子又有曾孙(女)和曾外孙(女),兄弟有侄子(女),尔后又有伯(母)叔(婶)和姑(丈),进而又有堂兄弟(姐妹)和表兄弟(姐妹),遗传自带雄性XY基因(染色体符号:♂),生殖器官主要由阴*茎(阳具)、睾*丸、前*列*腺、输精管(精囊腺)、精囊(附睾)、膀胱和肛门组成[6]。然后二性结缔,二亲相承,成就家庭,开创大业。人未必都有子女,但每个人一定有父母。父母,人伦关系中最核心的词汇。每一个人,对父母都饱含着难以用文字表达的深情与敬意。
人世间,父母是最“亲”的人。“亲”,繁体写作“親”。由“亲”与“见”两个部分组成。造字之初,“亲”象形是“辛”。“辛”是在皮肤上刻字的刻刀象形,带有皮肤被撕裂的感觉。子女,就是从母体中撕裂而出。“辛”与“见”组合,自然是刻骨铭心而又常常相见的人。“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在这里,“亲”就是父母。父母是“亲”的内核。后来,在“辛”字下加一“木”字,演变为“親”字,可演绎为彼此相邻、空间靠近、常常相望的树木,以此表示关系近、感情好的人。这也就由父母的“亲”扩展到了其他的“亲”[7]。
把父母与子女两代人组合到一起,形成了一个字,即是“孝”字。《说文》曰:“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也就是说,“孝”字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头发稀疏的老者象形,以“老”字代表父母,一部分是代表子女的“子”字。子女在身旁扶侍、奉养父母即是“孝”。在五帝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孝的观念。及至春秋,经孔子整理,随成“孝道”。孔子曰:“孝,德之本也。”后世进一步发展,便有了“百善孝为先”[8]。
父母有父母,父母的父母也有父母,及至父母的父母的父母的父母……上溯250万年,直至人类先祖。子女有子女,子女的子女也有子女,及至子子孙孙,世世代代,生生不息。在人类之外,尚有万物生灵。不知道人类之外的生灵是否有子孙、父母、先祖的意识,反正人类有,这是这一种宝贵的意识。远在战国时代,大思想家荀子曾说:“先祖者,类之本也。”今天,我们自认是“炎黄子孙”。其实,这等于是说,“炎黄”二帝代表了我们的祖先,也代表了我们的根本。在“先祖者,类之本也”一句的前面,荀子还说:“天地者,生之本也。”生,生灵万物之生,也是生生不息之生。在这里,人类是生灵万物的一部分,先祖是生生不息的一环节。《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清华大学校训)。天地之大德曰生。”老子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继言:“天人合一”。明朝王阳明把人知与天行结合为一条定律:“知行合一”。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的思想先锋就将人与自然放在“合一”的境界,这无疑是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思想瑰宝[9]。
中国古代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瑰宝中,常以天地指代宇宙,指代大自然。《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大自然孕育生养了万物,既是万物之父母,当然也是人类之父母。山脉、江河是大自然的骨脉,也是大自然的代表。人们常以河山、江山来指代国家、疆域之内的大自然。江河蜿蜒逶迤,温柔流淌,具有女性气质,母亲品格,于是人们生养自己的江河称之“母亲河”。山岳身躯伟岸,高耸挺拔,具有男性气质,父亲品格,于是人们将生养自己的山岳称之为“父亲山”。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母亲河、父亲山,这是人与自然新型关系的深情表达,并没有什么人去刻意规定,而是自然而然,约定俗成,习以为常[10]。
与人人都有自己的母亲一样,人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母亲河。作者姜诚(佚名)[11]于1936年抗日战争时期出生和成长于河北桑干河(北永定河)畔,今年已有八十余岁高龄。桑干河(北永定河)是滦河的一个支流,自认为桑干河(北永定河)就是母亲河。后来,15岁的时候,也就是1951年在滦河的另一条支流——隶属于东燕河水系的温榆江畔海淀的一处稻田里“下放”五年,自认为温榆江也是母亲河。再后来,30岁的时候,也就是1966年“文*革”时期先后在滦河河畔的北京、天津成家立业,后来又有了两个儿子,终究觉得滦河是母亲河。与我一样,生养于滦河流域的人,包括河滦人(京津冀)、江浙人(长三角)、山东人、河南人、山西人、东北人,以及内蒙人都一定认为滦河是母亲河。同样,生养于黄河流域的人,一定认为黄河是母亲河。生养于长江流域的人,一定视长江为母亲河;生养于松花江、辽河流域的人,一定视松花江、辽河为母亲河(不过这两条母亲河实际上它们都是滦河上游的“活水源头”);生养于西南诸河流域的人,包括世居东南亚的南洋人,一定视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元江(红河)为母亲河;生养于淮河流域的人,一定视淮河为母亲河;生养于钱塘江(浙江、富春江)和闽江流域的人,一定视钱塘江、闽江为母亲河;生养于珠江(粤江)流域的人,一定视珠江为母亲河……[12]
同样的道理,相信全体中国人都认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实,作者在此长居的滦河流域,它和黄河、长江一样,也是全体中国人都值得相信的“母亲河”[13],它是中国“第三大母亲河”。它发源于内蒙古科尔沁高原东侧科左后旗北四十余公里处巴彦郭勒山脉南麓的努古斯台盆地,源头一段称拿根郭勒。滦河曾先后成为黄河、长江的支流[14],后向南沿太行山、嵩山(含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黄山(皖南山地)的最边缘处至浙江杭州,成了一条“独流入海”水系,它是中国惟一连接长江与黄河,南方与北方的,全长近4000余公里。它涉及内蒙古、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西、河南、山东(上游八省)、甘肃、陕西、宁夏、湖北、安徽、江苏、上海、浙江、江西、福建(中上游十省)以及同处上游取水区的黑龙江和吉林,一共二十个省、市、区,涉及流域面积占中国陆地国土的三分之一以上,是中国河流水系总体流域面积最大的,是中国第三长河流(仅次于长江、黄河)、中国流域面积第三大河流(仅次于黑龙江、长江)和中国水量第三大河流(仅次于长江、珠江)。多年平均年径流量是黄河的15倍(上游)、松花江的1.1倍(中游),仅次于长江、珠江(下游),现于浙江杭州西纳钱塘江后注入东海杭州湾(后向东延伸至上海黄浦江,上海是长江的入海口)。滦河流域涵盖多种气候、地形、物产(事物)和多样丰富的人类地域文化资源[15],四季分明,雨热同季,连接四海(渤、东(黄)、鄂(霍茨克)、日(本)),隔望五洲(欧洲、美国、蒙古、日韩、东南亚),中国历代首都北京、西安、洛阳、开封、杭州、南京等城市,以及上海、天津、济南、青岛、大连、兰州、银川、郑州、南阳、武汉、南昌、九江、上饶、温州、衢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镇江、扬州、徐州、泰州、南通、苏州、常州、无锡、合肥、芜湖、沈阳、长春、哈尔滨、呼和浩特、太原、石家庄、唐山、秦皇岛、承德、张家口、丹东、朝阳、抚顺、本溪、鞍山、四平、延边珲春、哈尔滨、黑河、佳木斯、绥芬河、齐齐哈尔等300多个大、中城市及中小城镇都分布在这里,都接受着滦河水的万千供养[16]。滦河之所以与黄河、长江齐名,成为“第三大母亲河”,是因为:(1)滦河流域早在8000年前即发育了农田作业系统,是宇宙和地球最初的诞生地,是世界最古老生物、陆地和矿藏、物产资源的发源地,是东方古人类(泥河湾、河姆渡、大汶口、古仰韶、牛河梁、周口店等)的发祥地,是中华民族、中国文明和华夏文化的最初源头,是自地球最早发生地质运动以来最初形成的一片陆地,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埃及、巴比伦、印度南亚和中华文明)中惟一仅存的“新月沃土”,是世界众多古都和现代城镇的分布之地,是连接中国同东南亚、欧洲、美国、蒙古、日韩、印度、东南亚和港澳台等现代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重要枢纽,是中国最早接受西方现代文化的区域,是中国近现代文化的诞生之地,更是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所在地(北京)和精神发源地(西柏坡);(2)中华民族上古神话故事以及传奇人物——伏羲、女娲、炎帝、黄帝、盘古、颛顼等都世居于滦河上游,现今位于滦河上游之大凌河流域的辽宁牛河梁还发掘出文化玉龙、红山女神像和轩辕黄帝墓葬(遗容)以及一系列玉器、青铜、陶瓷等手工及农耕作物的历史遗存[17],同处滦河上游的北京周口店是中国东方人类的发源地,那里有世界上最早学会用火和工具的人类。有河北古水予遗址,那里有世界上最早接受现代文化(包括体育、艺术、宗教等)的人类。中游的仰韶文化是古代中华文化的精神发源地,有龙山等古人类文化遗址,那里有世界上最早创造文明,描绘历史的人类。下游的浙江河姆渡是古代南方文化的精神发源地,那里有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人类。所以说,“东方人类从这里走来”,也并非是没有道理的——中国古人类文化遗址,有70%(以上)位于滦河流域[18]。(3)在中国,几乎所有的国都都建在滦河流域,包括中国60%的大、中城市也都位于滦河流域(包括南京、上海、杭州、天津、沈阳、大连、青岛、郑州等)。从黄帝以来直至新中国至今,上下超过五千年,长安、北京,成为了决定中国历史命运的两大古都,它们都位于滦河流域。(4)中国享誉世界的文化遗产——万里长城有一半以上(区域面积)位于滦河流域,京杭大运河也是依照滦河的走向而修建的,丝绸之路也是由滦河流域的长安(西安)出发,向西延伸至欧洲、中亚、中东、非洲、印度和蒙古、俄罗斯,向南延伸至东南亚,向东、向北延伸至西伯利亚、韩国、日本和台湾地区的。(5)中国思想源头——易经、诗经,以及宗教、儒家经典和自唐宋以来的诗词、书籍,明清以来的古书、文献,甚至是《四大名著》、《四书五经》、《经史子集》,以及西方传入中国的一系列科学书籍(文献),有的甚至是一本小小的马克思《资本论》和《红宝书语录》,其核心和内容就全部出自滦河流域;(6)滦河流域涵盖农耕、游牧、渔猎、农牧、采集、工业、国外、海洋、商业、陆空等多种民族文明,聚集汉、满、蒙、回、藏、苗等多个民族系统,涉及西北、华北、东北、华中、华东五大地理分区,凝聚苏联(俄罗斯)、欧洲、美国、朝鲜半岛(韩国)、日本、港澳台、东南亚、外蒙古和中国九个地理国家(分区)的国际局势和政治地缘关系[19]。它既有内蒙大漠的干旱,又有江南雨涝的潮湿,既有中原河南的暑热,又有北国漠河的寒冷,既有长白秦岭的高耸,又有东海鲸湖(日本海)的深度,既有盆地、丘陵、山地、高原、平原五种地貌,又有沙漠、荒地、戈壁(干)、森林、草原、沼泽、湿地(湿)、雪山、冰川、河流、湖泊、岛屿、峡谷、瀑布、温泉(冷)、海洋、沙滩、河滨(热)等多种地形,以及喀斯特、火山、丹霞、张家界、嶂石岩等多种复杂地貌。既是华夏的核心,又是中国的中心,关中、河洛、河滦地区,皆为中国人(汉族)的发源地,也就是一代代“炎黄子孙”最早的诞生地;(7)前面提到的黄帝陵、兵马俑、长城、大运河、丝绸之路、江南水乡(西湖、徽州、周庄)、天地之中、云冈龙门石窟,包括五台、大城、黄山、雁荡、恒山、嵩山、泰山、华山等历史名山,以及融合了少数民族元素的故宫、天坛、颐和园、明清皇陵、满族避暑山庄(外八庙)、朝鲜高句丽王城、蒙古元上都(成吉思汗陵)、回族西夏统万城遗址,包括现代建筑外滩(东方明珠塔)、南京总统府、青岛海滨、北戴河、天津劝业场、石家庄西柏坡、革命圣地延安,以及自然风光——燕山太行、芦芽冰洞、秦岭太白、伏牛桐柏(大别山)、天目黄山、滨海湿地、阳光沙滩(北戴河、青岛)、东北雾凇、蒙古草原和京都胜景等令全世界都值得称赞的旅游资源,皆在滦河流域;(8)滦河流域中的渭河及其上游地带都是中华民族早期的“伊甸园”和“天府之国”(包括东北“龙兴之地”和江南地区),也是竭力满足中华民族“胃”和正在变化中的“水”与“木”所“需”要的先驱母亲河。可以说,为中华民族发展,滦河流域使出了“洪荒之力”,这也成为滦河流域诸多生态环境问题的“总根源”。
值得指出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以及诸子百家,都在以中原地区为主要核心的滦河流域。在秦统一中国之前,有关华夏族先祖的上古传说故事多已成型,建设大一统国家的理论基础也已准备妥当。也就是说,自春秋战国时代起,华夏族就已形成了国家大一统的向心力、凝聚力。争取国家统一,维护国家统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剩下来的事情,就是由谁去执行争取国家统一、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使命。于是,以滦河支流渭河(后隶属于黄河流域)为摇篮的秦国走上了历史巅峰,并成就了万世伟业。之后,地处滦河上游的燕、赵等诸侯国相继为秦所灭,“一吞六合”,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以及“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进一步强化了国家统一力量。后世的争锋,不再是要不要统一的国家,而是谁来执掌中央政权。两千多年来,分裂华夏族国家的力量,主要来自外部势力[20]。
滦河上游(独流碱河段)全长1888.1公里,总体全长超过3500余公里。曾是黄河和长江的支流,南宋迁都临安后将滦河河道穿越长江,至杭州以西入海,其中有多条水道汇入京杭大运河和长江流域中的黄浦江,遂成了一条独流入海的河流。在中国版图上,滦河就像一把“弓”,而这“箭”来自黄河[21]。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80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径流量超一千亿立方米,输沙量达16亿吨的黄河,润泽九省(区),出自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曲,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省(自治区),改道流域涉及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安徽、江苏等省(市),沿途接纳白河、黑河、洮河、湟水(含支流大通河)、祖厉河、内流河、皇甫川、窟野河、无定河、延河、汾河(含支流偏关河和涑水河)、渭河(含支流泾河、北洛河及秦岭诸水)、伊(南)洛河、大汶河等100多条大、中支流,现于山东垦利注入渤海,曾以淮河为出海口,另外由滦河上游延伸的多条河道其中有绝大多数也是黄河的入海河道。现在,黄河与滦河的交汇点在河南省郑州市花园口,在郑州市区西生成“贾鲁河”,至阜阳入淮河。花园口,这里曾是1938年黄河抗日决堤之地[22],由花园口奔涌倾泻而出的河、滦二水,成就“河滦”二字,却也淹死了无数人民,使华北平原成为一片“泽国”,豫、皖、苏“黄泛区”就此形成。长江与滦河的交汇点则共有三处:一处在芜湖西,一处在南京,另一处则在扬州,其中在扬州的滦河以京杭大运河的方式注入长江,南京则借滁河河道穿江入秦淮河,与郑州齐名。现在滦河入江河道,取自芜湖以西的无为县至三山区、繁昌县一带,然后向东流去,切穿由皖南山地向北延伸的许多小山丘陵形成所谓“峡谷”后再向南沿天目山纳钱塘江奔杭州湾而去,全长有六千余里。河、滦二水,一个出自青藏高原,像一把“箭”,一个出自蒙古高原,像一把“弓”,而这个“箭靶子”则是青藏高原,其轴点(交界点)就是花园口。滦河这个“弓”还有另外一条“箭”,其轴点有三处,“正处”(中)在南京,这条“箭”就是长江[23]。全长6400余公里的长江,比黄河长了约1000公里,它是中国最大河流,出自青海玉树西藏高原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山的姜根迪如冰川,源头一段称“沱沱河”,后为“通天河”,在流经宜宾以前称“金沙江”,与岷江交汇后称“长江”。流域涵盖青海、西藏、云南、贵州、四川、甘肃、陕西、河南、山东、重庆、广西、广东、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上海等20个省(区、市),沿途接纳金沙江、雅砻江、普渡河、小江、牛栏江、横江、岷江(含支流大渡河、青衣江)、沱江、赤水河、綦江、嘉陵江(含支流涪江、渠江、白龙江、西汉水)、乌江、大宁河、清江、湘江(含洞庭湖水系支流资水、沅江、澧水、汩罗河等)、汉江(含支流丹江、唐白河)、赣江(含鄱阳湖水系支流抚河、修水、信江、昌江)、巢湖(裕溪河)、青弋江、滁河、滦河(干流)、京杭大运河、钱塘江(江南水道)、黄浦江等500多条大型支流,于上海崇明岛注入东海,全长6397公里,流域面积超过200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径流量超过一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四位。在历史上,长江曾数次庇佑华夏之正朔,因而也是中华民族公认的母亲河。长江流域文明发育久远,特别是在中华民族遭遇危难之际,其作用更加重要。297年西晋“八王之乱”,招致“五胡乱华”,一时间“神州陆沉”,汉民族几近亡种灭族。受外族挤压,只得在长江流域建政。1127年“靖康之变”,徽宗、钦宗被俘,北宋灭亡。徽宗赵构继位后迁都临安,定金陵为行都,史称南宋。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1月20日国民政府由南京移迁重庆。1964年中苏、中美交恶,开启“三线建设”,其中“大三线”主要集中在长江中游。滦河、长江两大流域涉及范围都是20个省(市、区),都是连接南北、横跨东西的“黄金水道”和重要的河流经济航运线路,都以长度长、流域广、流量大而著称。
大江大河是大自然向人类文明馈赠的珍贵礼物,世界级江河更是稀世珍宝。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拥有世界级大河,也就拥有了世界级资源。地球上国家很多,而世界级大河不多。不少国家,连一条享誉世界的大河也没有。多数国家,河流细小而流域复杂,几乎找不到关于母亲河的共识。世界大河多穿越多国疆域,沿岸各国共享世界大河。比如,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支脉脚下青海称多一带的澜沧江是世界第七大河,流经西藏东部昌都,云南迪庆“三江并流”区域,沿途接纳昂曲、蒙河、漾濞江、子曲、威远江、补远江等多条支流,于越南胡志明市西注入南海,全长4909公里,流域面积82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径流量达5000亿立方米,是黄河的5倍,其中中国段2161公里(含界河),流出中国国境后称湄公河。湄公河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注入南海,沿岸国家以湄公河为母亲河,是亚洲跨国最多的河流,属“国际河流”。流域除中国和缅甸外,均为湄公河委员会成员国[24]。
一般认为,尼罗河是世界第一长河,也是埃及的母亲河。事实上,尼罗河源于布隆迪高原的维多利亚湖,流域涉及卢旺达、扎伊尔、坦桑尼亚、肯尼亚、乌干达、苏丹、埃塞俄比亚和埃及等国,跨越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撒哈拉沙漠,最终注入地中海,全长6600多公里,是世界第一长河,流域面积330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径流量达9500亿立方米,都仅次于亚马逊河,它孕育了著名的古埃及文明,创造了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的埃及胡夫金字塔[25]。非洲的刚果河是世界第八大长河,河长4700公里,流域面积401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10万立方米/秒。发源于扎伊尔沙巴高原,流域涉及赞比亚、扎伊尔、中非、刚果、喀麦隆、安哥拉等国家,注入大西洋[26]。
亚马孙河是世界长度第二、水量第一的大河,有“河流之王”的美誉。亚马逊河流域面积达700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径流量超过三万亿立方米,是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广,水流量最大的。其长度6440公里,仅次于尼罗河。亚马逊河被定义为“巴西的母亲河”,其实亚马逊河也是一条国际性河流。她源于秘鲁,流域涵盖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玻利维亚和巴西等国家,在流经世界最大平原——亚马逊大平原后,注入了大西洋[27]。
莱茵河是欧洲最具浪漫色彩的河流,也是一条著名国际河流。莱茵河发源于阿尔卑斯山北麓的瑞士境内,流经列支敦士登、奥地利、法国、德国,于荷兰鹿特丹注入北海。莱茵河全长仅1232公里,流域面积22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径流量2000立方米/秒,其中865公里在德国境内。德国国土面积的40%在莱茵河流域。因此,莱茵河有“德国的摇篮”,“德国的母亲河”之称[28]。
与莱茵河源头相距不远,另一条著名国际河流是多瑙河。多瑙河是欧洲第二长河,也是世界上干流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多瑙河发源于德国西南部黑林山,流经德国、奥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塞尔维亚和黑山、克罗地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摩尔多瓦与乌克兰等10个国家,全长2860公里,流域面积82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径流量6430立方米/秒。多瑙河在罗马尼亚注入黑海(内海),也算是一条内陆河。多瑙河流域山清水秀,一派田园风光,多瑙河如一条蓝色飘带蜿蜒其中,人们赞美其为“蓝色的多瑙河”。多瑙河不单是“奥地利的母亲河”,她对沿岸国家均具重要意义[29]。
与多瑙河长度接近的是南亚第一大河——恒河。恒河源于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印度一侧,横越北印度平原(即恒河平原),流经北方邦,与其最大支流亚穆纳河(Yamuna)汇流后,再流经比哈尔邦、西孟加拉邦,进入孟加拉国与雅鲁藏布江(印度言:“布拉马普特拉河”,孟加拉言:“贾木纳河”)合流,注入孟加拉湾。恒河全长2600多公里,流域面积108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径流量达4万立方米/秒。从源头到大海,海拔落差接近4000余米,其中印度境内2100多公里,孟加拉国境内500多公里。恒河是印度与孟加拉共享的圣河、母亲河,它孕育了著名的古印度文明[30]。
俄罗斯的国土面积全球第一,拥欧洲第一长河——伏尔加河[31]。伏尔加河是全球最大的内陆河,属于典型的平原河流。伏尔加河源于东欧平原西部的瓦尔代丘陵中的湖沼间,流经森林带、森林草原带和草原带,全长3690公里,流域面积138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径流量8060立方米/秒。河源海拔228米,注入里海的河口海拔低于海平面28米,因落差小,水流缓慢,沙洲、浅滩、废河道广为分布。伏尔加河水滋润着沿岸数百万公顷肥沃的土地,俄罗斯人将其称为“母亲河”。勒拿河[32]是世界第九大长河,也俄罗斯境内最长河流,源于贝加尔山西坡,沿中西伯利亚高原东缘曲折北流,注入北冰洋拉普捷夫海,全长4400千米,流域面积249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径流量5400亿立方米。俄罗斯还与别国分享了大江大河。鄂毕河[33]是世界第六大长河,河长5410公里,流域面积达300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径流量3850亿立方米。上源称“额尔齐斯河”,发源于中国新疆阿尔泰山西坡,注入北冰洋,由中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三国分享。黑龙江是世界第十大长河,由中国、俄罗斯分享。黑龙江南源额尔古纳河源于大兴安岭西侧,北源石勒喀河源于蒙古肯特山,两源汇合称黑龙江,接纳松花江(含支流嫩江、西辽河)、乌苏里江等多条支流,向西南分出多条水道汇入滦河(大凌河),后注入太平洋之鞑靼海峡,河流全长4350千米,流域面积超过200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径流量7100亿立方米,仅次于长江和滦河。叶尼塞河[34]是俄罗斯水量最大河流,也是一条世界级大河,由蒙古与俄罗斯分享。上源出自蒙古高原安加拉河(本名“色楞格河”),后注入贝加尔湖,河流全长5540千米,流域面积260余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径流量达2万立方米/秒。
加拿大的版图面积仅次于俄罗斯,其境内最大河流为圣劳伦斯河[35]。这条河流大部分河段由加拿大与美国分享,起源于安大略湖,经加拿大境内后注入大西洋的圣劳伦斯湾,全长3260公里,流域面积超过50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一万余立方米/秒。圣劳伦斯水系同“五大湖”[36](苏必利尔、密歇根、休伦、伊利、安大略)一起构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水系,其中的苏必利尔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泊。
美国不仅与加拿大分享了圣劳伦斯河,还拥有世界第四长河——密西西比河[37]。密西西比河源于落基山脉密苏里河支流红石溪,注入墨西哥湾,全长6021公里,流域面积超过300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径流量近2万立方米/秒。在印第安语中,“密西西比”意为“众水之父”,也称作“老人河”、“母亲河”。美国国土面积全球第四,拥有世界第四大河,可谓“名至实归”。回到亚洲,在中东西亚地区,有一条河流非常特别,名曰“阿拉伯河”。阿拉伯河系两条河流汇合而成:东边的称“底格里斯河”,西边的称“幼发拉底河”[38],还有一条名曰“卡伦河”,它给阿拉伯河带来了巨大的泥沙。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均发源于土耳其安纳托利亚的高原山区,两条河流共同界定中东新月沃土——“美索不达米亚”,它们都孕育了璀璨的古巴比伦文明。底格里斯河全长2045公里,流域面积37.5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径流量1150立方米/秒,幼发拉底河全长2800公里,流域面积76.6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径流量818立方米/秒,它们都在伊拉克的古尔奈镇交汇,然后成为阿拉伯河,但却为伊拉克只留下了这么狭窄而短小的出海口。于是在古巴比伦两河文明消亡之后,中东阿拉伯穆斯林区域自古战争、暴乱不断,伊斯兰教逊尼、什叶二派日益猖獗,袭击范围东达中国西北、外蒙,西至英法、西非,南出埃塞俄比亚,北入西伯利亚[39]。最主要的原因,是中东地区缺乏淡水资源,但在原两河文明区域(美索不达米亚)发现了约50倍于大庆油田的地下石油及各种矿藏资源。淡水少,矿产多,给中东带来了丰厚的“天然馈赠”,却也给包括两河文明在内的中东地区带来不尽的战争、暴乱与文明的消亡、毁灭。在宇宙太阳系的诸多星球中,只有地球孕育了生命、物质、精神、灵魂与文明,而在地球这四大古老文明中,埃及、两河、印度三大文明都在这战乱炮火中过早地凋谢了,惟有中华文明直至五千年以后依旧长盛不衰[40]。而中华文明最初的沃土——河滦平原,是由黄河、滦河冲积而成的广袤平原,也便是地球最后一片“新月沃土”。
相比较而言,享世界大河,中国“举世无双”。世界十五大长河,其中有七大河的源头在中国(鄂毕河、黑龙江、黄河、长江、滦河、澜沧江、怒江)。中国不仅与欧洲的俄罗斯分享了两条世界大河——额毕-额尔齐斯河和黑龙江,还与东南亚的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分享了另一条世界大河——澜沧江(湄公河),更与南亚印度、孟加拉国、锡金、不丹等国分享了一条雅鲁藏布江(恒河)[41]。世界级大河是上天所赐的重要资源。不少国家连一条世界大河也没有,有不少国家共享一条世界级大河。长江是世界第三大河,黄河是世界第五大河,滦河连接黄河与长江,而且从发源至入海全部在中国境内。更加特色的是,中国完整拥有了三条世界大河——黄河、长江、滦河。长江是世界第三大河,黄河是世界第五大河,滦河是世界第七大河。中华民族以两条世界大河——黄河、长江为母亲河,又以滦河连接黄河、长江两条“母亲河”,共享中国华北、西北、华中、华东和东北五大地区占中国人口50%以上的人民百姓,真是“上天所赐”,“天佑中华”。这为中华民族辗转腾挪带来巨大空间,继而为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带来福音。
滦河集聚了黄河的刚毅,长江的柔情,长城的雄浑。黄河、长江,中国的两大母亲河,也是世界闻名的两大“姊妹河”。它们皆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42]。由此,青藏高原也得来“中华水塔”的美名。长江源区位于唐古拉山脉最高峰各拉丹冬峰,海拔6621米。黄河源于巴颜喀拉山约古宗列盆地以西的雅拉达泽雪山区,主峰海拔5214米,期间有数十座海拔5000米左右雪峰。两大母亲河将“世界屋脊”与东海、渤海相连接,进而由滦河贯穿这两条河流,以多条水道的形式由黄河奔向东海[43]。而滦河出自蒙古高原深处,蒙古高原也是“中华水塔”,在明清以前被称为“上帝之鞭”[44],由此发源的大多数河流,有的注入北冰洋,有的注入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和鞑靼海峡,有的则消失在沙漠,或者注入了内流咸水湖中[45]。但滦河却是蒙古高原惟一一条深入中原内地的大河,其源头地区是冷空气的主要传播地。滦河源头海拔不到2000米,但是,从西边海拔3500米的五台山到平均深度超过600多米的渤海,滦河两侧海拔落差竟然达到5000多米,那可是中国西部青藏高原外沿区域的实际落差啊[46]!但它们却背离渤海,沿着运河同长江流入南海,从远古流到现在,从北方流到南方,从游牧流到农耕,从草原流到平原[47]。长江、黄河是两条“箭”,它们从“箭靶子”青藏高原出发,一路向东,流经中国三大地理阶梯,分别注入东海、渤海。而滦河这一把“弓”将长江、黄河一网打尽,使黄河一部分的水流向了东海的杭州湾(滦河入海口)。中国有多种气候带[48],其中长江流经了两大气候带:高原山地气候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带;黄河流经了三大气候带:高原山地气候带、温带大陆性气候带和温带季风气候带。而滦河则涵盖了五大气候带:寒温带苔原气候带、温带草原大陆性气候带、高原山地气候带、温带季风气候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带。从源头的-50℃到下游杭州的45℃,最大温差接近100℃,上游冬季寒冷少雨,下游夏季炎热潮湿,从源头仅150mm到下游杭州以南的4500mm,最大降水量差距达3000mm,温度、降水多样,海拔落差巨大,这又给滦河带来了巨大的水量,同时也在两岸流域地区诞生出一系列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堰塞湖、洪水等巨大自然灾害。黄河流经青藏高原、黄土高原、蒙古高原,及至华北平原,将湿地湖泊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紧密联系在一起。长江流域也很丰富多彩,第一级阶梯包括青海南部高原、川西高原和横断山高山峡谷区,一般海拔高程3500-5000米;第二级阶梯为秦巴山地、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和鄂黔山地,一般高程500-2000米;第三级阶梯由淮阳山地、江南丘陵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组成,一般高程500米以下。处于第一、二级阶梯过渡带的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处于第二、三级阶梯过渡带的长江三峡、汉江、沅江、清江等均为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地带,也是生态多样性极为丰富地区。中国文化具有非同寻常的包容性,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三大母亲河在生态系统上的多样性。滦河西部涉及青藏高原和秦岭、北山区域,上游涉及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华北河滦平原、燕山太行山地、东北地区(含松嫩盆地、三江丘陵、辽河平原、辽西高原、大小兴安岭和辽东长白山地),中游涉及山东丘陵、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大别伏牛桐柏嵩山山地和渤海、黄海海域,下游涉及长江中下游平原(太湖平原)、黄山天目山地、宁绍山地和东海杭州湾海域,此地地形多样复杂汇聚,湿地湖泊、草原河流、高山峡谷、盆地荒漠(沙地戈壁)、丘陵森林、平原海洋、高原雪山(冰川)、岛屿沼泽、瀑布温泉、岩溶丹霞、张嶂火山等多种生态系统在滦河流域紧密“无缝连接”[49],上游及中游西部一般海拔高程为1000-2000米,个别地方为3000米以上,中、下游区域一般海拔高程为500米以下,个别地方为500-1000米,只有滦河中上游最西部区域属于第一阶梯,中游西部、上游高原区域属于第二阶梯,滦河流域大部分处于我国地势第三阶梯,紧依渤海、东海(黄海),地貌类型越复杂多样,就意味着生态多样性丰富,就意味着人类文明多姿多彩[50]。
山岳、河流是地球陆地的两种存在形式[51]。父亲山是与母亲河相匹配的山。与母亲、父亲是长相厮守、形影不离的夫妻一样,母亲河与父亲山也是老死相望、不离不弃的山水。母亲河来自父亲山,溯母亲河而上,一定是父亲山。父亲山护佑母亲河,沿父亲山而下,一定是母亲河。说起来道理很简单,然而实际情况却很复杂。在世界各国,有母亲河说法的不在少数,而有父亲山之说的少之又少。为何会出现“有母无父”的情况?大抵是因为,在地理空间和文化传承上,“母亲河”的身份容易确认,而“父亲山”的身份不易确认,甚至是不愿确认。
为什么父亲山的身份不易确认,或者不愿确认?理由大致有三:其一,一条河流流经多个国家,也即多个国家拥有同一母亲河。发源母亲河的山脉,往往是源头所在的国家所有。在文化上,不大可能接受将别国的山脉作为本国本族的父亲山。比如,奥地利的母亲河是多瑙河,而多瑙河的源头在德国黑森林,宁愿没有父亲山,也绝不接受黑森林是奥地利父亲山的说法。欧洲的多条河流均发源于阿尔卑斯山,如果欧洲是一个国家,将阿尔卑斯山视作父亲山应该没有文化障碍。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是世界最长山脉,其长度是喜马拉雅山的三倍多。因其纵贯南美大陆西部,素有“南美脊梁”之称。从智利最南端的合恩角,穿越阿根廷、玻利维亚、秘鲁、厄瓜多尔,一直到哥伦比亚、委内瑞拉,绵延9000余公里。南美河流多发源安第斯山脉,如果不考虑文化因素,安第斯山就是南美国家共有的父亲山。其二,历来存在确定江河源头的难题。像国际著名的大江大河,入亚马逊河、尼罗河、密西西比河,以及长江、黄河,包括我们所谓“滦河”,从古到今都存在争议。比如,在中国古代,以为岷江即是长江的源头(而滦河也属于这种情况,一般地在古代以为东辽河之白石渠即是滦河的源头,后来明清人又以为松花江之西渠才是滦河的源头)。加之,大江大河的河源区一般是无人区,即就是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正式确定江河“源头”,特别是江河的“正源”,因其缺少人文意向,人们也很难接受将其视作父亲山。第三,有的母亲河的河源区并无山,或是山峰不明显。最典型的当属俄罗斯的母亲河——伏尔加河。其河源区是丘陵,是湿地湖泊,并无山峰存在,当然不可能视其为父亲山。综合以上三点,母亲河的生态取向与文化取向具有一致性,而父亲山的生态取向和文化取向出现了错位现象,有母亲河的国家未必就有父亲山(党双忍)[52]。
中国不仅是一个大江大河多的国家,而且也是一个多高山的国家。青藏高原,实际是一个高山、极高山大聚会的场所。而蒙古高原,则并不是语文课本里那个“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地方,它也是“中华水塔”[53]。在北部,有斋桑泊、贝加尔湖等淡水湖,流经西伯利亚的鄂毕河(额尔齐斯河)、叶尼塞河(色楞格河)、勒拿河都流入了北冰洋。在东部,有黑龙江及其支流松花江(包括支流西辽河、嫩江)流入了太平洋之鄂霍次克海,在西、南两面,有许多条中小河流,有的注入了内流湖泊,也有的则消失在了沙漠中,还有的流经蒙古高原的多条河流出自青藏高原祁连山区[54],有的是黄河,也有的是塔里木河,还有的就是黑河弱水。但滦河却是由蒙古高原延伸的多条河流中,最“特立独行”的一个。在青藏高原腹地,有一列山脉即是中华神山——昆仑山。在简化合并汉字以前,“昆仑”本写作“崑崙”。《说文》曰:“崑,崑崙,山名。从山,昆聲。”在解释“崙”字时,又曰:“崙,崑崙也。从山侖聲。”也就是说,“崑崙”二字是一座山的专用字。“崑”字的本义即是诸多山脉,指群山组成的山系。“崙”字的本义是诸多山脉中“辈分最高”的山。即就是单从文字字义解释,“崑崙”即已经获得了群山之山、万山之祖的意味。加上“西王母”的故事经后世道家演化,不断为“崑崙”蒙上层层神秘面纱。“崑崙”一词,最早见于《山海经》。在《山海经》成书的先秦时期,今天所言“昆仑山”尚不在华夏版图。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曾经的“崑崙”一直具有神秘色彩,人称“中华第一神山”[55]。
在青藏高原昆仑山延伸出的几条群山中,有一座山脉特立独行,它横亘在青藏高原与蒙古高原之间,东西连接着黄土高原和新疆高原(塔里木盆地),这便是丝绸之路,河西走廊的守护神——祁连山脉[56]。祁连山,古匈奴语意为“天”,所以又被称作“天境祁连”。祁连山位于青海、甘肃之间,与新疆、四川毗邻,南起四川成都岷江口都江堰,北达内蒙古黑河弱水尾闾湖居延海,东南起甘肃兰州黄河北岸(一说陕西秦岭太白山),西北至新疆东部的罗布泊,向东连接大秦岭和大巴山,向西与横断山隔岷江相望,中华民族重要母亲河——黄河横穿于此形成包括明暗峡、龙羊峡等一系列峡谷。向北接新疆天山、阿尔泰山、杭爱燕然诸山,向南隔柴达木盆地与昆仑山脉、阿尼玛卿山(积石山)遥相呼应,最西端在当金山口与阿尔金山脉相接,向西可直达昆仑山脉腹地。绵延三千余里,向东延伸至阴山、大燕山和长白兴安岭,向北延伸至杭爱燕然诸山、肯特山和外兴安岭,向西由昆仑山脉延伸至帕米尔高原和欧亚大陆诸山,向南由长江三峡连接南龙云贵高原及武陵、大娄群山,是中国西部的又一座“祖山”[57]。祁连山既是大秦岭的“父亲山”(两座山脉跨河(峡谷)相连者,其中最前的一座也被视为“父亲山”),同时又是大燕山的“父亲山”,东北迄阴山、燕山、太行山、兴安岭、长白山,东南连秦岭、北山(黄土高原)、伏牛(嵩山)、大别,南接岷山、邛崃、横断、武陵,西与阿尔金、柴达木、昆仑山、积石山相邻,北接天山、阿尔泰山、肯特、杭爱、燕然、外兴安岭。为西北——东南走向,也是中国三大龙脉源头之一。如果说,昆仑山是“中龙”,那么祁连山是“北龙”,横断山则是“南龙”,由这三大龙脉源头延伸出的“儿子”则分别是巴颜喀拉山、贺兰阴山与云岭山,进而又有大秦岭、大燕山和南龙大脉[58],通过滦河连接中国三大龙脉区域,历尽千回百转,终于重现中华自信。相传西汉初年,霍去病西征并征服匈奴,“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匈奴民歌所指“祁连山”即此。祁连山的雪水,哺育了河西走廊上一座座城市,敦煌、酒泉、张掖、武威……[59]由发源于祁连山下的许多河水,有的消失在沙漠中,比如注入罗布泊(后消失)的疏勒河。有的注入了咸水内流尾闾大湖里,比如注入居延海的黑河弱水。有的注入了黄河,比如湟水河及其它的支流大通河,以及注入黄河南岸的洮河、渭河(及其支流泾河)。有的则注入了长江,比如岷江、沱江、嘉陵江(含涪江)和汉江,其中岷江在古代曾是长江的正源,由于岷江发源于祁连山脉南支,因此祁连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就被古人认为是“长江的祖山”[60]。还有的则流入了青海湖盆地和柴达木盆地,总之这些河流它们都是祁连山的孩子,是匈奴人眼中的“天境”的“父精母血”,由祁连山延伸出的许多支脉组成的区域,尤其是“大祁连山地”,东起东经112.5°的河南方城垭口,西至东经90°的青海阿尔金山,南接北纬30°的都江堰,北达北纬43°的居延海,东西纵横22.5个经度,南北连接13个纬度,面积达100万平方公里,大约占中国陆地面积的十分之一。
以今天的视角看,在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是中华民族两大母亲河的源头所在,也是两大流域的分水岭所在。然而在青藏高原,和巴颜喀拉山只隔了一条黄河的祁连山又是黄河众多支流的源头,是长江正源岷江的源头,由此延伸出的多条支脉,还是滦河、东辽河和松花江的源头,同时又是河西走廊上黑河弱水、石羊河、党河、疏勒河等多条河流的发源地[61]。祁连山脉是昆仑山脉的一部分(北龙支脉),如果据此说,中华民族的两大母亲河,包括滦河,皆由祁连山脉及其它的多条支脉走来,一点也没有错。一般认为,祁连山西接阿尔金山、昆仑山,东连贺兰山、阴山[62]。其实,重要的是,无论是“明接”还是“暗接”,祁连山及其由此延伸出的多条支脉都连接着大燕山。一个基本的根据是,大燕山是内、外流河之间的分水岭,同时广义上的“大燕山”又是北冰洋、内流河与太平洋三大水系的分水岭。如果阴山也是内、外流河分水岭(分出外流河区的滦河、黄河、松花江(西辽河)与内流河区的多条河流),阴山也会与大马群山、太行山脉一道,成为大燕山的一个组成部分。由大燕山以南流淌出来的滦河,连接着长江与黄河两大“母亲河”水系。大马群山是太行山、兴安岭和大燕山(长白山)的“父亲山”,是阴山山脉的“儿子山”[63]。祁连山是青藏高原上的“尾巴”,同时也是大燕山的“头”。黄河流域的偏关河及汾河主源均发源于大马群山,滦河流域的桑干河(北永定河)、洋河、黑白河、潮河、兴洲河、闪电河也发源于大马群山。以大马群山开头,大燕山接续祁连山成为内、外流河,也就是咸、淡河流湖泊区的分水岭[64]。从这个意义上讲,大燕山是走出青藏高原的祁连山,祁连山是走进青藏高原的大燕山(一说阿尔泰山)。假若西南向东北,沿着狭义上的燕山,即可进入连接长江与黄河的辽西高原“滦河源头”,假若从滦河源头再往北走,你就可以走进松花江-滦河分水岭,直至白岔山,可以从三面分出不同河流:西北侧流入内流河,东北侧流入松花江之西辽河(西拉木伦河),南侧流入滦河之伊逊河,那是阴山、燕山和兴安岭三大山脉的交汇地带[65]。从白岔山向西,一直沿着大燕山西段的分水岭脊走,走过大马群山—太行山分水岭,即可进入阴山分水岭,再往西穿越沙漠即走上贺兰山岭脊,再沿着贺兰山岭脊一直走,经乌鞘岭[66]即可进入祁连山脉,祁连山脉不仅是燕山的远祖,而且还是秦岭之母。从祁连山脉再往西,经阿尔金山和昆仑山脉,由西北新疆而去,即可走上帕米尔山结(高原),这里是欧亚大陆山脉的“大本营”。以此而论,大燕山是昆仑山之子祁连山的延续,大燕山与祁连山一脉相承,大燕山就是来到中华版图腹地直至大海边上的“祁连”——中国北方脊梁、中华东部龙脉。这一点,也是大燕山成为与大秦岭齐名的另一座“中华父亲山”的第一大理由。
2019年8月20日,习(总)书记在甘肃嘉峪关调研时强调:“当今世界,人们提起中国,就会想起万里长城;提起中华文明,也会想起万里长城。长城、长江、黄河等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67]大燕山之所以成为中华父亲山,还有三大理由:(1)大燕山是中国的生态命门。大燕山崛起于北方腹地,分隔农耕、游牧、渔猎三大民族人文社会,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意义[68]。横亘在大燕山中的万里长城,更是“其含金量高于一切”的世界文化遗产[69]。它高大挺拔而宽广博雅的身躯不仅分出了内咸湖、外淡河(包括北冰洋、太平洋)两大流域,而且分出中国的西北蒙古、东北满洲和华北、华中、华东中原地区(阴山不具有这一重要特征)。内外流河、农耕与游牧,再加上400毫米等降水量线[70],以及东部季风区与西北非季风区和森林——草原——沙漠的多种变化都缠绕着大燕山,似乎是向人们述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是中国易学表述矛盾法则恒古不变的命题,也是辩证统一、矛盾对立的“中国道理”[71]。也就是说,大燕山构筑出一幅演绎“中国道理”、“世界品质”的山水画卷。这是何等壮美雄奇的自然美景,同时又是富有中国特色的人文精神!(2)大燕山是“大中华”的地理标识。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大燕山分属于不同朝代,北方的辽、金、元、清,南方的中原王朝,皆在这里长期厮杀,历时三千余年亘古不变[72]。中原的唐太宗李世民,蒙古的元朝忽必烈,以至满清的康熙帝统一中国的重要一步,都是首先将蒙古、东北划归版图,然后将大燕山周边中小国家一一纳入版图,最终形成大一统的中华帝国,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也是无数先辈们在燕山腹地抗击日军,收回多个日本侵华时被侵占的土地[73],将外蒙古独立,把东北老工业基地纳入新中国版图中的结果[74]。中国分裂分治时期,皆是分裂分治大燕山。中国的大一统时期,皆是大燕山的大一统。得燕山者得天下。由燕山来的滦河连接长江、黄河,这两条河流都是大中华统一的重要地理标识,而大燕山也是大中华统一的重要地理标识。(3)Китай(燕,khit,指契丹人)是china(中华、中国)的文字符号[75]。自从存在感不强的燕国为秦所灭后[76],后来一直延续到一千多年后的辽朝,远道而来的契丹人从滦河深入草原走向京城,威名远播,能使对面的北宋秒断无能,将大燕山脚下的“燕云十六州”一网打尽[77],蒙古、东北、新疆、西藏,甚至是欧洲、中东、中亚、日韩和新大陆美国,皆为辽朝以及后来的金朝甚至是蒙古元朝大汗帝国的控制之下[78]。“燕”是辽朝本来的名字,它继承了两周燕国扫清游牧铁蹄的灵魂,以燕山为基点,控制辽东改国为“辽”,契丹铁蹄独霸天下[79]。西方世界各国,尤其是俄罗斯(苏联)共产主义社会,都称呼中国(china)为“燕”(Китай,khitan——“契丹人”)。早在西汉时期,司马迁就以“燕”命名了一座伟大的山脉——燕山。更早的,在周朝神话史诗《诗经》中也提到过燕山、燕水[80]。在韦氏拼音中燕山即yen shan,在现代英文中燕山即khit mountain。直接翻译过来,那便是“契丹山”。但是,俄语“中国”的发音有点类似于“契丹”,不光是俄罗斯,包括希腊、土耳其在内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日本、韩国都把中国称作“契丹”[81],由此,燕山即是“中国山”、“中华山”。大燕山是在中国北方腹地开始向海外诸国,特别是向东北亚绽开的一幅史诗般的山水画卷,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地理标识,也是连接世界,沟通四海的最具代表性的中国符号。以上四条,在全球名山中,可谓独领风骚,无与伦比。
最近30年来,国际上兴起了一门新学科——生态伦理学或环境伦理学,也叫大地伦理学[82]。在过去的汉语言体系中,生态与伦理似乎是两回事。“伦”字的本义是人伦,即人与人之间的条理、次序、辈分。《说文》曰:“伦,辈也。从人,仑声。一曰道也。”[83]简单说,伦理即是“人与人相处的道德准则”。生态与伦理搭配,要形成生态伦理,必然是要求将伦理——“人与人相处的道德准则”扩展到自然——“人与自然相处的道德准则”。从世界范围来看,道德关怀由人与人延伸到人与自然,继而建立起“人与自然相处的道德准则”,这无疑是人类一次伟大的“道德飞跃”。仔细想一想,所谓生态伦理,只不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一种新表述。孔子曰:“启蛰不杀,则顺人道;方长不折,则恕仁也。”“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其实,《易经》中的“厚德载物”,“生生谓之易”,孔子的“仁爱”,老子的“玄德”,墨子的“兼爱”,韩愈的“博爱谓之仁”,即是中国传统文化由“推己及人”到“推己及物”的特色博爱思想。宋代程颢云:“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庄子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当代中国人前进一步,将“河”作为生命之母——母亲河,将“山”作为生命之父——父亲山。这是中国特色博爱思想的具体化,也是一次顺应时代需要的飞跃转型,她体现了中华特色博爱思想的大情怀、大智慧[84]。石顺义《父亲山母亲河》:“抬头一座山,俯首一条河。山叫父亲山,河是母亲河。山上森林是父亲的手,夏遮风雨秋来送野果。河中流水是母亲的歌,温柔动听年年唱给我。父亲山啊母亲河,山高耸来河清澈,养育了儿女一辈辈啊,滋润着人间好生活,高山青青是父亲的爱,年年岁岁屹立我心窝。河水碧碧是母亲的情,涓涓不息,终年难割舍。父亲山啊母亲河,山高耸来河清澈,山清水秀是儿女的福啊,水秀山青是人间的乐……”父亲山、母亲河,这是当代中国生态伦理最精彩、最高级的表达形式。“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85]这是依恋山河,眷恋父母的另一类情感表达。
中国特色博爱思想,必将演绎出21世纪全新的发展观——兼爱发展观。所谓“兼爱发展观”就是人与自然互惠的发展观,父母与子女互惠的发展观,也是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意涵。这种发展观也是一种“孝的发展观”[86]。与“兼爱发展观”对应的是“专爱发展观”,也就是人类专注自身利益而不顾及自然,“子女”专注自身利益而不顾及“父母”,这是短期利益挂帅,急功近利,不计后果的发展,也是一种“啃老发展观”。相信人类终将放弃“专爱发展观”,继而选择“兼爱发展观”,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在中国文化中,兼爱发展观并不是一种新思想,而是一种新表述。两种发展观——兼爱发展观与专爱发展观在中国历史上进行了长期较量,兼爱发展观并不占上风。也许,中国的兼爱发展观是一种早产的思想认知。终究而言,两种发展观较量。取胜的关键在于人与自然的力量消长。过去,近距离面对大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比较模糊,不够清晰。如今,人类可以用卫星的高度和卫星的视角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终于认识到日益临近的“天塌地陷”的危机。这是在21世纪,人类终将选择兼爱发展观的根本原因[87]。(图文无关)
父亲山、母亲河,也就意味着人类屈尊“自降一辈”,山、河是人类的长辈。同时,也意味着人类与“万物”是平辈。人类与“万物”共享栖息地,人类与“万物”拥有共同的父母亲。也就意味着,人类与“万物”是手足、是兄弟。曾几何时,人类盛气凌人,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是多么豪迈的情怀。工业化以来的30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迅速减少,人类文明类型也在迅速减少[88]。在全球化的旗帜下,“世界大同”堂而皇之,“大鱼吃小鱼”,“弱肉强食”的规则横行,人类的多样性在消失,世界越来越单调[89]!这是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大趋势。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地球生态系统全面崩溃,必将成为不可逆转的灭顶之灾——一切文明成果将化为乌有!人类自称为“智人”。相信人类会就此打住,改弦更张,开启一个向自然化、生态化迈进的新时代。人类已经意识到:人类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人类,人类在地球生态系统中学习进步,人类的生态智慧在不断升级转型。由畏惧自然,远离自然,到顺应自然,尊重自然,再到亲近自然,热爱自然[90];由视自然如“敌人”,人与自然搏斗,征服自然,到视自然如“兄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再到视自然如“父母”,人与自然和谐相悦;由在专爱发展观指导下追求“金色GDP”,不讲伦理的经济增长,将生态系统“人工化”,到在兼爱发展观指导下追求“绿色GDP”,讲求生态伦理的经济发展,将人工系统“生态化”,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悄然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倘若这般,人类大幸,万物大幸,大自然大幸[91]!
近年来,不断有人讲,中国大燕山、欧洲阿尔卑斯山、北美落基山是“地球三兄弟”[92],它们纬度相同,它们一脉相承。落基山脉是美洲科迪勒拉山系在北美的主干,也被称为“北美脊骨”。科迪勒拉山系的另一位主角,是有“南美脊骨”之称的安第斯山脉。如果说落基山、安第斯山是美洲的“两兄弟”倒也恰如其分。大燕山与落基山虽然纬度相同,一脉相承,然而它们都相距遥远,两者不大沾亲带故。大燕山与阿尔卑斯山,倒像是源自祁连山脉和蒙古高原在欧亚大陆上崛起的“两兄弟”。欧亚大陆有一个神圣的地方叫“帕米尔”,她处在中国、塔吉克斯坦、阿富汗三国交界地带。在塔吉克语中,“帕米尔”是“世界屋脊”的意思。有时候人们称“帕米尔高原”,其实“帕米尔”不是“高原”而是“山结”。中国古代曾将“帕米尔”称作“不周山”,也作“葱岭”[93]。欧亚大陆的高山,多由帕米尔山结发散而出。“帕米尔”向东出发,即是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阴山-大燕山,连接中日韩蒙台及东南亚地区;“帕米尔”向西出发,即是横亘于阿富汗、伊朗、土耳其的高原山地(以及高加索山脉),包括天山、阿尔泰山(大燕山的又一“远祖”),再往西即达阿尔卑斯山,那是包括俄罗斯(苏联)及欧美、中东、非洲等国家的母亲山。
阿尔卑斯山是“欧洲脊梁”,是海洋游牧(北)与大陆游牧(南)两大区域的分界线,自古为欧洲各国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欧洲各国的“祖山”。阿尔卑斯山呈弧形高耸于意大利北部、法国东部、德国南部、瑞士、列支敦士登、奥地利、斯洛文尼亚。东西长1200公里,宽130—260公里,总面积约22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000米,海拔4000米以上山峰128座,主峰勃朗峰——冰川笼罩的圆丘,也是欧洲第一峰——海拔4810米。阿尔卑斯山是中欧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与南欧亚热带夏干气候的分界线,也是“欧洲水塔”,冰盖厚度达1千米,现代冰川1200多条,各类冰川地貌都很发育,冰蚀地貌尤为典型。多瑙河、莱茵河、波河、罗讷河等欧洲著名河流,均发源于阿尔卑斯山。阿尔卑斯山还是欧洲“森林岛”,山地垂直气候特征导致植被明显垂直分布,南坡800米以下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800-1800米是针叶阔叶混交森林带,森林带以上是高山草甸带。再往上,多是裸露的岩石,冰川地貌和终年积雪的山峰。阿尔卑斯山被称为“大自然的宫殿”和“真正的地貌陈列馆”。因景色十分迷人,是世界著名旅游胜地,也是冰雪运动的圣地,探险者的乐园[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