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诗欣赏(梅兰竹菊荷)
咏物诗欣赏(梅兰竹菊荷)
咏物是诗词中的一个大类,动物中咏燕,咏雁、咏蝉居多,植物中咏柳,咏竹,咏花的居中多。“咏物”大体不是为写物而写物,总要借物而言其他。这其他多是托意寓怀,咏物写志。咏物诗比较难写,因为写好它,一是要逼真贴切地传形,二是要体现此物的神韵,传形之外的传神是我们读这一类诗必须把握的特点。南宋人张炎《词源》指出:“诗难于咏物,词尤为难。体认稍真,则拘而不畅;摸写差远,则晦而不明。”强调咏物诗词外在形象与内在神韵的契合,实非易事。元人张载《诗法家数》明确认为“咏物之诗,要托物以伸意”,“忌极雕巧”。总而言之,人们在咏物诗词中所寻求的,绝不仅仅限于物象本身的逼真与传神的描绘,而是吟咏者的内心表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后者更为重要。原因很简单,他们并不是在观赏所咏之物,而是在寻求艺术上的共鸣。故好的咏物诗词应是形神俱佳,物我浑融,启人心智。此即人们常说的寄托。这种寄托或言志,或抒情,或说理。
本专题仅就咏物中的咏花诗词来谈一二,管窥咏物诗之一斑。咏花诗词在中国古典诗歌数量很多,到清代止,前人给我们留下的咏花诗词估计不下三万首。中国咏花诗词的认识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不容忽视。它通过人们对花卉的审美态度和欣赏情调,曲折地反映人的种种处境和对生活的理解。
花卉作为自然物,很早就进入了人们的审美领域,中国的名花,是与中国的文化密切相关的。人们喜欢赏花、咏花,是因为爱美乃人之天性,爱花之美也是人所共有。这种美就是属文化的范畴。大凡名花,都有其渊源漫长的历史,在这种历史中,人们根据名花的风姿色彩,再融汇进自己的情感体验,于是给名花赋予了一定的象征意义。这种象征意义,亦是它的文化意义。正是由于名花的这种文化上的象征意义,历代的名人骚客为之争相吟诵,咏诗赋词。所以名花与文化也有不解之缘。名花的象征意义依人们给它赋予的一定内涵而定。人们之所以爱花养花,不仅因为花之色、貌、香味和神韵,更主要地是因为它在人们心目中代表或意指着什么东西,这种东西大多与美有关,或者与美好的事物有关。中国名花作为艺术美的形态和歌咏的对象历久不衰,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它是和中国人的善的观念、对善的向往联系着,表现着中国哲学对真善的人性——人格尊严、气节、刚正不阿、忠诚于一种信仰和信念、洁身幽独、不畏强暴、虚心不傲等等——的基本态度;人类社会不论怎样变化,都是要坚守这些基本人性和伦理价值的。
就梅而言古往今来的诗词歌赋,以梅为题者最多,或咏其风韵独胜,或吟其神形俱清,或赞其标格秀雅,或颂其节操凝重。在梅花的许多重象征意义中,最具典型的,是梅花不畏严寒、独步早春的坚贞不屈的品性。在其它名花中,荷花喻纯洁。水仙花则被誉为超凡脱俗的“凌波仙子”。牡丹花表示荣华富贵。菊花傲霜而开,为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之一,但也有人将秋菊作为悲秋的写照。兰花被视为幽谷中的“君子”,同时也表示虔诚,兰薰桂馥,以示历久不衰。除这些名花外,其它的中国名花也有其一定的象征意义。
由于名花的这些象征意义,故历代诗人感物抒怀,吟咏不绝,佳作频出,脍炙人口。咏花诗词由此成为诗歌园地中别具特色的一个品类,蔚为奇观。
在这一专题中,主要讲咏梅、咏菊、咏兰、咏荷、咏水仙之作。这几者都是中国名花,是在中国十大名花之列,尤其梅花,被评为十大名花之首,被历代文人歌咏不尽。
一、咏梅诗词
梅花为十大名花之首,梅花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1987年评选中国传统十大名花时,得票最多,被推为榜首。
梅花之美,不仅在色香和姿态上,更突出的是它的神韵与品质。人们把梅花视为高雅、纯洁、刚正的象征,不畏严寒、独步早春的坚贞不屈的品性,故梅花历来就备受人们的称颂,歌之咏之的佳作在古代诗坛上可谓数不胜数。
宋代梅诗特多,故在宋代末年的 方回《瀛奎律髓》中,别出"梅花"为一类。 梅词也多佳作。代表名家起码有北宋的林逋,王安石,南宋的陆游、李清照、姜夔。
名家如北宋林逋(和靖)隐 居杭州孤山,他爱梅爱到了如醉如痴的程度,一生不娶,植梅放鹤,终日与梅鹤相乐,因此有“梅妻鹤子”之美称。其梅花诗词甚多,而“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山园小梅》)的诗句,更是传神佳句。可谓是咏梅的千古绝唱。
前者的代表是林和靖的《山园小梅》:
《山园小梅》
林逋
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擅板共金樽。
三四句为咏梅的千古名句,写出了梅花的体态和神韵。梅枝疏秀清瘦的影子斜映在清浅的水中,梅香清幽淡远,在朦胧的月色中飘散开来。诗句营造了一个迷人的意境。它以“水清浅”、“月黄昏”作为背景衬托,写出了梅姿之清和梅香之幽。水因其清,所以看上去浅,并非真浅。“清浅”侧重在清“疏影横斜”入水,因水的清澈而仿佛别在一清凉世界,越发地晶莹。梅香不是浓郁的,而是淡淡的,似有还无,故称暗香;再配以“浮动”(而不是弥漫、四溢等),真真地贴切。真所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梅尧臣语)。“暗”与“浮”,也是通过视觉的意象使人感受梅的幽香,让无形之香有形化,也即现代修辞学上的“通感”。另外,这句强调梅的“横斜”的姿态,用“浮动”来形容清幽的香气,是为了增加一种流动感。从绘画原理上说,斜线和曲线往往比直线更富于流动感。古代诗人很懂得这个道理,创造出不少佳句,如杜甫《水槛遣心》诗中写出“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的名句,如果把微风中的燕子写成“微风燕子飞”,那就兴味大减了。“疏影横斜”配合“水清浅”的水边倒影,按照美学原理来说,它不仅具有以小见大的因素,而且可以从水边的梅花倒影中,获得一种透明感和立体感,给人以美好的遐想。“暗香浮动”配合“月黄昏”的朦胧色彩,更显出梅花的香气清幽。有时候,诗歌的朦胧意境要比明朗的场面更加迷人。这样,象征清秀高洁、不染尘俗的梅花,被这两句诗描绘得神态飞动,而且它只能是咏梅。据说苏轼有一天和几个朋友欢叙,其中一人说:这两句诗拿来咏杏或咏桃李也可以。苏轼说:“可则可,但恐杏花、李花不敢承担。”这句风趣的话引起一座大笑。因为用来衬托桃李杏花的应是明媚的春光,而不是“水清浅”和“月黄昏”,再说桃李杏花应该是繁花似锦,而不是疏影暗香,所以这两句只有用在形容梅花上,用在其他花卉上就不合适了。
这首诗特别是这两句诗影响大得很,“清风千载梅花共,说着梅花定说君。”(吴锡畴)“姓名犹寄梅花上,一度开时一度香”(杨公远),确实,使林逋千载留名的,除了他的隐士生涯,便是他的梅花诗了。辛弃疾甚至断言,“若无和靖即无梅”。其诗中的“疏影”“暗香”一联,因其光与影,气与馨的融合传神到无以复加的程度,赞语更多。如张炎:“诗为赋梅,唯和靖一联而已。世非无诗,不能与之齐驱耳。”(《词源》)朱淑贞:“当时寂寞冰霜下,两句诗成万古名。”(《吊林和靖》)“疏影”“暗香”这两个新颖的意象,鲜明又微妙地表现出梅花的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闲静的气质风韵,深得梅花之魂,成为梅的代名词。后来南宋词人姜夔创制了两首著名的咏梅词,即以《暗香》和《疏影》作为词调名。由此可见林逋这首咏梅诗的影响。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这首诗大约是王安石隐居钟山后的作品。此诗追求的,是梅花超尘拔俗的意境。这里说梅生墙角,有寂寞之意。“墙角”二字,与其说是写实(眼前景),倒不如说写意(胸中情)。王安石辞归金陵,其境况自然不同于往日的轰轰烈烈,而有点象墙角之梅,不免有些冷冷清清,容易被人遗忘。不过诗人并没有因此而悲惨凄切,反而为梅花“凌寒独自开”的傲岸清高,感到一种解脱的宽慰。隐居生活是冷落的,却可以保持内心的宁静,避开尘嚣的纷扰。“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两句则是写情中景,远远望去,墙角残雪一片,莹白如玉。但那不是雪,是盛开的梅花,因为寒风正不断地送来香气。这样大冷的天,到处是雪,梅花经一夜风霜,偏又向雪中开,所以花光雪色浑然难辩。“不是雪”响应了“寒”字,十分准确地写出了梅花的白以及诗人对之疑惑的细微心理活动。“暗香”则写出了梅香清幽淡雅、若有若无的特点。从元稹“露梅飘暗香”(《春月》),到林逋的“暗香浮动月黄昏”(《山园小梅》),“暗香”几乎成了梅香的代称。诗人把它同“遥知”相对而出,则进一步写出了梅香的隽永浮动。应当说,没有情绪的平和与感觉的灵敏是难以捕捉到这暗香的。诗的后两句从感觉写来,生动地道出了白梅素雅不艳,温馨不浓的风韵,微妙地寄托了诗人甘于淡泊隐居的情怀。
咏梅名句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宋.林逋《山园小梅》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唐.齐已《早梅》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宋.卢梅坡《雪梅》
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
——辛弃疾《临江仙.探梅》
纵观咏物词的创作,都是以物为观照的主体,力求能深切地“体物”“状物”,达到“尽物之态”,“穷物之情”。但具体分析起来,由于侧重点不同,所取的角度不同,所以产生不同的结果。一种是以旁观的角度,侧重在写物、体物,其所偏重的是客观物体的再现,具有写实性、形象性,充分表现所咏物象的特点,这其中自然也融进诗人的审美情趣。另外一种则以表意为主,物象只是寄寓思想意兴的工具。其所描绘的外在物象,只是作为表现自己主观意念感情的象征。前者以形为主,后者以意为主。就好比中国画中有工笔画和写意画两种,前者着重写实,后者重视神韵,也就是我们说的意。胶片中所举的“咏梅名句”前后二句便大致分属于这两种。咏物诗的这两种侧重,其发展若走偏的话,前者会是过份拘滞于外物,而后一种则太偏重内在意念,造成意念大于形象,甚至造成外在物象的失真和变形的结果。理想的咏物词应当物我同一,身与物比,意境两融。如陆游和毛泽东的《卜算子 咏梅》都能使所咏之梅既具有写实品格,又具有象征品格,成为既是物象本身,但又超越物象本身的双重性意象,做到再现和表现的统一。
南宋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在众多的咏梅诗词中,堪居上品: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生平特别喜爱梅花,一生中曾写过160多首咏梅的诗词,陆游一生爱梅、咏梅、以梅自喻。陆游酷爱梅花,因为它象征着气节。他称赞梅是“花中气节最高坚”的,歌赞梅花的高标独立、贞洁不渝,颂其傲霜凌风,不畏强暴,不羡富贵的品格。俨然梅的知音,梅的化身。梅花的确也是陆游品格的写照,与其说是咏梅词毋宁说是词人的自画像。正如其《梅花绝句》里写的:“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真正进入元人景元启所叹“梅花是我,我是梅花”的境界。虽屡遭谗诬,历尽挫折但他决不改变自己恢复中原、反对权奸的主张。
此词咏梅,说梅花经风雨而飘零,被践踏成泥土,香仍如故,品德何其高洁。陆游以梅花精神自喻,实际上是借梅花的品格自明心迹,自抒怀抱。
上片感遇。点明时和地,写梅花的所居非地,所遇非时,“驿外”二句,说梅花流离沦落,所居非地。这梅花竟是生长在“驿外断桥边”,桥既已断,则无人经行,少有人迹,梅开梅落也就无人欣赏,“开无主”既为谁开,有认识赏之意,这句或是写实,但却从中见出词人的不遇之慨。“已是”二句,说梅花备受风雨摧残,所遇非时,突出梅花遭遇的不幸。
下片则寓意于物,借梅言志。“无意苦争春”,不去和那百花争艳,只是以自己的素色静静地在寒冬里开放。在这里,“春”字有隐射繁华场和功名利禄之意。无意争春,“群芳”不妒什么呢?因为梅花太美了,太高洁了,有它在,众花便被比得黯然失色,它们自然要妒。这“群芳”是影射现实中的群小妒贤,无能之辈妒才,这种现象自古皆然。陆游即使不去追名逐利,可仍然会遭到非难和诽谤。最后两句借梅花表现自己的操守,一任群芳妒,既便是历尽磨难,粉身碎骨,也不改其本质的芳香,留得芳香在人间。从中,我们不难看到作者身世与人格的投影。梅花的芳香是不死的,词人的高洁人格也是永远不死的。以前曾有人说,这首词有自悼自伤的消极成份和孤芳自赏的意味,但我以为,黄昏风雨,寂寞断桥,那是时代氛围的写照,说词人消极是没道理的。事实上,我以为词的主要精神是积极的,词人在词中对周围恶浊的环境、“群芳”嫉妒的卑劣行径以及自身遭受的种种迫害,所表现出的高度蔑视,是令人感佩的。咏物词贵在“不离不即”、“不粘不脱”,做到托物寄意,物我相融。此词不雕镂梅花形貌,而着重摄取其神韵,借以自我写照,是咏梅的上乘之作。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主席的词中有一种充满乐观的积极浪漫主义的精神。将“春”字突出了,不争春而报春。
这两首词,就所咏的物象梅而言,描摹再现十分传神,而对作者的主观感情和意念而言,则是巧妙的隐喻和表现,两者高度融和叠合,从而产生回味无穷的魅力和效果。
以梅花写心境的介绍姜夔和李清照的两首词:
《暗香》
[宋]姜夔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
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
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
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
叹寄兴路遥,夜雪初积。
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
长忆曾携手处,千树压,
西湖寒碧。
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这首《暗香》和姜夔的另一首也是写梅的词《疏影》,同为著名的咏物词。宋代著名词论家张炎说:“诗为赋梅,唯和靖一联而已。世非无诗,不能与之齐驱耳。词之赋梅,唯姜白石《暗香》、《疏影》二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立新意,真为绝唱。”(《词源》)张炎对林逋的《山园小梅》和姜夔的这两首咏梅词的评价是很高的。姜夔的这两首词并不一定有什么重大社会价值,但它却能从现实的梅景中引起诗兴,摘林逋著名诗句为词牌名,适当地提炼和化用某些和梅花有关的典故,并由此生发开去,雅而不涩,意到语工。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关于这首词寄寓了什么,过去有许多说法,但都难以指实。实际上,作者就是借物怀人,借梅花来写心情的。写的是所见所感,寄寓了昔盛今衰的慨叹。从字面上我们将它通译一遍,再来分析它的艺术所长:
语译其意:
明月呵,你总是清辉依旧,谁能计算出,你多少次映着我在梅下吹笛,
那时,笛声把心爱的人从梦中唤醒,在清寒中为我摘取枝头的梅花。
当年我何逊一般满腹诗情,而今你我渐老去,笔下再无热情激荡。
只怪那竹林外,稀疏的点点梅花,还和过去一样幽香,从竹边飘飘而来,把我周围浸透。
处独江南水乡,我伴着寂寞,独自羁留边远的江乡。
我一枝红梅在手想寄给你,可叹夜来雪深路长,无由相寄。
我心中惆怅,面对着翠绿色的酒杯,我泪湿衣袖,面对窗外红梅,相对无言,又沉入回想:
在那西子湖旁,你我携手的地方,千树梅影压着湖水,
那么清,那么凉。风吹花瓣片片飞尽,几时你再回我身旁?
词以咏梅为主干,抒情怀人,所怀之人即词中所谓“玉人”。为什么怀人要出以咏梅呢?只因梅花是当日情事的见证。词人以梅花为线索,通过回忆对比,抒写作者今昔之变和盛衰之感。
全词可分为六层。上片,开篇至“不管清寒与攀摘”为第一层,从月下梅边吹笛引起对往事的回忆。“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起笔就从烘托气氛着笔。在朦胧的月光中,词人身倚梅树,横笛而吹,那时作者同美人在一起,折梅相赠,赋诗言情,境界何等幽雅,生活何等美满!
“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两句笔锋陡转,境界突变。何逊是南朝梁代诗人以写梅花诗而著名。在此,作者是以何逊自比,说自己年华已逝,诗兴减退,面对红梅,再难有当年那种春风得意的词笔了。这是第二层。咏物词,一般都不在字面上露出所咏之物是什么,这里,咏梅却点出“梅”字,也的确有点例外,在当时情况下,唯有大手笔才敢于如此。
“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是第三层。这两句写花木无知,多情依旧,把清冷的幽香照例送入词人的室内,浸透着周围的一切,撩人情思。这就有点像苏轼的“明月不谙离人苦,斜光到晓穿朱户”的意思。
下片写身世之感,从“江国正寂寂”到“红萼无言耿相忆”是第四层。叙写独处异乡的冷清寂寞,内心情感波澜起伏;先是想折梅投赠,却又怕水远路遥,风雪阻隔,难以寄到。“翠尊”指翠绿色的酒杯,想借酒浇愁,但面对盈盈翠盏,反而是“酒未到,先成泪”,;最后,作者想从窗外红梅身上来寻求寄托并借以排遣胸中的别恨,然而引起的却是更加使人难以忘情的回忆。
“长忆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两句是第五层,其中“千树压、西湖寒碧”是词中的名句。千树梅花,迎寒怒放,掩映着西湖的万顷碧波。它以凝炼之笔写出了西湖梅花的特点:“千树”写梅树之多,一个“压”字,写出了梅花盛开时的气势。写冬天西湖的水不说“水”字,而用“寒碧”二字,是就它的温度与颜色加以形容,使人可感可见,冷峻之中透露出热烈的气氛。写梅如此,古来罕见。这两句说明,词人最难忘情的是西湖孤山的红梅,它傲雪迎霜,幽香袭人,压倒凛冽的冬寒,他们当时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携手相游的,何等惬意呵。词脉发展到这里,终于形成高潮。
结尾两句又是一层,词笔顿时跌落,回到现实中,眼前景和心情一样:唉,片片吹尽。
这首词妙在对比。“旧时月色”与眼下月色并无不同,不同的是词人的感受。回首当年,与玉人携手,踏着清幽的月光,冒着早春的薄寒,漫步西湖,摘梅清赏,那是何等的光景。而眼下却是青春逝去,孑然独处,竹外数点梅花寂寞地开着,冷香唤起词人的一怀愁绪,抚今追昔,此情何堪?“但怪得”的“怪”字下得准确细腻,犹言“你这久违的梅花,何事又来打扰我这落寞的旅人,来提醒我折磨我这颗寂寞的心呢?当年的曾携手处的梅花是“千树压、西湖寒碧”,梅花的繁盛,象征着往日美好的年华和热烈的爱情,而这与眼前的只有竹外几点疏花和片片吹尽的前景相比照,更驾驶了凄凉感伤的情调。
李清照有一首咏残梅的词,既是咏梅,也是自我写照。主观抒情性很强。
《满庭芳》
李清照
小阁藏春,闲窗昼锁,画堂无限深幽。
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
手种江梅更好,又何必、临水登楼。
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在扬州。
从来知韵胜,难堪雨籍,不耐风柔。
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
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
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上片词语间流露出作者被压抑的情绪,这由“锁”“藏”“深幽”等用语中可以看出,似乎心情慵倦。上片末句“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在扬州。”用了一个典,何逊是南朝诗人,爱梅花至极,据记载:何逊在扬州时,住处有梅花一株,他经常在梅花下咏诗,当梅花盛开时,终日徘徊在花前不离开。何逊对梅花的一片痴情是其寂寞苦闷的心情所致。杜甫诗有“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李清照用了何逊的典故兼用杜诗句意,按她的理解,何逊在扬州是寂寞的。现在,她在寂寥的环境里面对梅花,便有与何逊心情某种共鸣之感。
下片“从来知韵胜”,是李清照给予梅花整体的赞语。“韵”是风韵、神韵,是形态与品格美的结合。说梅花“韵胜”,它是当得起的,而且“从来”赢得一致的称赞。她肯定了这一点之后,却不再多说,转过笔来写梅的不幸,以及不幸零落后所显示的格调。“难堪雨藉,不耐风揉。”(“柔”通“揉”)“藉”与“揉”有被践踏摧损之意。梅虽不畏寒冷霜雪,但它毕竟是花,仍具有花之娇弱特性,因而也难以禁受风雨的践踏摧损。最终定是零落成泥碾作尘,这是花的一般的必然命运。“香消雪减”,梅花的暗香消失,落花似雪,说明其飘谢凋零,丰韵不存。这本应使人产生“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春恨,但词人却认为最好还是“莫恨”,“须信道,雪迹情留。”“扫迹”即踪迹扫尽,难以寻觅。这句是说,虽然踪迹难寻然而情意长留。“难言处,良霄淡月,疏影尚风流。”是补足“情留”之意。“难言处”似乎还有与作者身世的双关的做含意。想象在一个美好的夜晚,淡淡的月光,投下梅枝横斜的优美的姿影。从这姿影里还显示出梅的俊俏风流,应是它扫迹后留下的一点情意。明年,这梅枝还会有梅花重开,并带来春的消息。“良霄淡月,疏影尚风流。”是佳句,突出了梅花格调意趣的高雅。这样的结句使全词的思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赞美了一种饱经苦难折磨之后,仍孤高自傲,对未仍存有信心的精神品格。
这首词与李清照那些抒写离别相思和悲苦情绪的作品一样,词意深婉曲折,音调低沉谐美,富有女性美的特征。
另有一首咏梅词基本上也是这个格调,其中有两句比较有名的词句:
“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李清照《孤雁儿》
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病逝后,把她一个人抛在人地生疏的江南,心情异常凄苦,在又一年梅蕊初绽时分,作者睹物思人,写下这首词这样的句子。“人间天上”一语,写尽了寻寻觅觅之情;“没个人堪寄”,又写尽了怅然若失之感。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游春意。”——李清照《孤雁儿》
好象一声笛曲,催开了万树梅花,带来春天的消息。用意颇似李白的一句诗;“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然而“梅花惊破”一语更为奇警,不仅说明词人在语言的运用上有所发展,而且显示出她在感情上曾被激起一刹那的波澜,这就是对赵明诚的忆念,然而意思在这里表达得很含蓄。
再看一首今人仿古意所做的梅花诗:
《看梅》
江南梅
雨里看梅
梅在陆游的桥边
黄昏凄清
这绝世的孤芳
清香着断桥的风景
是何年何月何故落下的种子
从岁月纵深处
挺起傲世的风采
任车马辚辚,红尘滚滚
零落尘泥也是香土啊
冰雪不屈的傲骨
年年岁岁,把春天唤醒
月下看梅
梅在易安的案前
疏影横斜
谁对月弄箫
如水的浓愁漫上枝枝梗梗
今宵花落
谁又在千年之外的昨日
含泪品味
"扫迹情留"的心情
总是红颜消陨才等来春的脚步啊
那在诗里画里风流不衰的
只是一份轻轻浅浅的孤韵
二、咏水仙诗词
水仙,是素洁和美的象征。在岁暮天寒,群芳俱寂之际,水仙花凌寒吐艳,开出冰肌玉质的花朵,飘逸着芬芳淡雅的清香,并始终持着亭亭玉立的秀姿和冰清玉洁的神韵。水仙有许多美名:如雅客、玉玲珑、女史花、凌波仙子等。水仙的美不仅仅在于它的外貌,而更在于它那高贵的气质和神韵,如果说荷花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话,那么水仙更是圣洁的花,它不需要任何养料,直接可在清水中生长,根本不与淤泥为伍,更不依附攀援而求生。它要求人的极少,而给予的却很多。它的幽香是独特的、幽雅的,不象栀子花、桂花那样浓烈,又不象兰花那样素淡和孤独,它笑靥淡淡,楚楚可人。可以说,水仙是以它独特的风韵格调、清香雅色赢得人们的喜爱和赞赏的。
水仙既然历来以色雅、香清、姿美、品高而著称,便令多少文人雅士为之倾倒,名篇佳作俯拾皆是。
咏水仙名句
宋代理学家朱熹的“水中仙子来何处,翠袖黄冠白玉英”。
宋代诗人刘邦直的“借水开花自一奇,水沉为骨玉为肌”。
宋代诗人黄庭坚的“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盈盈步微月”。
明代诗人李东阳的“淡墨轻和玉露香,水中仙子素衣裳”。
这些雅韵欲流的名句,更令水仙生色,妙趣横生。
咏水仙最著名的是黄庭坚的这一首诗:
《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
【宋】黄庭坚
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
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
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
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
王充道:作者在荆南(今湖北江陵)时的友人。作咏:即作诗。
黄庭坚在这首诗中突出地写了水仙那种圣洁的美。诗的开头他活用了曹植《洛神赋》中写宓妃的典故:“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是形容洛水女神宓妃的神奇美丽,说她在水波上面慢慢地行走,所穿的罗袜也蒙上了灰尘。本诗开篇两句就是利用这一传统形象加以改写的:
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诗句形容这位穿着罗袜在水面上轻盈缓步的女神,由于罗袜附着纤足,有如新月一弯,走时便也象新月在移动。凌波:在水面上。微月:即新月。诗人在这儿把水仙花给予人格化了,写了她的茕茕孑立和她的超凡脱俗,窈窕的新月,朦胧的寒水,一个婷婷玉立的少女在水上盈盈微步,这是一种非常美的意境,是一个富有诗情的画面。这种意境会使人产生一些联想:这样一个美貌而孤独凄楚的女子,在这样的月夜、这样的寒水中徘徊,那她是不是有着什么难以言说的哀婉与凄苦?于是诗人干脆以为这“寒花”就是令人梦回萦绕的断肠魂。
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断肠魂”是指悲伤的魂灵,这两句是诗人由花名水仙而发生的想象。不知道是谁将她的断肠招得来,种成在冷天开放的水仙花,来寄托她深深的愁恨。愁绝:即绝愁,深愁。它作为美丽而凄苦的象征是用来“寄愁绝”的。在这儿,诗人既写了花的形象与外在的美,更写了孤独的花魂,它的性格与气质。
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这句是说水仙花既香且白,赢得多数人的喜爱。倾城:一城的人都为之倾倒。“山矾”:树名,春天开很香的小白花。这句是说:水仙与同样在早春开花的山矾和梅花为伍作伴,如兄如弟,同样地素白芳香,有倾城之姿。无疑,水仙是万花中的高品。
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这两句是说,这郁孤的花魂,这凄艳的花儿太令人伤感,太使人肝肠寸断了。多情的诗人几乎随不了这孤独的“断肠魂”所幻化而成“寄愁绝”的“寒花”,杜甫有“江上被花恼不彻”之句,黄庭坚与水仙相对,倒象真受到花情绪的传染,才领会到“被花恼”的滋味。为消释心中幽怨,还是出门摆脱一下,到门外去看看长江吧,把内心的烦忧付之一笑。这里,诗人除了有体察事物的细腻
与敏感外,更有一种超然豪迈的达观气概,所以他能进得去,出得来。他很快被外界的滚滚大江的豪迈气质感动了而豁达地畅怀大笑,一扫幽怨孤独,那哀婉的情绪也就冰释了。相传黄庭坚在荆南客居时,曾经爱上了邻居一位幽闲美丽的姑娘,但她后来却另嫁了。在《次韵中玉水仙花》中,诗人曾将她比作水仙花,发出了“可惜国香天不管”的叹息。这篇诗可能也与这一情事有关,但诗人却似乎是要从沉溺的感情中求的解脱,最后两句便体现了这一点。
这首水仙诗就象是一幅高古淡雅的水墨画,善于写意境,善于用烘托。它极写了水仙的个性,它不仅写了水仙的个性,也展示了诗人的细腻多情。世间若无此多情的诗人,又有谁来领悟这水仙之神韵呢?黄庭坚可以算得上此花的真知音了。
淡墨轻和玉露香,水中仙子素衣裳。
风鬟雾鬓无缠束,不是人间富贵装。
——李东阳
三、咏兰诗词
(一)兰的审美欣赏
兰是一种名贵的花草,不同的文化素养、审美水平、年龄个性和人生抱负,对兰欣赏的深浅程度也不相同。但万变不离其宗。概括起来,赏兰可从"香、色、姿、韵"四字加以领略。
(1)香 可说是兰的精髓。古人所说“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人们常用“国香”、“香祖”、“王者之香”、“天下第一香”等词句来形容它,可说是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地步。
(2)色 主要指花色和叶色。对于兰花颜色的变化,赏兰者的看法并不一样。昔日文人雅士大多喜爱单一颜色的兰花。例如"秋兰素"、"白墨素"、"绿墨素"等。有位诗人曾吟曰:"绿壳周身挂绿筋,绿筋透顶细分明,青青霞晕如烟护,确是真传定索心"。表明对素心兰确有不寻常的欣赏价值。后来,对赏兰的注意力从过去的单纯观花,转移到观叶方面来。明代张羽就曾有"泣露光偏乱,含风影自斜,俗人那解此,看叶胜看花"的诗句。
(3)姿 即欣赏兰的整株的姿态美。这包括了花姿、叶姿和体姿各个部分。喜爱兰的人认为它有叶、有花、又有香,可称得上是花中的尤物。宋代王贵学曾赞曰:"挺挺花卉中,竹有节而啬花,梅有花而啬叶,松有时而啬香,唯兰独并有之。”的确,兰花的体态异常优雅,它株形平稳,骨格俊秀,在无花之时,叶片疏密有致,气宇轩昂,临风摇曳,婀娜多姿。各花之间,刚柔兼备,顾盼呼应,显得异常端庄素雅。
(4)韵 是指兰花的神韵。表面看来,这种感觉似乎相当抽象,但实际上它是香、色、姿的升华,是外表美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具体说来,就是人们在欣赏兰花时,在脑海中产生的联想和内在感情的抒发,在美学上称之为意境美。德国有位哲人说过:"如果你想得到艺术享受,那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积累,审美水平,是很难在欣赏中获得韵味的。诚然,兰花神韵的内涵,也会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不同抱负的人对人生也有不同的追求。这里所说的神韵旨在理解兰性的真缔,从赏兰的深化过程中,打开智慧之窗,悟出某些相关的哲理,探索走向真、善、美的阳关大道。
(二)兰花的文化象征
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非常深厚的“兰情结”。兰是花之骄子。兰与儒学传统中人格定位之间能够建立对应关系,首先与它的生物学特性有关:兰花叶态绰约多姿,色泽终年常青,花朵幽香高洁,具备了符合民族审美趣味的形式;从兰花的外形、姿态、生存环境、内在气质方面,人们更多地习惯于对兰的象征意义进行诠释,并且成为一种固定的符号、定向的语码。所有爱兰、植兰、赏兰、咏兰之人,都从兰花身上吸取道德的力量,从而自觉地塑造、提升、升华自身的人格与胸怀。
其社会学意义亦由来已久,它以独有的天姿神韵,最早介入古典贵族生活的各个侧面,最早载入历史典籍,并进入了儒者的审美视野;孔子,是最初奠定兰的文化内涵的人。怀才不遇的孔子在外周游十多年,始终没有得到任用,于自卫返鲁途中,见兰花独茂,与众草为伍,顿起身世之感,孔子有诗:
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
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
兰花的人格象征是高洁、幽贞。孔子又说过,“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这句话出自《孔子家语·在厄》。而且,孔子关于兰花“不以无人而不芳”的美德境界,亦成为先秦时期儒家的共识由孔子起,确立了兰与儒家人格的内在联系。孔子的感慨,对后代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兰当为王者香”一句,几乎所有涉及到兰花的文章、著作都会提到它。此句的本意是“兰应当为王者提供香气”,即兰花应是国君欣赏的高级花卉,亦是从贤者为臣为相辅佐国君之角度设喻的。但后来的兰学著作中,却改为“兰有王者香”、“王者之香”。
兰的文化内涵既可发展为孔子那种“当为王者香”的理想和不为贫贱失意所动的人格信仰,亦可发展为屈原个人美德的保持与追求:
绿叶兮素权,芳菲菲兮龚余。
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屈原
历代诗歌咏颂兰香的,更是不胜枚举,如:陶渊明《饮酒》: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陶渊明《饮酒》
清代著名文人群体扬州八怪也都十分喜爱画兰,有着大量的关于号称“四君子”和梅竹兰菊的题画诗。特别是郑燮,专画竹石兰草,请看他的画兰题诗:
《题画兰》
[清] 郑燮
昨宵神女降云峰,折得花枝洒碧空。
世上凡根与凡叶,岂能安顿在其中。
《咏兰》
[清] 郑燮
习得沙壶花正开,化为空谷不凡材。
耳闻鼻臭同心语,先在王朝御史台。
在扬州八怪等兰花题材的诗画中,坚持操守,张扬个性成为共同的主题。可以看到儒学传统的人格特征发生了一些变化,如由推崇“王者香”的高雅变为崇尚个性的张扬,由“不以无人而不芳”的自赏变为不改其志的坚贞,这是儒学注重个体道德修养的传统在新的现实环境中发生的衍变,它们并没有突破或逸出儒学的价值范畴,而是对传统人格定位的补充、延伸。
2[_i+Z_x_~_w0兰作为一种人格的象征,它的内涵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的。总之,兰象征了儒学的人格理想:德行高雅,坚持操守,淡泊自足,独立不迁。
附:兰花诗十首
《古 风》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
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
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于五松山赠南陵赞府》
[唐] 李白
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
兰秋香风远,松寒不改容。
《芳 兰》
[唐] 李世民
0春晖开禁苑,淑景媚兰场。
映庭含浅色,凝露泫浮光。
日丽参差影,风传轻重香。
会须君子折,佩里作芬芳。
《感遇》
[唐] 陈子昂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感遇》
[唐]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幽兰花》
[宋] 苏辙
李径桃蹊次第开,穠香百和袭人来。
春风欲擅秋风巧,催出幽兰继落梅。
珍重幽兰开一枝,清香耿耿听犹疑。
定应欲较香高下,故取群芳竞发时。
《秋兰已悴以其根归学古》
[宋] 朱熹
秋至百草晦,寂寞寒露滋。
兰皋一以悴,芜秽不能治。
端居念离索,无以遗所思。
愿言托孤根,岁晏以为期。
《咏蕙》
[宋] 朱熹
今花得古名,旖旎香更好。
适意欲忘言,尘编讵能老。
《兰涧》
[宋] 朱熹
光风浮碧涧,兰杜日猗猗。
竟岁无人采,含薰只自知。
《兰花》
秋瑾
九畹齐栽品独优,最宜簪助美人头。
一从夫子临轩顾,羞伍凡葩斗艳俦。
四、咏菊诗词
(一)菊花的花品
中国的花文化之所以這么发达是因为这些花都被寄予了人的希望,每一种花都有花品。花品这就花的人文含义。
菊花的花品在传统的花文化里是品位非常高的。它的花品表现在这样向方面:
第一个方面,菊花是一种高雅脱俗的花,就像古诗中所讲的,“与君一醉一陶然”(白居易),菊花“宁可枝头报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所)这样的品格,都是非常高尚的。菊花临冬开放,冒霜而吐颖,能顶着风,冒着霜而吐出自己的花蕊,这是一种阳刚之气,很值得赞美的阳刚之气。而且在菊花开的时候,其他的花都已经凋谢了,它一枝独放,也显得它与众不同,这是它的第一个花品;
第二个方面,菊花是一种非常朴实的花,它的朴实就在于只要你投入了劳动就会有收获,菊花开的时候正好是庄稼收获的季节,也给人一种秋收丰厚丰盛的感觉,这是菊花向我们展示的非常美好的一面。
第三个方面,菊花的颜色是纯粹的正色。即所谓的后土之色也,古代认为黃颜色是中华民族最高贵的颜色,所以叫正色,即最正的色。我们从来没有称自己是黄种人,那是西方人称我们的。因为我们认为这种颜色正合适,所以认为菊花的黃是最高贵的颜色。它在我们的哲理里面具有崇高的地位,《易经》里曾经说,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礼,美在其中而发于四支,美之至也。就是说我们只要做到做人的道德,要守中,守正,不偏斜,我们就由这种灵魂而表现在行动上,这就是最美的。菊花就是被赋予了這种人文的含义,就是有这样的一种被叫做正黄的正色。
古代的咏菊诗大多都是从菊花的花品着眼的,举一些诗例:
《赠刘景文》
[宋]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記,最是橙黃橘绿时。
苏轼这首诗是一首赞美残菊的诗,特别被人称道的这一句:“菊残犹有傲霜枝”。菊花虽然残了,但是它那枝叶仍然在冷风之中表现出一种高傲的那么一种气质。这也正是苏东坡他自己一种性格的体现。所以不光是盛开的菊花有它的美,连开败的菊花仍让人感觉它一种坚毅的生命力,它好像在告诉你虽然今天秋风一起宣告着百花都凋零了,似乎我也在随着它们要凋零了,但是你看我这姿势,明年我还来。还是這种残菊具有這样一种气质的,那无论如何是一种王者之气。这些气质都是人所赋予它的一种人文性格,赋予了一种秉性的东西。
下面的三首诗同样也是如此:
《晚香轩》
[明]高启
不畏风霜向晚欺,独开众卉已凋时。
地荒老辅苔三径,节过重阳雨一篱。
秋色苍茫人醉少,寒香落寞蝶先知。
山翁独念同衰晚,坐对幽轩每赋诗。
《寒菊》
[宋]郑所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菊》
秋瑾
铁骨霜姿有傲衷,不逢彭泽志徒雄。
夭桃枉自多含妒,争奈黄花耐晚风。
(二)菊有隐者之风----陶渊明与菊
提到菊花,一般提到最高的品位就是提到陶渊明。菊花真正进入审美领域,得力于诗人陶渊明,与梅花的传神,得力于林逋一样。古人说“自有渊明方有菊”。这并不是说有了陶渊明才有菊花。菊花古已有之,陶渊明也不是第一个描写菊花的人。这是说,陶渊明诗中的菊花形象第一次使人们刮目相看。是陶渊明第一次塑造了超利又存在于生活中,挺拔于山野又给人以慰藉、既有香色又平淡无奇,包孕了高风亮节的德性也指向审美,既是失意人的寄托,也是进取者的象征,既有点缀风光又有难以言传的深意,既实用(入酒)又高雅(助兴)的品格、韵味、意趣和志向这样一种菊花形象。陶渊明挂印归田后,南山田园,东篱秋菊成了他的精神寄托和闲逸心境的载体,他写下与菊有关的诗为数不少: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自由的飞鸟,灿烂的秋菊,白云蓝天,东篱南山。诗歌所传达的景物、寄托的精神、造成的意境和渲染的氛围是那么幽杳和清淡,那样的自得和陶然。陶渊明的菊花(含东篱、南山、飞鸟)表达了一种美的自由-------真正的美的自由。
《和郭主簿》
陶渊明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珍秀姿,卓为霜下杰。
《饮酒》(其二)
陶渊明
秋菊有佳色,衰露掇其英。
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陶渊明笔下的菊花是野菊花,即原生野生菊,它的形状比较简单,但是它的姿质很美,很有一种野逸的神态。过去的诗人和画家受传统文人的那种情怀,即野逸情怀的影响,往往取材于野菊花。也就是说,诗人和画家笔下的菊花多半就是陶渊明所喜欢的那种野菊花。
_we_u7@ f"L0故称菊花有隐者之风。连陶渊明的赏菊喝酒后来也成为文人高雅生活情趣的一种表现。曹雪芹的《红楼梦》有那么一处,就是许多姐妹们和宝玉等在一块儿吃螃蟹,喝酒,雅兴很高,接着做诗来比才,前后做了一共是十二首诗。曹雪芹也是一个大诗人,写了十二首菊花诗,最后是林黛玉魁夺菊花诗,其中的有句诗就语关陶渊明,写得很有特色:“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这也算是菊花诗中的一个精品了。
咏菊(一)
曹雪芹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运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咏菊(二)
曹雪芹
已卷西风半吐香,不关冷月不关霜。
阑珊梦醒迟迟日,寂寞心仪淡淡妆。
野水篱边秋饮露,宝瓶窗下砚承芳。
芙蓉相与盟前誓,肯守寒枝莫自伤。
咏菊(三)
曹雪芹
偏到西风始放香,为谁憔悴冒风霜。
月傅淡彩痕尤瘦,露浥清姿影带妆。
本以高情难入世,何曾着意为清芳。
不独菡萏参差梦,碧水凉风各自伤。
咏菊名句
“朝饮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屈原《離騷》)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漢武帝 劉徹)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唐代 元稹)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开百花杀。”(唐 黃巢)
五、咏荷诗词
没有一种植物象荷花这样在精神上被赋予圣洁的光环,在文化上被赋予深刻的内涵。从佛教的观点来看,荷花(即莲花)是释迦牟尼的宝座,它是不受轮回的污浊环境影响的“佛的本质”。魏晋时期,佛教东移传入我国,作为佛教“净土”代表的荷花(佛教多称莲花)丰富了中国荷花文化的内涵。可以说,中国人的荷花情结由来已久。北宋文学家周敦颐在《爱莲说》里赞美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可亵玩焉”。正是因为荷花具有许多其它植物所没有的精神和文化内涵,艳丽的色彩和优雅的风姿深入到人们的精神世界。所以观赏荷花常常成为中国人热衷的爱好。
咏荷名句
1、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宋】周邦彦
这三句,白描宿雨初晴时的风荷神态,极为生动传神,是全词的警句。意为朝阳晒干了叶上夜雨留下的水珠,水面圆圆的荷叶清润如洗。晨风吹过,荷叶荷花随风舞动飘举。这样一个句子用字前后紧相呼应,恰如其分:因有“宿雨”之洗,荷叶方更显得其“清”;初阳出来,宿雨很快就干了,这样,荷叶就必然轻盈,“一一风荷举”的摇曳多姿才有可能.一个“举”字,刻画出风中荷花荷叶之动态,景象栩栩如生。此三句为咏荷名句。
2、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唐】李商隐
李商隐这两句诗咏荷的角度和所有的咏荷诗的角度都不同,咏的是枯荷。即使花残叶尽,也能给人以灵感,李商隐的“留得残荷听雨声”写尽诗人的闲情逸致。
这是晚唐诗人李商隐的一首七绝《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中的三四两句。一个深秋的夜晚,诗人旅宿在骆姓人家的园亭里,寂寥中怀念起远方的朋友,听着秋雨洒落在枯荷上的沙沙声,写下了这首很有情韵的小诗。首句“竹坞无尘水槛清”,写骆氏亭的环境清幽洁。次句写“相思迢递隔重城”,点明与友人相隔遥远,怀念深切。三四句从思念回到眼前景物上来,写的是夜宿地的情景:时令已届深秋,但连日阴霾不散,且孕育着雨意,所以霜也下得晚了。这第三句除了写眼前的实景外,还是为末句打伏笔作铺垫(由于秋阴不散,,所以会有雨;又由于霜飞晚,所以才留得枯荷),另一方面又兼有渲染气氛、烘托情绪的作用。
末句的意思是:水里仅有不多的已枯萎的残荷,留着它竟可以听听到这般有韵致的雨声。此句是全篇的点睛之笔,诗人的宿地外下起了淅淅沥沥的秋雨,雨点洒落在枯荷上,发出一片错落有致的音响,侧耳倾听,竟发觉这萧瑟的秋雨敲打残荷的声韵,竟别具一种美感和情趣。看来倒是“秋阴不散霜飞晚”的天气特意作美了。枯荷,本给人一种残败衰颓之感,本无保留的价值,可在诗人笔下却别具有一种美。读者仿佛透过诗句听到雨洒枯荷,如大珠小珠碎玉迸溅的声韵。这里不说望雨而说听雨,自然是因为夜宿的缘故,但主要的还是由于听雨蕴含着一种特有的意境与神韵。听雨能听出雨的意境和神韵的人,多半是宁静寂寥而略带伤感的人,是不喜欢艳不喜欢闹的人。审美情趣上别有幽情,偏向于雅淡沉静。枯荷与雨声正好营造了这种情趣和氛围,红楼梦中林黛玉曾说起她喜欢李商隐只喜欢这两句,可能和李商隐的审美情趣和心境上有相通的地方。
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
原诗: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无穷碧: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
别样:特别,不一样。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
如果说前面姜夔的“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写的是单支荷花的生动有趣,那么扬成里这里写的就是大面积成片荷花的壮观场面了。杨万里笔下的西湖荷花是接天荷叶,映日荷花,不可谓不壮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附荷花诗词四首:
《夏日南亭怀辛大》
[唐]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阮郎归·初夏】
[宋] 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洗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
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采桑子】
[宋] 欧阳修
荷花开后西湖好,
载酒来时,不用旌旗,
前后红幢绿盖随。
画船撑入花深处,
香泛金卮,烟雨微微,
一片笙歌醉里归。
【临江仙】
[宋] 叶梦得
不见跳鱼翻曲港,湖边特地经过。
萧萧疏风乱雨荷。
微云吹尽散,明月堕平波。
白酒一杯还径醉,归来散发婆娑。
无人能唱采菱歌。
小轩①枕簟,檐影挂星河。
①:奇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