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的学说是伪科学吗?
谢邀
1909 年,还没什么名气的弗洛伊德受著名心理学家 G Stanley Hall 的邀请,到美国讲学。在座者包括 William James,Franz Boas 等学界权威。(弗洛依德的学术地位,也因为这次访问,获得了巨大提升。)
之后,弗洛伊德和当时心理学界的泰斗 William James 进行了一次单独的会面。James 对弗洛伊德的理论持怀疑的态度,但他对弗洛伊德说,你的学说理论性很强,很系统很完备,这样非常适合我们根据它进行全面的实践检验。最终,这些实践会证明你的理论是错误的,我们也就能修正它,推动心理学发展。
所以说,弗洛依德的理论,是在现代科学的认知过程体系之内的。(注:此时的弗洛依德的理论,还只有自我与本我的概念,没有超我,也没有死亡本能这些理论)
于是,美国医学界开始用弗洛依德的理论去治疗病人,发现成功率只有两成左右,因而学界认为其理论和实践距离很大,基本上没有实际效用,但是,因为没有任何替代疗法,所以还是晢时接纳了它。
要搞清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弗洛伊德提出过哪些重大理论;他的理论在心理学发展的历史上起到什么作用;什么是伪科学。
先说我的观点:弗洛伊德的理论是不是伪科学要分两个部分来看:在19世纪到20世纪初期,精神分析是一门原科学和心理学理论,不是伪科学在现在,就理论本身而言,它是一门前科学,对心理学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但是谁要用旧精神分析的理论拿来实践和治疗,那它就成了一门伪科学
--------------------以下长文------------最后编辑:5/30---------------------------------
1. 弗洛伊德提出过哪些重大理论?认为人有生本能和死本能,相信人类由相冲突的两种中心欲望所驱动提出人有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意识层次人格结构理论,包括本我(快乐)自我(平衡两者)超我(道德)人格发展理论(性心理发展),将人格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两性期心理治疗法,即自由联想、梦的解析和移情
还有以上观点引申出来的“防御机制”、“宗教心理学”等观点,具体的理论在此问题就不展开了,与提问无关。
可以看到他的很多理论,例如潜意识和三我人格理论,过于粗略和宽泛,现代心理学对于大脑的工作机制已经有了更细致的分法(例如人格五因素模型)。
但是根据以上理论,现代心理学也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不少新的心理学细分领域,例如人格和社会心理学、心理治疗和心理分析等。
2. 他的理论在心理学发展的历史上起到什么作用?
具体包括心理学发展的历史我在另一问题作了解答,感兴趣的可以深入了解:心理学学科内部怎么评价弗洛伊德的理论?
这里简单说说。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有过概括性的总结:“心理学有一个长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的历史。”
在很早以前,人们就开始用思辨和个人经验总结的方法研究人的心理活动了。然而在那个时侯,心理学还属于哲学的范畴。
一直到19世纪中后叶,对心理现象的研究才引进了实验的方法,才使得心理学成为一门实证科学。并开始从哲学中分化出来,自立门户的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时候出现了很多心理学的流派,试图用自己的理论来解释人的心理活动,却不可避免的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构造心理学和行为主义,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也属于其中一例。
然后随着对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心理学家们发现没有一个理论可以完美的包含人类所有的心理活动。现代心理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一整套宏大的理论,而是许许多多不同的理论,每个理论又仅仅能够解释行为的有限方面。
所以弗洛伊德的理论在当时与其他的心理学流派一样,有局限性,却为现代心理学的建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3. 什么是伪科学?
通常人们会认为科学的对立面就是伪科学,其实不是。
这里先解释几个相近的概念:伪科学(pseudoscience):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冒充科学,把已经被科学界证明不属科学的东西当作科学对待,并且长期不能或者拒绝提供严格的证据。前科学:有些理论本身是错误的,但在科学史上不能简单地说它是伪科学,因为它对该学科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在那段历史时期,它属于科学。副科学(parascience):也叫超科学,它泛指不被主流科学界认可的所谓科学或者比科学更有价值的理论。也有使用"病态科学"(pathological science)叫法的。原科学(protoscience):处于假说或不完善阶段,还没有被科学所证实,也没有被推翻的理论。原科学并不反对科学验证,但由于其结果不完全确定(催眠术等)、难于验证(例如古代宇航员理论、夸克)等原因,目前阶段还无法作出定论。非科学:就是不可证伪的,所以这样的知识属于非科学,它们在科学的领域之外。按照波普尔的可证伪原则:哲学、数学、神学、宗教等都不是科学。
这些概念的提出是源于科学的严谨性,然而它们之间却有太多的模糊不清的交集。在现实中,通常不容易区分,伪科学活动本身也有一个演化过程。
就像科学也是在进步和发展的,9世纪中叶永动机被认为是科学,而当时被认为是伪科学的大陆漂移学说到了现在却成为了公认的科学学说。
批判理性主义的创始人波普尔是头一位提出「实证科学」与「伪科学」的分辨标准具有所谓「分界问题」的人,他宣称「可证伪性」是分辨科学与伪科学的终极标准,并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作为伪科学的例子。
但现实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之前就说过,伪科学与科学通常是相伴而行的,完整的科学史显示,许多对科学作出了重大贡献的杰出科学家同时也有意或者无意参与了大量的伪科学活动(想想牛的一比的牛顿爵士晚年)。
所以说科学的内核是社会共享的,理论欲成为标准的科学成果需要科学共同体的严格审核,杰出科学家的各种研究也并非都能成为科学知识体系的一部分,科学权威不能成为科学与伪科学划界的标准。
真正的科学需要同时具有:重复性:不同的人在同样的环境和条件下必须能够再现同样的结果可证伪性:可被观察到并且证明是错误的性质
回到LZ的问题中来,弗洛伊德的理论是伪科学吗?
我的答案是:在19世纪到20世纪初期,精神分析是一门原科学和心理学理论,不是伪科学在现在,就理论本身而言,它是一门前科学,对心理学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但是谁要用旧精神分析的理论拿来实践和治疗,那它就成了一门伪科学
以下是选自科学公园的三篇文章。
①伍君仪
:《子虚乌有的“俄狄浦斯情结”》
○弗洛伊德“俄狄浦斯情结”受到进化心理学、社会生物学、人类学等科学研究的“围剿”
○越来越多证据显示,父母孩子即使相亲相爱,也会产生一些冲突,但与乱伦欲望无关
○乱伦导致近亲繁殖,容易令后代有遗传病,因此自然选择决定了避免乱伦的心理基础
古希腊悲剧大师索福克勒斯创作的《俄狄浦斯王》也许是世上最出名的乱伦故事,这要归功于维也纳一位名叫弗洛伊德的精神科医生。他把这位悲剧英雄的名字变成了儿子对母亲的“欲望”的代名词。弗洛伊德提出,人类普遍存在所谓“俄狄浦斯情结”,即“恋母情结”,还有对应的“恋父情结”,对后世的人文思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涉及亲子乱伦的“情结”令普通人无法接受,与此相关的“阉割焦虑”和“阴茎嫉妒”概念也让男孩女孩匪夷所思。但很多精神分析师和心理医生相信,孩子由于害怕同性父母的报复,而压抑了对异性父母的性爱想法——你要是不承认自己有这些想法,就会说你把乱伦的想法压抑到潜意识里头,没有过好“俄狄浦斯期”,怪不得现在出现了种种心理问题!
著名哲学家卡尔?波普认为,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是伪科学,因为这种理论似乎能解释一切,但又不可证伪,即无论怎么说都对,即使明明有与该理论相反的行为表现,都可以被它说成是支持它的。实际上,科学研究早已搞清楚人类为什么要避免乱伦,大量证据揭示了家庭冲突的根本原因是自然选择,而非乱伦的“情结”。剧情回顾:悲催的俄狄浦斯
古希腊城邦底比斯的国王拉伊俄斯在儿子出生时曾得到警告,说他或许死于此子之手。因此,这个男婴被遗弃在小山坡,双脚还被钉在一起——“俄狄浦斯”就是“肿胀的脚”之意。他被牧羊人救走,后被科林斯国的国王收养,并视如己出。
俄狄浦斯不知自己是被领养的,所以当他听到自己将会杀死父亲,并会和母亲上床的预言时就离开了科林斯,开始独闯世界。在一个三岔道口,他与一个老头发生争执并杀死了对方。他解开了斯芬克斯的谜语,把底比斯城从一场瘟疫中解救出来,被立为王,并娶了守寡的王后伊俄卡斯忒。
然而,底比斯又遭遇了一场更严重的瘟疫。神谕指示,只有把杀害前国王拉伊俄斯的凶手找到并加以惩罚,瘟疫才能消除。俄狄浦斯去追查凶手,结果发现自己杀害了亲生父亲,还成了自己母亲的丈夫,生育了4个孩子。得知真相后,王后伊俄卡斯忒自缢而死,俄狄浦斯用她的胸针扎瞎了自己的双眼。
“很可能我们都注定要将最初的性冲动对准我们的母亲,将最初的憎恨和暴力冲动对准我们的父亲;我们的梦让我们确信如此。”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弗洛伊德的解读过于片面
弗洛伊德对《俄狄浦斯王》的解读主要来自王后伊俄卡斯忒安慰俄狄浦斯的说辞:“偶然控制着我们,未来的事又看不清楚,我们为什么惧怕呢?最好尽可能随随便便地生活。别害怕你会玷污你母亲的婚姻;许多人曾在梦中娶过母亲,但是那些不以为意的人却安乐地生活。”
弗洛伊德借这个故事来说明这样一个事实:所有男人对自己的母亲都有欲望,想杀掉自己的父亲,并取而代之。这就是著名的“俄狄浦斯情结”,用来描述孩子性与道德的发育过程。这种情结冲动导致了男孩的“阉割焦虑”,即害怕自己的恋母被父亲知道后会遭到阉割。只有在解决了这个内心的纠结之后,逐渐向父亲认同,学习道德或宗教的指引,才能形成强大的“超我”或良心。弗洛伊德承认,这套理论解释女孩的心理发育比较困难,但仍然提出女孩经历了“阴茎嫉妒”,对母亲产生了愤怒,然后迷恋父亲,即“伊拉克特拉情结”或“恋父情结”。由于没有被阉割的恐惧,缺乏潜意识动力,女性的超我比男性弱小。
美国罗格斯大学人类学教授罗宾?福克斯对弗洛伊德的观点并不认同。他分析称,俄狄浦斯对母亲并没有“欲望”,与母亲的乱伦纯属一个可怕的意外。俄狄浦斯对自己做过的事情充满懊悔,而弗洛伊德认为其懊悔是一开始就有的。神灵的震怒不是因为乱伦,而是因为俄狄浦斯杀死了拉伊俄斯。弑父在古希腊乃至一切父系社会中是最严重的罪行,俄狄浦斯也认为这是自己的第一大罪,乱伦还在其次——作者写乱伦的意图是为了吓唬观众。
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家詹姆斯?利伯曼认为,该剧强调的是家庭中的关爱互助,而不是弗洛伊德所说的敌对和恐惧。俄狄浦斯在养父母家成长,很爱养父母,听到神谕说他将来会乱伦与杀亲后就离家出走,不知道神谕说的原来是他的亲生父母,“俄狄浦斯是真心爱父亲的,戏剧提倡的道德是家庭应该真诚和充满爱,这是抵御可怕预言的最好方法,也是在不确定的世界中最安全的保障。”乱伦,是普遍存在的欲望?
俄狄浦斯情结在二十世纪引发了精神分析师、社会科学的学者、艺术家、作家等的无限联想,文化影响深远。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社会普遍存在近亲乱伦的禁忌,就是为了防范乱伦的欲望。现在的精神分析学派仍坚持认为,俄狄浦斯情结是普遍存在的,还不仅仅是心理上有困扰的人。这是真的吗?
美国新墨西哥大学人类学家南希?桑希尔调查了从16世纪南美洲的印加人到20世纪的越南人等129个社会族群在婚配上的规定,发现仅有不到一半的族群(57个)规定核心家庭,即夫妻及其未婚孩子,是不能乱伦的,而禁止儿子与继母、父亲与儿媳“乱伦”的规定却很常见。也就是说,儿子跟母亲亲近无所谓,但跟父亲的其他老婆走得过近就不行了。
早在1891年,芬兰人类学家爱德华?韦斯特马克就提出,自然选择让人和其他动物在心理上无意识地避免近亲繁殖,以免后代受到遗传疾病的危害。这让共同生活在一个家庭或族群的个体自然地避免性方面的接触。
加拿大和美国的一项调查发现,亲生父亲与女儿乱伦性交的情况远远少于继父与女儿。近亲性交的行为十分罕见,这是由自然选择所决定的心理基础,再逐渐发展出乱伦的文化与道德禁忌。
目前,进化心理学家和人类学家把人类的社会行为看成是进化的结果,认为俄狄浦斯情结是对亲子矛盾的错误解读。进化的基础是自然选择,即最适合个体生存和繁衍的遗传特点被保留下来,这个过程中产生的亲子矛盾与“乱伦欲望”无关。就连弗洛伊德的弟子也发现,硬套俄狄浦斯情结是有问题的,例如有的孩子知道父母可能要离婚,就会想方设法把父母撮合在一起。父子相争,母亲站在儿子一边
1974年,美国哈佛大学社会生物学家罗伯特?特里弗斯提出,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即使在最和睦的家庭里,子女也会争取更多的关爱、支持以及各种资源,而且子女对父母的需要是父母为子女付出的两倍,特别是向母亲索取得更多,于是偶尔就会发生亲子之间以及兄弟姐妹之间的冲突。当儿子们和父亲产生竞争,母亲会倾向于站在儿子的一边,因为根据特里弗斯的父母“投资”逻辑,一个女性在最理想的状态下是生养10个孩子,但一个男性在最理想的状态下则可以生养多得多的孩子。于是,女性和很多男性进行交配并不划算,划算的是把自己的孩子养育好。
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约翰?哈通认为,父亲与儿子相互竞争的不是母亲,而是其他女性,“简而言之,每一个成功男士都有一个母亲,而每一个有着很成功的儿子们的母亲都有很多的孙子。”
美国西北大学人类学博士劳拉?贝茨格作为一个男孩的母亲,认为俄狄浦斯和母亲是站在同一阵线反对父亲的。不少历史事实就是如此:英格兰的很多王后、女王就想方设法让儿子尽早登基,有的甚至不惜背叛老公。例如英王亨利二世的王后支持儿子们背叛父王,失败后被幽禁了16年;英王爱德华二世被王后伊丽莎白废黜并处死,立了14岁的儿子爱德华三世成为国王。弑亲调查不支持“俄狄浦斯期”
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心理学家马丁?戴利和马高?威尔逊调查了1974年至1983年间加拿大以及1965年至1981年间美国芝加哥市发生的所有“父母杀孩子”和“孩子杀父母”的罪案,发现数据符合特里弗斯的理论,而不是弗洛伊德的理论。
孩子在所谓的“俄狄浦斯期”(大约3岁到6岁)被同性别父母杀害的情况并不是特别多,被父或母所杀约各占一半,而遭受身体虐待的情况也没有父母性别的差异。在俄狄浦斯期之外,特别是在儿子成年以后,父亲杀儿子或被儿子所杀的机会更高。两位学者还发现,杀孩子的父母大多数是穷人。青少年期的男孩杀害父母的可能性最大,尤其是杀父亲,这可能反映了对家庭财产的使用和控制上的争夺。
两位学者认为,弗洛伊德把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父子争夺混为一谈:在孩子幼年期的冲突中,父子争夺的是母亲,但与性爱无关;在孩子青少年期的冲突中,父子争夺的是母亲以外的女性,以及争夺对家庭财产的控制权——这种情况在实行一夫多妻的不发达社会中尤为多见。父亲,不要嫉妒孩子独占母亲
美国叶史瓦大学爱因斯坦医学院精神病学教授拜拉姆?卡拉苏认为,小孩子与同性别的父母认同,争夺异性父母的现象并不是早已过时的俄狄浦斯情结,而是家庭生活中的情趣。
在一岁半的时候,男孩和女孩都更愿意与母亲在一起。如果父亲也有一些母性的特点,分担一些母亲的职责,那么孩子们也会比较接纳他。否则,父亲就成了闯入母亲和孩子组成的安全空间的不速之客。孩子们只需要母亲,自然不希望看到有人分走母亲的时间与关注。
在另一方面,父亲也许会感觉被妻子冷落,甚至产生埋怨,一看到孩子们偎依在母亲身边就嫉妒了,在家里感觉被孤立。一位父亲抱怨说:“我在家里算什么呢?只是负责挣钱,供你们在家里玩?我干了一天活,回家之后就完全被忽略了。”快睡觉的时候,他又责怪妻子借口要哄孩子睡觉而不与他同房。妻子则抱怨说:“如果不过去哄孩子,孩子就会跑过来闹腾。”
卡拉苏建议父亲、丈夫们不妨换个角度思考,就能对孩子想独占母亲的举动一笑置之。作为父亲,不要把家庭看成是“我、她、孩子”,而是看成“我们”,这就不会感觉被排挤;作为丈夫,应该对母亲和孩子关系密切感到欣慰,尽管自己受点累。母亲优先照顾孩子是人类的天性,也是应该的——如果一个女人只关心丈夫而不管孩子,反而有问题。
“俄狄浦斯情结已经不再流行,也不再令人信服。”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家贝内特?西蒙异性父母应包容孩子的幼稚“性趣”
当孩子长到几岁大,对母亲的独占早已结束,通常会与同性的父母更亲近,并开始与异性父母拉开距离——这就是认同的阶段。例如,一个九岁的小男孩喜欢跟父亲踢足球,坐他的车兜风,跟他聊天,穿他的衣服,学习他走路和说话的方式,经常跟朋友提起自己的父亲,甚至不喜欢母亲到学校接他。母亲们一般能够理解儿子的行为,心里知道无论如何,儿子回到家里还是和自己亲的。特别是遇到挫折的时候,最男子汉的孩子都会寻求母亲的庇护。
几岁大的女孩则对父亲比较狠,让女儿亲近父亲是比较难的。当父亲要亲几岁大的女儿,她们会躲开:“爸爸,不要管我。”这时父亲不能强迫,才可能和女儿在情感上取得亲近。这好像喂鸽子,你拿着饲料追着它们喂,它们会躲得远远的,当你坐着不动,它们自动就会过来吃。
偶尔,孩子会对父母产生性的兴趣。通常家里的人都能觉察出来,甚至当成笑谈,但孩子会被父母的忽视和家人的嘲笑深深伤害。卡拉苏称,这种兴趣不完全是性的,孩子并没有做出性行为的意思,只是希望得到爱。这种爱超出了孩子的年龄,是成年性爱的萌芽,其特征是有着强烈的冲动。卡拉苏建议,父母应当允许自己成为孩子过渡时期的欲望对象,包容他们的欲望,看护他们逐渐成熟,为他们日后的亲密关系等人际关系做好准备。
②伍君仪
:《童年受过侵犯,不一定留下心理问题》
“我实际上根本不是科学家,不是观察者,不是实验者,不是思想家。我在本性上什么都不是,只是一个征服者——你也可以说成冒险者——有着这种人全部好奇、无畏与坚韧的性格。”——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三分之一遭受性侵犯的儿童没留下任何症状,仅少数人日后出现严重问题。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备受主流心理学排挤,相应的心理治疗被指伪科学疗法。童年受过侵犯 不一定留下心理问题
在很多人的眼中,弗洛伊德俨然是心理学的化身。这位“精神分析之父”喜欢把心理问题归结到幼年的遭遇,认为不堪回首的记忆被压到潜意识,日后跑出来作乱,所以一定要分析出来。
然而,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缺乏科学证据支持,与神经记忆的研究格格不入。事实上,童年遭受过侵犯,大多数人长大后没有心理问题;有心理问题者,非要在潜意识里挖掘小时候的遭遇,反而制造出虚假的“回忆”。
在中国,以精神分析为导向的疗法占据了市场的主流,这种治疗耗时耗钱,却不一定有效。在美国的心理治疗市场中,精神分析已节节败退,尽管弗洛伊德在心理学以外的人文学科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弗洛伊德心理学被边缘化
在社会文化中,弗洛伊德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许多人文社会学科都会讲到他的理论,从文学到外交政策都有。例如,搜一下中国的学术论文数据库,就能找到诸如《从精神分析的视角看鲁迅及其作品》、《精神分析视域下的青少年榜样教育》等大量研究。美国精神分析协会的一份报告指出,精神分析在文学、历史、电影等几乎每一个人文学科中都焕发出勃勃生机,但大学的心理学系却称这个理论“已经萎缩和死亡”。
在过去的数十年,人们围绕弗洛伊德展开了旷日持久的论战。他被人批评为不科学、男性至上主义、骗人等,认为应该唾弃。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哲学家之一、心理学博士卡尔·波普尔认为,精神分析是伪科学,依据是它不符合“可证伪性”的要求。在维基百科的“伪科学列表”上,精神分析赫然在列。在市场上,精神分析治疗也让位于其他见效更快、操作更简单、更便宜的疗法,大多数保险公司也拒绝支付长程的精神分析治疗。
美国西北大学心理学系主任爱丽丝·伊格莉称,精神分析不再是主流。它被边缘化的原因是缺乏实证研究基础,而大多数心理学的分支都强调对研究方法进行科学的检验。
与此同时,在神经科学等方面的惊人新发现吸引了学生与教学资源,进一步压缩了精神分析的生存空间。美国埃默里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斯科特·利林费尔德说:“我认为精神分析没有活路,除非他们重视严谨的观察实验研究。”弗洛伊德开创心理治疗伪科学
在一个世纪以前的维也纳,弗洛伊德发展了精神分析学说,这有着积极的历史意义。当时,有精神心理疾病者的行为与想法被社会文化视为异端,备受人们的嘲笑和谴责,甚至还遭到残酷迫害。弗洛伊德率先勇敢地去理解这些病态的人,令社会逐渐容忍和接纳他们,精神分析居功至伟。而且,弗洛伊德提出对病人进行长时间的倾听,而不是给他们提建议或要求,这种技术令病人和心理治疗师都获益匪浅,奠定了现代大多数心理治疗的基础。
然而,精神与心理上的疾病和问题往往有着大脑神经化学基础,相当于身体的其他部分出了毛病。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常常将这些问题归结于“儿童时期受了性方面的创伤”。例如,他认为精神分裂症不是大脑有病,而是潜意识里还有未解决的同性恋问题;抑郁症是自恋造成的;孤独症是养育不当所致……这些问题都不需要药物治疗或者行为矫正,只需要“谈话治疗”就行了。发展到后来,美国和中国都有精神分析师声称,即使是最可怕的精神病——精神分裂症,也可以简单地通过谈话的方式治好。
美国哲学家罗伯特·托德·卡罗尔教授指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是基于个人领悟,对精神心理疾病的解释与治疗缺乏科学依据。弗洛伊德也许是各种伪科学心理治疗的始作俑者,他的理论不但误导世人,还给人们带来潜在的伤害。伤痛记忆能被“忘记”吗?
说到精神分析,就不能不说其核心概念“潜意识”。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是思维的一部分,里头储存着被压抑的记忆——某些经历一想起来就很痛苦,所以人就把它们塞进潜意识这个“地下室”。这些被压抑的痛苦记忆会在梦中表现出来,也可以通过神经质或者精神病的行为表现出来。
然而神经科学的研究发现,记忆是大脑中参与记忆编码的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对事情的记忆编码可发生在大脑多个部位,它们的神经联系越强,记忆就越牢。
如果一个人的大脑发育完善而且健康,经历创伤的时候神志清醒,那么是不太可能忘记的。研究恰恰证实,经历的事情越是伤痛,记住的可能性越大,因为受创的场景会刺激大脑的海马体以及左下前额叶,容易形成长期记忆。精神分析容易制造虚假记忆
弗洛伊德认为,意识不到的信息对人类行为具有重要影响。事实上,很多大脑活动都没有被自己注意到,而注意到的事情也没有被记住。人的觉察是一个过滤的过程,受个人兴趣与需要的影响——我们感受到的大多数信息都会遭到遗忘。即使一时记住的事情,也必须经过精细的记忆编码才能长久地保存,否则就会随即遗忘。例如,我们做梦梦到的很多内容就是这样忘记的。
当一个人受到残暴的侵害时,大脑可能一片空白,甚至神志不清,失去意识,于是无法对事件进行精细的记忆编码。例如,被强奸的受害者无法回忆自己被强奸的过程,她只记得自己是在一条砖头路上被侵犯的。“砖头”、“路”等记忆碎片不断地在她头脑中浮现,但她无法将它们与强奸联系起来。当她被带到案发现场,就会莫名其妙地感到难受,尽管她不记得那儿发生过什么。
因为受害者压根就没记住事情经过,更不是把痛苦的记忆压到了潜意识里,所以精神分析中用到的催眠、自由联想等方法不大可能帮助受害者正确地回忆,反而容易诱导受害者虚构记忆,造成进一步的伤害。事实上,精神分析在美国造成了大批冤假错案,大量女性病人在精神分析师的诱导下“回忆”起男性亲戚或熟人在她们小时候对其实施性侵犯,随后这些“罪犯”被推上法庭被告席。但经过调查发现“性侵犯”子虚乌有,精神分析师们反而成了被告。婴幼儿记忆几乎不可能
弗洛伊德还认为,父母对待孩子的养育方式是他们长大后出现的情感和精神问题的根源。如果孩子在儿童时期饱受摧残,他们成年后的生活无疑会深受影响。然而,把这种情况无限夸大,认为儿童期的“性体验”都会造成后患,或者说日后的所有问题都是儿童时期的遭遇造成的,就缺乏科学依据了。
儿童时期遭受过性虐待或者别的虐待,可以严重影响一个人的身心健康,但不是每个受过性侵犯的孩子长大后都会有问题。据美国心理学会公布的研究数据显示,在遭受性侵犯的儿童之中,三分之一的人没有任何症状,而大部分有症状的儿童都能够康复,少于五分之一的人在成年后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卡罗尔认为,精神分析治疗是在病人身上寻找很可能不存在的东西,例如“儿童时期被压抑的记忆”,并认为那便是病因,把这些东西带到意识层面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些理论都是缺乏科学依据的。
研究发现,记忆是需要有发达的大脑额叶。三岁以下幼儿的大脑额叶未充分发育,因此处于襁褓之中的婴儿、在子宫内的胎儿有记忆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婴儿和幼儿记得被“侵犯”之类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他们的大脑或许能储存一些散碎的记忆,可能有一些潜在的影响,但并非弗洛伊德和荣格所说的“潜意识”。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潜意识记忆对抗压抑,源于具体的经历,与我们内心底层的冲突与欲望有关云云。
文章来源:
纽约时报报道弗氏精神分析被心理学主流边缘化
维基百科(英文)上列出的伪科学包括精神分析
美国科学怀疑论网站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质疑
③心蛛
:《小艾尔伯特的恐惧》10月31日是西方许多国家的传统节日万圣夜,也就是西方的“鬼节”。这天有个习俗,就是打扮成各种鬼怪的样子,跑出去吓人。这世上本没有鬼,这是常识,但为什么人们仍然会怕鬼呢?除了鬼之外,人们还会对各种各样的东西产生害怕情绪,比如黑暗、密集的东西、高楼、火、雷电、蛇……这又是为什么呢?在展开讨论之前,让我们看看20世纪心理学上的一个著名实验“小艾尔伯特实验”[1],它是普通心理学课本经常提及的。小艾尔伯特是一名孤儿,一出生就被遗弃在医院中。在小艾尔伯特9个月大的时候,他被两个人挑选了出来,他们叫约翰·华生(John Watson)和罗莎莉·雷纳(Rosalie Rayner)。 华生当时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而雷纳是他的研究生兼助手。后来,华生给雷纳的情书被刊登在报纸上,成了当时心理学界一桩著名的丑闻,它导致华生不得不公开离婚并离开了学术界。但雷纳不离不弃,两人终于修成正果。这些都是在这个著名实验之后的八卦了,我们还是把注意力转移到实验上。这两个人是研究团队的重要成员,后面就统称为研究者吧。整个实验是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院里进行的。在实验之前,研究者详细检查了小艾尔伯特的情况,拿给他白鼠、白兔、猴子、狗、毛绒玩具等。小艾尔伯特很喜欢这些东西,不时地去触摸它们。和大多数孩子一样,这些东西不会让他恐惧。然后,研究者呈现给小艾尔伯特一只白鼠。他像往常一样很喜欢,正准备去触摸时,情况发生了变化,突然一声巨响把小艾尔伯特吓哭了。原来研究者准备了一根 1.2 米长的铁棒,巨响是敲击铁棒的声音。小艾尔伯特尝试了三次去接触白鼠,每次靠近时都伴随着一声巨响,每次都被吓得大哭。然后,研究者拿走了白鼠,小艾伯特回到以前的生活中。一周后,研究者重新把白鼠拿给小艾尔伯特。他尝试像往常一样准备触摸白鼠时,该死的巨响又把他吓哭了。这种情况重复了七次之后,小艾尔伯特再也不敢靠近白鼠。再隔一周后,当研究者将白鼠呈现在小艾伯特面前时,他露出了恐惧的情绪,开始躲避白鼠。随后,研究者把白鼠换成了白兔、猴子、狗等其它动物,用同样的方式让小艾尔伯特分别对它们产生了恐惧。然后将动物换成了圣诞老人面具、白色毛皮大衣等,也用同样的方式让小艾尔伯特对这些东西产生了恐惧。需要说明的是,在进行实验之前,小艾尔伯特对这些动物与东西是喜欢的。在实验结束的一个月后,把这些实验中的动物与东西呈现在小艾尔伯特面前时,他仍然对它们十分惊恐。实验的结果发表在1920年二月的《实验心理学期刊》(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上。该实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实验的方法、研究发现以及实验的伦理。在20世纪初期,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占据着心理学界的统治地位,小艾尔伯特实验的方法虽然存在缺陷,但它试图通过实验而不是像弗洛伊德那样单纯的理论分析来验证猜想,这是对经典心理学在方法上的挑战。小艾尔伯特实验的方法与巴甫洛夫发现条件反射的方法一样,这在行为分析上叫做经典行为调节(classic conditioning)。在巴甫洛夫的经典行为调节方法之后,华生主张心理学的价值在于行为的研究,正式开创了心理学的行为分析学派。继巴甫洛夫与华生之后,伯尔赫斯·斯金纳(B. F. Skinner)发展了操作型行为调节(operant conditioning)方法。在这些早期的研究方法基础上,如今从行为分析、教育学当中发展出一个方法学的分支,叫做单一被试设计(single-case design)。单一被试设计是一套严谨的方法体系,旨在通过特定的程序从单一的研究对象中获得关系明确的结果。从经典行为调节到单一被试设计的体系建立,实验心理学近百年来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小艾尔伯特的实验发现了这样的事实:人对事物的特殊情绪反应是可以后天习得的。在那个时代,这可是一个革命性的观点,因为当时的主流心理学被弗洛伊德理论所统治着,人们普遍认为,人的情绪来源于无意识的本能和童年期被压抑的内心冲突。小艾尔伯特实验的发现还从结论上挑战了当时的心理学权威,影响深远。当然,从小艾尔伯特实验中我们并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即人的所有情绪反应都是后天习得。我们能够得出的是,有一部分情绪反应来源于后天的环境。对于恐惧的最新研究发现,有相当比例的恐惧是由基因决定的。也就是说,除了后天习得的那一部分外,有相当大比例的人先天就有广场恐惧、动物恐惧、密集恐惧、恐高及社会恐惧等。因此,我们的恐惧情绪先天因素占有较大比例,其余的才是后天习得的。认识到这一点对于消除恐惧带来的影响非常重要。华生与雷纳不仅性丑闻在道德上影响极大,他们共同进行的小艾尔伯特实验也在伦理上引起极大的争议。按如今的伦理标准,这样的实验是无论如何不能进行的,当然,在20世纪初的时候还没有我们如今的实验伦理限制。实验结束后,华生与雷纳本计划对小艾尔伯特进行干预,以消除他对这些事物的恐惧。遗憾的是,实验结束后不久,小艾尔伯特就被人领养了,相应的消除程序并非实施。后来的调查发现,小艾尔伯特于6岁时死于脑水肿。[2]继小艾尔伯特实验之后,相关的研究将实验伦理问题推到了公众面前。1979年,美国一个“保护参加生物医学和行为学研究人体实验对象”的全国委员会,推出了著名的贝尔蒙特报告(Belmont Report), 确立了人体对象研究的道德三原则,即尊重、有益及正义。按照贝尔蒙特报告的原则,小艾尔伯特实验是不符合伦理的。如今,行为分析已经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我们可以从现代行为分析的角度重新回顾小艾尔伯特实验。该实验中的恐惧情绪反应属于一种条件反射(conditioned reflex), 或者叫调节性反射。小艾尔伯特本来只对巨响感到恐惧,这叫非调节性反射(unconditioned reflex)。通过将巨响与白鼠等同时呈现导致他产生恐惧反应,这个过程叫做行为调节 (conditioning)。将与巨响关联的白鼠更换成白兔、白色的棉绒等,研究习得的恐惧是否会迁移到其他物体上,这个过程叫做泛化(generalization)。最后,虽然没有来得及做,但研究者计划通过程序将他对这些东西的恐惧消除,这个消除的过程叫消退(extinction)。 虽然依据现代行为分析的标准来看,小艾尔伯特实验是粗糙的、不符合伦理的,结论存在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但在20世纪初,这是一个开创性的实验,值得载入心理学史。我们为什么会害怕鬼怪等根本不存在的东西?不妨从行为分析的角度来尝试分析一下。首先,我们天生就会害怕一些东西。在适当的情境下,如果我们天生害怕的东西与鬼怪等建立了联系,就构成一种行为调节过程。按行为学原理,就会导致我们形成对鬼怪等东西的调节性反射。比如,夜晚的时候,你很害怕黑暗,久久不敢入睡,这时妈妈抱着你讲故事,说起了鬼怪,谈起了很多可怕的东西,你吓得一动不敢动。在类似的情境下,你很容易把鬼怪与黑暗和恐怖建立起关联,多次以后,怕鬼的调节性反射就建立起来了。这样的调节性反射一旦建立,则需要花很长时间和很大功夫才能够消退。而行为学还发现一个现象,叫间歇性强化。就是说某种行为一旦建立,如果偶尔强化一次,这种行为会保存得更久。本来我们怕鬼的情况会随时间而慢慢消退,但偶然在某个情况下又勾起了我们对鬼怪的恐惧,这会让我们对鬼怪的害怕持续得更久,甚至终生无法消退。当然,还可以有意识建立一种谈论鬼怪的环境,在其中你可以看到各种鬼怪的样子,但没有实际的伤害,在这种环境下可慢慢地消除你对鬼怪的恐惧,这样的过程叫脱敏。在人的一生中,除了天生的恐惧倾向外,不同的经历会导致我们建立了各种调节性反射。你会发现人们会害怕各种莫名其妙的东西,怕鬼则是比较普遍的情形。根据一些调查结果,最常见的恐惧有:鬼怪、邪恶能力、蟑螂、蜘蛛、蛇、高处、水、封闭的空间、隧道、桥、针、社交中的拒绝、失败、检查和公开发言。从这个角度来看,尽管从实验伦理上,小艾尔伯特实验是不妥当的,但假如小艾尔伯特不参加这次实验并且生存完好,他的人生经历中还是有可能建立起其他种种恐惧。当然,实验伦理是必须的,至少可以保证实验对象免于本次实验的伤害。虽然这实验对小艾尔伯特本人是一个悲剧,但小艾尔伯特的恐惧给心理学带来了新的局面。如今,我们在万圣节的时候制造各种鬼怪的造型,除了欢乐还可以脱敏,但应注意排斥一些特别恐怖的情形,以免给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心理伤害。能够有这样的认知,我们都应该感谢小艾尔伯特。[1] Little Albert experiment[2] http://psycnet.apa.org/?&fa=main.doiLanding&doi=10.1037/a0017234
弗洛伊德的理论是不是伪科学呢?部分理论应该是的。
这段时间在看韦恩·韦德的《PSYCOLOGY :THEMES AND VARIATIONS》,我在里面看到一个不算笑话的笑话。原文如下:
……For instance ,Torrey(1992) describes a study inspired by Freudian theory that examined breast-side preferences among men .The original hypothesis was that men who scored higher in dependence--thought to be a sign of oral fixation--would manifest a stronger preference for women with large breasts. When the actural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ed just the opposite--that dependence was assosicated with a preferene for smaller breasts --the finding was attrubited to reaction formation on the part of the men.Instead of failing to support Freudian theory,the unexperted finding was simply reinterpreted in a way that was consistent with Freudian theory.
大意是说,Torrey(1992)受弗洛伊德的启发,想要测量男人对乳房大小的偏好。一开始的想法是依赖得分高的男性(口唇期固着),会更喜欢大乳房的女性。实际结果却是相反的,高依赖得分的男性反而偏爱小乳房,然后他们解释:这是男人的反向形成。换句话说,你的一切研究结果都可以用弗洛伊德的理论解释,即使结果与理论预期相反。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也在《对“伪心理学”说不》一书中首当其冲,波普尔认为弗洛伊德的理论使用了复杂的概念结构,在事后可以解释一切,但不能做事前的预测。所以也有很多人认为弗洛伊德的很多理论“是好的历史,但不是好的科学”。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弗洛伊德的一些理论存在哪些问题呢?
1.理论的可证性低
科学具有两个最基本的特征:可重复性和可证伪性。但是弗洛伊德的理论大多过于模棱两可。你很难证明本我是完全无意识的,也很难证明荣格所认为的人类共享集体无意识。这就有点像中医的上火的概念,你很难说明上火是什么具体的概念,咳嗽是上火、中暑是上火,溃疡是上火。他在可证性上不具有足够的衡量尺度,我们无法用科学的工具和方法证伪。
比如说有一天我手发抖了,精神分析师可以解释为我的力比多(性驱力)转移到手导致的,也可以分析为我压抑的性无法得到满足而通过手的抽搐表现出来,然而我只是运动过度,组织细胞内钙稳态未完全恢复而已。
其释梦理论到目前也没有理论证明其科学性。从原理上释梦理论与中国玄学相类似,通过对事物物理属性的相似性进行范畴化曲解。把梦里的蛇看成阳器,就像中国玄学把延绵不绝的山峰看成“龙脉”一样,本身就是利用事物属性的相似进行曲解,并无科学基础。
2.不具有外部效度
精神分析理论的提出,大多基于临床案例研究。而弗洛伊德的很多理论的临床研究对象非常窄——对象基本是上流社会的、神经质的和性压抑的维也纳女性。也就是说样本本身不具有较大的外推基础,其理论的适用范围非常窄。无法代表其他心理基础的男性和女性,以及不同的文化。
另外,弗洛伊德理论的观测方法是自然观察法,而自然观察法本质上只能够进行简单描述,无法让我们得出事物之间的关系,更不可能得出因果。其次则是这种方法提供的资料往往非常匮乏,其结果往往是个案分析所得,很难再现。再者,自然观察法无法进行有效和严格的操作性定义,这就会导致其表现水平不同人的评估具有较强的主观性。所以,也有学者攻击说“如果(弗洛伊德的)这种做法被允许,那么个案分析可以用来证明所有理论”。
总之,临床案例是基于精神分析师对病人的研究,并不是基于实验条件的研究。因此精神分析理论的研究者更容易看到自己想要看的东西,无论是在措辞的诱导上,还是记录的选择性上,他们都更容易对现实扭曲成他们想要看的,让案例符合自己的理论。
3.时代局限性
弗洛伊德所处的时代是维多利亚统治的时代,也是战乱动荡(一战)的时代,其时代对性的高压抑和战乱带来的体验导致弗洛伊德过于强调性和攻击对个体行为的驱动。而且,弗洛伊德提出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也被证实错误,快感的来源是大脑且而不是固着到其他部位。该理论的提出更偏向经验的主观知觉而非科学。
其次,因为社会文化的原因,弗洛伊德的一些理论也带有较强的性别歧视。弗洛伊德也认为女性的超我更弱一些,他也认为女孩在小的时候知道男孩有不同的生殖器而产生阳具嫉妒,并且产生对其母亲的敌意(因为让她们感觉生理有“缺陷”)。后来其学生凯丽·霍尼依样画葫芦,提出了“子宫嫉妒”来驳斥弗洛伊德的这一理论。
当然,弗洛伊德的很多理论一定程度上也被认可。其人格结构的划分、意识等级、对本能的研究及心理防御机制都被认为有其科学性。感兴趣可以自己去了解,这里不具体展开说。但是我更认为,不能因为有了智能机,就认为诺基亚一无是处,后世的科学成就大多建立在前人的努力之上。看待弗洛伊德对心理学的贡献也是如此。
——————————
不到一天饭钱,却可饱食一生的自我提升类书籍《反本能》已经上市啦。新书销量已破20万册。
我相信这本书可以帮助你,将想法变成行动,将困境变成机遇,将运气变成实力。我也希望你能够少走几年弯路~点击链接,可直接购买:《反本能:如何对抗你的习以为常》(卫蓝) -当当图书?product.dangdang.com/29439168.html?product.dangdang.com/29439168.html?product.dangdang.com/29439168.html?product.dangdang.com/29439168.html?product.dangdang.com/29439168.html?product.dangdang.com/29439168.html?product.dangdang.com/29439168.html?product.dangdang.com/29439168.html
弗洛伊德当然是伪科学。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认为一切合理的科学理论,均具备证伪的可能,但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永远不可被证伪,因此不具备科学性。阿道夫·格伦鲍姆在《精神分析学基础》(The Foundations of Psychoanalysis,1984)中说波普的说法并不对,因为很多弗洛伊德的理论是可以从经验上证明的。罗杰·史克鲁顿在《性欲》(Sexual Desire,1986)一书中说弗洛伊德的抑制理论等确实是可以被证实的。但他仍然认为精神分析学太过于依赖隐喻,并非真正的科学。
摘录一段中文维基百科相关评论,同时祭出一张神图,来解释弗洛伊德为什么不是科学。
首先,弗洛伊德的理论基于自己的临床观察,在收集了临床观察结果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其次,弗洛伊德在总结了之后要得出理论,这个理论本身和观察结果是有跳跃的、不连贯的。
弗洛伊德的理论更多是一种基于临床观察结果的“元心理学“,这个meta就代表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是超越了普通心理学的心理学。如果普通心理学是科学,那么超越了普通心理学的心理学必然不是心理学。
”元心理学“作为一种先天原则,就可以进行演绎了,比如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俄狄浦斯情结“,从个体事实而来,但是却又基于全人类、推演出全人类,这反而更接近欧陆哲学唯理论的传统。唯一不同的是,弗洛伊德会根据临床结果调整自己的理论,而大部分欧陆哲学家不会。
综上所述:弗洛伊德就是伪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