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霸凌高中生心理咨询公开督导,这样说50遍能改变孩子的认知行为吗?

  2020年9月16日晚上19:00点我看了一场魔幻的心理咨询公开督导,想起仇剑崟老师督导上说的“这是一个严肃的行业,靠很多认真的人做起来的。”久久不能平静。这个督导总共两小时,这个督导师叫吴力书,他自创了一套“心理平衡疗法”先看一些片段感受一下。

  1、“咨询技术”的神操作:

  视频1诊断为典型神经症:

  受督者直接报告说她“诊断(该未成年孩子)为典型神经症……属于三症并发: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

  受督者杨兰为乐天心理800一小时的咨询师,她为来访者诊断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第七十六条规定,如有“心理咨询人员从事心理治疗或者精神障碍诊断、治疗”及其他三种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责令整改,给予警告,并处罚款等,严重者吊销执业证书或营业执照。(摘自《精神卫生法》2013版)

  受督者几次提到“来访者曾经被霸凌,之后成绩就一落千丈了”,督导吴力书都完全忽略了这个创伤事件,也没有收集其他信息,开始给很多“孩子在这方面有错误认知,要改变孩子错误认知”的技术建议。

  视频2注意力50%就够了,听课十句听两句就行了:

  督导师吴力书(下文简称吴)直接指点说解决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方法是这样的,心理平衡法是这样小孩听课不需要100%集中注意力,我认为是50%60%就够了…”“听课听重点就行了,老师讲了十句,能记住两句重点就行了,孩子学习太认真就麻烦了……”

  注意力是智力的五个基本因素之一,是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的准备状态,所以注意力被人们称为心灵的门户。而还在发展中的儿童青少年,特别应该关注其注意力的发展。(摘自百度百科)

  视频3心理咨询的目标是回到婴儿状态:

  吴:“我认为做心理咨询就是做减法,最终回到婴儿状态,婴儿是最健康的……”

  这让我想到武志红老师的“巨婴”理论,武志红在《巨婴国》一书中提到“我们90%的爱与痛,都和一个基本事实有关——大多数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婴儿。这样的成年人是巨婴,这样的国家是巨婴国。”看,这里正在“批量生产巨婴”呢。(摘自武志红《巨婴国》)

  视频4改变认知的方法就是说五十遍:

  “这样一个这么长时间的小孩,你就告诉他你除了学习其他都很优秀,你本来就很优秀,这样跟他说他就能听的进去吗,就真的能真的转变他的一些思维吗?”

  吴:“他可能不是一下子就能听的进去的,但是有的小孩他本来就是很优秀的,现在很多小孩子他的脑子都是很好的,你点一下子就通了。。你要不断的去跟他去说,你说一遍他很怀疑,你说两遍三遍,他有点怀疑,你说十遍,他可能就接受了……强迫症我们有的做半年甚至好几年,你要反复的去说,要变成他的无意识,……你说三十遍五十遍就不一样了,很自然他们就能接受了”

  他们的爸爸妈妈或者老师可能说了不只有五十遍了吧……原来乐天心理推疗程是需要不断的给来访者“洗脑”。认知是个体认识客观世界的信息加工活动。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按照一定的关系组成一定的功能系统,从而实现对客体认识活动的调节作用。口头说教是很难改变认知的,通过体验情绪,检验心智化程度,增加现实检验能力可帮助建立更好的适应环境的认知(摘自百度百科)

  视频5家长不要内疚,初中了,你不可能保得住你的孩子:

  吴力书认为家长感到内疚是没有起到表率作用,“初中了父母不可能跟到学校去保住孩子……这一次为孩子撑腰没有用。”“你送孩子到学校去是你的责任,至于在学校是否被流言蜚语这不是你的责任……”

  内疚是指个体确实伤害或意图伤害他人或违反准则后产生的情绪体验,是在移情的基础上个体良心的反省,是个体对行为负有责任的、指向自身的一种负性体验。作为道德情绪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心理学的重要研究主题。(摘自百度百科)

  视频6心理学学到最后心理学不要学了:

  “我认为心理学学到最后就不要学了,就是好啦……”

  我有点理解这个督导为什么会发生了,至少他们没有好好学《精神卫生法》和心理咨询师伦理。

  一名好的咨询师,一定是终身不断学习的状态。(摘自知乎:王明灿)

  国内外对咨询师都有一定继续教育受训的要求,

  比如:“美国加州(不同州法律规定不一样)规定心理治疗师和专业咨询师每两年要更新一次执照,更新执照时要出具36小时的继续教育证明。

  在台湾,心理师法及医师人员执业登记及继续教育办法规定,心理师应每6年更新执业执照,更新执业执照时要出具至少150小时的继续教育证明。

  中国心理学会的《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和专业注册标准》要求注册心理师每年参加继续教育至少20小时”(林家兴,2015)。(摘自知乎:简单心理)

  2、这次全网公开的督导可能严重违背了心理咨询伦理守则

  本“督导”涉及了三个案例和参与者的个人隐私。我不想成为帮凶,谨慎起见,尽量不截取会暴露案例具体信息的视频放在文中。但截止发文,总共两小时的原直播视频还是可以全网免费回看的,今天还有一场新的督导。

  案例1:受督者说明这个案例做了十次,已经结束了,没有提到来访者和来访者监护人是否签署了书面的督导同意书,而且与其他正规平台督导设置(只有有相关证书的心理咨询师才能观看)不一样的是这是全网公开的免费直播的形式。我不知道他们结案后是否还能找来来访者或监护人签署书面同意书,冒着被再次创伤风险,同意这样的形式被督导……(线上督导设置参考:壹心理 咨询师之家)

  案例2:在督导进行56分的时候,吴突然说了一个“都是别人的错的孩子”的故事,最后说是他曾经做过的真实案例。这种即兴发挥的“故事”,想必没有获得故事主人公的同意。值得一提的是,就算有来访者的书面同意书,也应在督导中尽量隐去来访者信息,比如:姓名、职业、地区等。

  案例3:参与开放性讨论的咨询师突然提出,我可以说吗?得到督导的许可后,该参与者口述了一个案例,并且督导暴露了案例来源于他机构的某个zf项目,后续也暴露了来访者的现居住地区,父母的户籍地等等具体个人信息。这个案例还有自残行为,督导吴力书也没有提醒咨询师做危机分级和转介机制。

  心理咨询师职业道德总则 第三条、心理咨询师应不断学习本专业以及咨询服务所需的有关知识,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提高专业服务水平; 第四条、心理咨询师应明确了解自己的能力界限和专业职能的界限,不做超越自己能力和职能范围的事情。

  心理咨询师职业规范:心理咨询师应当始终严格恪守保密原则,有关求助者的个案记录、测验资料、信件、录音、录像及其他有关求助者的信息,均应当在符合法律规范的要求下严格保密。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的责任:心理咨询师的工作目的是使来访者从其提供的专业服务中获益。心理咨询师应保障来访者的权利,努力使其得到适当的服务并避免伤害。(摘自《心理咨询师职业道德总则》)

  3、轻扒了一下这个机构:

  原来这个创始人吴力书还有个名字叫吴力苏,百度抓取的大多是这个名字。

  他家别的咨询师都有标注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他自己的简介里是“心理咨询专家”结合他在直播里的表现,我有理由质疑他是否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或其他业内认可的证书。

  他平台里的咨询师下的好评居然全都是同一天写的,不知道每个咨询师几百—上千的咨询量真实吗?

  写在最后的话:

  在儿童青少年的个案里,不仅仅是孩子,父母也是需要学习和成长的。所以才会有家庭治疗流派的产生,很多时候父母都是在很无助的状态下才找到了咨询师,找到了专家,他们不惜重金,然后去请专家来帮助他们,解决他们家庭的困难!对父母来说他们也是需要被帮助和被支持的,所以咨询师的良知和专业就尤其重要了!因为每一个孩子的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幸福和希望!

  愿读到这篇文章的朋友,对心理咨询行业设置有所了解,愿心理咨询行业早日清明。

  各位看官,如何看待这位心理“砖家”的专业和操守?欢迎留言,共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