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以色列为什么能取得历次中东战争的胜利?

  原标题:以色列为什么能取得历次中东战争的胜利?

  从1948年到1982年以色列与埃及、叙利亚等周围阿拉伯国家进行了5次大规模战争,这就是世界历史上著名的中东战争。然而以色列在面对人口、面积、资源等方面都远超自己的阿拉伯国家的围攻时,毫不犯怵、沉着应战,以一敌十把阿拉伯人打得丟盔弃甲、一败涂地。以色列五战五捷屡战屡胜,堪称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在中东国土面积属于弹丸小国的以色列为什么能粉碎阿拉伯人的多次围攻取得历次战争的胜利呢?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第一,以色列拥有从美国进口的最先进的武器装备。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话用在军事上道理也一样,拥有先进的武器,正是以色列取得对阿拉伯国家战争胜利的基础。因为美国是以色列的盟友,而美国从二战结束后就在科技、经济、军事等方面遥遥领先,所以以色列总能从盟友美国那里得到世界最先进的武器。

  第二,以色列军人视死如归的精神。

  以色列军人不怕死的精神在世界军界知名度很高。在第三次中东战争时,以色列空军为了能准确轰炸阿拉伯军队目标,基本上都是60—150米的高度低空飞行,而这需要冲破阿军高射炮等防空武器的密集火网。以色列飞行员为了求得攻击更加准确,冒着被防空炮火击落的风险四次通过目标上空。四次通过目标上空,除第一次是投弹外,其他三次都是通过机关炮进行扫射,这也使得飞机被地面防空炮火击落的风险大大增加。但每个人都不愿按照美国成语“只通过一次,能保平安”那样做,有的以色列飞行员甚至大胆放下起落架,再次降低飞行速度和高度,以提高命中精度。

  第四次中东战争时,驻守在戈兰高地北段的以军第7装甲旅面对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叙军,连续作战四昼三夜,期间没有得到片刻休息,在体力和精神上都已达到了人类所能承受的极限。同时全旅也接近弹尽粮绝,全旅最后仅剩10辆坦克,每辆坦克3—4发炮弹,但没有一个以军士兵退却半步,一直坚持到援军到来。

  第三,阿拉伯士兵绝大多数是文盲,而以色列恰恰相反,在驾驭现代战争先进武器装备、战法、指挥等方面文盲士兵是无论如何也比不上高学历士兵的。

  听过一个笑话,曾经在战后阿以双方交换战俘时,埃及就经常借口以色列士兵都是大学生,而埃及士兵都是文盲,要求1个以军士兵交换10个埃军士兵。看来阿军的文盲士兵只有在和以色列交换战俘时才能捞点便宜,在战场上只有挨打的份。

  第四,苏联出于自身战略利益考量,对阿拉伯国家的支持不够坚定。

  历次中东战争,都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力支持以色列,而苏联则支持阿拉伯一方。然而苏联在中东地区的战略利益和阿拉伯国家并不完全一致,双方存在着分歧。苏联主张在中东维持“不战不和”的局面,生怕阿拉伯国家彻底击败以色列会引起自己和美国的直接冲突;而以埃及为盟主的阿拉伯国家则主张为了能真正解决阿以冲突,收复以往被以色列占领的失地,赢得真正的和平,则必须“以战促和。”苏联为了阻挠埃及的“以战促和”计划,多次劝说埃及不要对以色列动武,并一再拖延向埃及交付武器装备。战争还没打,苏联出于私心就开始缚住阿拉伯人的手脚,阿拉伯人怎么能放开手脚大干一场。

  1973年埃及对以色列发动了“十月战争”,当埃及大军渡过苏伊士运河,突破以色列巴列夫防线,开进西奈半岛,一切发展顺利时,身为阿拉伯人后台老板的苏联人却再三要求停火。

  此外,苏联在对阿拉伯盟主埃及的军事援助问题上总是言而无信。比如当时埃及急需苏联提供进攻性的武器米格—25,有了这种飞机可以抵消以色列的空中优势。苏联领导人曾答应给埃及提供30架米格—25,但飞机根本没有运送给埃及。苏联人常常答应给埃及提供一定数量的尖端武器装备,但实际上运抵埃及的却是次一等的装备。比如苏联曾答应给埃及提供一些米格—23战机,但过了不久又变卦了,提出用改装了的米格—21战机代替。从苏联那里不能及时得到先进的武器装备,也严重制约了阿军的战斗力。

  以上四点,我认为都是历次中东战争,以色列能最终取胜的原因所在。

  责任编辑: